起点作文网

《社戏》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3篇)

时间: 2024-06-01 栏目:五年级作文

《社戏》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社戏》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就体裁而言,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它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对“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教学本文除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要培养学生对课外生活的关注能力。

我将这节课分四课时进行,这次讲课比赛安排的内容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并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品味语言、感受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结尾的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

在教学设计上我所遵循的教学理念是当欣赏文学作品时,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们喜欢读这类小说文本,有初步的情感体验能力,能结合生活实际上来品读文本。我在讲课过程中能够做到把时间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并在学生有困惑的时候及时点拨。但不足之处在于设计的点比较多,每个点都想要面面俱到,导致后时间不够用,没有完整讲完。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要注意在紧扣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取舍,合理安排每一部分的侧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社戏》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一、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不一样

原本的教学预设里,在导入部分,我是想和学生走进迅哥儿的童年世界,也顺道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童年,和迅哥儿的童年生活接轨,接下来顺利进入文本的学习。不曾想,学生的童年更多是互联网的陪伴,与自然的接触少之又少,或者说,对自然失去了原始的情感触动,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幸好我用自己的童年把话题拉回来了,也顺利接轨。这次的教训是:以后备课一定要备好学生,不能光备文本。

二、顺“瓜”摸“藤”,反其道而行

本课的教学,我采取了别样的方式:顺“瓜”摸“藤”,反其道而行。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循规蹈矩,这次我换了方式把文章的结尾作为突破口,顺“瓜”摸“藤”,比起按记叙顺序来教学,这种方式更能引发学生兴趣,教学也渐入佳境,其中两堂课,如果不是下课铃声急促响起,师生完全忘记了时间。

三、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

顺着“瓜”摸索“藤”的时候,我把重点难点放在四个字上:景美、人美,并就这四个字展开讨论,继而总结。本文篇幅较长,我并没有逐字逐句解读,私自以为,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须抓住重点教学,适当拓展延伸。

四、紧跟时代步伐,把好时代脉搏

作为教师,自己得先拥有一片大海,才能供应得住学生的用水需求,学生需要一瓢水的话,教师的一桶水绝对供不应求。以后的教学岁月里,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走在前面,成为学生真正的引路者。

《社戏》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学习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能根据小说的特点,从故事情节入手,把握课文基本内容;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领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难点: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难忘的童年生活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也可以从题目导入,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社戏,让学生猜猜本文可能写到哪些内容;还可以从七年级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引入,让学生回忆其中记述的鲁迅的童年生活,体会回忆性散文与作为虚构叙事的小说的差别。

2.学习字词。

本课字词内容较多,教师可以将词语分类,方便学生记忆。如多音字“归省(xǐnɡ)、行(hánɡ)辈”,容易读错的字“撮(cuō)、踊跃(yuè)、撺掇(cuānduo)”,还有学生不太熟悉的字“钳(qián)、凫(fú)水、潺(chán)潺”等。词语的理解尽量联系语言环境,通过“猜一猜”“换一换”“查一查”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文理解含义。“蕴藻”这个词语学生并不熟悉,但是放到原句“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中,就不难理解其与水草有关联。

3.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本文篇幅较长,建议听读课文录音。也可由教师范读一部分,师生合作读完全文,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朗读中来。

听读之前,教师提出思考的问题: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要让学生在听

读时关注尚有疑问和可能需要注意的字词,随手圈点勾画,读后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写了“我”小时候在母亲娘家消夏时和小伙伴们看夜戏的经历。

(2)用充足的时间梳理文章内容,完成课后“思考探究”一。如果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事件有困难,可以先不设“四字短语”这一限制,只要求他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的几件事。如:“我”随母亲在平桥村消夏—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在月夜中前往赵庄—在赵庄看社戏—偷吃罗汉豆—六一公公送豆。

上述答案不,有不同的层次划分和表述都是可以的,如将“‘我’随母亲在平桥村消夏”和“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归纳为一件事,将“深夜归航”和“停船偷吃罗汉豆”归纳为一件

事,都是可以的只要顺序无误、概括得当即可。

(3)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自由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梳理全文思路。

明确: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随母亲到外祖母家消夏,在平桥村和小朋友们相处的生活

乐事,点明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为后文写看社戏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段):从“戏前波折”到“途中见闻”,到“赵庄看戏”,再到“深夜归

航”,生动地描述了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第31—40段):写看社戏后的余波,并抒发感慨,表达了“我”对这一段生活经历的眷恋。

2.学习第一部分。

教师提问:“我”喜欢平桥村吗?请在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我”非常喜欢平桥村,原句表述“但在我是乐土”。

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让你去平桥村做客,你愿意吗?为什么?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归纳在平桥村能获得的“优待”,试着用一个词概括其主要特点(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等)。

3.学习第二部分。

(1)第4段承上启下:“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自然过渡,引出看戏。看戏不容易,请找出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思考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一是叫不到船;二是不准和别人(外人)同去,外祖母要担心;三是外祖母怕都是小孩。三次转机,一是八叔的航船回来了;二是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三是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写看戏前的波折,既烘托看戏的急切心情,又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使文章曲折生动,波澜起伏。

(2)课文写夜航时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重点朗读第11—13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和作用。

明确:本段主要是调动人的各种感官来进行描写,烘托了“我”去看戏时的欣喜而又急迫的心情。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触觉:“扑面吹来”

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3)学生细读“赵庄看戏”部分,尝试用一个词概括“我”和其他孩子们看戏时的感受(“无聊”“无趣”等)。再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感受?

明确:孩子们不知戏文的关目,也不理解戏的情节,只爱看热闹的打戏,所以看夜戏时感到无聊、枯燥、没意思。

(4)细读“归航偷豆”部分,思考这部分的作用。

明确:通过对孩子、摘、煮、吃等细节的描写,表现他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优秀品质,阿发

在地里往来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语言,充分体现他热情无私的品质;从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盐和柴的处理,表现双喜的果断聪明。社戏中偷豆的这一环节是体现出农家孩子的热情能干,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学习第三部分。

提问:写到从赵庄归来,“看社戏”的经过就已经很完整了,为什么还要写六一公公送豆?

明确:

(1)“六一公公送豆”再次表现平桥村的人热情好客,深化对人物和环境的描写;

(2)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突显主题;

(3)六一公公不介意我们偷他的豆子,对识货的“我”非常感激等细节,增加文章趣味。

第三课时

1.分析人物形象。

分组讨论:小说描写的了哪些人物?你喜欢谁?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运用“我想和文中的(人物)交朋友,因为(评价人物品质),例如(列举表现人物的语句)”的句式,自由赏读。

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参见“整体把握”和“问题探究”。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作答,从人物的语言、行为以及一些细节中把握其性格,不要空谈。

2.揣摩情感,领悟主题。

反复朗读后一段,抓住重点词语,揣摩作者情感。如何理解句中的“再没有”和“不

再”?“实在”应该怎么读?读出哪些情感?

学生分角色朗读看戏和归途中偷豆吃的片段,联系全文,明确:豆未必好吃,戏未必好看,是“我”经历了从未有过的乡村生活,体验到读书以外的童心和乐趣,感受到了平桥村人的热情好客、慷慨大方,是这段生活记忆使“我”终身难忘。

3.探究写法。

《社戏》篇幅较长,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写法探究。可以由教师归纳总结,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的学生探究能力。可以结合“思考探究”二进行。

4.拓展延伸。

学生练习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家乡类似“社戏”的民间文化活动,开展课堂口头练习或小练笔。

    【五年级作文】栏目
  • 上一篇:高一教师节作文字(3篇)
  • 下一篇:上课吃东西检讨书范文(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