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秦桑低绿枝,燕草碧如丝。或可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看那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闭上眼睛,便可小揖轻舟,梦入芙蓉浦。
昌黎先生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以,朋友们,就让这一切在脑海中联翩,请不要试图去登上彼岸,因为:美啊,是距离成就了你。
美国阿拉斯加州有一个叫杰普的小镇,旅游业十分繁荣,该镇只有一个景点,就是一个湖心小岛。它的参观方式十分奇特:“游人只准站在岸边眺望,而不可以登岛旅游。”远远望去,小岛笼罩在一片紫霞中,风吹过,舞起万千藤萝,美极了,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其实,那只是一座荒芜的小岛,上面长满了野生植物。美国人用距离造就了它的美丽。
其实美国人如此,我们中国人又何尝不知晓此理呢?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影”,那张先亦知晓落花须有月色的距离方显隐约之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林和靖亦明白透着黄昏才可欣赏的.朦胧之美。“合掌白莲花未开,隔岸杨柳月如霜”,便是那含蓄之美亦须隔着婵娟才越显婉约。
彼岸,永远灯火阑珊。
可如果我们试图登上彼岸呢
两只相爱的刺猬想要走得更近去欣赏对方,结果却被彼此身上的刺扎得伤痕累累。当距离消减的时候,美也随之消减了。
耶稣得道以后,回乡布道。许多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成为他忠实的信徒。人们都把他当做高高在上的神之子。可后来有人认出他是木匠的儿子后,众门徒一哄而散。因为失去了距离屏障,人们对美的敬畏也就荡然无存了。
现今有不少人在考据蒙娜丽莎的原型。可我想问,如果人们知道了原型,那蒙娜丽莎的微笑还那么迷人吗?如果人们知道了断臂之因,维纳斯还那么流行吗?如果人们知道了一切,楼兰古国还那么美妙吗
评语
美啊,是距离造就了你。彼岸,灯火阑珊。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文章以此为立意点,挖掘出了美得让人惊讶的思想与情感清泉。作者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立意触发点,以“彼岸,灯火阑珊”为题,并围绕这一话题逐渐展开,立意高远,角度不俗。
栀子花又开始了灿烂的一季。墙角边,庭院前,阳台上,楼道口,到处可以看到粉嫩粉嫩,像蝴蝶一样微微舒展着双翼的淡白色的花瓣。她们努力地向上探了探头,缓缓张开襁褓一样的外衣,一点一点悄悄地绽放。幽幽的馨香向整个楼道口弥漫开来。
花开得越灿烂,悲伤越蔓延。
看着楼道口的栀子花,我想起了你——一个有着栀子花的白皙、栀子花的芳香、栀子花的气质的女孩。你如栀子花一样漂亮!
第一次见到你是在初中毕业典礼上,你穿着米黄色的连衣裙,站在舞台上自弹自唱孙燕姿的《遇见》:“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只是那么一眼,我便记住了你,并在心里千遍万遍临模刻画着你那如同栀子花般娇艳的脸庞。
青春的旋律,我是你最后一个音符。不知道当你柔美的手指滑过黑白的钢琴键时,你会否注意到我的哀伤?
为什么风迟迟不来,帮我吹走这迷人的馨香?我只要白色的哀伤,陪我静静的流淌。
校园的林阴道,绿草坪,休憩亭,我时时寻觅着你的身影。我对着学校的礼堂望穿秋水。我犹如一只溅湿了双翅的蜻蜓,飞过青春的白桦林,不小心沾在了你的指尖。我愿意化成诗的精灵,掠过慕容席的诗行,为你低吟浅唱……
校园的草坪总是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仿佛是我昨天的脚步踏黄,又被我今天的脚步催绿。为什么我的.行迹如此匆匆?——因为我在寻觅你的身影!
六月校园的栀子花开得热烈而又芬芳,浓浓的香味不时充斥着我的嗅觉,仿佛,那就是你的味道。
何炅老师在电视上神情并茂演唱:“栀子花开,SObeautifulsowhite,在这个季节,我们将离开……”我的轮廓划过浅浅的哀伤。校园的栀子花开了,这个季节,我们也将离开。在青春的旋律上,我仍是你最后一个音符,你很快将会忘却。
校园的栀子花仍静静地绽放,只是少了些许生气,偶尔离别的哀伤会随着花香肆无忌惮的蔓延。离别的剧情将在这个六月上演,只是没有剧本,没有导演,只有主角和配角。剧情里你会是谁的谁,我又能是你的谁?没有剧本,一切未知!我遇见你,没有一句对白,我等待的你在何处的现在?你会不会在这栀子花开得最浪漫的时候离去?那么我对你的期望只能埋藏在这片花海。
时间如飞鸟悄悄飞走了。我会站在栀子花开的地方,静静吮吸着你的味道。只是时间流走的不仅是期望,留下的也不只是悲伤。
那一季,栀子花开!
评语
“青春的旋律,我是你最后一个音符。不知道当你柔美的手指滑过黑白的钢琴键时,你会否注意到我的哀伤?”每个人的青春里都会遇到那个动人的音符,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音符也终将淡出我们的耳际。作者似乎拿着吉他在浅吟低唱,真是妙哉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