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季羡林先进事迹(精选7篇)

时间: 2024-06-22 栏目:实用范文

第5篇1

季羡林语录

1、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2、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中国姓张的全以祖先的容忍为荣了。

3、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4、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5、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6、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

7、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8、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9、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10、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11、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12、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13、“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14、“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15、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16、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17、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18、我已经走不动路了,没有人搀扶,两米的距离都很难了。我现在的一个任务,就是劝年轻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19、当前政通人和、海晏河清的社会状况是空前的。

20、改革开放后,我们正经历着第二次解放——思想解放,精神解放,国家前途无量。尤其是现在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概念——“和谐”。

21、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极限物极必反。西方不行,东方起来,我们相信东方有辉煌的历史,也一定会有光明的前景。

22、歌颂我们的国家是爱国,对我们国家的不满也是爱国。

23、真理是愈辩愈糊涂。

24、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25、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26、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27、时间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真相!

28、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29、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30、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31、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32、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33、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34、现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终点了,我常常回忆80年来的历程,感慨万端。我曾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真有那么一个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让我下一辈子还转生为人,我是不是还走今生走的这一条路?经过了一些思虑,我的回答是:还要走这一条路。但是有一个附带条件:让我的脸皮厚一点,让我的心黑一点,让我考虑自己的利益多一点,让我自知之明少一点。

35、我痛恨自己在政治上形同一条蠢驴,对所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这是我们的希望——,至今还没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有不少人早就认识了它的实质,我却是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我实在感到羞耻。

36、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

37、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第1篇2

季羡林:(1911.8—2009.7),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毕业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时年19岁。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斗,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礼,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他感到“被开除了‘人籍’”,“自我感觉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自杀了”,“还是活下去吧”。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第7篇3

《季羡林传》

“唯有真情相待,方能坦诚相见;唯有真实为事,方能有为当世;唯有真切处事,方能心阔坦荡。”这是季羡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我们后代人的一种警醒。

《季羡林传》这本书从季老小时生活的贫苦(但他还是幸福的,因为有宁愿自己一辈子没吃过白馍也要让孩子饱腹的母爱,有只要亲切地叫一声奶奶就有半个白馍的对他爱护的隔壁奶奶、、),到离开家乡到济南叔父(相当于父母)家读书的历程,再到出国留学在德国哥廷根的学习过程,再到几番波折才回到祖国怀抱的挣扎,本以为一切都会好起来了,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因为著名散文《春满燕园》,就被非常合乎“逻辑”地上纲上线为资本主义的毒草,因此被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和“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罪名,在文革十年中忍受着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身体上的痛苦,最重要的是对人格侮辱的忍受,也曾想过自杀,尤其是亲眼目睹老舍先生的自杀时,更觉人生得以活着有何意义,但一想到家中的老祖跟妻子彭德华对自己的无限关爱,以及“二月兰”以顽强意志总也除不掉的精神,让他悔悟他不能死,但又不能“坐以待毙”,不能闲着过日子,研究做不了,论文发表不了,于是经过几番思考,终于决定翻译印度诗体《罗摩衍那》。不知不觉中,文革结束了,他也恢复了北大副校长的职位,一切又是来得那么突然,曾经一切的荣誉又回来了,只是这次,季羡林明白:“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的《神释》让他多了几分淡定与从容。季羡林的晚年生活还是比较宁静的,当然,并不是指那些请教他的人的络绎不绝的来访,而是心灵上的宁静。至此,季羡林走过了他辉煌的一生,98岁的高龄,为我们创造了宝贵财富的一代伟人,即使离去了,也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对于季羡林,观其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有几件事。一是他与妻子彭德华,65年相濡以沫情深如海,即使两人教育背景相差甚远,即使两人不常在一起,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依然对彼此忠诚,对彼此付出,相持走过了65年的婚姻历程。留德期间,季羡林对伊姆加德的所谓爱情,或许不过是对她的感激与好感,还有就是对自己孤独心灵的慰藉,随着回国的到来,他们的爱情也止于大洋彼岸,不得延续,而季老并未跟妻子提离婚一事,这足以说明他对彭德华的感情,那是一种胜于爱情也胜于亲情的情愫。二是季老待人的诚恳,无论平民还是有了众多光荣称号后,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对人亲近和蔼平和,这在浮躁的社会有多重大的意义啊。三是文革中坚强斗争的精神,虽然也曾想过自杀,或许上天觉得他会对这个社会有更多的贡献,于是并没有成功,由此他也觉悟,老舍的死并未唤醒社会的麻木,自己实不该就这么离开了,应该有办法的,于是他坚持下来了,并着手翻译起《罗摩衍那》来。四是求学期间的选择,北大与清华的选择,留学与教书的选择,虽然都是偶然的机会,但他都抓住了不是吗?而且,如果没有他自身的勤奋与努力,又怎会有那样的机会呢?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一样,但别人的人生却可以给我们借鉴,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可以从中学到点什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季羡林读后感

季羡林语录

季羡林名言

季羡林语录(精选51篇)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

第6篇4

夹竹桃

季羡林

3、按课文内容填空。

在-----春风里,在----暴雨里,在-----清冷里,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替别-------,你站在-------------------这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4、读文段,想画面,展开想象,说说还可以幻想“它”是什么?并写下来。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走我许多幻想。我幻想它是地图……这一幅图竟变成活画了。

5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我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上一幅墨竹,我就真

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1、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把月光下的夹竹桃幻想成了三种事物,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这一自然段第一句“夹竹桃的妙处”,是指课文上一自然段讲的夹竹桃__________的特点,作用是承上启下;“还不止于此”的作用是___________。

这一段的总起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三段写庭院中各种花卉,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在开头写道:“但对我来说,她(夹竹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联系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

3.文章第四段从“我幻想它是地图”到该段末尾的描述充分展现了作者丰富奇妙的联想和想象。。试以“风雨中河边悬崖上的一棵树”作3种以上的联想和想象,再仿照这节文字的句

式作描述。我......我......我幻

它是.....................................................幻

它是.....................................................幻

它是...........................................................1、第三段写庭院中各种花卉,却只字未提夹竹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写庭院中各种花卉是为了与下文形成对比,起反衬作用,以便突出夹竹桃独具的韧性。

2、作者在开头写道:“但对我来说,她(夹竹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联系全文看,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哪些?

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有:⑴夹竹桃的韧性令我称妙。⑵夹竹桃给我以幻想的乐趣。

3、文章第四段从“我幻想它是地图”到该段末尾的描述充分展现了作者丰富奇妙的联想和想象。。试以“风雨中河边悬崖上的一棵树”作3种以上的联想和想象,再仿照这节文字的句式作描述。

我幻想它是一位慈爱的老母亲,我见她顶着风迎着雨,伫立在悬崖上,仿

佛在盼望着远航儿子的平安归来;我幻想它是一位无畏的勇士,我见他抹去满脸的雨水,面对滔滔的河水,振臂而呼。

我幻想它是一位善良的长者,我见他在风狂雨骤之时,总是默默地守在悬崖上,为迷路的跋涉者指引方向。

第4篇5

季羡林《季羡林论人生》经典语录作者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等外国语言,被誉为国学大师、国宝等。2009年7月11日,这位学富五车的学者逝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遗憾。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影响着很多人。

《季羡林论人生》简介:

此书是季羡林这位学术大师结合自身九十多年的人生经历,总结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全书共分五卷,分别是:故乡明月、清塘荷韵、山中逸趣、人生感悟、阅尽沧桑。全书由数十篇散文和游记组成,可以说是一本季老先生的自传,表现了他文字表达的功底,以及敏锐的观察能力,写出了一种睿智、淡然的人生态度。

季羡林《季羡林论人生》经典语录: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月是故乡明》

有谁没有手呢?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手,已经平凡到让人不再常常感觉到它的存在了。——《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这回忆像是一团丝,愈抽愈多。它甜蜜而痛苦,错乱而清晰。在我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双长满老茧的手,现在似乎重叠起来化成一双手了。——《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摩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清塘荷韵》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清塘荷韵》

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这真是多此一举,然而没有法子。人自己多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二月兰》

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我想得到答复。我走上了每天必登临几次的小山,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这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二月兰》

一别竟八载,多少次倚闾怅望,眼泪和血流,迢迢玉宇,高处寒否?为母子一场,只留得面影迷离,入梦浑难辨,茫茫苍天,此恨曷极!——《一条老狗》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听雨》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壳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黄昏》

黄昏永远不存在在人们的心里的。只一掠,走了,像一个春宵的轻梦。——《黄昏》

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年》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成功》

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八十述怀》

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八十述怀》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一个老知识分子》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走运与倒霉》

第2篇6

浅谈季羡林散文写作的艺术特点

--以《二月兰》《听雨》《清塘荷韵》为例

姓名:崔雨班级:行政1002学号:2010012343

浅谈季羡林散文写作的艺术特点

--以《二月兰》《听雨》《清塘荷韵》为例

关键字:季羡林风格艺术特点

摘要:季羡林先生——中国文坛中的泰斗,他的散文叫我沉迷,他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不曲不隐,向读者展现着撼动心灵的独立不屈的人格。散文中凸显着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细加品读,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韵味悠长,让人回味,令人叹服。

季羡林先生文章一片真情,有口皆碑。对于他的高深学问,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只有景仰,抑或淡漠,而对他表达的情感世界,却可以品味,甚至妄加揣测。季羡林在谈到散文创作时曾写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这是他的为文之道,亦是为人之道,散文人生,此之谓也。学问无大小,人生无贵贱,文章无高低,情感却有真假浓淡深浅。

散文赏析:

《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达的心胸、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

二月兰,这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野花儿,随着春风的召唤,兀自淋漓尽致的怒放,紫气直冲云霄。它纵浪大化中,不管世事变迁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风招摇中笑对人世沉浮。在《二月兰》中,先生以巧妙自然之笔将自己的每个人生经历和二月兰结合,让悲的更悲,让欢的更欢,同时又借二月兰的不经意的“笑”表明了自己面对世事变迁的态度。融情于物,给《二月兰》营造了一种飘逸悠远的氛围。恰如先生在回忆昔日的团圆之乐时所描绘的:“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吨的清香。当宛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走去。”先生将对亲人的浓浓的依恋之情化在飘渺的二月兰花雾中,显得自然而优美、缠绵。而且,先生在表现思亲之情时,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然后缓缓道出,语言从容,平静。而整篇文章真正撼动人心灵的是先生独立不屈的人格。十年浩劫给先生所带来的巨大的身心折磨,先生用三言两语带过,而将一番翻涌的心绪赋予二月兰:在“被打得鼻青脸肿”时,看“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象在嘲笑我”。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先生在二月兰身上找到了坚持。多年以后,当先生又再面对声名虽在,亲人离散的孤寂时,“泪眼问花花不语”,内心里悲欢难辩,但在看到二月兰“仿佛发了狂,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的力量,一定要把花开便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时,老骥扶枥,但千里之志仍要伸的勇气不知不觉中就蔓延开来了。在二月兰的花丛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人生写照: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听雨》中的听景与观景相比,孰优孰劣,见仁见智,并无定论。然而细细推敲,要把听景与观景用文字记录下来,听景就显得要难一些了,因为它必须把听时的联想与想象发挥到极至,才能给读者以震撼。这篇文章就表达了作者听久旱之中一场春雨时的无限喜悦之情。文章中的“麦苗吮吸雨滴”、“二月兰开出了小花”、“荷花蓄力冲击”等场景就竭力地烘托了这种喜悦之情。为了让读者深刻体味自己的这种情感,文章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等直抒胸臆的语句来提示主旨或主要内容,目的就是要引发读者在感情上的共鸣。

《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八十六岁高龄时完成的一篇上乘佳作,它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直白中蕴蓄着哲理,情感朴素真挚。细加品读,如同品尝陈年佳酿,芳香四溢,韵味悠长,让人回味,令人叹服。

写的是他无意在楼前清塘中投几颗莲子,竟得满塘风荷举。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用它作书名,有以荷喻人,以荷喻文的用意,正所谓“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也。张中行在序言中说,季先生一身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这三个词,用于荷花也适合。在我看来,季先生学贯中外,兼容百家,既博且专,所通梵巴语、吐火罗语,均属国内绝学,是公认的学界泰斗,其精深与朴厚,均可想见,恰如荷花灼灼其华,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唯“深情”二字,不读他的散文,难以意会,就像不爱荷花的人,自然不能领会其清净与孤高。

一、恋荷之情韵

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流露了对荷花的极其喜爱之情,面对楼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数亩清塘,努力寻找30多年前残存在记忆里的荷花“碎影”,心里总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似的,因此,每次看到清清池塘“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清波荡漾,绿柳拂水,荷叶田田,莲花迎风,这是季先生对楼前数亩清塘的殷切期盼。这种期盼之情便十分自然地转化为“种荷”的举动。作者生怕“千年不烂”的洪湖莲子不发芽,就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一条缝。种了莲子,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一位髦耋老人的率真情感跃然纸上。可是,第一年、第二年,虽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到了第三年的春天,投下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这好像使作者见到了满塘的希望。但碧波荡漾的楼前清塘依旧只是那几片水浮莲似的荷叶,仍然让作者度过了“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以上这些文字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尽情渲染和铺张。为接下来描写满塘的荷叶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到了第四年,“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荷叶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作者描绘种荷、盼荷、赏荷的过程,其实正是作者恋荷情感的自然流露。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中作者为我们创设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其景、其情值得我们反复玩味,体验。

二、绘荷之风韵

荷花是“花之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然而,荷花在季先生的笔下,却另有一番风韵。它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第三年也只有孤零零的五六个叶片,但是到了第四年,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速度,都是惊人的快。”这不正是荷花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吗?“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茂密的荷叶、红艳耀目的荷花也正因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成了作者眼中的一道风景。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而面对莲瓣的凋落,作者也精心描绘:“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读这段文字,我们好像在欣赏一个十分精彩的画面,月下荷塘,波光粼粼,微风不经意时吹落了一叶荷瓣,倒影上浮,花瓣飘荡。整幅画面生动而细腻,柔和而宁静。它似乎在启示我们: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面对生命的消逝,它却是如此的平静,走得如此的飘逸,如此的洒脱。荷花是彻悟生命的智者。由此,我们亦可领悟到季老那种豁达超然、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

三、显荷之神韵

荷,清新自然,淡雅出俗。而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凝练、自然清新,可谓深得荷之神韵。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情景时,作者“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看“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动静结合,细致入微,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安详、柔和、清新的画画。这里没有刻意地修饰,也没有过分地夸张,就在信手描写中十分自然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之美。再看文章最后对残荷的描写:“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一下子从夏天转入了秋天”。“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这是一段虚写的文字,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寄予了对残荷的美好的祝福,也是作者人生理想的体现。它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但感情却是深沉而厚实的。我们读这段文字,不仅能感受到一位老人对荷的美好祝福,更能感受到老人的厚重与踏实,它正如清水中的莲,朴实庄重,韵味十足。此外,古诗句的熟练运用,如写荷塘荷花盛开场面时,运用了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月下荷塘之幽静,运用了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等。这不仅增加了散文的意蕴,而且使文章更具有一种清新淡雅的诗意之美。

总结: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

昔年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得鱼可忘筌,见月当忽指。

季先生并不强作才子姿态,口吐莲花满纸锦绣,他并不想借文章匡时济世。他的生活平静如水,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然而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第3篇7

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检查预习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诞生

孤苦伶仃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课时安排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二、基础知识积累

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并注音释义,查找资料,整理作者的常识。明确:注意以下字音和字形:

一垄lǒng教谕yù龙肝凤髓suǐ蹿房越脊cuān门楣méi椽子chuán注意以下词语解释:

肃然起敬:恭敬地产生敬仰或钦佩的感情。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

他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三、快速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明确:①贫穷的家庭;②艰辛的父辈;③吃白面的回忆;④童年的伙伴;⑤离乡的济南。

四、细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明确: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2、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3、“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

明确:

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进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提醒做父母的爱护子女要得法。

4、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明确:“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概可想见”,虽无过多的描述,只是平平淡淡的陈述事实,读来却让人心酸。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走进了季羡林先生的童年,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何其幸福,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四、作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板书设计:我的童年季羡林贫穷的家庭

艰辛的父辈凄苦的童年我的童年吃白面的回忆心酸的回忆童年的伙伴深远的影响离乡到济南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种一棵树读一本书心得体会怎么写,种一棵阅读树(整理5篇 )
  • 下一篇:春天的桃花作文()(精选8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