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2、植树造林,功在千秋。
3、造好林、植好树,公民人人有义务。
4、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5、种一棵树,种一枝花,世界会更美好。
6、严禁乱砍滥伐,保护森林资源。
7、处处造林林似海,家家植树树成荫。
8、增加林草覆盖,治理水土流失。
9、愿君莫伸折枝手,鲜花亦自有泪滴。
10、森林是氧气的制造工厂。
11、1+1=2,一棵树+一棵树=一片树林。
12、植树造林标语。
13、请爱护每一棵树,否则我们看到的将是泛滥的洪水和贫瘠的沙漠。
14、植树造林,造福后代。
15、花开堪赏直须赏,莫要折花空赏枝。
16、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绿。
17、门前院后种棵树,室内阳台养盆花,健康幸福到你家。
18、你栽一棵树,我栽一棵树,我们共同为地球添绿。
19、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20、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21、带走的花儿生命短暂,留下的美丽才是永远。
22、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23、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
24、栽好树、管好树、护好树是公民的光荣职责。
25、绿色——生命之源。
26、植树造林滋沃土,防风固沙护良田。
27、植树造林,平衡自然生态;开源增产,促进社会文明。
28、红花绿草满园栽,风送花香碟时来。
29、我为你美丽的心灵绽放。
30、来时给你一阵芳香,走时还我一身洁净。
31、保护树木,就是保护自己。
32、严格依法采伐手续,禁止乱砍滥伐林木。
33、植树就是植富,造林就是造福。
34、草木绿,花儿笑,空气清新环境好。
35、植树造林,利在当今,功在千秋。
36、植树造林是生态工程,是生存工程。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这里有一棵高大挺拔的香樟树。它像我的好伙伴,陪着我度过了儿时美好的时光。
香樟树的主干粗壮,几个伙伴手拉手才能抱得住,它的个头很高,有两层楼那么高呢!树皮很粗糙,这儿鼓一块,那儿凹一块,看起来也很特别,有的像眼睛,有的像嘴巴,还有的像气球……它的岁数可大了,听老人说,它已有一百三十几岁了,它的枝干是分叉长的,弯弯曲曲,组成了一个巨大的手掌向四面伸展,它枝叶茂密,好像撑起的一顶绿色的帐篷,给村子增添了勃勃生机。
春天,香樟树的叶子露出了新绿,一簇簇一层层的叶子像绿绒大伞,给我们遮风挡雨,雨点就不会很快的掉下来,我们能像平常一样,在树下愉快地做游戏,我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子里,仿佛是对树爷爷的感谢。
夏天,暴烈的阳光当头照,茂密的树叶为我们遮挡阳光的暴晒,香樟树就变成了天然的空调。那丝丝的凉风,给我们带来了阵阵凉意,真是舒服啊!
秋天,树上长满黄色的小花,还有那黄蝴蝶似的落叶飘舞着落下来,树下铺了一层又一层,踩上去软软的,像踩在地毯上。这时我们把它们积在一起,成了上好的肥料。
冬天,大雪纷纷飘扬,到处都是银白色,雪花落在树枝上,银装素裹,更加美丽。在寒冷的冬天,香樟树不畏严寒地站在那里,好像告诉我们要不怕困难。
香樟树,你曾经自己淋着,给我们挡雨;你曾经自己晒着,给我们遮阳。你给了我们多少快乐,多少启迪!
我爱香樟树,同时也呼吁人们要保护我们人类的朋友——树木。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课文主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二、抓住文本,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三、说写延伸,升华情感
说的拓展和延伸,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写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阶梯。语文教学就要体现“听,说,读,写”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些说与写的环节。当理解“一直盼望”这个词语后,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么时候,她盼望)”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从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义,进一步体会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学习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升华了情感。我还设计了一个句式“当什么时候,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己说说自己给予了别人什么,然后将不同人写的内容连成一首小诗。学生很喜欢做。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一个课堂就是一个心灵共舞的家园。”我还想说,一个课堂就是一棵给予树,这树上种满了师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讨的无穷乐趣;这树上也将结满师生共同进步和成长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