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是《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确定观察主题,并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蚂蚁,会积极动脑筋、采用多种办法进行观察,了解蚂蚁基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并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姜老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哪位同学先来介绍蚂蚁呢?然后老师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蚂蚁图片贴在黑板上,分开展示在黑板上,可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蚂蚁的三个部分,头部,胸部,腹部,比较直观。而从实际的检验来看,这一个教学设计,贯穿了整个科学观察过程,也同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不由得想起,原来,教学就需要点拨啊。思路或许就在一瞬间产生,而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这个地方是这节课很重要的一个亮点。
3、能积极查找关于蚂蚁的相关资料或通过饲养蚂蚁来了解更多关于蚂蚁的知识。
而姜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蚂蚁的资料,而后老师直接播放有关蚂蚁的视频,让学生说出蚂蚁的身体构造,我觉得这一环节应该放在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蚂蚁标本之后进行,对于身边的昆虫,先让学生凭感觉说出,然后可采用竞赛的`方式一一判断出哪种生物是昆虫,哪种动物不是昆虫,并说出理由,而不是由教师自己一一判断出。
一节实验课的成功与否,包括了很多方面:课前的材料准备,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必要讲解,教学设计,学生的已有经验等,所以更加体会到备课的重要性,不仅要备教材,很重要的还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也就是说,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一节课是否有亮点,关键是看自身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否引起其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是看执教老师能否不断的挑战学生思维,让其自觉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走,不断的挑战自我,迎接老师的挑战,从而师生配合,共同完成本课的探究任务。
林雄勇老师执教的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蚂蚁》是一节观察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本节课的观察重点是让学生动手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认识昆虫,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林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了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体验”为核心,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在林老师的课堂中我感受到林老师准备相当充分,不仅“备”教材,更“备”学生。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没有过于华丽的语言,引导他们思考他们从前观察过得蚂蚁是怎样的。
蚂蚁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说它熟悉,是因为学生在很多地方都见过蚂蚁,比较了解,有的还甚至观察过;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蚂蚁的认识是浅层次的,知识停留在表面现象,并没有对蚂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很难对蚂蚁的身体结构描述清楚。教学中,林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较多的运用激励语言和评价。如:你真棒、你是善于观察生活的孩子、你知道的真多等等,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同时林老师还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长什么样,这对孩子们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因此学生都想探个究竟,观察的非常投入,真个探究过程是真实的,学生们能够自己总结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从而让学生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主动探究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对学生来说是经历了一个真实、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老师提出了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蚂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这样激励学生课下继续研究。科学探究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这个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体现了科学课中以提出问题开始,再以生成问题结束这一教学思想。这样,就不断培养了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科学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听了林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感受到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要从学生角度备好每一节课,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作为年轻教师的我,要不断的学习,特别科学学科更要研究学科特点,要以课标和策略为依据,加强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喜欢上科学学科。
在我校举办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我听了一节由陈老师执教的科学课。本节课的主题是《蚂蚁》。听完整堂课,我觉得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作为学生的时代的我,在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用得最多的是一本书、一只笔,耳朵听、笔头记。可今天的孩子们真正是在体验、探索中学习科学、发现科学、探索科学。孩子们在教师的引领下兴趣盎然地走进科学。这节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启发性的'。
1、课前素材准备:
这个阶段主要针对教师备课。陈老师课前收集许多蚂蚁以及准备供学生观察蚂蚁的瓶子;教师还制作幻灯片,下载有关蚂蚁活动的视频,用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深入了解蚂蚁的习性,同时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课堂情景体验:
教师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观察蚂蚁是如何交流的,然后学生小组交流展示,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我们英语教师和学生在上课时也应共同观看并体验相关素材,体会在不同情境下语言是如何应用的。
3、课堂知识归纳:
学生根据自己在体验阶段得到的认识,给出答案,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补充说明。学生们经过老师的纠正补充,对所了解的知识印象非常深刻。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运用体验和归纳的语言点进行实际运用,教师进行评判和纠正。
在陈老师的“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大胆的表演者,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善于从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搜集信息,让学生去体验;教师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的机会,教师将开放性的讨论归结为有序的解决问题的过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徐老师用自己亲切活泼的教学风格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呈现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让我们受益良多。
一、关注阅读对象的读写
老师的这节课唱响了两个字:一个是“读”,一个是“写”。写不仅仅是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文化和审美层面指导写,比如把字写端正,中国人要讲究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第二结构要匀称。
二、关注文本的整体性和核心价值
老师从“夏”和“冬”两个季节入手,首先请学生找到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哪些段落是写冬天的,根据学生的回家及时板书,并指导学生串词成文,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更清晰地知道是“怎样写”的。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那就是关注了语文的核心的东西。
三、关注教学细节
成功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细节落实好细节,也是徐老师课堂的一大精彩。例如对于“粮食”这个词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识记字型,而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粮食;什么是“自由自在”,“你什么时候自由自在”,并且由“由”字派生出一串相关的字以便于学生积累。
在听课之前,我对绘本教学的理解是带领学生阅读一本有精美插图的课外书。现在我才知道,原来绘本中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了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它是图书的生命,甚至有些绘本全是图画。“不需要文字,图画就能讲故事。”,绘本以它独有的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画面,给师生共同的学习带来了鲜活的生机。绘本可以用点滴时间读完,但需要用一生来回味与咀嚼。
(一)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教学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教师都是引导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猜测内容,一边核实故事情节。自始至终都用“想象猜测”这一线索,牢牢吸引孩子兴趣点。教师总是在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关键之处戛然而止,让学生猜猜后面的故事,学生凭着自己对前文的理解、对事物的认识及生活体验、想象能力等做出各种猜想推测,也许想像的结果与故事的发展不谋而合,也许相差悬殊,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经历了探究思考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问题引领恰到好处。
教学是担负着育人目标的,往往教学内容中的育人理念是隐藏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问题,并恰到好处地抛出问题,让学生能读出文本背后的意义。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明白了道理,升华了情感。同时教师通过评价适当引导,将学生散乱的.思绪引到绘本的主题思想中来。
(三)把绘本作为语言学习素材。
绘本阅读过程中的语言学习有多种方式:可以听老师读、讨论、看图讲述,故事续编等。教师在为学生范读的过程中,将自己对绘本内涵的感悟,对绘本文字的品味乃至自己对阅读的情感,通过声音、神情传达给学生,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熏陶、无声的语言滋养与畅快的阅读享受。今天的两位老师在给学生范读旁白时是绘声绘色的,很有感染力。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猜想、讲述也是训练语言的有效方式。美丽的画面配以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复述情节。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语言方式。
(四)方法引导扎实有效
我们都知道绘本中,图画与文字同等重要。低年级的孩子爱读绘本,但往往走马观花,一翻而过,没有细细咀嚼与品味,忽略了绘本中本该关注的细节部分,浮于表面。这也是造成很多家长不够重视孩子读绘本的重要因素。那么方法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都非常重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猜一猜故事情节,读一读旁边文字。渗透读绘本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这节绘本课教学,学会读更多的绘本。
绘本教学中,在时间有空余的情况下,能否让学生也来尝试画一画、写一写以续编故事,作为课堂学习的反馈与补充?
有人说:“绘本的阅读是高雅的阅读。精彩的图画、精妙的故事、精巧的设计……就像在富丽的音乐厅欣赏美妙的演奏;绘本的阅读是高尚的阅读,就像春天的雨露渗入孩子的心田;绘本的阅读是高贵的阅读,与大师对话,尽享童年的精妙,分享和陶醉穿越时空跨越文化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让我们共同走进绘本,一路分享绘本教学的无穷乐趣。
第二次听安老师的《蚂蚁和蝈蝈》以后感触颇多,在此写下几点:
一、本次的教学设计在一开始的导入环节加入了复习词语。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一些重点词语的印象,而且让学生串着读词语也有效地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安老师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形象的蚂蚁和蝈蝈的图片贴到黑板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趣。
学生情绪被调动后,安老师还不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强调初读课文的要求,这有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在品读“夏天真热”和“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两句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夏天的热和冬天的寒冷,在这一环节加入了夏天和冬天的图片以及声音,让学生有了更为深刻地体会和对比。对比明显,这样在指导朗读时就轻松多了,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地理解夏天蚂蚁们搬粮食的辛苦,冬天蝈蝈们又冷又饿的悲惨情形。
三、童话故事对低年级儿童而言是融艺术性、思想性、极具趣味性为一体的好文章。我们可挖掘课文中含义深刻、蕴意丰富的地方,让学生用想象说话。如:安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时问道:“说说夏天这么热,我们同学们会在夏天干什么?”然后再去对比“蚂蚁们在这么热的夏天又在做什么?”让学生充分体会蚂蚁的辛苦,累,从而再去理解“满头大汗”。然后安老师不是嘎然而止,而是随即又问道:“蚂蚁还会怎么搬粮食?”,让学生们继续用有的……有的……练习说话,自然学生们也情绪高涨。借助这些训练,既强化了学生对蚂蚁勤劳的认识,又练习了说话,还可在课堂上形成一个激发想象、拓展思维的高潮,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多得。
四、在学生了解蚂蚁夏天勤劳搬运食物后,刘老师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说说冬天当西北风呼呼刮起时,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会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做?蝈蝈们会怎么说,怎么做?最后通过角色体验,总结出懂得辛勤劳动会带来幸福、快乐,接着播放歌曲《劳动最光荣》,让学生跟唱。可是,学生们基本不会唱,这是这节课的失误之处。我想,安老师原本是想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后借助这首歌让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深化,但是由于课前没有注意到学生是否会唱这首歌,使得没有达成预期效果。
这节阅读课,安老师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以点拨、引导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学得了读书的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创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