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哲《绪论》”有感
在此之前我基本上从没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的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完全停留在对中国的了解。中国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也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国家,马克思主义是这个世界上最闪闪发光的思想,它照亮了我们的前路、我们的未来。这是我在认真阅读完《绪论》后最深刻的感想。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它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最让我震撼的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接下来的三部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和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历史理想。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理想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基础,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是精神基础,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才是一切马克思主义者最终极的目的。想象在未来的某个年代里,那里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道路。我可以学诸葛亮出山前躬耕于垄亩,也可以用自己的智慧去挑战科学的极限,也可以设计自己的机械„„这是多么美好与光明,充满着快乐与祥和的时间啊!我热爱自由,我崇尚自由,我愿意为这样的世界贡献出我也许微不足道的力量!哈哈,我必将为之奋斗,共产主义的道路必将充满着荆棘,但有着这崇高的力量,又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固然是非常伟大,但如何实现这一崇高理想却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切马克思主义者首要树立和培养的根本立场和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性而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理想而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无产阶级,号召起被束缚住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打破身上的枷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我记得老师曾经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到处张贴前领导人的像?”我觉得在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理想的路上必然充满着磨难,也必然会出现思想上的问题,这些磨难和问题并不是能够轻易解决的。他必然需要全体马克思主义者的奋斗和奉献,还需要杰出的思想家和领导者,他们的思想和智慧在人民的力量支持下解决了那些磨难和问题,他们是英雄,不朽的英雄。人们才是推动我们社会发展和进步最伟大的力量,最值得我们的尊重和敬仰。那些不朽的英雄也许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但这些却不能磨灭他们为人类进步而做出的丰功伟绩,我觉得他们值得我们的敬仰。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政党和资本主义政党的区别!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人民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最根本的力量,那么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便是引导这些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向盘和指南针。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必须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为物质基础,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为精神基础。这两大基础的实现都必须坚持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必然需要科学的努力,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和资源的问题都是物质财富缺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必然要借助科学技
术的发展与进步才能够解决的。而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更需要科学的方法做指导,这些都很需要与依赖这种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力量理论联系实际的品质。
读《穿越金色时光》有感
B10511
20104051101
兰济畅
摘抄:
“命运一直藏匿在我们的思想里,许多人走不出人生各个不同阶断或大或小的阴影,并非因为他们天生的个人条件比别人要差很多,而是因为他们没有思想要将阴影纸龙咬破,也没有耐心慢慢地找准一个方向,一步步地向前,直到眼前出现新的天地。人的一生,总是难免有沉浮,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痛苦潦倒。困难挫折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磨练。因此无论是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都不要悲观放弃。希望在左手,命运在右手,努力在双手。”
青年大学生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我们年轻的心必将远行,每个人都拥有不断穿越地平线的渴望!在大学时代我们不仅要登高望远,领略无限风光,驾驭美好生活;还要如沐春风,激发心灵潜能,追寻心灵自由;更要真才实学,珍惜金色时光,实现自我超越。《穿越金色时光》基于心理学的视角,紧扣我们的思想实际心理特点和阅读爱好,阐发了作者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和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由衷期望。
走进大学让我们从“心”开始。人是需要不断去适应环境的动物。有句话说的好:“上帝赐予我能力,让我去解决我能够解决的问题;上帝再赐予我勇气,让我去接受那些我不能改变的问题;而上帝最后赐予我智慧,让我去分辨这件事情到底是我能够解决的还是我不能改变的。”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各式各样的“泥沙”会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学会交往你也是个“万人迷”。“朋友多了路好走”,这需要我们彼此真心的付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确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我们交到朋友和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看到别人问题的同时首先应该反省自己,通过反省,才能获得人生的大智慧。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的看代他人,帮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学会学习勿以分数论英雄。
不畏挫折阳光总在风雨后。挫折是人生的一种历练,人生重要的不是你所站的位置,而是你所朝的方向。正确的方向能造就成功的人生,而错误的方向就只能演变为失败的人生,当经受挫折的时候,不妨冷静的思考失败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而不是沉溺在沮丧中一蹶不振。正如生命中的许多伤痛一样,其实并不如自己想象得那么严重。如果不把它当回事,它是不会很痛的。你觉得痛,那是因为你自以为伤口在痛,害怕伤口的痛。
珍视爱情Isitloveorsomethingelse?恋爱是另一所大学,在这所大学里,我们要学会爱,学会探究异性的秘密,并开始考虑自己一生该如何度过。人生是不可逆的,诚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无悔的青春与爱情。《穿越金色时光》让生活充满阳光,让隐形的翅膀飞得更高!
《花非花—周国平对话王小慧》
—国贸09010902300108巩玉英
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读过什么哲学方面的书籍,因为哲学这个定义太广了,很多东西都可易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最近翻过的关于这方面的可能就是这本《花非花》吧,我其实是被两个作者所吸引的。王小慧,这个艺术界的奇女,她对于摄影的钟爱程度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你能想象出一个刚刚车祸幸免于难的人醒来首先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健康安慰,而是将自己当时几近毁容惨不忍睹的情况拍下来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吗?她对于自己热爱的事业的追求和她的人生经历,真的是很令人敬佩。艺术家需要痛苦来滋养,她说如果她是一个普通女人,她可能更愿意多要一些幸福,可如果作为一个艺术家,仅仅有幸福,是不够的。她对摄影充满激情,工作起来如拼命三郎。经历了生活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她为了艺术继续透支着生命。而周国平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他先后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硕士、博士学位。他的文章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美丽,融理性和品质于一体,笔调清新自然,意义深刻,其文采和哲理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苍季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启发。
在小慧的作品中,花是经常的题材,但她拍出的不是植物学的花,不是园艺学的花,总之不是作为物质对象的花。“花非花”—这是艺术家的一个发现,与哲学家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殊途而同归。艺术家都是完美主义者,在创作任何一件作品时都将其做到最好,于是就使得这本书在历经了几年之后终于与我们见面了。在书中他们谈到艺术,说到这里不得不禁佩服王小慧,她拍照片、拍电影、写剧本、做雕塑、做设计······她说自己的一生就是一场行为的艺术,是她一辈子要坚持做好的事情。书中的每个章节都有很有艺术并且有道家韵味的章名,“阴与阳”、“灵与肉”、“得与失”、“魂与艺”、“种与收”······整本书的构思设计也很巧妙,是为王小慧量身定做的,在其中将文字与她的摄影作品结合起来,让读者读起来更加生动,丰富。
人生在世不免会遇到很多的意外、苦难。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所以,不论谁想从苦难中获得启迪,都应是不愁缺乏必要的机会和材料的。世态炎凉,好运不过尔尔。那种一交好运就得意忘形的浅薄者,苦难很难使他们变得深刻一些。是啊,从他们的讨论中,我明白了:人生的本质决非享乐,而是苦难,是要在无
情宇宙的一个小小角落里奏响生命的凯歌。一种西方的哲学教导我们趋乐避苦。一种东方的宗教教导我们摆脱苦与乐的轮回。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大难不死”即福,何需乎后福呢。我相信人有素质的差异。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其实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素质大致规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则会把人击碎。这个限度对幸运同样适用。素质好的人既能承受大苦难,也能承受大幸运,素质差的人则可能兼毁于两者。所以请记住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柔者更柔,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而对于爱和性他们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会用一种很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体,就像欧洲人那样,这是一种“天体文化”。而对于很多东方人来说是一件很羞涩很难以启齿的事情,可能这就是传统观念与距离的差距所造成的吧。但是对于爱却真的是需要距离的,在崇拜者与被崇拜者之间隔着无数的距离,爱便是走完这个距离的冲动。一旦走到一起,想象中的无限距离变成了零距离,爱可能就结束了。比较起来,以相互欣赏为基础的爱情要牢固的多,在这种情况之下,距离本来是有限的,且为双方所乐于保持,从来就形成了一个弹性场。浪漫的恋情是一种非常常规的美好体验,如果试图把它变成常规,就不再美好,甚至有害。这种情况与酗酒、吸毒、白日梦相类似,所以爱也是需要有限度的,过犹不及,也许距离产生美这句话还是很实用的。他们对于爱情已经看得很透,周国平说,老来风流,有人传为佳话,有人斥为丑闻,其实,都大可不必,只需用平常的眼光去看待,无非是有一分热发一份热罢了。这是一种怎样的坦然,常人也许真的难以达到。其实他们在书中总结得很好,性是肉体生活,遵循快乐原则。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度过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形形色色,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也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工作事业,无论你身边拥有什么,都要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去接纳外界的新鲜事物,去吸取新的元素,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
马哲课心得体会
学习《马哲》心得体会
马哲社会实践报告
马哲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马读后感
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第二,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的企业家理论感想
在《资本论》全书中,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论述企业家才能,甚至也没有出现“企业家才能”这五个字,但作为资本家的企业家才能却是我们从《资本论》的许多论述中都能感悟到的。这可以通过对原著中下列内容的分析来说明:
例1:马克思指出:“资本家究竟是为了从可变资本取得利润才预付不变资本,还是为了使不变资本增殖才预付可变资本;他究竟是为了机器和原料有更大的价值才把货币用在工资上,还是为了对劳动进行剥削才把货币预付在机器和原料上;不管人们怎样看,对资本家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虽然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创造剩余价值,但它只有在另一些部分,即劳动的生产条件也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创造出剩余价值。”(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P
434、P
427、P50,人民出版社,1975(6).)在这段原著中,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企业家才能,但从对上述内容的分析中,却能让人们感觉到:在这里,作为传统型企业家的资本家具有一种组合生产要素的才能。因为,只有将投入的货币资本、劳动力、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合理地组合起来,才会创造出剩余价值。这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才能,正是企业家才能的具体体现。这里,企业家才能是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没有企业家才能的发挥,可变资本就不可能“取得利润”,不变资本也不会“增殖”。可见,作为资本家的企业家才能已被隐化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之中。
例2:“W——G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或卖。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象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P124.)在此,马克思虽然也没有直接论述企业家才能,但却可以让人感悟到:在这里,企业家才能具体表现为如何使商品体跳到金体上的“惊险的跳跃”获得成功。
例3:“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P688.)同样,马克思虽然在此也没有直接论述企业家才能,但却能令人感悟到:企业家才能具体表现为如何运用资本集中等手段,即如何通过组织股份公司去搞大生产、大项目、大工程、大流通、大金融、高科技;如何通过并购把自己铸造成“经济航空母舰”。
例4: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指出:“资本的循环,只有不停顿地从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资本在第一阶段G——W停顿下来,货币资本就会凝结为贮藏货币;如果资本在生产阶段停顿下来,一方面生产资料就会搁着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劳动力就会处于失业状态;如果资本在最后阶段W’——G’停顿下来,卖不出去而堆积起来的商品就会把流通的流阻塞。(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P686.)马克思又指出:“资本家在急需的时候会不顾他手中的货币的规定职能,而动用他拥有的一切,来保证他的资本的循环过程照常进行。”(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二卷,P63-64.)在此,马克思虽然也没有直接论述企业家才能,但作为资本家的企业家能“保证他的资本循环过程照常进行,”这正是企业家才能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后感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群众观点的一点体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物质生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深刻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及其历史实践活动的意义,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群众路线理论基础就是唯物史观,具体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正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首先得有衣、食、住、用等物质生活资料。这是由劳动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还是从事社会其他活动的前提;人们不首先取得生活资料,就不可能从事政治及科学文化活动;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中,不断地发展生产力,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话和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自然科学是从人民群众生产斗争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还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伟大作品,一般都是依据劳动人民创造的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整理和提高而成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精神生产的源泉,而且直接创造了科学文化成果。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劳动群众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中,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减轻劳动强度.不断地改革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样,就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以至于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然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不是自发实现的,必颔靠人民群众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由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所以,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了极大的主动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马哲读后感
090120217
09工设2班
于洋
我粗略的研读了一下马哲的教材与《共产党宣言》,想到了一个抽象的问题,那就是马克思主义里对正义的解释,以及《共产党宣言》带给我的认知,也许我们会说,正义与马哲有什么关系?我想说任何哲学家,或者说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干家都会对社会中的正义做一个自己的判读,并为自己的理论阐述若干理由,这边是我读后感的来源,我喜欢在研读大家或者伟人的作品后猜想一下笔者眼中的正义。
中国从维护正义,主持正义,追求正义等相关的正义概念来讲,正义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人类和谐幸福的行为。正义是相对邪恶而言的,邪恶是不利于人类和谐幸福的行为。中国幸福学认为,没有不幸就没有幸福,同样,没有邪恶也就没有正义可言。所以,正义的定义是:正义是人们为了战胜当前邪恶,最终是为了维护人类和谐幸福的道德行为。通俗地讲,为了战胜当前邪恶,为了人类和谐幸福,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就是正义。为什么正义的定义之中要加上“为了人类和谐幸福”一词,因为正义要防止“维护”过当,比如滥杀无辜,株连九族,公报私仇,顺手牵羊等现象就属于“维护”正义的过当行为。同时“为了人类和谐幸福”也是界定邪恶的标准。——摘自《中国幸福学研究》
一个人类的永恒问题:何为正义?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像当初那样没有得到回答。看来这个问题正是人们甘愿为其奉献智慧,却又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所谓正义就是削弱暴力用弱小的身躯面对黑势力。名人是怎么给“正义”下定义的?他们对正义的看法是什么?你们对正义又有什么看法啊?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正义,都是形式上的正义。
正义首先是规制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之社会秩序的一种可能而非必须的品质,也是人的一种德性,因为如果人的行为符合了社会秩序中被认为是公正的规范,则此人的行为即是公正的。但称某社会秩序公正,此种说法的真实含何在?无非是指此规范对人们行为达到了令所有人都满足的程度,也就是说,每个人皆能在此社会秩序中找到幸福。对正义的渴求就是人类对幸福的永恒渴求。作为孤立的个体,人无法独自达到幸福,因而他便在社会中寻求之。正义即社会幸福。
假如人类思想史证明了什么的话,那就一定是那种试图通过理性思考来建立人类行为的绝对正确标准的失败。若我们能够从过去的智力经验中学到什么的话,那就是人类理性只能实现相对价值这一事实,这就意味着关于某种情形公正与否的判断不能在效力上排除存在相反判断的可能。绝对正义只是一种非理性的理想或者说是一种假设一种人类的永恒假设。从理性认识的立场观之,存在的只是人的利益及其冲突,只能通过牺牲一方利益而满足另一方,或在冲突的利益之间达成妥协。我们无法证明这种或那种解决方案是公正的。在某种情形下此方案公正,而在其他情形下公正的则可能是彼方案。若社会和平被假设为终级目标的话-一也只有在这此情况下——公正的解决方式则可能是妥协,但和平的正义也仅仅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正义。
相对主义正义哲学所包含的最具特色的道德原则是宽容,即一种对他人的宗教或政治信仰的同情的理解——虽然并不接受,但也不阻止其自由表达。显然相对主义价值哲学并不赞成绝对的宽容;其主张的是在现有法律秩序内通过禁止、预防被统治者使用暴力,但却不禁止和平地表达观念,这是一种和平中的宽容。宽容就意味着思想自由。我无法说明什么是人类渴望的绝对正义。我必须顺从一种相对正义,也只能说明对我而言何谓正义。正义对我而言,就只能是那种能够保障对真理的探索健康繁荣的社会秩序,那么“我的”正义,就是自由的正义,和平的正义,民主的正义——宽容的正义。
《共产党宣言》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问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明了方向,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必将为无产阶级所接受,掌握和运用,从而必将转化为无穷的革命力量。
《共产党宣言》正文共分为四个部分: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以及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的态度。其中,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说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任务,以及共产党的理论和纲领;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分析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则论述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而所有章节的中心思想则是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者联合起来,为消灭资产阶级所有制而斗争!
共产党人要实现自己的社会主义进而的共产主义理想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纲领的指导,而在当时,由于无产阶级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广大的工人阶级并未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作为一个阶级而存在,生存条件的极度恶劣又使斗争迫在眉睫,多数工人的斗争都是自发的组织,没有科学性的纲领的指导,单枪匹马的斗争必然导致失败。因此,人么迫切需要一套科学完整的指导体系的诞生。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参加的多年的斗争和活动,也为《共产党宣言》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共产党宣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成了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奋斗的政治纲领,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奋斗之路。它揭示了一个客观的真理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纵观《共产党宣言》,它首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向我们阐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正是由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二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作为经济中的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矛盾已是极度尖锐,既然斗争不可避免,那么,新的关键问题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如何斗争的问题,在“共产者和共产党人”这一部分,《共产党宣言》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在实践方面,共产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至此,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纲领,有了明确政党,解决了奋斗的目标和前途问题,同时对于斗争方式也更加明晰。但是,无产阶级必须认识到,在他们的队伍里面,其实隐藏着很大的危机,他们必须认清自己才能更好的认清敌人,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分析和批判了当时的各种假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指出它们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但是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进行活动。这些流氓式的“无产阶级”必然会混肴工人阶级的判断,甚至形成盲目的跟从,这样的话就必然会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分散,甚至是革命的失败。所以,认清各种假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是必须首先解决得一个前提。在此基础之上,《共产党宣言》最后向我们指明了斗争的方式问题,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对待反对政党的态度也必然是如此的。无论是在什么国家,无论是何种的反对党还是激进党,“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由此,《共产党宣言》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问题。首先它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二、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主要任务。第三、扼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双重价值。
《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工人阶级蕴涵着自己解放自己的最强大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工人阶级同时也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社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这种力量的发现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块主要的“基石”。
由于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即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因此,它一旦产生出来,并向工人阶级进行灌输后,它就能掌握千百万无产者的心灵被觉悟的工人所接受,成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导致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向自为的阶级的迅速转变。《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与目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理论表现。它一经被群众所掌握,就将成为为不可战胜的物质力量。
马哲读后感_1000字
民族的兴旺离不开思维的升华政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成熟。
今日中华民族的振兴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之际回顾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深切感到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理论的创新就没有蓬勃的生机。我们党成长和壮大的历史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我们国家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进入小康、走向繁荣的伟大胜利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
一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的本质是人们的实践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西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完全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迫切需要所决定的。
1、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缺乏有力的思想武器。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洪秀全领导的农民革命也好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也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好其结果都先后失败了。这固然是因为中国经济落后缺乏物质武器然而最关键的还是因为缺乏抗御帝国主义的思想武器。农民的平均主义之所以败下阵来是因为它是小农经济基础产生的改造世界的幻想;用改良主义抗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当然不行因为它代表的是落后的社会意识;后来从西方拿来了“天赋人权论”等思想武器也根本行不通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很快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地主买办阶级所窃取这是因为在当时旧中国的国内外条件下不仅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太软弱而且更主要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更加依赖殖民地半殖民地过活决不允许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什么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其他种种主义都未能解救中国。
2、中国人民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漫漫长夜出路何在?在一次又一次失败面前先进的中国人仍然在探索救国的真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通过总结辛亥革命的教训痛彻地感到文化变革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前提条件。于是他们发动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作为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流派传入了中国。在中国第一个接受并真正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当时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
共产党宣言》思想的胜利
“至于他们想使我们不能在德国居留,就让他们去得到这种满足吧:他们不可能把《新莱茵报》、《宣言》以及类似的东西从历史上一笔勾销,他们的一切号叫也无济干事。”[1]1851年5月9日恩格斯给马克思写这封信时,正值1848一1849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到镇压,欧洲反革命重新恢复统治,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遭到枪杀、监禁或被迫流亡。马克思一家在伦敦生活极度贫困,而恩格斯为了帮助朋友,从他当时尚属微薄的收入中省下了一个又一个先令。这是一个惨痛失败的时期。然而,恩格斯的这封信中表达了何等坚定的胜利信心!从那时起,几代冥顽不化的人对工人阶级的觉醒及其日益壮大的解放斗争感到“惊恐万状”,从那时起,甚至直到今天,在那些蒙昧主义者的怒吼声中,不断能听到那些仅仅由于拥有或传递《宣言》而被剥夺了自由、受到折蘑和被杀死的人们的痛苦呼号。的确,在过去乃至今天,都有人为《共产党宣言》,为实现《宣言》的思想而慷慨就义,它属于少数创造了世界历史并正在创造着世界历史的书籍之一。什么东西使得普鲁士的警察和沙皇的宪兵、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对这部著作追踪不已?什么东西使得今天在南非、智利和其他地方的种族主义者和军事独裁者搜索这本小册子?特别是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过程中,又是什么东西使得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学生和科学家为了得到这本小小的书,保护它不被收缴,阅读和研究它并进一步传播它的内容,而拿自己的自由和健康乃至生命去冒险?
《宣言》所包含的划时代的思想有着牢固的科学基础,它为任何时代、任何肤色或种族的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指明了争取解放、和平、人类尊严与社会公正的道路。该书首次揭示了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其认识在此期间已无数次被世界历史的进程所证实,这些认识的全面和透彻使得该书对劳动群众产生了无比的吸引力,而又令敌视进步的那些人害怕它。《共产党宣言》以文献的形式反映了历史上两个彼此密切相连的事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在这两个朋友的参与领导下,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形式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这本外表十分不起眼、只有23页厚的小册子,是根据同盟的决议于1848年2月底在伦敦一家小印刷厂出版的,并立刻被送往该党在伦敦和大陆的地方组织。它不是一部学术著作,而是一份党纲,是经过长时间讨论、其基本内容于1847年12月被代表大会代表所接受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因此这一版以及1872年以前的再版在扉页上都未注明作者姓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概述了他们在1843年至1848年期间所获得的全部科学认识和政治经验――既有他们本人的经验,也有工人阶级的经验,扼要论述了他们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学说。《宣言》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下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工人阶级斗争的道路和目标,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使命,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千百万人的共同纲领
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极其重视这部纲领性著作的传播。早在1848一1849年革命期间,他们就推动或指导了《宣言》的第一批翻译工作,他们帮助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非法或合法方式进行的德文再版工作,并为其中一些版本撰写了专门的前言,他们两人,尤其是恩格斯,给1882年和1893年期间出版的部分俄文译本、英文译本、波兰文译本和意大利文译本写了详细的前言,其中一些前言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如果有人向这两位朋友请教如何
去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会推荐以《共产党宣言》作为入门的教材。他们在以后的著作以及大量书信中一再谈到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系统论述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尽管在几十年的时间中他们不断发展和补充了它,然而没有任何重要问题需要修改。
恩格斯在晚年肯定地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衡量国际工人运动进步的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2]到那时为止,已经以14种语言出版了83个版本――这是一个胜利,一个在以后几十年中,尤其是在红色十月之后,不断扩大的胜利。
在过去70年中,仅在苏联就出版了大约400个版本,其中大量版本是用其他国家的语言出版的,它们是国际互助的标志。在德国,当我们的民族摆脱了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之后,德国共产党的出版社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出版社将《共产党宣言》作为1945年5月以后的第一部政治理论著作出版,各自印了10万册。目前,《共产党宣言》以远远超过750万册的印数成为柏林迪茨出版社印数最多的出版物。另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其他出版社还出版了若干高印数的《宣言》版本。
《共产党宣言》出版140年之际,估计在全世界流传着约120种语言的1100多个版本――这反映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不断前进,但是这个数字同时也提醒人们,还有几亿人在等待着能够用母语阅读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恩格斯的这句话仍然是适用的。而今天比以往更为适用的是《宣言》的这位共同起草者1890年所补充的话:“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3]
工人阶级的和平使命
即使在今天,《共产党宣言》中最重要的内容仍然有说服力地指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摆脱了剥削、压迫和战争的新社会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使命――这种对社会的预测自1917年以来在世界上日益发展的地区(也包括民主德国)已经成为现实。关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是我们为和平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的不可动摇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最先向人类揭示了战争如何产生的秘密,这是他们的不朽功绩之一。同时他们指出了怎样才能将战争从人类生活中永远驱除出去的方法。我们已经在《共产党宣言》及其序言中看到了这两个彼此紧密联系的科学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青年时期就指出,战争不是劫数,而是人为造成的,他们发现了战争与剥削阶级的经济利益、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者的扩张性追求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用短短两句话概述了他们新获得的认识:“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5]换种说法就是:如果一个民族内部或多个民族内部人对人的剥削被消除了,这个民族内部以及相关民族之间也就失去了以战争、掠夺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指向的任何客观利益。
这在1848年是一个大胆、深远而又合乎逻辑的论证。历史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正确的,譬如: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和平法令”,苏联已经持续了70年的和平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在40年中以保障和巩固和平为目标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历史也证实
了恩格斯早在1845年所阐述的观点,即一个“十分明白,战争只会使它损失人员和资本”[6]的没有剥削的社会绝不会想到去进行一场侵略战争。
在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立足于《宣言》同时又分析了1861年英国工人的反战游行示威,他要求各国无产者,反对“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7]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这里比在《共产党宣言》中更为明确地阐明,保障和平、反对掠夺战争的斗争是工人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不可分割的部分。1870年夏天,第一国际的德国和法国成员以及其他具有阶级觉悟的工人就是以这一认识为指导抗议即将爆发的普法战争的。工人阶级对和平与民族互谅的责任的认识使奥?倍倍尔和威?李卜克内西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强烈谴责了霍亨索伦王朝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兼并法令,也使德国左派在“主要敌人就在本国”的口号下进行反对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斗争,并且在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战争狂热的殊死斗争中加强了德国反法西斯主义者的力量。
今天,由于和平已成为人类继续生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一历史任务更为迫切!当然,今天所有的全球性问题都必须按社会进步的需要加以解决――并且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最终都以某种方式与能否以及能够多快地实现进一步裁军和持久地保障和平联系在一起。
历史证明,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来并且由于他们的缘故,争取和平的斗争成为工人阶级的人道主义目标的一部分――这种渴望和平的要求将革命的工人运动与所有其他热爱和平和保卫和平的力量联结在一起,因此、自《宣言》那个时代以来,为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也合乎规律地涵括了为和平而进行的斗争;自1917年以来,现实社会主义每得到一次加强都有益于和平。
《共产党宣言》仍适用于当今资本主义
如果我们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所作的分析与今天的资本主义现实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共产党宣言》也具有持久的现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8]难道这一点对于目前的资本主义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说:“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9]难道这一点对于存在着隐性大规模失业和可怕的“新的贫困”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预测说,“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干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0]资本世界中越来越多的结构危机、股票行情暴跌、社会福利水平降低和成千上万人的生存受到威胁,难道不是每天都在证实着这个预言吗?
资本主义的现实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分析的资产阶级社会,尽管一方面通过当前的科技革命,另一方面通过工人阶级为改善其状况而进行的斗争,在其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实质上并未改变。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依旧是私有制,尽管它是以多国康采恩的匿名形式出现。尽管有“生产剩余价值的技术”[11]这一无稽之谈,剩余价值依旧是资
本家所占有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尽管美其名曰通过劳动的“灵活化”而“赋予劳动人性化”或“新的机会”[12],剥削依旧是剥削。工人没有任何社会权利,“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3]
早在1845年,《共产党宣言》的共同起草者恩格斯在离杜伊斯堡和莱茵豪森不远的埃尔伯费尔德就声明,“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按照人的关系和他的邻居相处,不必担心别人会用暴力来破坏他的幸福”,[14]这便是不可转让的人权。当时的这一预测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详尽、科学的阐释,并被证明是绝对现实的。
我们认为,今天《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性和有效性首先在于,我们参与把《共产党宣言》中所确定的思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为此,我们不是刻板地去理解这一有效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任务。”[15]因此,创造性地继承《宣言》中的思想财富的过程绝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