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开又落,秋风吹着夏月走,而冬雪却无数次纷纷逝去,一岁又一岁,万物之中,有一种距离,可望却不可及。
深冬的早晨,独自一人背着书包下楼,嘴中不情愿地嘀咕着:这大冬天的非要这么早去学校,真想在家多睡一会。
昏昏沉沉地下了楼,走上去学校的路,此时一个模糊的身影出现在我的眼前,睡意让我看得不大真切。近了,是一个老人坐在一把躺椅上,他的头顶象是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雪,看上去不禁有些忧伤,无端的兴趣冲走了我的'睡意。我又渐渐地走近这位老人,从他的后侧小心翼翼地打量着这他。他的眼球向里凹陷,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千沟万壑,眼神中尽是慈祥与善意。
他正坐在椅子上向前方看去,望着那些奔涌向学校大门的学生们,他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小声地嘀咕着:多活泼的孩子呀,好想回到童年呀!他正在感叹自己岁月不再,青春已逝的苦恼呢。
我再次看向他,却发现,泪水象利刃般劈开他原先温和的眼神,整个人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的泪水有些好似化作水汽,漂浮在空中,满含苦涩,满含惆怅。
我暗自暗在想:他心中酝酿的是什么呢,是悔吗?悔自己不用功,不珍惜年少时光;是恨吗?恨自己不再年轻,再活几年便可无声地老去……
老人再也支持不住了,他闭上了眼,起身,收拾好椅子,准备回家。转过身来,他看到了我,勉强挤出着一丝微笑,拍拍我的肩:“孩子,努力吧,珍惜自己的光阴,快去上学!”我点了点头。
蓦然之间,我恍然大悟,老人在回首自己的青春之时,万般后悔,想要重来,却已不可能,那是一个人在生命近乎最后时刻,拼尽全力对自己青春的忏悔与告别。有一种距离,是风烛残年与青春的距离,那是万般遥远。当一个人越来越老时,这种距离也就越来越远。
青春与残年的距离,是每个人都希望缩短的,但是,时光似水,滔滔流过,奔涌向前。
泰戈尔曾经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飞鸟和鱼的距离,一个远在天空,另一个却深潜海底。”但也许,一个人在回首自己青春岁月之时,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才是最遥远的。
距离产生美,没错,距离本身也是一种美。这种美,自然、随和、美好。
有时,距离太近会让你感到不适,距离太远令你感到陌生。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是人与人之间的方式。
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心中总会有一种平衡,因为有了这种平衡,令孩子们有安全感。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父亲的学校内骑着自行车,这种无拘无束的感觉令我难以忘记。那时的我年少气盛,自认为车技一流,便换了一辆越野性能较强的山地自行车,并且把辅助平衡的两个小轮子卸了下去,扔得无影无踪。骑着那样的自行车,在别的小朋友心中心生羡慕,便吵着父亲母亲也要买一辆,随时对操场的熟悉程度越来越深。
我骑车时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快得不可思议,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但是,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一个石块,我已来不及躲避,只好一味地按着刹车,车体经过剧烈晃动,失去了平衡,把我的腿摔破了皮,鲜血缓慢流出,看见了里面的肉。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一个身影,那是父亲的身影。我缓慢地站了起来,隐约看见了周围人赞许的目光,心里就想乐开了花。我昂着头推着车走回了家。
父亲总能把握好与我距离的远近。他把我领进了厨房,教我做饭。做饭也是有危险的,所以他先强调了一下它的危险性。比如:煤气中毒。所以他一次又一次的让我看示范。他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是那样的认真,令我非常感动。
父亲将我们父子间的距离把握得恰到好处,父子间已无需多言,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思。
原来距离是那样难以捉摸,我和父亲之间的距离,令我们的幸福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黑暗中的蝴蝶说:原本想亲近火焰,竟被吞噬了粉嫩的外衣;草地上的雄鹰说:原本想亲近人类,却退化了刚健的羽翼;温室里的幼苗说:原本想靠近温暖,却丧失了抵御风雪的毅力。可见,亲密未必昭示和谐与美丽,有时也会留下累累疤痕阵阵伤痛。
从君主立宪到改革开放,从衣不蔽体到纳米服饰,从刀耕火种到机械作业。人类在世代繁衍中不断进军自然。曾经“西塞山前白鹭飞”,曾经“桃花流水鳜鱼肥”,曾经“天苍苍,野茫茫”。然而,由于人类肆意的蹂躏,鸟鸣被噪音淹没,溪水失去了原有的清澈,花香为烟雾冲淡。结果人类的亲密让植物无法生存,动物无处藏身。自然在呐喊:事极必反,适者生存才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金科玉律。
面对宇宙中的繁星,也许因迷茫而感到神秘;面对蓝天上的白云,也许因遥远而感到飘逸。自然事物常因有了距离而产生美丽的幻想。那么人的心灵同样会因超脱世俗,而愈显生命的光辉灿烂。“举世皆浊而我独醒”的屈原没有同流,宁被流放;李白不慕富贵与明月为伴;庄子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他们胸中释然,游闲山乐水,以曲径通幽为伴,拒功名利禄与千里之外,是对高尚人格的坚守。
人生之路曲折蜿蜒,当人们面对厄运时,是多么需要温暖关怀呀。也许,当泪水迷蒙双眼,流淌忧伤时,只需一个鼓励的眼神便会温暖他人凄冷的心房。也许,当呆滞的目光在虚无中游荡时,只需一个淡淡的微笑,便会滋润他人干涸的心田。当濮存昕紧握艾滋病人的`手时,艾滋病人的脸上绽放的是充满爱心的花朵;当徐本禹从繁华城市走进大山深处,扛起轻颓的教室时,孩子们眼里铺满了温暖的阳光;当钟南山来到非典患者身旁时,他们心中充满了战胜病毒的勇气;当田世国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时,天下所有母亲收获了欣慰的泪水。这是真情的演绎,是对爱无距离的亲密。
距离可以无限远,也可以无限近。距离太远,让人产生思慕与渴望;距离太近,又会产生矛盾。距离产生美也可产生阻碍。
雄鹰因长空之高远而搏击,兰草因空谷之弥幽而独立。人在焦灼与通达之间,功名与自然之间,善与恶之间,爱与恨之间……都应丈量出自己的位置,丈量出生命的阳光地带。别忘记距离也是一种美。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高飞的雄鹰翱翔着,广阔的草原上绿草茵茵,马儿奔驰,牛儿漫步。我一直向往去那远方的草原。
这个暑假,终于有机会去一览那里的美丽风光。几个小时的飞机后,我们乘车前去,一路的颠簸不能抑制我期待激动的心情,在车上,我根本坐不住,不时的向窗外张望,期盼着快点到达。
终于,我看见了,我迫不及待地下了车,远远望去,一片开阔的景象,翠绿的青草惹人爱,走近一看,怎么回事?眼前的小草不过稀稀疏疏,只有草尖的一点绿意,根部却瘦弱枯黄,真有点“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味。我不禁怔住,难道我来错了地方?不,不会的,这才刚开始,慢慢来,我仍旧期待着向前走去。
来到草原深处,四周看不见边际的广阔景象激起了我骑马的冲动,我便开始四处寻找牧民,可是却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寻了好久,才看见了几匹马。
在一位牧民的'带领下,我骑上了一匹马,可是却怎么也跑不起来,慢悠悠地在草原上“散步”,毫无快感。
我失落的下了马,不禁发问:难道这就是我心驰神往的远方吗?我躺在草地上,望着空中几只昏鸦在残阳中无力地飞着,失落之感袭上心头。
不禁想到家,小巷幽深曲折,青石板吱吱呀呀的响着,黄昏的阳光柔柔的洒在地上,院子里鸟雀相鸣,蜂蝶飞舞,还有那坐在院里的小姑娘,向往着远方的美妙,壮阔的景象。
倏忽间,我蓦地领悟到,原来远方只存在于向往中,它因向往而富有魅力,因一段距离而美丽。原来有一种距离,那是现实与远方的距离,这段距离需要保持,不能打破,那样的远方才美丽。
此后,父母又想带我去泰山,一想到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风光,便心驰神往。可是我没有去,因为我知道那“居高临下”的感觉只存在于梦中,只存在于向往中,只存在于现实与远方的距离中。
因为这段距离,远方才更加美丽,现实才更加充满期待。因为这段距离,让每一天都崭新,让过往的烦心都烟消云散。保持这段距离,别戳破梦的泡沫。
有一种距离,需要保持,那是现实与远方的距离。
记忆中,读小学时,我渴望能够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更渴望摆脱父母对我的束缚。
读初中时,我离开了父母的身边,独自一人来到了南浦中学求学。我终于可以摆脱父母对我的束缚,我终于可以获得一片属于自己能够自由翱翔的天空。
此时的我,是多么的高兴啊!可事实确不是如此。
没过多长时间,渴望自由的我却掩盖不住我内心想象的念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想象的念头却日益加重。这时的我,才忽然明白,渴望自由只是我一时的冲动和任性,却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我为此而感到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去珍惜在父母身边的时光,更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有这种愚蠢的想法,我真的恨自己……
在初中时,每当一到星期五,回家的念头比平时更加浓烈,因为这一天是我们回家的日子,有时,下午上课的心情都没有了,真应了那句“人在课室心在外”的话,满脑子想的都是回家的念头。想着家里的每一件东西;想着跟爸爸,妈妈和妹妹一家人围在桌上吃饭的情景;想着他们的笑;想着爸妈拌嘴的时候,虽然当时看到他们拌嘴,我有点难过,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都成了我的回忆;我更想着妈妈每天早上叫我起来吃早饭的情景。偶尔,我也会赖赖床,但妈妈总是耐心的.叫我起来吃早饭,嘴里边叫边说着:“快点起来吃早饭了,要不然等一下就会冷掉,吃进去对胃。”妈妈总是这样关心着我,爱护着我。我真的好想,好想,马上就回到家去。
转眼间,我现在上高一了,离家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而我将面对的将是那紧张的学习和决定我一生命运的重大担子。可是,面对这些问题,有时,我也会油然而生产生想家的念头,那种念头却是这样的浓烈和深厚。
原来有一种美叫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