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象中的事物或世界,这种想象的创造物,在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
《三体》是更宏大的世界,而《球状闪电》是构成这个宏大时间之前先构建的宏原子,是《三体》发生之前的故事。
其实本书并没有深奥的物理学定律,熟知薛定谔的猫的读者都很容易理解,但作者以一种超前的瑰丽的想象力将它表现在小说创作中,读来令人欲罢不能。就像大刘借丁仪之口所说,物理问题最后都是哲学问题。人生的哲学原来最终也是宇宙的哲学。
在大刘笔下,物理学的浪漫浓缩在那只蓝色的量子玫瑰,当观察者发现它时,它已不复存在,只有在死亡的那一刻才能再次拥抱它。
这本书里既有大刘作为理科生的严谨,又有文字的浪漫,两首诗歌,一首《天上的街市》,另一首《未选择的路》,十分恰到好处,彰显出坚硬与柔情的交融。
大刘在这本书里其实只着力塑造了一位女性。林云其人,疯狂、极端,又有柔情、悲情。林云对于武器、对于绝对力量的迷恋,确实太法西斯了,功利性、目的性、极端性,让人心惊。林云为信念献出一生,她的信仰感目的性之强很容易让读者想到维德、章北海一列,这些大刘只会在男性身上着笔的`特质显示在女性身上同样迷人。她远比本书的叙述者陈教授要迷人。我可能最不喜欢的是她的开场,穿着飘飘白衣登泰山,第一眼就让主角着迷。这个角色也偶尔流露脆弱动摇的一面,核电站中面对小孩的那只手,江星辰死亡时的脆弱,最后成为孩子们的老师,都更让她鲜活。可以看出,她其实也和主角一样深受核电站做出的经典电车难题的困扰,但她仍一往无前不计代价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那句“爸爸,您晚了”是这本书的高光,是慨然奔赴自己所选择的这条人迹罕至常人难及之路,悲壮又平静。而最后在量子世界中成为孩子们的老师又迎向自己的救赎。
可能这不是作者着笔深刻的角色,但林云是大刘塑造的我最喜欢的女性,虽然仍然带有很强的写作目的性和情节推动性,但她和丁仪其实是这本书的核心,生动诠释了本书一开始所写:人这一生总要迷上些东西。
这种对某些事物的迷恋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信仰所在。不止林云,这里面执着于球状闪电的主角陈教授、张彬、郑敏、格莫夫、苏联地下的研究者们,偶尔描写的高纪律高服从性的军人,执着于物理学的丁仪,都惊心的迷人,理想、浪漫、追寻、苦难、献身。一开始主角的父亲就比喻生命和人生像一根独自燃烧的蜡烛,脆弱而飘忽不定,经不起一丝微风。但这些献身于理想,执着于追求的人,用生命燃尽的蜡烛一定有炫目的光。
回头再看,现在的我要成熟多了,但仍然惊叹于大刘的想象力。科幻小说是真壮阔,视线是整个宇宙,轻描淡写间国家、地球,乃至整个宇宙就在文字间灰飞烟灭。看科幻小说真的很能开阔视野,原来世界浩渺到整个宇宙漫漫亿万年,又渺小到一尾小鱼就能决定一切。《海伯利安》时间看似已经被人类掌握,但跨越时间的人又背上压垮一切的时间债;《神们自己》用平行宇宙的能量交换创建永动机,又构造闻所未闻的外星人模型,创神又毁神;《银河系搭车客指南》能随随便便毁灭整个地球,让地球人登上不可能驱动的飞船,再随随便便创造一个新的地球,原来人类只是其余生物计划中的一环;《三体》二向箔将太阳系二维化,又穿越时间空间迎向宇宙的新生......这么说《球状闪电》里宏聚变产生的半个国家的电子瘫痪也不过是小儿科。
科幻小说创造的是人类无法企及的宇宙,不由得不惊叹人类作者的思想能达到如此的高度。面对人类难以想象的那个宏大世界,战争是可笑的,个体更是渺小。读科幻的时候,会觉得我们生活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都是渺茫的一粟,有一种不真实感,但这种不真实感又建立在物理学数学的逻辑之下,所以好的科幻不是空中楼阁,它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迷人的世界,展现宇宙的博大和神秘,展现我们想象力到达不了的世界。
暑假,长达两个月,多姿多彩。阅读就好似在夏日里游泳,轻松又惬意。
《球状闪电》陪伴了我一个夏天,带我在思想的宇宙里探索边界。它的作者是刘慈欣,他以旺盛的精力构建着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我”在书中并没有被全名,而是全文一直使用第一人称。“我”的命运既悲惨又幸运。在儿时,“我”的父母就在“我”的眼前被球状闪电双双夺去性命。但幸运的是,“我”迷上了它,开始经历美妙人生了。我开始努力学习,特别是物理学科。到了大学,我开始有目的性的自学,希望早日参破球状闪电的秘密。“我”在毕业论文中构建了一个球状闪电的理论模型,但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相关的模型已有许多,但所有,包括“我”的模型都无法完整描述球状闪电的所有特点,它的秘密还是真假参半。
读到这里,我仿佛也有些悲观了。就像书中说的“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麦克斯韦,不是爱因斯坦,没有绝高的才智去创造全新的理论,只能不断在当前的.理论不断努力尝试。”就像我们的学习,我们都不是天才,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再努力。
拉回故事线,在“我”工作以后,有幸加入到对球状闪电的研究,最终在另一位物理学家丁仪的帮助下,我们透视了球状闪电的所有秘密。
在我达到一生的目标之时,回头一看已经付出了很大代价,我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真正爱着的女军官——林云。但好似一切都值得,不论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理想。
刘慈欣跟我们说了一个明明白白的故事,很过瘾,让我沉浸在技术的热情和爱情的美好中。趁青春,去定你一生追求的目标,即使这个目标像球状闪电一样诡异莫测,去为之努力吧,总有一天,你会达成所愿,洞悉一切。
刘慈欣是我国科幻小说界的泰坦之星,他的系列小说《三体》风靡全球,并成为亚洲第一名获得雨果奖的作者。他的作品恢弘大气,想象绚丽,既注意极端空灵与厚重现实的结合。而《球状闪电》就是一本无比精彩的小说。
在一个离奇的雨夜,一个球状闪电闯进了少年的视野。他的啸叫低沉中透着尖厉,像是一个鬼魂在太古的荒原上吹着埙。当鬼魂奏完乐曲,球状闪电在一瞬间带走了他的父母,将其变成了灰烬。之后,一个不知多少恐怖的未来降临
刘慈欣作品的节奏很紧张,情节十分吸引人,有暴力、战争、死亡等等。想想便心感兴趣,想象奇特,漫无边际,汪洋恣肆,像极了豪放的庄子。
刘慈欣对武器亦有一种天生的爱好,对我们这种热爱铁血军旅的人来说,无疑是十分客气的首选之书。进入了他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激情。
在那个夜晚,少年的命运被彻底的`改变,他将毕生的心血去投入到研究球状闪电,而他的艰辛付出,亦成就了那祖国生存与灭亡的终极武器。它不仅改变了祖国的颜色,更让整个宇宙为之动容。
陈博士就是那位少年,他为了解开这个未解之谜,心里对父母死的伤痛化为了探索的力量,无时无刻都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终于,在丁仪博士的引导下,他们一同解开了这个自然界神奇力量的结晶,并且,为保护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就了一代英雄传奇。
我十分感叹,他们一起同心协力,不畏惧死亡的勇气,更让我明白了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一真理。相信你读罢,欲罢不能。
“科幻小说真正的魅力在于创造一个虚构的事物或世界,一个过去不存在、现在不存在、未来也不大可能存在的虚构创造。”
《三体》是一个更大的世界,而《球状闪电》是这个时代之前建立的宏观原子,是《三体》发生之前的故事。
其实这本书没有什么高深的物理定律,熟悉薛定谔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但作者在小说创作中以一种超前宏大的想象力表达出来,让人想停止阅读。正如大刘通过丁一口中所说的'那样,物理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问题。人生哲学最终也是宇宙哲学。
在刘的作品中,物理的浪漫浓缩在蓝色的量子玫瑰上。当观察者找到它时,它已不复存在,只能在死亡的那一刻再次拥抱它。
本书既有刘作为理科生的严谨,也有文字的浪漫。两首诗,一首《天上的街市》,一首《未选择的路》,恰到好处,刚柔相济。
事实上,大刘在这本书中只专注于塑造一个女人。林允是疯狂的,极端的,温柔的,悲壮的。林云对武器和绝对权力的痴迷,实在是太法西斯了,太功利了,太有目的了,太偏激了,令人触目惊心。林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自己的信仰,她对信仰的强烈使命感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维德和张北海。刘只写男人的特质,在女人身上也同样迷人。她远比书中的叙述者陈教授迷人。我最不喜欢的可能是她的开场戏,白衣飘飘登上泰山,第一眼就把主角给迷住了。这个角色也时不时流露出脆弱动摇的一面。核电站里面对孩子的手,江星辰临死时的脆弱,最后成为孩子们的老师,都让她历历在目。看得出来,她其实和主人公一样被核电站造成的经典电车难题困扰,但还是不计代价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爸爸,你迟到了”这句话是本书的亮点,是我选择的一条悲壮而平和的走上了常人走不通的路。最终,他成为了量子世界里孩子们的老师,面临着自己的救赎。
故事假设在银河系之外的一个天狼座中有另一个可适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为三体。一次偶然的机会,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对方的存在,于是双方陷入了一种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对方的存在的人类很少但基本是居于社会高层当中,由于知识背景的差异,他们对三体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体人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丑恶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体人永远都不要登陆地球,因为三体人能够给地球带来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尽管地球人对三体人的态度褒贬不一,但是三体人却将地球人当做一个敌人。尽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体文明要大大高于地球文明,但三体人要成功登陆地球需4、5个世纪,从中地球可以发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准,而这对未来的.三体人而言是一个大大的威胁。
这就是《三体》小说的总基调。同时这样的基调也让我陷入了一个思考,即两个之前没有任何接触的文明碰撞时带来的到底是和平还是战争。显然,就历史看,这个结论可能并不是那么乐观。当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后,欧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夺财产,杀烧掳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复,最终被欧洲人统治且殖民。我想,这是因为每个文明体都像一个个体一样,如果让其走入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当中时,他们便缺乏安全感,而这样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导致一些残酷的后果。历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牺牲品。
而《三体》小说中也是这样,尽管三体文明比地球文明先进很多,随着时间过渡,未来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或许过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会赶超三体文明,到了那个时候三体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个问题了。所以作为地球人和三体人而言,最为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时消灭对方。或许这样的一个结论让很多人感到悲观,但这却是一种最为现实的结果,尤其是生活在我们现实的社会当中,可能会常常遇到于此类似的情形或者作出于此类似的选择。
我找了三体系列的小说看,觉得这部小说挺好,作者刘慈欣真是个人才,想象力丰富,看得我一惊一乍!所以就想写写读后感,而且我觉得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对小说描写场景的想象丝毫不亚于电影画面。有自己的特色,在科幻界中应该算是独树一帜了。
我看得很有趣,因为我是从第二部《黑暗森林》开始看的,一开始引人入胜的是一只蚂蚁在三维世界里怕在二维世界里想象,刚开始看觉得有点莫名其妙,现在回想那不就是人类的写照吗?人直接感受的是包括时间的四位空间,按照如今维数理论,更高维的就存在我们身边,或者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就有更高维的,只是凭借人类的结构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只能靠想象,而人的想象力也并非无所不能,它受到物种的限制,就如蚂蚁永远无法想象球是圆的这种感觉!
第一次读《三体》时的体验真是非常特别。此前关于科幻,我只读过几本凡尔纳的小说,虽说也非常吸引人,可《三体》带来的体验还是把我震撼到了。叙事宏大,思想可以说完全是天马行空。这回又读了《三体》前传—《球状闪电》,风格依旧,由球状闪电引出“宏电子”、宏原子…甚至一个宏世界,不仅情节扣人心弦,还顺带拉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抽象观念,我叫它国家意志。
与《三体》的开篇类似,神秘的“倒计时”换成了来无踪去无影的球状闪电。未知、恐惧、迷幻…
男主人公过14岁生日时,正遇特大雷暴天气,一道幽灵般的球状闪电飘进了屋子,类似中微子等宇宙射线,可以穿越任何物体。他面前的父母瞬间就变为了两堆灰烬。
他惊呆了,这种恐惧和不解从此伴随了他一生。直到博士毕业,陈博士始终都在探索球状闪电的秘密。此后,更是踏入一个与“新概念武器”纠缠不清的一系列事件中。
球状闪电到底是什么?他一直认为是某种满足特定边界条件的等离子体。它的方程无非与描述电磁的麦克斯韦场方程和描述复杂流体的N—S方程有关。
他导师一直不支持他搞这方面的课题,可在一次“寻雷(球状闪电毕竟是一种雷电)”的泰山行中,陈博士结识了女主林云,一位干练漂亮的女少校。她让男主产生了第一次心动,她是搞“新概念武器”的一位科研人员,两人在业务方面擦出了火花,就是利用球状闪电制作新型武器。
陈博士从当地雷电检测站听说了他导师的一个秘密。原来他师娘也死于球状闪电,还是在刻意捕捉这一罕见自然现象时,失手而亡。
回去后,同病相怜的两人成了终身朋友,导师把他一生的研究成果也都给了自己的这个学生。
俄罗斯军方已经在球状闪电的武器研究方面搞了30年,人工球状闪电也做了几十万次。其中只有27次成功了,可苏联科学家一直无法从参数中总结出可重复的实验模型,相应的武器研究也因此停滞不前。
得知苏方的惨痛教训后,陈博士几乎准备放弃了。可他突然怀疑,那27次的成功,根本就与激发器的参数无关,而是大气本身就随机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特殊结构,只是需要捕捉和激活。他的这一天马行空的想法得到了国内物理权威丁仪的认可,也参与了进来。
林云和陈博士想出了一个用直升机动态拉网的实验方案,并成功激发出了球状闪电。剩下的理论工作就交给了丁仪,果然,大神就是大神,丁仪认为那个未被激发的空泡产生于被激发的特殊电子,他称“宏电子”,它是电子对大气的一种扭曲,形成了球状闪电特殊边界曲率。
丁仪的理论在他设计的空泡捕获方法中得到了证实,在此指导下,他们先后发明了收集“宏电子”的方法,并开发出了“雷球机枪”。
雷球机枪第一次派上用场是在一个大型核电站的反恐行动中。一个叫“伊甸园”的恐怖组织妄图制造一个比切额诺贝利更大的悲剧,涉及几百万人的生命,几轮谈判无效,只能牺牲人质了,可那里有不少参观核电站的.孩子。林云的雷球机枪激发后,球状闪电直接穿墙过壁,将里面的人化成了青烟。而其它一切完好无损。
漂亮的林云在故事里之所以像个冷血杀手,那是有故事的。她父母是军人,母亲在南疆作战时,被越军的一种生物武器所杀,那是一种训练有素的毒蜂,可以通过一种涂料气味识别敌我。被蛰后,生不如死,总之,林云母亲死得特别惨。
林云从小就像男孩子那样,喜欢枪炮,喜欢军事。她父亲是将军,知道她心里有道过不去的坎。还特地留下了一张三人合影,一对父亲都是军官,边上的女孩甜美漂亮。小林云好奇得问他们的军装怎么不一样,林父告诉她那是从敌军尸体里搜出来的。军人各有天职,他们并不一定是什么坏人。那女孩现在已经是孤儿了…,林云知道父亲的用意…
林云有个俄罗斯同行,她俩是非常好的朋友,对方比她年长许多,气韵很像她自己的母亲。
一次去欧洲开会,路过莫斯科,顺便去看她那位朋友。她家里很朴素,老公去了美国,去寻找自由。可她没有去,她一生研究生物武器,家里还冷冻着攻击性毒蜂的胚胎。她从未给任何人看过,当她拿给林云看时,林云像触电一般,林云问:“这东西投入过实战吗?”“是的,在中越战争中用过。”她不知道林云为何脸色苍白,气愤的离去。过后,这位俄罗斯生物武器研究者当然也能猜到一些。
林云痛苦极了,她很快就收到了这位俄罗斯朋友的信。她说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研究的武器会不会伤到自己人,甚至是亲人,谁也不知道。她本来打算为了林云放掉存储胚胎的冷气,可她做了一半,又后悔了。
她说她的职责就是在敌方研究出来之前,先搞出自己的武器。这也许就是国家意志吧?军人没得选。
林云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她不满足于雷球机枪这样的东西。战争期间,她违抗上级命令,坚持宏聚变实验,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宏聚变威力太大了,它具有选择性,全部的半导体全部被摧毁。范围巨大,让战争的另一方也陷于恐惧,因此战争居然被结束了。
故事不仅有不可思议的“宏科技”,还把军人的意义、国家意志等抽象概念置于一种特定的哲学思考中。不能不说刘慈欣是大神,名符其实的科幻大神,难怪能把奥巴马迷得五迷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