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然在一旁的爸爸问我:“你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我摇了摇头。于是爸爸对我说:“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今天妈妈一大早就回家了,手上还拎着一大袋面粉和肉糜。
不一会儿材料都准备好了,我马上要开始学包元宵喽!妈妈教我先把面粉和黏,再拿一点出来,撮成圆形。然后用手指把圆的一边按下去,里面再塞上一些肉糜,最后把凹进去的开口捏紧。一个多汁可口的元宵就包好了。突然在一旁的爸爸问我:“你知道元宵节的来历吗?”我摇了摇头。于是爸爸对我说:“正月为元月,古人称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相传早于汉文帝期间,已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及至汉武帝创建了‘太初历’,进一步肯定元宵节的重要性。元宵节的节期,随着历代的发展而不断延长,相传唐代的元宵只持续三日,到了宋朝则延长至五天,及后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开始活动,直至年十七才结束。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这说明了:只要处处留心,随时都可以学到知识。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因为人们在元宵节有吃汤圆的习俗。所以我和弟弟就去和妈妈说:“我们要包汤圆”。妈妈不假思索的答应了我们俩,给我们准备食材。
妈妈把需要用的工具和材料,全部拿了过来:糯米粉、大碗、水、豆沙馅。我们拿来了手套,开始做起汤圆来,在妈妈的指导下,我们把雪白雪白的糯米粉倒入了一个大碗。然后拿起盛着满满一碗清水的碗,倒入少许,再拿出筷子用力久搅拌。在搅拌的时候,我发现很吃力,搅拌的时间只要越长,需要的力量也就越大。终于,包汤圆的糯米团做好了,接下来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可就比刚才简单多了,那就是——包汤圆。我拿出一点糯米团,把它压平。再放入我最喜欢的馅———豆沙馅。揉一柔,一个满脸伤痕的“大胖子”出来了。我赶忙又做了一个,又太小了,第三个,包的很好。弟弟去做花样,做了一个“面条”,又做了一个“圆饼”我也不甘示弱,包了一个“惊喜大汤圆”,其实这惊喜“好”极了:这里面是没有馅的。我们烧开了水下了汤圆。吃完汤圆后,我问:“谁吃到了‘惊喜大汤圆’?”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被我那“超级老妈”吃了。
做完汤圆,吃完汤圆,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生大道理:只有辛苦的耕种才能获得粮食,只有付出才能获得回报。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每家每户都挂上了灯笼。今年的元宵节不同寻常,因为我们要在学校里和老师们一起庆祝节日。
下午,同学们纷纷带来了自己的花灯。有现代电动灯,也有传统手工灯。有兔子灯,有小狗灯,还有莲藕灯,真是目不暇接!我的小兔灯是粉色的,身上点缀着几朵小花,眼睛大大的,活灵活现。
周老师一声令下,开始猜灯谜喽!同学们一个个都像离弦的箭一般,一下子就蹦出了自己的座位。只见小涵不加思索,很快拽下一个灯谜,跑到周老师那儿去对答案。可她并没有开心地回来,而是低着头,一脸失望,想必是猜错了吧。瞧,那边同学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正小声地讨论交流着答案呢!小兰也在“钻研”着一道灯谜,忽然,她的眼睛一亮,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一定是想到答案了!只见她连忙跑到周老师身边,果然答对了。奖品是一块巧克力,只见她高兴得手舞足蹈,笑得合不拢嘴。瞧,她正和同学们炫耀呢!
最后,还有几个没人猜对的灯谜。其中有一个是“从一到十”,周老师给了我们一点提示:“从一到十一共有10个数字,10个数字掰掰手指就能数出来吧?”哦,明白了!我立刻举起手:“屈指可数!”“正确!上来拿奖品。”我拿着自己收获的奖品,快乐在心中荡漾。
看看,祖先留给我们的乐趣可真多。这些传统可不能丢下,要将它们好好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