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第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到伯伯家去给奶奶拜年。走在路上,只见两只喜鹊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节好!春节好!”一上公共汽车,只见汽车上都是乘车拜年的人,一家一户坐在一起,掂着礼品,个个喜气洋洋的。向窗外望去,只见有开小汽车的、有骑摩托车、电动车的,也是前去拜年的,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下车没多远,就到了伯伯家门前,看到大门旁贴着“虎跃龙腾生紫气风调雨顺兆丰年”横批“吉祥如意”的春联。听到敲门声,姑姑出来开的们,原来她们一家已经赶来了。屋子里有姑父、姑姑、伯伯、娘娘、奶奶,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特别是奶奶,好长时间没见到我了,一见面就拉住我的.手,摸摸我的脸,连声说着:“又吃胖了、长高了!”接着问我学习怎么样?考试考得好吗?我都一一认真进行了回答。大人们接着问嘘问暖,小朋友们互相问好。接下来我们就围坐在早已准备好的餐桌旁边,只见餐桌上有鸡鸭鱼肉、各种蔬菜,饮料、酒水,非常丰盛。一大家人在一块儿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吃了一顿年饭。餐后,大人们向我们小孩子发了新年的压岁红包,并在一块儿聊了一会儿天,孩子们也有说不完的话。直到下午3点多了,我们因为有事,先行离开了。
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说,他们小时候在农村拜年,差不多是步行前往的,也有骑自行车子的,像骑摩托的很少,开车去的就更寥寥无几了。那时候物质也不丰富,带的礼品也很简单。收到的压岁钱有2角的、5角的,1块的都不多。现在人民生活水平高了,不光交通工具也发达了,带的礼品也丰富了,孩子们的压岁钱也跟着涨了。这全是党的政策好啊!
除夕一过,就是正月初一。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时,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见亲戚、朋友、尊长,朋友们也互致新年快乐,以吉祥之语互贺祝新春。有的`提点小礼物,以示新年不要空手进别人家门;土家儿女还要进门放一挂鞭炮,以示新年红火吉祥。
“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也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健康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互贺。至今未曾改变这种礼仪,只是在形式上更多元化了。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出门拜年抱拳的礼节是平辈之间一种形式。
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的“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如果左右手弄反了,那可是哀拳,报丧,求饶才用的。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父母;初二、初三拜丈母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
正月初四,我和爸妈、伯伯、大哥哥去给山里的姥婆婆拜年。
姥婆婆住在沣峪口进山大约三公里的一个半山腰上。我们的车一直朝南走,汽车进入沣峪口后,我看到两边的山上还有很多的积雪,山上的树木都枯萎了。由于过年山里的车很少,我们很快就到了姥婆婆家里。
姥婆婆已经有90多岁了,脸上布满了皱纹,但是人看起来特别的精神,行动也很是利索,看起来没有那么老。
因为姥婆婆的房子太小了,我们只好坐在院子里。山里很冷,姥婆婆要烧柴取暖。她提来了一个火炉,我们首先要把火生起来,大家取来了木头放到火炉边,然后拿些干的小树枝来当火苗,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那些小树枝?大哥哥说:“这样做是为了可以让火先燃烧起来,才可以放入大一些的木材。”小树枝燃烧起来,这时我们放一些大木材,然后必须拿扇子不停地扇,火才能旺起来,伴随着火苗,冒着浓浓的烟,浓烟熏得我一直流眼泪。
火炉生好了。姥婆婆拿了很多吃的来招待我们,有瓜子、香蕉、山竹、橘子等等……大家坐在一起泡茶喝。
姥婆婆和他们在聊一些开心的话题,我负责看守着火炉,让它烧的`旺旺的。
中午的时候,我们亲手做了挂面来吃。锅里下了一些姥婆婆种的绿色无污染的菠菜,非常的香,我吃了好大一碗呢!因为我们用掉了许多木材,所以我想帮姥婆婆劈一些柴火,由于力气非常的小,所以拿起斧头但是根本劈不了柴火。爸爸告诉我说:“你现在还小,不能自己劈柴,很容易砸到脚。斧头是铁的,砸到了脚可不的了呢!”我自言自语:“这么多人干这些活都这么辛苦,何况只有姥婆婆一个人,姥婆婆是怎么做到的呢?一定很不容易吧!”
正月初一上午,我们一家人回到老家过年。
刚到老家,爸爸就拉着我要去拜年。此时我正忙着玩手机,就不耐烦地说:“拜年有什么意思?还不如玩手机呢,不去!”爸爸说:“这可不行。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新年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这是传统,不能不去啊!”
我听了,恍然大悟,于是与家人一起去拜年了。
没走几分钟,我们便到了第一户人家。见我们来了,主人热情地迎了出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糖果和瓜子招待我们,我们也纷纷还礼。在大家互相祝福时,我那两岁的'弟弟在一旁听着,听着听着竟也冒出了一句“新年快乐”,惹得大家笑个不停。而他则得到了一把糖果。
从第一户人家出来,我好奇地问妈妈:“人们为什么要拜年呢?”妈妈笑着答道:“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生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久而久之,这个传说就成了习俗。”
接下来,我们挨家挨户地拜访。而我的弟弟在尝到了甜头后,也在一旁一个劲地说“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祝福语,回家的时候,他的口袋里已经装满了糖果。看着人们的笑脸,我不禁感叹:“拜年真有意义!”
拜年,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我们可千万不能忘记。
过年就少不了拜新年,你可知道以前到现在拜新年都有过哪些方式吗?听爸爸妈妈讲,改革开放以前,每到大年初一的早上,小孩子们就穿上一身土里土气的花衣裳,到晚辈那里磕三个头,说句:“给你老拜新年了!”就可以得到1角的压岁钱。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经济条件不断提高,所以,拜新年时还带一些礼物,以表寸心。农村的人们其实方式不变,但压岁钱提高到了1—5元钱。
近几年,从城市到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话。每到过年的时候,各家的电话都响个不停,虽说祝福的话语不长,又没有上门拜访亲切,但表达了人们那颗真诚的心。
今年,大部分人都买了手机,短信拜新年这一新时尚潮流席卷面来。就拿我爸爸来说吧,他在接到很多人发给他短信之时,很快学会了发短信。例如那一次:大年三十的晚上,爸爸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电话薄,全身投入地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发信,回短信。由于他打字较慢,所以他用一句固定的话给别人发短信:“祝猪年幸福,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爸爸也接到了别人给发的'信息,例如文超叔发来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整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还有:“我送你一个祝福,一个心愿,一个幸福,一个美满等。不瞒您说,爸爸今年接到了二百多条短信,发了一百多条短信,怎么样,厉害吧!
我想,接下来的拜新年方式可能还会变化。明年可能用可视手机直接对话。还可能是网上拜新年等。
通过拜新年方式不断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更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灿烂似锦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