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世界都辜负了你,你又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当你被仇恨和偏见所包围,又如何保留心底的那份善;当应对曾带给你悲惨生活的人时,你又是否就应去报复他呢?也许,维克多˙雨果先生的《悲惨世界》会给予你一个至善的答案。
十九世纪的巴黎,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被法官判处5年的苦役,后又因逃狱加刑到19年。假释出狱后,走投无路的冉阿让被好心的米里哀主教收留过夜,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潜逃,后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冉阿让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让,他化名马德兰,十年后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这时,以前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出现,一心要找他的麻烦。在此期间,冉阿让得知了妓女芳汀的悲惨遭遇,并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八年过去了,长大后的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吕斯,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无赖德纳迪埃和冉阿让又狭路相逢,而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又出此刻冉阿让的面前
这是一个史诗,小说的时间跨度超过二十年。但真正的史诗既有风起云涌的时代,也有波澜壮阔的灵魂。在小说中就表现了灵魂和人性的复杂性:流浪儿伽布罗什勇敢善良,却脏话连篇;艾潘妮钟情于马吕斯,像圣女一样为他牺牲,却也因为嫉妒而故意使他与珂赛特错过;从善后的冉阿让也因为珂赛特与马吕斯相爱而心生嫉妒,幸灾乐祸;甚至在描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赞美起义者英勇高尚的同时,不忘描述混水摸鱼的投机分子,以及最终导致失败的群众冷漠。所有那些地方都有它丑恶的一面,是我们所唾弃的;同时也有它卓绝的一面,是我们所崇敬的。这就是雨果洞悉之下的人性。
这种透彻的洞悉力,集中表此刻沙威这个人物身上。沙威是好人还是坏人?他在监狱长大,与罪犯为伍,造就嫉恶如仇的性格,恪守法律的观念,自以为是正义的化身。他的风格,乍看之下,确实很难指摘,因为沙威也是恪尽职守的。他指证马德兰即苦役犯冉阿让,当以为错认之时,立即一再请求引咎辞职。在沙威的世界里,他从不怀疑自己是好人,冉阿让是坏人。但正如雨果所说,他的正直是黑暗的正直,他只认工作的上司,却忘记了为人的上司上帝。正是这种缺乏了爱与救赎的正直,是他被坏人所救时,彻底崩溃,最后投河自尽。
这部小说,小时候我会认为是警察抓小偷的故事,中学时我会说是反映阶级斗争的的故事,但此刻我明白了,这是一部反映爱、宽恕与救赎的故事。革命,暴力,或许会改变国家制度,但无法改变人民的思想,人民的心理,人民那沉积了上千年的观念。唯一奏效的方法便是爱一种超越血缘,派系,种族的爱。我相信这也是雨果先生一向想传达的观点:用爱和宽恕拯救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