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本应该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爷爷奶奶平时从没有吵过架,却偏偏在中秋节吵了一架。去年的中秋节我家大吵特吵了一番,中秋节几乎都没有过成。吵得如此激烈,如同一场辩论赛。可是,吵的原因竟然只是一件“像蚂蚁一样”的小事!
爷爷平时住在老家,偶尔也到大城市来送点儿东西。因为老家清净,没有人在旁边吵吵闹闹,比大城市好多了。但是老家没人给他做饭,他会做的饭也很简单,所以经常填不饱肚子。好在老家喂着七只母鸡,每天至少也能下一颗鸡蛋。爷爷几乎只能吃些炒鸡蛋,煮鸡蛋,蒸鸡蛋……但是他还要拿些鸡蛋送到城市里带给我和奶奶吃,他的肚子扁扁的,我和奶奶的肚子却鼓鼓的。
星期五奶奶总要回老家的,可以播种种子,也能帮爷爷干活,还可以喂喂鸡,而且又能让爷爷的肚子也鼓鼓的……总之她是爷爷的好帮手,总让爷爷少一份负担。不知道为什么,奶奶很胖,爷爷却比奶奶瘦许多,两人的差距也很大。奶奶的身体臃肿,似乎整个身子都被蚊子叮过,唯一可以形容她的身体的只有一个字——胖。奶奶不爱发脾气,总是心平气和地面对所有棘手的事情,也许这就是“心境好”吧!
这个周末,奶奶和我像往常一样坐着摩托回到了老家,奶奶一扭一扭的提着东西走进了家门。
晚上,奶奶去取鸡蛋做饭,可是她一见鸡蛋就破口大骂起爷爷来:“这个鬼老汉!鸡蛋是不是又送人了!鸡蛋怎么就剩下这么几颗了?”爷爷一听,马上回嘴:“没有送人啊,我在家里饿了,一天吃很多鸡蛋不行吗?难道我饿了还不能吃饭?”可是奶奶就是一口咬定鸡蛋送给了我四爷——我爷爷的弟弟:“你一定送给成平了!你自己吃不好吗?就送给他们一家,他们有五个人,吃的鸡蛋肯定多!你没送给他们还能送谁!”爷爷无奈,只好一声不吭了,但是奶奶纯属误会了爷爷,脾气大的爷爷这次却例外,不和奶奶吵嘴。
老家不止一间屋子,少说也有六间,但是现在只有两间屋子住人,一间放摩托。这一夜奶奶赌气不跟爷爷住
同一间屋子,住到后窑去了。后窑有些冷,经常不放火——奶奶在后窑放起了火,我们才知道她要住后窑的。
爷爷似乎有些急,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了些字,拉我到院子里,叫我读纸上的字。爷爷常写些他的打油诗,与我一起分享。我一看纸上的字马上知道了那天是中秋节,纸上,就是他的打油诗:
“中秋节月儿圆,
月圆人不圆。
老婆与我来断绝,
睡在后窑度蜜月。
蜜月度得美又甜,
睡在半夜泪满面。”
我乐了,呵呵,爷爷作的打油诗可真像预知未来,奶奶还没睡呢,就开始“泪满面”啦?爷爷叫我念,我摇摇头:“我才不念呢,你自己念吧!”爷爷什么也没有说,走进屋子。
第二天,我和爷爷到山里去。快干完时,奶奶从山下走下来,一边走一边嘟囔:“这个鬼老汉,谁叫你送鸡蛋的……”爷爷摇摇头,她骂爷爷都骂这儿来了。
中秋节一过,他们才和好了……哎呀,正好在去年的中秋节他们吵架……老师布置的中秋节作文怎么写也让我为难了老半天……没有过中秋节的一年多郁闷啊……
今天,妈妈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就是哥哥策划了一个中秋Party,邀请我们去参加,我高兴极了。
来到奶奶家,我就发现大门上贴着一轮圆月,走进室内,迎面看到的是哥哥做的剪纸画——“嫦娥奔月”,房间里其他地方还贴着哥哥用美术字写的关于中秋的诗词。哥哥还细心地把月饼切成小块等我们来品尝,我凑近一看,原来还是我最爱吃的的蛋黄月饼。我们全家人在哥哥布置的温馨的环境中有说有笑,非常开心。吃完美味的中秋晚饭后,哥哥就带着我去楼上的小花园玩了。在楼上,我们玩得非常开心,都忘了时间了。最终,在妈妈的催促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了。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难忘的中秋Party!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下面我带你们一起了解一下中秋节吧!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月亮终于出来了,一轮金黄的圆月已经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向地上撒下一地皎洁的月光,像轻纱似的一般温柔,天空中云很淡,风很轻,月亮很美,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在深蓝色的夜空里,月亮显得更圆、更亮、更美了。我们围坐在一张茶几旁,茶几上摆有大大小小的甜月饼和各种各样的水果,月饼有豆沙馅、板栗、五仁等各种馅料,最近几年还出现了各种水果馅的。月饼是圆的,象征着团圆,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葡萄因为其外形非常圆润,有团圆的寓意在里面,毛豆也是必不可少的。毛豆在当地又称为“毛豆荚”,“毛豆荚”而与“佳”,“吉”等字谐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够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望着皎洁的的月光,我想起了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我喜欢中秋节,家人们一起吃月饼,一起嬉戏,一起赏月,这就是我们美丽的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