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挥毫”——练毛笔字,突然一个一厘米长的虫子从纸上慢慢地爬过,我被突如其来的虫子吓了一大跳,像被火燎似的蹦了起来,“哇”地大叫一声便开始号啕大哭。
外公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急忙冲到我身边问:“怎么啦?怎么啦?”
我抹着一大把眼泪结结巴巴地说:“虫!虫!”
外公一看就笑了:“这么个虫子啊,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说着就用餐巾纸一下捏住了。
我依旧心慌慌泪汪汪,外公说:“没事了,没事了,这种甲虫不要紧的,人家还当宠物养呢。”
我对外公的笑话一点没兴趣,就这样足足哭了有五分钟。
晚上,电视里播出了“悬在空中的餐厅”新闻,外公问我:“在半空中就餐你怕不怕?”
我说:“不怕。”
外公接着说:“下午一个小虫虫就把你吓得要死,悬在半空中就餐倒不怕了。”
我说:“女孩子就是这样嘛。”
几年前,上海的王驷通同学遇到了一件苦恼事。他穿的风衣上有一根带绳,绳的两头从风衣中露出来,可以把衣服扎紧,但有时不小心会把绳从一头拉出来,要将绳沿细窄的绳洞穿回去可就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了。所以一拉出来他都找妈妈,妈妈就用一根别针连在绳头上,一点一点儿地牵出来。
一天,绳子又被拉出来了,可妈妈一直也没回来,也没找到别针,怎么办呢?当他从冰箱中取出一根雪糕吃时,突然灵机一动,先把这根绳弄湿了放到冰箱里,把它冻成马蹄形再穿。就这样,冻硬的冰绳轻易地穿过了风衣上的穿绳洞!
科学有多远?王驷通同学通过改变绳的物性,解决了生活中的小难题!其实,科学就在身边,会时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呢。
科学对于生活和工作这么重要,那怎么让孩子对科学感兴趣,让孩子爱上科学呢?
一、动手做做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伟伟六岁左右的时候,《神奇的实验》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这本书对我们来说真是物超所值!百看不厌、百翻已烂。和爸爸一起制作发光灯泡的电路,孩子明白了什么是电流,原来电线通上电,里面的电是一直跑着的啊。看了摩擦起电后,把小时候玩的气球翻出来,吹大,在妈妈的头发上摩擦来摩擦去,排队登上高高的天花板。导体和绝缘体:原来纯净水是不导电的绝缘体,逐渐加点儿盐,它就变成导体啦,自己试试才知道。
神奇的实验,小家伙越做越有兴趣,在我们家里,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个凌乱的“实验室”出现。说真的,这凌乱的高兴啊,还真不怕把家弄乱,没兴趣给你弄乱才可怕喃!
二、多读书开拓知识面,带着孩子找寻科学的足迹
伟伟从小不是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但随着喜爱读书程度的日渐增加,看过的书,去过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不但爱提出一些问题,更可喜的是还能给别人解决一些问题。周末在未名园广场放风筝时,有小朋友在问:“风筝线在空中为什么是斜的而不是直的呢?”伟伟说:“那是因为空中有风的原因,线受到阻力,所以就被吹弯了。”
当我们在野外需要涉水又不太会游泳怎么办?《生活的物理》会教给我们:裤子干时是不防水的,但将裤子沾湿就防水了!然后分别扎紧两个裤腿,裤腰朝下迅速扣入水中,抓紧裤腰口,游泳圈就做成了,能在紧急时刻把你安全地送到岸上。这么神奇,为什么呢?这是水的神奇的表面张力在起作用。
为什么小朋友发烧时用酒精擦腋下能退烧呢?这也有它的科学道理。这是因为酒精能扩张血管,蒸发时会带走体表大量热量,所以起到了帮助降温的作用。
为什么我们的肚子饿了会咕咕叫呢?这是因为之前吃进的食物消化完,胃里虽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会继续分泌。这时候胃的收缩便会逐渐扩大,内里的液体和气体便会翻搅起来,造成咕噜咕噜的声音,所以下次不要再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尴尬啊!
科学有多远?科学就在身边,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用到科学知识!你如果了解它,它就会乖乖听你的话。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培养探索科学世界的勇气,练就探究科学奥秘的本领才行。未解的科学谜团千千万,向前走,更多精彩等待你去发现。
从上三年级开始,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可以放学自己回家。我为妈妈的这个决定暗暗高兴,终于可以自己坐车回家了。没问题,我一定会让爸爸妈妈放心的。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轻松、自在,再也没有爸爸妈妈的这不许那不让,我真喜欢自己回家。
有一次,我放学回来早,看到爸爸妈妈还没回来,姥姥也不在家,所以就在外面偷偷地玩了一会,谁都没发现,呵呵,真好,我心里暗自高兴。
过了几天,我又忍不住在外面玩了起来。姥姥等不着我回家,非常着急,在阳台上向小公园张望。等到我六点半才回家后,姥姥生气地说:你是不是出去玩了?我撒谎说:今天的车晚了,所以我今天回家晚了。姥姥说:那我怎么看见你在小公园玩呢?我说:你一定是看花眼了。姥姥说:好吧,下次你不能出去玩了。我心虚地说:我下次不出去玩了。
可第二天,我还是忍不住又在外面玩了起来,姥姥等不着我,就给我的同学打电话问我是否一起回来的,同学说:她在下面玩。同学在窗上看见我,大声喊我说:你姥姥着急了,你赶快回家吧。我说:我知道了。然后匆匆忙忙往家跑,心想:到家之后一定要被姥姥批评了。可是姥姥只说了我一句:做人要诚实,说话要算数。
通过这件小事,我感到我可能让姥姥伤心了,虽然我很爱我的姥姥,可是由于我为贪玩撒了谎,成了不诚实守信的孩子,并伤了姥姥的心,真的很对不起姥姥。
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诚实守信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学生。
我是一个爱运动的孩子。听说,运动可使身体更加健康强壮。于是,我天天在学校做运动。
我最喜欢踢足球,一踢就上瘾。记得有一次,踢球时,我们队的小章子没防守好,被对方射进一球。我“发疯”了,一下子带球冲上去,一连绕过几个人,冲到离对方球门还有几十米的地方时,对方的后卫冲了过来,我连忙把球回转给柳泓宇,对方的后卫又去抢球,柳泓宇立即将球传给了我,我大脚射门,不好,球射偏了,砸到了一个小屁孩,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赶忙去安慰小屁孩。
我热爱跑步,天天没事就找几个人来场跑步比赛。一天,我和林廷锦、林强比了一场,结果他们输得很惨。比赛开始时,我就把自己当成F1赛车,于是我跑得飞快,一下子就到了终点,可他们呢,嘻嘻,才跑了一半。
我还喜欢打羽毛球,每天有空就打,其实我没学过羽毛球,可我和老妈打起球来,无论是发球还是接球,我总是技高一筹。
这就是我,一个爱运动的我,所以你看看我的身材,真是棒棒哒!
在讲课前,我们先来分享两位妈妈的喜报:
济南-翔妈:孩子在学校春燕杯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
北京-依依妈妈:汇报一下,周末带女儿亲子的作文,得到优+3星,还在班上读了好句子。呵呵,我之前要求孩子天天写一篇日记,但是效果不好,后来跟着老师学,我发现自己放手太早,要求太高。
特别要说明的是:北京-依依妈,入群听课可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观念转得很快。观念转得快,行动就快。还是那句话“知行合一”,知而不行,等于不知。知行合一的“知”,是要真明白、真相信。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脑子里明白。脑子里明白了,但没有转化为行动,最多是个知识,而非知“道”。
群里有妈妈常问:怎么办?怎么办?回答是:先“亲”起来,先行起来,先做起来。如果不做起来,不行起来,不“亲”起来,一堆问题在脑子里打转转,还是于事无补。当下我们的教育光讲“知”,不讲“行”,这是有害的。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里讲过,妈妈进步一小步,就是孩子成长的一大步,希望更多的妈妈,像依依妈一样,真正转变思想,行动起来。
下面,我们就进入到正文,先来晒一下孩子的作文,也是一个喜报:
妈妈感言:我是21群江苏—小小QQ糖。这篇《我的妈妈》是孩子送给我的“三八”节礼物,正好小记者网站有征文活动,于是就投稿,没想到就上报了。能结识非常老师和群里的这些妈妈们,是我的庆幸,我从中受益匪浅,孩子也从中受益。非常老师的书,则是孩子最爱看的作文书,谢谢非常老师无私的付出,看着孩子一点一点的进步,心中无比高兴!
我们再来看一下,孩子的原文:
伴随着三月的到来,三八妇女节也随之即将来临,这是妈妈们的节日。今年我送妈妈什么小礼物呢。对了,就要妈妈您看看,我笔下的您,我心目中的您吧。
妈妈不高的个子,一头乌黑的披肩卷发,国字脸上镶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小巧的鼻子,红润的嘴唇,说起话来就像放鞭炮似的,“噼哩啪啦”讲个不停。
妈妈是我的“健康小卫士”。每当我的身体出现一点小状况,妈妈总会第一时间为我采取措施,结合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把病毒扼杀在摇篮里。有时病毒来势汹汹,我身体的安全防护大军全军覆灭,妈妈这时就只能求救医生这一“杀毒大师”了,送我去医院接受医生的治疗。看到我健健康康的,妈妈就喜笑颜开。
妈妈又是我的“唐玄奘”。每天上学前,妈妈总会问:“今天有什么东西要带吗?”每天临睡前,妈妈总会不厌其烦地问:“该做的作业都做了吗?该准备的学习用具准备好了吗?”……考试前,妈妈又要唠叨了,“记得写名字、看清题意,不要急于答题,做完要检查”……妈妈的唠叨像唐僧念经,但正因为妈妈的唠叨,我才能一次次高质量地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一次次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一切都离不开我的“唐玄奘”。
妈妈还是一个“大侦探”。电脑游戏的魅力是无穷大的,可我的眼睛又不争气,妈妈严格控制我的上网时间。有时,我总想趁妈妈不在家,多玩一会儿。一次,做完作业以后,我就上网玩游戏,在妈妈回来之前,我就把能看见的蛛丝马迹都毁灭了,可是妈妈还是知道了。原来妈妈在浏览历史中发现了。第二次,我吸取上次教训,把浏览历史上的记录都删除了,我暗暗地想:“嘿嘿,看妈妈这次怎么发现。”可是我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还是被妈妈察觉了,妈妈说:“我摸了摸电脑,发现电脑是热的哟,还有从你的神情,说话言语中,我就能得知。”哎,谁叫我做贼心虚呢,还是逃不过妈妈的“火眼金晴”。
这就是我的“健康小卫士”,我的“唐玄奘”,我的“大侦探”,我那可爱可亲的妈妈。
这是一个三年级孩子写的作文。初步统计一下,大约七百五十个字。从妈妈的感言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妈妈是21群的。想必听课有半年之久了,孩子能有这样的进步,离不开妈妈的坚持。昨天有新进群的妈妈在问:亲子作文,辅导孩子会不会让孩子有依赖性啊?想必这位妈妈的感言与孩子的进步,能回答亲子作文会不会让孩子有依赖性的问题。
刚才,我们还收到一位爸爸的感言:
广州-晴爸:喔,我家妹子也是全班上评读,谢谢非常老师。大半年前买的书,实操只是给孩子讲解了前面的对称,已收到好的效果,昨天加的群,今后会抓紧些。
还有一位妈妈的感言:
山东-悦悦妈:这个群“不好”,刚加入时是“好好学习,天天上当”,现在成了“好好学习,天天上瘾”,每天不看,像少了点啥。
实在的讲,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孩子是不是懒,要担心的是在这里学习的妈妈、爸爸懒。
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评一下全文。
第一,本文的第一个大特点就是:带帽、穿衣、套鞋。什么叫帽?帽有什么作用?帽子——说白了,就是一个段落的主题。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同理,一个段落也只能有一个主题。什么叫主题?说白了,就是您想表达的东西,就是您最想告诉别人的东西。帽子是主题,帽子也是提纲。
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中,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出门约会,最先收拾打扮的是什么?是头。所以这个头也好,这个帽子也好,是第一位的,是起领导作用的。帽子定好了,主题明确了,再用衣服来配,衣服配好了,再配上一双合适的鞋。“帽衣鞋”是一个整体,而帽子是标准、是起点。要想保证作文不散不乱,帽子不能少。()
在我们的书里,每一篇讲评文的后面,都有一个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就是帽子的图形化。所以我们再确认一下,帽子是主题,也是提纲,也是思维导图。这三样东西是一体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罢了。我们常讲“段落没有帽,送您当被告”。这句话似乎让人有些不理解。如果我们讲“写作要有提纲”这句话,似乎有些人就理解了;我们再讲“写作要有思路”,这句话恐怕反对的人不多。其实“帽子”就是提纲的具体表现,是思路的具体表现。
我们在《基础篇》中讲道,对称有四个表现: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什么叫对称?对称就是角度,就是从不同的方面来写一个东西。在本文中小作者重点是以三个对称段的形式来写妈妈的。这三个对称段就有了三个对称的帽子:“健康小卫士”、“唐玄奘”、“大侦探”。用三个对称段来写妈妈,帽子也好,对称也好,这是本文的第一个大特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本文中运用了“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妈妈不是妈妈了,妈妈变成了“小卫士”,变成了“唐玄奘”,变成了“大侦探”。这个技法我们在《提高篇》第七章有系统的介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移花接木的“花”与”木”,总要有一定的相关性,才能有“移”的可能;张冠李戴,姓张的与姓李的,如果不认识,就把帽子戴来戴去,那是要吃官司的。就好比这两天深圳发生的一起撞车案,真正的肇事者跑了,让一个不相干的人来戴这个帽子,网络流行语,叫顶包——这会让明白的人贻笑大方的。
我们回到正文上来。总体上讲,借代要有相关性。从本文中妈妈是:卫士妈妈、唐僧妈妈、侦探女菠萝(波罗)。这些都是与妈妈的性格行为有相关性的。这是本文的第二个特点,小作者的这一个写作特点,让本文增加了许多的趣味。
当然,第三个特点,不太容易为大家所发现,那就是前后文的呼应。在原文中小作者写到了妈妈的样貌,分别写道:国字脸上镶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小巧的鼻子,红润的嘴唇,说起话来就像放鞭炮似的,“噼哩啪啦”讲个不停。这是一个总体上、形象上的描写。那么我们后面看到的对称段中,妈妈像“侦探”一样的火眼金睛,还有妈妈像“唐僧”一样的“噼哩啪啦”,都在有意无意地呼应了这个形象。前后文的呼应,让全文的总体线路、思路保持了一贯性。这就体现了作文的不散不乱、不拉不扯、不离不碎。所以我们要讲:不夸不行!总的来说,孩子确实写得很好。
我们的点评提升,并不是否认孩子的成就。点评提升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技法运用的背后所展现出来的变化。
先来看第一段:
伴随着三月的到来,三八妇女节也随之即将来临,这是妈妈们的节日。今年我送妈妈什么小礼物呢。对了,就要妈妈您看看,我笔下的您,我心目中的您吧。
刚才也看到了,孩子在刊物上的作文,编辑把这一段删除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一段写的是作文的背景、目的,这与我的“妈妈”这个主题的关联度并不是很高,所以,删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小作者好不容易写出百把十个字,痛下杀手于心不忍。我们可以简单处理一下,把这一段当成是一个题记来处理:
三八节来临之际,用我笔下的您,表达我心中的您,算是我在妈妈节日时,送给您的小礼物——题记。
我们来看第一个自然段,妈妈的样貌:
妈妈不高的个子,一头乌黑的披肩卷发,国字脸上镶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小巧的鼻子,红润的嘴唇,说起话来就像放鞭炮似的,“噼哩啪啦”讲个不停。
我们可以本着为主题服务,有详有略的原则来调整:
妈妈个子不高,一头乌黑的披肩卷发,永远透着精干利落。妈妈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好像风吹草动、蛛丝蚂迹,都逃不过她的双眼。她说起话来就像放鞭炮似的,“噼哩啪啦”响个不停。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家长中,那个放鞭炮的,准是我妈。
在点评文中,我们删掉了一些与后面的呼应无关的样貌,这样也是为了把作文的一条线路表达得更清楚。所以,我们就把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去掉,这是要补充的'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在点评文中,增加了一句话:她说起话来就像放鞭炮似的,“噼哩啪啦”响个不停。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家长中,那个放鞭炮的,准是我妈。一是为了体现,有详有略,突出妈妈的语言,二也是一个借代的技法。
我们在《提高篇》中介绍过,借代的技法,最常用的是“先喻后借”。我们再把这个“喻”借过来,用来代替妈妈的讲话。所以就有了: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家长群中,那个放鞭炮的,准是我妈。在本文中“那个放鞭炮的”并不是确切的指放鞭炮,而是借过来指妈妈讲话“噼哩啪啦”。这样一喻一借,一借一代,就有了趣味。
今天上午我们就讲到这里,下午再讲,谢谢大家!
课堂上,我正讲的津津有味,眼睛一瞟,小林干嘛呢?不像是在听课,偷偷摸摸的。我一边讲着一边往台下走,走到他的座位边,他慌忙把本子和书往抽屉里塞。我掏出来一看,在抄作业,我生气了,用责怪的语气批评了小林,只看他怒目相视,昂首挺胸,一脸的不服气,“老师,小强也抄作业了,为什么不批评他?”我问:“小强什么时候抄的?”“昨天……”“奥……”如果这样纠缠下去,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不能完成了,我转了个话题:“这个事下课再说,先听课吧。”
下课后,我把小林叫到面前。我和小林进行了下面一段对话。我说:“小林,伸开双手看看你的十个手指,一样长吗?”小林疑惑的看看我,还是慢腾腾的把手伸了出来看了看。
说:“不一样。”
我说:“对呀!十指都不一样长,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我讲课时,你不听课,不思考,是问你为你好,还是不问你为你好。”
小林说:“问我是为我好。”
我说:“既然知道问你是为你好,那老师批评你也是为你好,对吗?”小林点点头。
我接着往下说:“老师不批评小强,是因为当时老师没有发现小强抄作业。小强抄作业是你告发的,如果老师没有经过查证就批评小强,是不是有点武断。”小林再次点了点头。
我继续接着说:“你告发小强,如果老师批评小强,而小强再接着告发别的同学,别的同学再告发别的同学,老师是不是都要一一批评。那,课还上吗?”
小林低下了头小声说:“那,课就没法上了。”
我说:“是啊!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批评当时看见的,而不能停止讲课,否则一查到底。公平是有啦。可课就没法上啦。以后,如果再挨批评,你也只能问自己错没错,而不应该牵扯别人。否则的话,你揭发我,我揭发你,都互相乱咬起来,那不就乱套了吗?怎么还能安心学习呢?以后遇事要少推卸责任,多做自我批评才行。”小林再次重重的点了点了头。
我接着说:“老师之所以批评你是因为老师重视你,是因为老师希望你能好好学习,能取得好成绩,说明老师关注你。”这时再看小林,小脸上出现了笑容。上课铃响了。
小林说:“老师,我知道错了,以后上课我一定认真听课,”
我摸了摸小林的头,说:“去吧!以后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