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元宵的材料有:花生仁、芝麻、山楂糕、白糖和糯米面。准备好材料后,我们把糖和三种元宵馅搅拌在一起,团成一个小圆,在盆中放入糯米面,把团好的圆馅放入盆中摇晃,不一会儿的功夫,五颜六色的元宵馅就变成了雪白的小绒球和糯米面紧紧的黏在了一起。
可是,这些小绒球并不规则,有的长、有的宽、还有的扁……我的眼神中透漏出沮丧的心情,妈妈从我的仪态中看出了我有些着急,她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做事情要有耐心,不要着急,滚元宵的力度要均匀,要有耐心,这样才能滚出圆圆的元宵。”
我听了妈妈的话,收起了急躁的心情认真的做了起来,不一会儿,小巧玲珑的元宵就慢慢地做好了,成了一个个毛茸茸的小球。我把做好的元宵放入锅里煮了几分钟后,圆圆的元宵就像吹气球一样鼓起了大大的肚子,还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我的心里开心极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我把这种喜悦与家人一同分享。
这次实践中,我收获满满。元宵又叫汤圆,因为汤圆和团圆的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着家人团团圆圆,幸幸福福,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一个元宵节使我过得既充实又快乐。
元宵节那天,吃过晚饭后,我掂量再三,决定忍痛割爱——放弃观赏烟花的机会,与同学们一起到鹰城广场卖灯笼。
不愧是过节日,鹰城广场上人山人海,在音乐喷泉的衬托下,广场里人头攒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洋溢沣快乐的气氛。我和同学在喷泉周围吆喝着推销产品。人们渐渐在儿童们的带领下涌了过来,我们知道,这灯笼是大人们小时候玩儿过的,取名为“怀旧灯笼”。显然,人们都陷入了对童年的回忆。大人们想重温这美好的记忆,儿童们喜欢这美丽的灯笼。不一会儿,我们的灯笼便所剩无几。大家对我们的夸奖也接连不断,有人不定期竖起了大拇指,向身边的孩子们说道:“看这些大哥哥们,多少能干!用学业之余来卖灯笼……”“你什么时候能像他们那么坚强啊!”……听了人们的夸奖,看着屈指可数的灯笼,数着辛苦赚来的钱,我心里美滋滋的,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和兴奋。
这一个元宵节令我难忘。原来自己用汗水得来的钱令自己那么满足与开心!通过这次经历,也使人明白了“劳动最光荣”的真正含义,也体会到了劳动中自己享受的快乐。
这可真是一个既快乐又有意义的元宵节啊!
晚上七点在邢侗公园放礼花。我们全家六点三十分吃饱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去看礼花,在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有城里的、有农村里来的,有开车的,有骑三轮车的等等,我们一家边说边聊。到邢侗公园你会看到公园门前,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礼花和灯会的,其中有拄着拐棍的老人,还有咿咿呀呀不会说话的孩子,热闹极了。时间到,瞬间礼炮齐鸣,百花绽放,美丽的礼花姿态不一,变化多端,有的是半圆形、有的是扇面形、还有的是圆形、还有说不出来的一些形状;有的像小灯笼、有的像瀑布,有的像向日葵,还有的像垂柳,最可爱的是像那一群群得小蜜蜂在百花丛中辛勤的采蜜,漂亮极!真是五彩缤纷,火树银花,美丽极啦!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礼)花开”。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灿烂美丽的时刻——元宵节。
天色刚暗,就有龙灯开始出村,村民们做的龙灯式样很多,有板凳龙,就是在一条板凳上固定好两盏描着精美图案的灯笼,把这样几十条板凳连在一起,加上庞大缀满精美小灯笼的“龙头”,就成了一条漂亮的龙灯;有的每人举一根木杆,木杆顶端是一节圆圆的布满“龙鳞”的红灯笼,再用红色拉花把几十节“龙身”连在一起,就成了一条活灵活现的龙。
随着天色渐渐黑下来,越来越多的龙灯迎出来了。小孩子兴奋地举着自家的小灯笼,呼朋引伴,跟着龙灯走。龙灯迎到哪里,哪里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龙灯一直要迎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正月十六的夜晚,人们要把龙灯舞到溪河边或有水的沟边,把龙放在地上,进行烧龙仪式。把龙燃烧完后,将灯龙残骸送入水中,浇水冲去,意为送龙归海。这样,元宵舞龙灯才算真正结束。
在家乡,元宵节晚上吃元宵是必不可少的。元宵我们也叫“汤圆”,用糯米粉搓成圆形,里面常用豆沙、肉作馅,有团圆美满意。
元宵节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别提有多美了!
家乡的元宵节真热闹。我喜欢家乡的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