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故弄玄虚",是特指把文章的内容(人的活动、事的经过)写得曲折起伏,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兴趣随着你的"笔踪"去寻"玄"探"虚"。但这个"曲折起伏"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它应该既出人意外又合情合理。
"故弄玄虚"的技法,按写作顺序可分三步走:
1营造氛围,制造悬念
文章一开始,就通过环境或人物描写,渲染与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情感气氛,让读者深受感染。这种描写和渲染,必须兼有交代事因、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的作用;必须能提示事件的矛盾焦点,引人关注:必须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制造出强烈的悬念,就像古代的章回小说"卖关子"和现代的相声演员"设包袱",能吊起读者的胃口,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氛围与悬念都要紧扣题意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2张本蓄势,引而不发
"张"是铺陈,"本"是文章的本意(中心):"张本"就是围绕中心具体铺写。"蓄"是积聚,"势"指文章的气势:"蓄势"就是为表现中心而做好铺垫。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悬念,具体描述矛盾的展开和难以解决,为把"关心"或"包袱"的底子亮出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引而不发"(把弓拉满却不把箭射出去)是打比方,就是说只集中写矛盾的展开,却不忙着写矛盾如何解决,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和突出中心思想做坚实有力的铺垫,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表达效应。
这一步要走好,必须以悬念为先导,紧接上文交代的.事因,通过描述人物自身的多边活动,声情并茂地表现矛盾的深入展开,使文章内容曲折起伏,悬念逐层递进,紧扣读者心弦。另外,还有掌握好"引"的火候,必须有"度",这个"度"就是促使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条件,当条件具备时,"引"就要适可而止,转入第三步。
3水到渠成,点题明旨
水到渠成说的是文章中矛盾的发展在具备对立统一(转化)的条件时,得到了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圆满解决。"包袱"抖开,悬念冰释。它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又突出了的中心思想。这个"结果"和"突出",不是作者的直抒胸臆,也不是作者主观的议事说理,仍然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言行描绘来完成的。打两个比方,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和"解铃还须系铃人"。
叙述景物巧用"五个结合"令文生辉
一、"定"要与"移"结合
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
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
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
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
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移步换景,即从城内写到城外山村雪后的景色,在不同的观察点,描写了济南冬天不同的特有美景。写城内又从不同角度,即从俯视的角度写阳光下的济南,从仰视的角度,写小雪点染下的山景。这样济南美景的整体感就凸现出来了,这就生动形象地再现出冬天济南"温晴"的特点。
二、"虚"要与"实"结合
"实"景即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景物,也就是能感知到的现实之景。"虚"景即指未出现之景,也就是联想、想象之景。以眼前之景引发联想凸现出已逝之景,未来之景,或引发想象,创造出新景象,并将不同时空领域的景物糅合在一起描写,这就是虚实相生法。虚实结合地描述景物,能使所描之景更形象,能使作品富有立体感,同时达到深远境界。
因此,在"实写"之时,要适当进行"虚写"。比如:《雨中》一文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水淋淋的马路,像一条闪闪发光的绸带,在初夏的绿荫中轻轻地飘。过往的车辆,就像水波里穿梭的小船"。作者由眼前的"马路"、"车辆",联想到"绸带"、"小船",这种虚实相间,使被描写的景物更加形象。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由果园中满树的果花,想到"仿佛树上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种由实到虚,再造出新画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丽,使文章的境界开掘更深。
月亮滑落了,收起静柔如水的清辉,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金色的脚印留在了一所小屋前——那里是她与奶奶相依为命的地方。
她为了不让奶奶担心而隐瞒了一切,包括所有的亲戚。
一大早,她向奶奶撒了个谎,提着一个不大不小装满宣传单,胶水和胶带的布袋出去了,而后下意识的回过头道:“奶奶,中午不回来了,不用等我吃饭了”。“嗯”奶奶目光暗淡道。
一切按她的计划行事,乘车长趋几十里外的县城,一下车,环顾四周,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一些小诊所上,因为她相信,那里是天使落户,溢满同情,关受呵护……的地方。
以发放宣传单的身份出现在一家诊所门前,她不禁心生畏惧,因为好多人都把发宣传单的人视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为了获益,能把死的说成活的。她深知自已并不是为了金钱,相反她为这些宣传单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但谁又能够轻易相信她呢?她静默着,但是最后还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硬是把她推了进去。
里面只有3个人,可是她的心却如同在嗓子眼里似的,半天才挤出一名话:“打扰了,请问这两份宣传单(《如何预防癌症》及《蚊子药危害大揭密》)能不能往这儿贴?”。
“你是哪儿来的?”医生抬头问道。
怕他生疑似的,她随口说出了姑姑家的住址,“就在这附近一水果批发市场的。”
“能不能往这儿贴呀?”她礼貌性地重复了一遍。
“不能”,他正色道。
窘迫而又不知所措:“为什么?”,她惶惶的说。
“不为什么,就是不能贴”。他似铁般的眼神,深深的刺进了她的心,冷而痛,没想到第一次竞是如此的不利。
她无耐的径直出了门,目光中满是失望,鄙夷,但更多的是紧张所带来的后怕。她不知道自己在刚才的交谈中是否说明白了这些广告的公益性。可是他连看都没看一眼,要知道那是她历尽千辛万苦才搜集,整理出来的埃然而漠视中的.拒绝让她促不及防,刚跨出门泪水便滑落了下来。
不觉另一家诊所又出现在她的眼前。她害怕,犹豫着……众多的情感压得她透不过气来。但最终还是责任——宣传防治癌症的知识占了上风。来到门前,折腾了好一会儿门才被打开,那大概是畏惧在作祟吧。而后迎上来的是一位妇女,在她苦口婆心的解释劝说下,看了宣传单,倒是欣然同意了,她不失时机的慌忙拿出胶水,胶带将它们死死的贴在了墙上最显眼的位置。
就这样,她随后走访的几家大多都接受了她的传单。其间有两家,一是只顾得下象棋,没工夫搭理她,有一句,没一句的回答,使她无耐的离开了;另外一家是家禽医药店,一开始,两位妇人担心她贴的宣传单影响生意,不过,经过她在宣传单上“一一指点”,最终还是同意了她的请求。
时间不早了,下午她又要返校上课,尽管人们最信服的是在医院所看到的宣传,可是她不得不把剩下的厚厚的宣传单给过路人发了,但其中很少有人欣然接受。
就这样,前后印了2次,花光了她所有的积蓄。在3次发放过程中,她发现那些拿到宣传单的人:漠视的,不识字的,深感悔气的……无所不有,好像癌症离他们十万八千里似的。她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宣传单,不厌其烦的重述着宣传单的公益性及其大致内容。面对大多数人的嗤之以鼻,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还有极少数人主动向她询问一些问题,当然回答无非是“背”宣传单的内容,但她着实很乐意。
对于一个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面对如此繁重的功课和亲人的对她的期望,她选择的这条好似没有尽头的路——通过宣传等多种方式,花费大量的时间让更多的人了解癌症,远离癌症。是她精力,能力所达不到的,但她已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种责任,一种不容推卸的责任。
事情的起因是她亲眼看见一些商贩为了使自已的商品在夏天不招蚊蝇,使它们看起来“干净”而把杀虫剂直接喷在上面,尤其是水果类的。而且她还从姑父口中得知,更有甚者还直接往凉拌菜上喷,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要知道杀虫剂是含毒的化学药剂,使用说明上,明令禁止直接往食物上喷。后来向生物老师询问才知道,若是这些毒素不能被消毒器官——肝脏消灭而沉积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癌症。这让她感到很是震惊,同时也感到有些不安。
后来她从生物课本的癌症专题下,了解了许多关于癌症的诱因和预防方面的知识(具体内容可在网上查询《癌症的三级预防》及《癌症的十大信号》),这更让她真切的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当她从从事医务工作的姥爷那里得知“目前我国对疾病的确诊率为仅为70%左右,而绝大部分人在防癌方面的知识几乎为空白的时候”,她意识到:有些癌症早期患者,很可能被误诊为小病,而耽误最佳治疗期,造成悲剧。为此,她不禁异常担忧。
她多么希望自已是一个万能的神,让世间没有生老病死,因为,她见不得年迈的母亲只能在梦中呼唤儿子的乳名,见不得妻子在空房中独自苦痛,更见不得孩子过早的面寻生活的坎坷,不幸……
总言之,一个人的离逝,带给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只有悲痛天边的悲痛。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担心并未减轻,自已的力不从心,学业荒废更让她痛苦不堪。
矛盾,困苦,充诉着她。中秋节那天,她独自面对着黑白电视机发呆。旁边的奶奶照旧在菩萨像面前,烧香,拜佛,例行公事般的祷告着诸如保佑全家人幸福平安的话,而且照旧重述着希望她能考上大学……她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孰不知马上又陷入了另一个“梦境”。
第二天,她趁奶奶出了门,拿出水果,放在擦了好几遍的盘子里,学着奶奶的样子,恭敬的摆放在菩萨面前。而后生疏地点了香,木然的在佛像前说着保佑全世界的人都健康快乐……最后她很有寓意似的叩六个头,这才有些安慰的退回了床边。她希望能以自已的虔诚,感动面前的神像,带给人们健康和幸福。
后来,她又了解了一些博客的应用方面的知识,凭着以前学的那点电脑技术,生疏的敲击键盘,在博文中留下了她的文章,去倡仪人们了解癌症,关注身边的人……
在此之后,她希望自已的文章能见诸报端,这无异于白日做梦,在学校她的文章被当作范文读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无耐,她把自已写的文章通过邮件发送给了在学校任教的五叔。
五叔在收到她的邮件之后,才真正的了解了她的内心,五叔对于她的文章并没怎么改动只是给她发了一封邮件,其信件内容大致如下:
涌波兄者,即陆河热线网论坛坛友“彭涌波”。呼其为兄,皆因我俩同姓同辈。按照陆河之习俗,同姓同辈,长者为兄,故称其为“涌波兄”。或许,称“波哥”比较妥当顺口。
傍晚时分,暮色已降。接涌波兄来电,电中问及赠书一事。三言两语聊完,我心生愧疚之情。涌波兄所赠之书《木棉花》已于前些时日收到,只是闲暇之余忙于浇园种菜,乐于与虫虫逗乐,故忘记致电以表谢意,实属大不敬。
初初收到涌波兄所着之作《木棉花》一书,即已浏览一遍。阅览之时,颇有感慨。同为语文老师,涌波兄却能坚持写作,笔耕不辍,执着精神让人感动。最丰富多彩的是文字,最孤独寂寞的也是文字。《木棉花》里收录了涌波兄从20xx年到20xx年间所写的文字。十几年如一日,且不论成果如何,单看这份执着就足以让人感动和心生敬意。或许,在涌波兄的世界里,文字与生活早已经融为一体。写作就是其人生一种态度,一种生活形态。尝于《汕尾日报》见涌波兄指导的学生佳作。据闻,经其指导并见诸报端的.学生作品,已有十余篇。一个热爱写作的人不应该只是热衷于自己写,还应该热衷于指导他人写。这才是全面的语文老师。
今夜再次翻看《木棉花》一书,妻在身边。见此书,甚为好奇。信手翻阅,惊呼内有领导作序,名人作荐。如某局领导,如广东网络名人幽壹。妻戏言:“你看,人家是语文老师,你也是语文老师,人家都出书了。”一番言辞,让我十分汗颜。只能哂笑:“人比人,气死人啊!”
我与涌波兄未曾谋面,只通电话三五次。结识缘于论坛所组织的公益活动——“随手捐”,涌波兄亦愿意为此事出力。电话里听涌波兄话语,觉得他应该是性情豪爽之人;细看其文字,觉得他应该是热爱生活之人。
性情豪爽,热爱生活之人,才会执着于写作,才会执着于抒写生活,将文字融入自己的生活。而《木棉花》就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书。诸如写父爱母爱,写校园风光,写教学心得,写个人怀想……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篇《逐渐消失的阳光》,平实的文字里倾注了对留守儿童深切的关爱。只有热爱生活关注生活,才能够发现生活里的点滴。很明显,涌波兄做到了。
题为絮语,实属唠叨,万望见谅!期待涌波兄有更多的佳作!
高二:彭成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