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告别。”这是席慕蓉在《乡愁》中发出的感叹。它道出了多少北漂们的心声。在凄清的夜晚,怅惘着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遭遇,面对各种位置的将来,只身闯荡,无依无靠,一种乡愁思绪涌上心头。故乡的歌在呼唤,故乡恬淡的生活样式在呼唤,故乡淳朴人情在呼唤。
乡村城市化进程正加速前行,求新与图快成了乡村发展的主旋律。回乡的游子看到了稻田被征用为经济开发区,重新规划的村庄建房都使用同一张图纸。他怀念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铺在地上的.石板条。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一切美好的回忆已不复存在。那汩汩的溪水溜走了他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他深深的记忆……平日里喧嚣的焊接,锻造声不绝于耳,他看不到湛蓝的天空,如今只是失去了色泽,黯淡的天际。
他努力在混杂的味道之中,试图品尝和鉴别出乡愁,忧思,迷茫,哀伤,惆怅,愤懑,无语……渐渐的,在脑海深处,似乎隐约地感到:陶潜笔下的乡村图景,正电光火石般,迅速地离他而去,甚至毫无故乡可言。
刹那间,我恍然顿悟:这里的“故乡”,已经不单纯是物质的,具体的,它同时还蕴含着一种生活样式。它是宁静平和,有张有弛,闲适写意的;它是与天地融合,呼吸泥土清香,享受青山绿水之乐的,而不是掠夺资源,用钢筋水泥筑起工作坊或巢居,为了响应城市化的号召而以环境牺牲作为代价的。
今天这种生活样式或许只能在理想的彼岸去寻找,谁还能像“局外人”似的,漠然的说:自己的“故乡”没有沦陷?这已经不仅仅是乡村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沦陷了,这更是一种生活样式的沦陷了。
故乡的沦陷,在相当程度上,是城市化思维作祟的结果。城市化非要以环境牺牲为代价,以生活样式破坏为代价吗?城市资源有限,于是大肆掠夺,从本来已处于弱势的乡村全方面地掠夺。矿产,森林及至水源,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在“交易自由”的幌子下被拿走……越来越多离乡的进城者,回乡后一次比一次失望。故乡,已非记忆中那样温馨了,熟悉的日渐衰老,一栋栋房子空空荡荡,无序的开发和污染吞噬着广大乡村,传统农业社会,“田园牧歌”景象,一定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而消失。试问,城市居民回乡何以找寻精神的慰藉,何以找寻有活力的文化的“归乡”,何以找寻亘古不变的生活样式,何以使后代信服父辈们口中的故乡?
没有故乡,何以有根基,何以谈发展?“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的呼唤,让我们将匆忙,疲惫的心灵慢下来,倾听故乡喃喃的心语。
“故”在字典里的其中一种解释是“本来,原来的。”故乡,即为老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很平凡的小山庄。平凡的天空,平凡的小溪,平凡的田野,以及平凡的甘蔗林,却给了我们不平凡的童年。故乡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信仰。
当第一声鸡鸣开始飘荡时,山村渐渐开始沸腾了。刚经过夜露的洗礼,每一处都焕然一新,格外的朝气。在这样的一天,我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踩着田间小道上的晨露便上学了。有时候早晨会起雾,那更是孩子们的天堂。浓雾降临的时候,整条路都是我们的“魔幻世界”,我们只管追着,喊着,笑着,闹着,在那个只属于我们的世界里,做这个世界的王。
农村的孩子乐趣总是很多的。当秋风吹亮那金色的麦田的.时候,在晒谷场上总会看见几个蹦哒的身影,那金色的稻杆堆成的一座座小山,这里一座,那里一座,这一座比那一座高,那一座又比这座要高,还有还有……那些就是我们
最原始的蹦蹦床。在这不久之后便会下雨。下完雨之后,稻杆堆里便会撑起一把把白色小伞,到了傍晚,白色小伞会变成黑色小伞,我们方言把这些小伞叫做“油蘑菇”。再然后就会听见一阵阵“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的歌声,每一张笑脸都是这么好看,每一只小手都在寻找着“宝藏”。
然后当又一年的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绿油油的田野上也有孩子们的身影,他们在干什么呢?在寻找那些可以卖钱的草药。我依旧记得,一捆“白花草”两块钱,当我们从买草药的阿婆手里接过两块钱时是多么的快乐。两角钱的雪糕就是我们全部的快乐。
只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故乡在越变越好。一栋栋小楼盖起来了,一条条水泥路铺起来了,一堵堵围墙围起来了,故乡的主人富起来了,孩子们跟着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只是隐隐约约好像丢掉了什么。小溪流慢慢变浅了,甘蔗林慢慢变少了,田野上奔跑的身影不见了,渐渐的,他们都不会知道奔跑的快乐了。再不会有天真稚嫩的脸孔去嗅青草和泥土的味道,不会去看蚂蚁搬家了。话题也不再是“今天去哪里采草药捉鱼”,取而代之的是讨论各色各样的游戏人物,谈论着哪个人物配哪种技能,炫耀着在游戏里又花了多少钱,自己又有哪些绝版的装备,自然而然的接受小伙伴仰望的目光。而当他们谈论着这些的时候,我只能默默地看着远方:童年该是这样的吗?
不知道家乡的一片片甘蔗林是不是还这么高,故乡的梯田是不是还这么美,还有没有小朋友会在小溪里摸鱼,最后,只能默默感叹一声:回不去的才是故乡。
只有记忆中的故乡,才是“故乡”。
我的故乡在宁静富饶的江南小城—苏州,它也是中国的水乡。这片沃土哺育了我的爷爷、爸爸那一辈的人,也伴我度过童年时光。
虽置身于繁华都市,阔别故乡已久,但是故乡她独有的性格已经融进我们这些游子的血液之中:淡泊致远、荣辱不惊。记忆的窗帘慢慢拉开,故乡之水,带着水上缓慢摇橹的渔民荡入了我的眼前……
家门前那座石桥,已经很老很老了,老的在爷爷记事起已经存在了不知多少年。那矗立两岸已多少岁月,看周围人来人往,背上踏过来来去去的脚印,像一个缄默而饱经沧桑的老人。我能感受到石桥的厚重,那厚重是因为那历史沉淀。对于石桥,我总有种莫名的担心,担心再有十年、几十年,他会老化的更加苍老而被一些年轻人炸掉,我想象着我会是怎样的难以接受。他是故乡见证岁月的眼,他是故乡助人行走的脚,故乡手脚不齐全了,就像残疾人一样,总觉得缺少了什么,我回味故乡的时候会出现一片空白。石桥已不再是石桥,而是感情深处的记忆链条,失去了,故乡的梦就残损了。
故乡的小河如果要比喻成一位女子,一定是一位眉清目秀,温婉柔情的女子,正像江南之水哺育的那些江南女子那样。她像一条白丝巾蜿蜒在水乡,不见其尽头。但她又以母亲的胸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岸边的人们。渔民们摇着橹荡在清波上,日光下或在劳作之余闭着眼惬意地小睡一下,或呷一口酒。与河水轻柔节奏统一的是人们缓慢的生活节奏,宁静幸福,仿佛是没有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但人们缓慢而不失活力,正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河水一样,夜晚你会听到打渔归来人们的`歌声,那是在抒发着对生活的热爱。我想正是因为故乡之水永远不溢、不涸,给人以希望,让人们有了一种生活信念,面对富与贫,有了从容淡定、不浮不躁的心境。故乡的水教育着我们这些她的子女:淡泊致远。
是啊,故乡的血液化成了后人的脉搏,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和人生走向产生了绵长而深刻的影响。我记得幼时曾在河边看到一支不知名的野花,孤零零独自一人挺立,貌似没有人来欣赏。但它向着太阳,自信、饱满。仿佛一个旺盛的生命在阳光下独舞。我担心着它这样一个人挺着不累吗?拉来爸爸来看问为什么她不趁没人的时候歇一会呢?它不知道没有人注意到它吗?爸爸笑了,摸着我的头说:“它生为花朵,按自己心性生活,以最认真的姿态绽放,它从来不在意别人的赞美或不屑一顾。”长大之后,我才知道那叫荣辱不惊。
故乡伦理的滋养,是我内心充盈、从容淡定。可能人们常说,故乡是游子的根,这根是指故乡给予了游子面对外界闯荡的种种诱惑都能恪守本真吧!
哦,我的水乡,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