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吃过早餐,在收拾我的书房,不经意间看到了小学时和同学们及班主任刘老师一起照的一张照片,20年没有见到老师了,不如称着今天是双休日去拜访一下恩师吧!
刚一出门就看见闪电般快的一个海、陆、空的一辆小汽车,是谁呢?原来是小学同学徐晓吉,他现在是著名的发明家了,他看见我连忙向我打招呼问我:“你就是著名的教育家刘士英吧!来上车,我们一起去上刘老师家吧!”我乘坐他的小汽车来到了刘老师家,刘老师家是一个50层的大厦,老师身边站着的是小学时同学王彬、刘泽鸿、王洪剑、刘立文、还有康明生。王彬是一个大作家,刘泽鸿是科学家,王洪剑是个歌唱家,刘立文也成为了著名的音乐家,则康明生跟我一样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看着老师在门口站着迎接我们,我疑惑不解的问:“老师您怎么知道我要来呢?还有他们怎么会来呢。”“他们其实早就来了,是我的电子搜索机告诉我你们今天9点会来,所以我们在这等你们了。”我还发现老师在自己的家办了一个学校,让那些贫困孩子们在这个学校里学习。
我们笑着来到25楼老师的家,上了楼,老师早就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我们边吃边表演节目,第一个节目是由王洪剑和刘立文合唱一首他们自己作词作曲的歌,名字是《相约2027》这首歌充分的表达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象征着同学们间纯洁的友情,他们唱的那样投入,同学们听的是那样入神,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小学时代的生活,第二个节目是刘泽鸿和徐晓吉比谁发明的东西多,谁发明的东西有实用价值。此时大作家王彬和老师却诗兴大发各自为我们现场作诗一首,博得一阵阵掌声,最后我们合唱一首《20年后再相聚》。
就这样在一阵阵欢歌笑语中结束了此次宴会,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
人生不是一场雨吗?虽然你曾在其间尽情地跳跃,你曾无拘无束地驰骋,但更多的时候你却忍受这雨后的潮湿,饱尝着人生的寂寥,辉煌时段过后,你就要避退隐之,默默地奉献着,是的,这是幼稚的我曾经的想法,直到有一天,我与“它”相遇,我的想法动摇了。那是一个慵懒的午后,我徒步在一条小道上。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切都是毫无生机。突然,我眼睛一亮,发现了一抹绿,是的,在一丛灰褐色的枝叶间发现了一抹绿,那是怎样的绿啊,谈谈的,嫩嫩的,有呼之欲出的灵动。我仔细一看,其实是硕大的两片叶儿,两叶儿紧挨着,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好不生气,而我与这叶儿的意外相遇,真合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午后与叶儿的相遇,不觉滋润了那近几干涸的心灵。似乎它的出现,让我的生活也充满了生机,于是,我每天都会驻足于这两片叶儿间,伫立端详着,不时凑上身子,弯下腰,小心翼翼地观察一番,可是,那叶子似乎并没有生长,我开始担心,开始牵挂,它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太阳太猛缺水了,还是那一刻,两叶儿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于我的血液一起奔腾着。
过了几天,当我再次去看那两片叶子时,它长势喜人。叶儿已完全伸展,支撑着。而渐渐地,叶儿那昔日的嫩绿已消然,枯黄取而代之,我也意外地发现在原来两叶下面已冒出了新叶。嫩嫩的,绿绿的,还是那样的灵动。而老叶为了给新叶有足够大的生长空间,它毅然选择了离去。它把自己的身子撕成了两半,殷红的鲜血从上方缓慢流淌下来,一滴,两滴我分明清晰地听到那撕心的裂痛,而老叶却无悔地做出了选择。
“落红不时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老叶离去后,仍为自己的下一代提供养分,它无悔,无怨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宽度;
什么的意义不在获取,而在付出;
生命的辉煌不在瞬间,而在永恒;
而在一切的感知,都归功于我与它―――叶儿的相遇
问题:相遇是什么?
思考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当一个男子第一次与一个女子相遇时,他对她有了异样的好感,对她一见钟情。虽然互不相识,可这种不经意的擦肩而过,凝聚成一种难忘的情感,这便是相遇。可见,真正的相遇是一种缘分。
思考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公共汽车上挤满了人。一位军人穿着单薄的军装,坐在靠车门的座位上。这时,车停在一个小站,车门开了,上来一位老人,外面立刻吹进一阵刺骨的寒风。这个军人竟然没有给老人让座,车上有人小声议论起来。而这位军人好像什么都没听见。车又停在一站,车门开了,又一阵寒风吹进来,军人打了一下冷战,下车了,空出了座位。而那位老人实在经不住寒风的吹袭,远远离开了那个座位。此时人们才知道,那位军人不让座,是在为后面的人挡风。可见,真正的相遇是一种理解。
思考三:小女孩在街上玩,不小心被迎面而来的车撞了。一位陌生人路过,抱起小女孩就往医院跑。对小女孩而言,这是一个陌生的人,他们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正是这个与她无关的人救助了她,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可见,真正的相遇是一种无私的关爱。
结论:真正的相遇是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不管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相遇带给你的都是美好的记忆。
【点评】本文以“问题——思考——结论”为框架,形式新颖,也便于直接表达思想感情。开头由“相遇是什么”领起下文,引人思考。然后引出三种对“相遇”的理解,从不同角度阐明了“相遇”的内涵,启人深思。最后以结论的形式收束全文,突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