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深沉而无望的爱情。就是这样的一场爱情,影响了她的一生,就是那个陌生的中国男人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杜拉斯的《情人》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关于她自己的故事。从十几岁开始写作,但直到她70岁的时候,《情人》的出版,不,是《情人》拍成电影后,她才广为人知。《情人》出版于一九八四年,当年就荣获龚古尔文学奖。一九九一年,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成功地把这部名噪一时的自传体小说搬上银幕后,她于是成为当今世界几乎家喻户晓的女作家之一。也正是《情人》这部电影,才使得中国读者熟悉她。
写作《情人》时,已是七十高龄。她18岁离开出生地越南,奔赴巴黎读书。念的是法学、数学与政治学,但她却迷恋上了文学,并且走上终生从事职业写作的道路。《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情人》的独特魅力之一是它的语言,她的语言对历史具有俯瞰式的洞察力,对回忆的积压表现得富有张力、深邃、沉痛,从而使文章中充满了悲绝的意味,读后让人唏嘘不已而又回味无穷。她是那种把风格与先锋视为至高目标的作家,也是那种善于制造警句的作家。对语言的挑剔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情人》的魅力之二是它场景唯美的描述。你看《情人》的场景:八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殖民地时期的越南,发黄的湄公河上漂浮着菜叶、杂物,河水湍急,大地倾斜。轮渡上伫立着一个打扮不伦不类的少女,她头戴一顶男帽,脚穿一双廉价却缀满饰片的鞋子,一只脚踏在舷栏上,眺望远方。大胆又不失含蓄的`镜头处理;最后,那场不同寻常的唯美的离别;那首肖邦的圆舞曲,小姑娘终于轻轻滑落的泪水……
《情人》的魅力之三是它的基调的绝望。笔下的爱情是绝望的,灵魂是绝望的,肉体是绝望的……甚至连语言都是绝望的……在《情人》里,湄公河上十六岁的白人小姑娘与中国北方的黄皮肤男人的爱情就是如此。
《情人》的最大魅力还在于它的自传性,真实的自传性。作为“情人”的杜拉斯,以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在岁月的风尘染白鬓发之际,回眸那段尘封已久的异国恋情,依然有力量用极其惨痛的语言表达出人生的悲剧,把爱与恨演绎得如此分明、紧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情人》中绝望无助的爱,无言悲怆的离别,爱到尽头的孤独感,使人流涕,令人痴迷。把爱情的本质阐述得如此淋漓尽致。也许,那份伤痛,那份绝望的无助,那份无法理解只可体察的苍茫。一份值得用一生去怀念和回忆的爱情,即使是无望,同时也是幸福的。
当我安静而专注地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好像进入一条漆黑暗道,四周没有光,也看不到出口在哪里。毫无头绪的章法,晦涩的语言,冗长繁杂的心理活动,冷漠平淡的叙述,丑陋压抑病态的家庭,朦胧迷惘无望的爱情,扭曲的人性,爱与恨的矛盾,强势与懦弱的冲突,如呓语般痴迷疯狂,在爱与死的边缘迂回挣扎。
主人公的妈妈如阴影一般的存在。这是个早年丧偶,生活不如意,性格倔强,坚硬的像块石头的'母亲,她努力抗争生活,却依然被命运的潮水汹涌吞没,悲壮无奈,困苦消沉。她从未被生活温柔相待,她也没有学会爱自己,当然也没有更多的爱去滋养自己的孩子。生活让她充满戾气,心境癫狂,情绪极不稳定,一生对命运的无力抗争使她生出一种绝望中的悲戚。(这个人让我想起方方的小说《万箭穿心》中的女主人公,只顾着卖力地生活,却没有给自己一颗柔软的心。)她偏袒大儿子,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大儿子身上。忽视忽略了另外两个孩子小儿子和小女儿。同时也因为她对孩子不平等的爱,使得她的小女儿对她有一种说不出的恨,恨不得杀了她。因为她渴望得到妈妈的爱却得不到,于是便成了恨,恨就是爱而不能,爱而不得,我得不到,我就要毁灭它,报复它。
那个15岁半的小女孩,敏感,冷漠,徬徨,怅然,渴望爱,寻找爱,但又打心眼儿里不相信爱,她失去自我,怀疑一切,充满着自我毁灭的孤独与绝望。小时候未被满足过的爱的匮乏,使得她一生都在追逐爱与被爱,渴望爱寻找爱,却怎么也填不满,那心里巨大的空虚的黑洞。那是一个原生家庭缺失爱而造就的深渊,最终吞噬掉自己。情人对她而言不过是一个替身,是她无处安放的情感寄托。她内心的巨大沟壑无法填平。妈妈的不公平的爱给她造成的爱的饥渴葬送了她一生的幸福。除非她用自己的爱向内把这个坑填平,否则向外求将永远没有答案。
犹如在那艰深晦涩的文字中爬行,在她随心所欲的意识流里沉浮,我的胸口好像装了一块大石头,沉重,憋闷,让人窒息,让人感慨现实的残酷与沉痛,让人抱怨爱情的沧桑与凄凉,让人在自虐中迷恋,让人在迷乱中昏眩,直击心脏。就在我不能理解,却又被她的情感折磨的痛不欲生,马上就要走火入魔的时候,豁然找到了出口:这条暗道是她的啊,所有的情感都是她的,与我无关。这是杜拉斯在她70岁的时候,面对自己年轻时候的心境,她只是在回忆自己的青春,梳理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属于自己的,书写表达是她的自由,与你何干?我看不懂,你看不懂,他看不懂,没关系,玛格丽特会说,我只管我自己,我从未考虑你们。我们只是偷窥者仅此而已。
哪怕你仅仅指去千里之外的一根鹅毛,也能使她感受到你捧在她面前的是一颗完整的心。因为这是情人的礼物,这是爱者之贻!
一本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情人的礼物》伴我渡过大半个青春。该书另有一个译名《爱者之贻》,使我颇为费心地比较过彼此神韵的迥异。毫无疑问前者通俗优美,后者则频添几分书卷气的雅致和神秘,两个名字我都很喜欢。
终于有机缘把它作为小小礼物,巧妙地献给一位前来寒舍借书的女孩。第二次见面时她告诉我几乎想背诵下里面某些的片断,我说那么你就留下它吧,你识货。我没透露一开始就想送给她了,更不敢表白那里面暗合了我一份心意。巧妙就在这里。她猜测不到也罢,礼物的意义毕竟完成了一半。
后来我削苹果招待她,或许这是我们关系的深化?女孩不能忍受我动作的笨,抢过水果刀,边削边无意中说:“有本书里讲的,不会削苹果的人就不会谈恋爱。”我下意识地把手缩进衣袋里。继而掩饰不住地叹口气:“我是永远没那福气了。我削土豆还行,可能因为人厚道的缘故。”女孩被逗笑了,一串连贯的果皮从手腕垂挂下来。看来女孩天生都是恋爱专家。我想我当时有点恐惧了。
幸好这位女孩后来回赠我一把精美的水果刀作为信物,我总算吃了一颗定心丸。她说:“以后我不在时你就买一筐苹果,没事时就多练一练。”当然这是调侃。
此后交往准确地证明了当初的玩笑,假如那算得上恋爱的话,我和她恐怕属于学生跟教师的关系。她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我使爱情更艺术化一点。这造就了我们之间许多美好的日子。她唯一承认的,是我比她善于选择礼物,小礼品的象征意味都挺让女孩动心的。她说:“你有这么点小聪明。”
这使我有勇气在此向大数男孩说,给自己的恋人挑选一件最称心的小礼物――在她生日或其它有纪念意义的节日里,不失为一门艺术。
就比如我那位“恋爱专家”,有次来找我玩,我随手用抽屉里的一盒回形针编了一条其长无比的“项链”,给她套在脖子上。为了便于她理解,我难免加点天花乱坠的说明:“但愿以后能共同打出个天下,把它换成货真价实的。”女孩听到这里眼睛居然有点湿,深情地感叹:“我不是第一次遇见男孩赠送表白心意的礼物了,但你是最能触及到我心坎的'。使女孩感动的礼物才是有意义的,哪怕仅是一本书或一件小小的装饰.品。否则即使它再昂贵,也是缺乏真正的价值。”可见对礼品的选择;以及它是否能打动那颗心,必须基于对你所爱的女孩理解的程度。不要频繁,但必须匠心独运,才能带给她惊喜和思忖,不必豪华,但要内涵新意,才能获得投桃报李的效果……真正的爱不应该是自私的。那怕你仅仅捎去千里之外的一根鹅毛,也能使她感受到你捧在她面前的是一颗完整的心。因为这是情人的礼物,这是爱者之贻!
《儿子与情人》,英国作家劳伦斯的类似传记作品,花了我好几个星期看完了,本来是兴起随便买了看的,由的是自个儿的对名著的崇拜之情,也是对“外国作品看了有点别扭,那长长的名字,加不准确的翻译法”这种看法的验证,我终于相信,好的作品只要意思达到了,同样可以传达作者心声,同样可以在内心深处引起波澜。
最大的主题是:情与爱,简称“爱情”。可以说是四五个人物的关系上描述整个过程。莫莱尔先生、莫莱尔夫人、保罗、威廉、克莱拉、亚姆利亚(记得是)。
莫莱尔夫妇,他们从相知、相处、相恋、相离(这里的离是心灵距离的扩大),因而移情别恋到大儿子身上,后来又因大儿子的早亡转到保罗身上。但这种转移也并非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说不定保罗对他母亲更甚。以至于保罗即使有亚姆利亚和克莱拉的陪伴也感觉很孤独,不自在,他需要的母亲,以相依为命为原则,依赖着这位母亲。
搞不懂为什么保罗那么嬗变,变得一塌糊涂,刚说要跟亚姆利亚结婚的,没过多久就跟人家分手。克莱拉也是,不管是抛弃他丈夫还是被他丈夫抛弃,跟保罗好上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丈夫身边。这么离奇的事件,放到如今,谁能忍受呢。不错,保罗,克莱拉是嬗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己没有变,保罗对他母亲的爱始终不变,克莱拉对他丈夫的那种依赖始终没有变。
我因此感到,我这人生,刚出来找工作的时候,也是那么的感觉。坐在公交车上不希望目的地一下子到达,因为我很不希望我达到目的地,因为那个地方不是我想去的。我很不喜欢我去面对那些空洞。因此希望公交车有某些停靠站点,但不希望有目的地,不希望我下车,就一直做在椅子上摇晃我的双腿,荡漾的那种飘忽不定的心情,永远下去。这是一种逃离,面对现实无法感到满意的逃离。保罗也是这样,对母亲的死去,他久久不能承认,然后寻求的方式是借酒,像那次被克莱拉打到五体投地趴在地下时的情形一样,懒得动弹,懒得面对这个事实。或是不愿意承认他被打趴下这个事实。
保罗到最后的觅死觅活,就因为搞不懂他活下来又是为什么?不明白他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人生,确实需要面对这么个问题。可再想想,人,就那么沧海一粟,考虑那么多意义干什么呢?同学说活得没劲儿,我怎么觉得我还是很淡定的,但还是不能给予比较合理的答案消除那种没劲儿的感受。
不敢奢谈人生,暂且得过且过一回。
……
我将继续思考人活着的意义,这个意义只是个人的,没有全人类的应用广度。
看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时,感觉它有着叶芝诗作《当你年老》和小仲马作品《茶花女》的味道。
看完整部小说后却只想用一句话评价它:两个小孩的爱情。
至于这部小说的魅力,前言部分说得很清楚,是《情人》使杜拉斯这个让人难懂的作家受到了出乎意料的欢迎。
的确,杜拉斯并不是一位通俗小说家,但她在《情人》中的语言就很能抓住读者的心。
比如开头,她借用一个男人的语言作为开场白:“……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你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
(也就是这话让我想到了叶芝的《当你年老》)。
这样的开头自然就引出了下文的回忆,引出了那个穷苦的、穿着不伦不类的白人小女孩和富有的中国情人的爱情。
白人小女孩“我”才十五半,心理和生理年龄都属于孩子。
而“我”的中国情人虽然是成年人,却也处处显露出小孩的特征,他不工作,爱玩,依靠父亲生活,心灵单纯。
这两个具有共性的躯壳,在湄公河的渡船上相遇后,开始了充满激情和绝望的爱情之旅。
尽管结局在两人的'相遇就已经注定。
但这个失败的爱情不是因为主人公彼此年龄的悬殊和国籍的不同,而是与中国情人的父亲有关。
父亲是富翁,希望儿子和一个门当户对的中国女人结婚。
父亲知道儿子离不开他的钱,白人小姑娘的家庭也需要钱,就用钱买断了他们的爱情。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惊呼,《情人》里面的父亲和《茶花女》里的父亲何其相似!
但有所不同的是,《情人》的女主人公比茶花女幸运,因为得到一笔钱,女孩离开西贡去法国继续念书,后来几经结婚、生育、结婚、写书。
本来以为故事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昔日的中国情人打来了电话,作家就用这个电话内容作了结尾。
中国情人在电话里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他将至死爱着她。
这样的结尾脱泥带水,却省掉了读者的遗憾。
这样的爱情有悲伤,却不令人感到悲哀。
关上《情人》时,我想起了某位心理学家的观点,他认为人都具有两种角色,即成年人的外表和内在的小孩、外表的小孩和内在的成年人,当两种角色在体内发生冲突时,性格的矛盾就出来了。
所以,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活得很压抑。
而《情人》这部小说让压抑的人性得到了释放,那自说自话的叙述方式也让违反传统的感情有了力量和纯度。
所以,作为一个小说家,杜拉斯是成功的。
最后,再说一句废话,处在爱情里的男女都会像孩子一样痴而纯,让我们去理解自己和他们吧。
我不知为何杜拉斯直到七十岁才提笔铭刻下一段普蓝色的回忆,并像穿膛的利剑般真切。
而她曾说过:“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疏一饭,而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怠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渴求写到这里,像喷雪的江河,满眼绝望却不乏激昂。在这样一往无前的追求里,没有真正的交谈,只有相互相应的哭泣,像凝重而自由的湄公河,携尸首在深不可测的漩涡中,奔向远处。
所以说生活是热烈的,又是无奈的。生于连绵的山丘之中,对于这种情感的见识是像骨肉一样真实的。我能轻易攀上一峰之顶,却不见危楼高百尺的庄严,消逝在视野深处的旷野,更没有钢风铁水的挣扎,多的'是其行不远的轻薄的无奈。我能清晰地看见玫瑰红和粗钢蓝交织的天空中,平静和喧嚣一样在涌动翻腾,走动逼近。而就在视线之中,我可以毫不费力地辨出回家的方向。有时不禁感叹,安逸未免也是可怕的。
“她所选择的方向正是世界旋转的方向,迷人辽远的东方。”读到这句话时,总觉得霎是感动,原来世界也在奔流。河水从洞里萨,柬埔寨森林顺流而下,卷走生命的足迹,却留下了冗长的回忆。
我相信回忆的力量,也从不怀疑其深度。在时光的游丝中停住,回望生活,我们可以毫不动摇地着手信仰。但真正的悲剧,是从属一个家族的。杜拉斯的母亲在临走之前,让四五头绵羊围在她的周围。湄公河没有结冰期,但河流似乎冻结在了一起,让思想在河底回流。这时候,她必定会想起那些破灭的希望,冰冷的祈愿,像挽歌一样被轻轻唱起,终凋萎落地。
同样,在驶向法国的轮船上,杜拉斯还是出于悲伤,在肖邦的圆舞曲中哭泣起来,因为金钱而爱上那个中国男人的自欺之言在情感的逆流中不攻自破。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也许在奔流和停泊之中,我们才更能体味生命之中的快乐及烟火燃尽的苦涩罢。
而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属于流浪者的,他们擅长转移历史片刻的角度,道出选择的意义和真谛。王尔德曾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也许正是如此,我情愿丢弃行囊踏上旅途,迷失在山光水色之中,忘记快乐背后不可言喻的艰辛。
每次与美好的时光擦肩而过,我并不后悔,它兴许正和我同行。走到以前住过的地方,灰绿带紫的藤蔓尽现墙角,不免会感觉清凉。我总会遇见以前的邻居,他大概已经五十几岁的样子,下巴上的痣颜色变淡了些,青灰色的胡子略长。他会有些惊讶地向我问好,随便谈及以前我大哭时满脸涨红的样子或其他角落里的故事。这样的下午,是最容易让人感到激动的。
抬头的瞬间,变幻莫测的云彩慢慢散开,延展微笑并伸出手臂。从西斯廷到莫高窟,我同世界一起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