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那堂音乐课的笑声,全是由我引起的。
那天下午上完品社课,课间,外面下着大雨。在操场的墙角下有一只小青蛙趴在地上,我发现它的一条腿被踩断了。出于同情,额掏出手绢将小青蛙的腿轻轻缠好,然后准备带回课堂。同桌陈鑫说:“这能行吗?”我说:“没事!”
上课铃响了,音乐老师来了。
“同学们,先复习一遍已经学过的歌曲《海鸥》”歌声响了,大家一起唱。我低头瞧着书桌里的小青蛙,嘿!它还挺老实的,下颚一鼓一鼓的。但没出声。
“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你是我们的好朋友……呱呱!”
咦,这是什么叫声?老师瞧着窗外,可我们都瞧着老师,大家都在想:老师的.歌声里怎么会有青蛙叫呀?只有我和同桌明白,陈鑫边笑边咬嘴唇。
又唱第二遍。
“海鸥,海鸥,我们的朋友。你是我们的朋友,你是我们的朋友……呱呱!”
嘿!这下不但同桌笑了,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也看出点门道来了。她踱着步,在桌间来回走动。我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小青蛙,我的小青蛙,你可别再叫了,再叫真就麻烦了。
要说咋就这么巧,偏赶上老师在我身边走过,小青蛙开始独唱--“呱呱!”
全班又是一阵笑声。
完了,我只好站起来将情况一五一十地(ˇG7;ˇ)想老师讲一遍,也该我走运了,老师也被我对小青蛙的同情心给感动了,她并没有责备我,只是看看小青蛙说:“海鸥是我们的朋友,小青蛙也还是我们的好朋友!”她看看小青蛙的腿已经好了,再次开口道:“我们就把它放回大自然吧!”我马上同意,下课了,我吧小青蛙放回道墙角边“呱呱!”小青蛙临走时又是一阵叫声,好像在向我们道别,又想是在道谢,同学们又哈哈大笑起来,这回连老师也笑了。
这笑声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今天,作文课上老师要带我们玩儿一个游戏——猜成语,我们听了,顿时欢呼雀跃起来!
老师讲了游戏规则:一名同学表演,我们大家要猜出成语。第一个上场是房嵩,他一上场,说了一句:“假如我是疯子!”然后拿了一块橡皮用手颠了颠。我们都看着他,一脸茫然,没有人说话,他看着大家,脸上急得冒出了汗,又重复了刚才的一幕,这时,有人突然说:“疯疯癫癫!”“Yes!”房嵩欢快地跳了起来!同学们也都高兴地笑起来!
轮到我上场了,我端来一盆水,里面放了我事先准备好的'一条纸金鱼,然后用手在盆里胡乱的摸起来,张楠说了一句:“浑水摸鱼!”“猜对了!”我们玩得不亦乐乎。
第二轮是老师播动画片,我们猜成语。游戏开始了,大屏幕上出现了1、2、5、6、7、8、9、10几个数字,我们看呆了,没明白!老师看我们没反应,又播放了一遍,房嵩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站起来脱口而出:“丢三落四!”老师也感到惊讶,很激动地说:“对啦!没想到房嵩观察能力这么强!”
接下来大屏幕出现了一个数字“3”,一直在翻跟头,我们又没猜出来,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小提示,让我们数一数“3”翻了几个跟头,我们数了数,异口同声地抢答:“三番五次”!老师故作平静地问:“知道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又被难住了,谁也说不出来!老师看到我们一个个被难倒的样子,得意地说:“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做事情,就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游戏还在继续着,不时传来大家欢快的笑声!我们真是“不猜不知道,一猜吓一跳”,看来我的成语能力得加强了!
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课上,老师总是一板一眼的,我们就像被关在鸟笼里的鸟,很拘束。可科学课上我们就像换了个人,非常活跃。这门课不仅作业少,而且还经常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儿。
今天有一节科学课,我们的高兴劲儿又来了。上的内容是蝌蚪和鲫鱼的生长过程。虽然我们学过《小蝌蚪找妈妈》。但有些人和我一样把蝌蚪的生长过程忘得一干二净,而鲫鱼的生长过程由于我们不观察生活更不知道。老师提问了:“蝌蚪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大家便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一位同学站起身大声说:“蝌蚪的生长过程是这样的:先成幼体,再长前腿,然后长后腿。”几个同学听了便笑了起来,有的笑得合不上嘴,有的笑得直拍桌子…老师也笑了起来。然后有个同学说:“蝌蚪的`生长过程是这样的,先成为幼体,再长后腿,然后长前腿,最后尾巴不见了”老师听了赞许地点点头。之后老师就叫我们四人一组画蝌蚪的生长过程。我,吴云红,张扬和余芳萍四人一组,我们拿出画纸,画笔,有的站着,有的趴着,动手画起来。老师见了也不在乎我们的姿势。我画完了幼体,张扬该画后腿,可他不知怎的还是先画了前腿。这时老师恰好走了过来,说:“错了,你真是马大哈。该画什么,想想?”我们听了就笑了起来,张扬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挠挠头,眼珠一转,画起后退,老师笑着走向了其他组的同学。吴云红画完前腿,余芳萍最后便涂色。这时一条蝌蚪的生长过程便活灵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最后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课余时间自由组合,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鲫鱼的生长过程。教室里又一片欢呼声。
虽然这门课的课堂上“乱哄哄”的,不像其它课那样安静,严肃。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
“铃铃铃”上课玲响了,涂老师迈着轻快的步子进课室,笑眯眯地对同学们说:“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好。”同学们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我们先玩了快速传球和拔河这两个游戏,同学们玩得很开心、高兴。笑声从课室了一阵阵地传出去。
其中,同学们最玩得高兴、刺激的要数第三个游戏了。我们先玩了脑筋急转弯。老师先考了第一小组的同学:“赌什么不犯法?”话音刚落,吴国斌说:“赌博。”摇了摇头。“赌牌。”伍泳涛兴奋地说,“不对。”老师又摇了摇头,几个答案都被老师否定了,这可把罗祖儿急坏了,她站起来一边摸着脑袋,一边脑子快速思考,“赌气。”老师微笑着点了点头。第一小组的同学高兴得说:“yes,我们可以加5分了。”“哪一个月有28天?”话音刚落,反映敏捷地伍均键说:“每一个月都有28天。”老师起了大拇指说:“你真棒,答对了”笑声一阵高过一阵。“什么海里没有鱼?”和“什么鱼不能吃?”都被三、四组地同学轻而易举地答对了,老师直赞到:“这么难的题目都给你们答对了,不错。”同学被老师的称赞逗得哈哈大笑。
第二个智力游戏是成语相对,也就是写出这个成语的反义词,老师把四个成语写出来之后说:“小组可以讨论。”同学们立刻围成了四个小围,有的在查找成语书,有的`讲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大家分享,还有的在看小字典……。“停”老师一声圣旨,同学们都回到了自己座位上,同学们纷纷派出了小组长把答案写在了黑板上,五花八门的答案把同学们逗得乐了起来。
第三个智力游戏填成语可把同学们难道了,题目虽难,但许多同学却不服输。同学们佼进脑汁,很遗憾的是答案都没有写出来,下课铃就打响了,“铃铃铃”,同学们意犹未尽。
这节课真有趣,同学们在笑声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星期四下午的班队课我们四(3)班真是热闹非凡,那是陶老师给我们玩了游戏,叫“画嘴巴”。陶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人头,并画上眼睛——耳朵——鼻子,就少了一张嘴巴,让同学们蒙上眼睛后去画上嘴巴。
同学们都想去试试,争先恐后地把手举得老高,甚至举到老师眼睛前。哈哈,第一个去画的是刘涛。陶老师用红领巾把刘涛的眼睛蒙住,再让他转3圈。转了3圈后,刘涛已昏头转向,找不着东南西北了,陶老师帮他纠正好方向,刘涛就走了。中途他跌跌撞撞,撞到人撞到桌子,好不容易摸到了黑板,教室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一样,呼叫声响成一片,同学有的说往左,有的说往右,在同学们的`“热心”下,他画了一张笑着的嘴巴,顿时,同学们乐得前仰后合。刘涛取下红领巾一看,原来画到了脸的外面……
轮到我了,我照样用红领巾蒙上眼睛,转了3圈后,刚走几步就撞到桌子了,我立即纠正好方向,往黑板前走去,猛的一下撞到了黑板,同学们齐声说:“摸到黑板擦后,就画在它的上面就行了”。我半信半疑,摸到黑板擦后,我心里在想,是画上面点还是画下面点呢?刚才姚尧画得太上,画到了鼻子那,我吸取教训,画下面点吧。于是一挥手,一张樱桃小嘴就画上去了。教室里又笑语喧腾。我拿下红领巾一看,一张樱桃小嘴竟被我画在了下巴下面,成了脖子。我的脸一下子红了,飞快地跑到座位上,看着的杰作,觉得挺好玩的,“扑哧”一声笑了……欢笑声响彻四(3)班上空。
这就是一节充满欢声笑语的班队课,我永远忘不了它。
星期五的班队课上,张老师点评这次秋游的作文,我的一篇《欢乐的野炊》得到了老师的好评。在那篇作文中,为了突出欢乐的主题,我在描写时用了不少夸张的语言,还加入了一些幽?搞笑的情节,所以读起来倍觉好笑。“余凡的这篇文章非常生动有趣,下面请她上台为同学们朗读。”听了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作文中一些有趣的语段,就忍俊不禁地走上了讲台。
当读到“……在大眼睛上戴着大眼睛的导游姐姐的带领下”时,已有同学抿着嘴巴开始偷偷窃笑。
“……吴晓琼正打鸡蛋呢,一紧张,一碗蛋液便洒出了小半碗……”“哈哈哈!”这时有同学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教室里立刻响起了一阵灿烂的笑声。唯有吴晓琼一人耸着鼻子,苦笑着望着我。她的这一诧异表情又引来了更多同学的笑声。我不得不停下来,等大家笑得差不多了,才继续朗读。
我读到赵雨曦逞能要烧火,被烟熏得灰头土脸时,课堂里再次响起了愉快的笑声。而更好笑的`还在后头呢。
当我读到吴平舟偷吃菜、王增浩大方倒油引起刘兆铭那个心疼以及我自己被汤烫成歪嘴等处时,课堂里接连引起哄堂大笑。就连平时一脸严肃的张老师也不觉失笑。还有那些平时很“淑女”的女生们,她们一排排洁白的牙齿也顾不得用嘴遮盖,都在跃跃欲试,快要从嘴里蹦出来,每个人的脸蛋胀得红彤彤的,像熟透的苹果,分外好看。
看他们笑得那么起劲,我也不由自主地笑弯了腰。“咚”,脑袋撞在了讲台上,同学们看到我这狼狈的一幕,笑得是更加起劲了,男生们还不断高呼“阿门!阿门!”这时笑声更加泛滥,耳畔被笑声溢满,心脏也激动得乱跳。再看看周围的人:有的前仰后合,倒向了同桌;有的叭在桌子上,腮帮子剧烈地抖动着;有的捂着肚子边笑边叫“肚子疼”;有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眉毛也纠结起来,整张脸快要拧向一团,活像一团肉包子……整个教室沉浸在欢乐中。唉,怎一个爽字了得!
这笑声伴随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