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个喜庆的节日。春节有很多习俗,其中有放鞭炮、吃饺子、吃年糕,还有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等。每到了春节,许多邻居都会挨家挨户地拜年。
除夕的晚上,许多人都会放烟花、鞭炮。这是为了赶走一种叫‘年’的怪兽。传说,年是一个吃人的怪兽,每到除夕的晚上,它就会下山。为了驱赶年,人们就点起火、敲锣打鼓。人们发现,红色的东西可以吓跑年。另外,竹子燃烧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声音也能吓跑年。人们把这两种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明成了鞭炮。为了不让年再来,每个除夕夜,人们都会放鞭炮。一直流传到今天,尽管人们知道年这种怪兽并不存在。今天的人们放鞭炮不是为了赶走年兽,而是为了更喜庆、更热闹。
我没有玩过鞭炮,我只敢看别人玩。为了融入这份喜庆之中,春节的时候,我只好买一点不危险的沙炮和小烟花来玩。我希望有一种既好玩,又安全的鞭炮和烟花。那有多好啊!
一转眼又到了中国最重大的节日,春节,通常在这个时候,小孩子最高兴,因为有红包拿,当然,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春节习俗,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这里的春节习俗吧。
在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都会煮好热腾腾的汤圆,然后,我们就会和爸爸忙上忙下的搬张桌子出来,在桌子上面摆好8个碗,8双筷子,整齐的摆放好,接下来,就该把热乎乎的汤圆盛在碗中啦,最后爸爸就会跪着烧纸钱。祭拜完了以后,我们都争先恐后的抢吃汤圆,因为吃老祖宗吃的东西不会生病。
其实这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春节习俗,可是它却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祭拜,是对长辈的尊重,我们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对长辈的思念,体现了一个孝字。
不论是什么样的春节习俗,都应该很好的传承下去,不是吗?
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化,博大精神”!确实是这样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就可以看出那种精神!
“春节”是每年都会过的节日,也是大家喜欢过的节日。因为每年春节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年夜饭。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晚上还有更好的春节晚会。
春节也是有许多习俗的,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几种。
第一种:贴春联。这是春节必定要做的事。春联由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组成,对联上、下字数相同,横批均为四个字。如果你的脑袋够丰富,自己也可以创造噢!
第二种:贴福字。这就是个十分有趣的字。一般贴福字都是正这贴,而许多家都是倒这贴,据说这里隐藏的意思是“福倒了(福到了)”就这样,它也是重要的环节。
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吃饺子。这就是全家人都喜欢的事,光包饺子可不行,还要在饺子里放入特殊的东西,例如:硬币、花生、枣等。每种食材都蕴含不同的意思,也让家人在吃饺子的时候分享自己的喜悦!
“春节”的习俗还有好多,我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马到成功、心想事成!
六年级:纪康平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最有趣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对联、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油果子。
到了除夕就更热闹了,家家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门上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
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员。到了晚上,鞭炮声彻夜不绝,人们还要看春节联欢晚会,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相互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快乐平安。
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很开心,因为他们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鱼灯、有福娃灯、有火箭灯......。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来涌来,围到广场上看烟花
各种各样的烟花将夜空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也不同。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们汉族过年吃饺子的风俗。
除夕那天,母亲要包团圆饺子,要求我也参加。母亲早早的调好饺馅,擀好面皮,每张面皮薄厚均匀,方方正正。准备工作做好后,包饺子正式开始。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啊!看看我包的不是馅多就是馅少,不是躺着就趴着。再看看母亲包的,就像精神饱满的大将军,站在那一动不动,好像正在接受考验的`士兵。我包的呢?已经两腿发软,像打了败仗似的,不敢抬头见人。
我又包了一个,我把两边捏住了,可是它那饱满的肚皮却露了。我叹道:“真难呀!”我泄气了。母亲对我说:“干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听后我点点头,母亲教我包饺子,先拿起饺子皮平放在手心,再夹点馅在面皮上,然后两端对折按紧,弯曲挤压,就这样一个饺子就完成了。这下我的就像打我胜仗回来的将军,我开心地笑了。
年三十的饺子不仅形式上有讲究,就连摆放也有规定。首先不能乱放,俗话说:“千忙万忙,不让饺子乱行。”摆放整齐,民间叫圈福。
我们汉族吃饺子的风俗从古延续至今,因为它代表着欢乐、团圆、吉祥!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快过年了,今年我们是回爷爷家过年。二月七号的清晨我们坐火车,直到下午我们才到爷爷家。
虽然离过年还有十天,但是我看到了一片忙碌的景象。大家都在准备办年货,清早爷爷提着菜篮去买鱼、肉、牛肉……买回来以后还自制香肠,大伯还在炒自己地里种的花生,哥哥上街买来春联、鞭炮、烟花。伯妈还开卤锅卤菜,海带阿藕……爸爸就杀鸡,我和妈妈就贴两家的春联、贴门神,贴门神是为了防止年兽入侵,贴完春联、门神就去洗海带、藕……我们以前在长沙还从来没这样过,都是去超级市场买现成的',而且这里和邻居好亲热啊!难得一见。
因为城市很少有挨家挨户的房子,就算有,也很少亲热。在吃晚餐之前还要先祭祖,于是我们提着鞭炮来到奶奶的坟上,烧纸钱、放鞭炮。在爷爷这里除夕团年饭必须要凑足十个菜。在餐桌上,我们互相敬酒,不喝酒的就以饮料代酒,相互之间祝福,在我的记忆当中,在长沙只有我们三个人吃饭,也没说过祝福,吃完饭就开始给压岁钱给小孩,吃完饭我们大家就出去放烟花、放鞭炮……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烟花、鞭炮,大年初一,我们晚辈要给长辈拜年,还要送补品、礼物。
这就是我们湖北过春节的习俗。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