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传统节日,大江南北,各具特色。我的家乡在南京,说起风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家乡的元宵节。
过南京的元宵节,我们有赏花灯、猜灯谜、做元宵、吃元宵的习惯。今年元宵节,我就去饭店吃了元宵。
傍晚,我随爸爸妈妈来到了老门东门口的的.一家名为“东园”的餐厅。在店内点完所有的菜后,服务员竟为我们仨每人准备了一碗汤圆,我好不高兴,已经不能平静了,我双手猛地端起碗,狠狠地吸了一口那碗中元宵中新鲜而又芳香的气味,我那股子了近哦,真不知该如何形容!我又用勺子舀起一个汤圆,那一小小块糯米团的味道,渐渐地在我的嘴中散开,这糯米,不想其他糯米那么的甜腻,味道也没有那么浓厚,只有一股清新而似乎是朴实的味道,这才是糯米真正的味道!在这其中还夹杂着一些银耳汤,带着一丝丝的甜劲,这配上糯米的味道,真是绝配!我随即又把一整个汤圆都吃进嘴中,这种感觉好幸福!汤圆中的芝麻如同流沙般流进我的嘴巴,这芝麻糊好似一把我的味蕾完全激活了。随后我一股劲儿把剩下的两个汤圆一齐吃到嘴里去,顿时,我肚中好似迎来了热流,升起了太阳,燃起了熊熊烈火,我的肚子充满了活力。
吃完饭后,我们非常满意的走了,我甚至到了睡觉的时候还活跃着甜腻的味道。
元宵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节日,我们要把它的风俗好好传承下去,即使不做,也要记得。
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俗。”我们的组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中也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五十六个民族经历五千多年的繁衍生息,岁月的年轮,我们周围积攒出许多独特的风俗。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春节就是每年中的第一天,家人们称为“大年出初一”。这一天有着“开门爆竹”一说。
家家户户中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感受到欢说我在燃放爆竹的.时候。看她姐姐在玩,我感觉姐姐好幸福。我兴冲冲的跑去妈妈那说:“妈妈,我也想要燃放爆竹。”妈妈却说:“你还太小,现在不能玩。”我伤心的撇了撇嘴。
春节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也就是除夕。大年三十除夕吃年夜饭,家家餐桌上少不了几道菜。一条鱼,鱼与余同音,年年有“鱼”,图个吉祥,图个喜庆。一道煮水饺,为驱鸦恶,求个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剩一些,因为年年有余,所以要剩一些。
春节我最喜欢的环节是包饺子。妈妈把刚绞好的肉放进盆里,搅了搅,放了两颗鸡蛋。我兴冲冲的跑到妈妈那边说:“妈妈,你去忙别的活吧,把搅肉的事放心交给我。”我一直搅啊搅,知道妈妈走过来,手里拿着盐、香油、十三香等调味料。把香料放进去,妈妈又让我搅,知道我全都搅匀了,妈妈在我绞肉的时候,把面也和好了。然后妈妈就把面团拿出来,揉啊揉。把面团都揉的不怎么软了,妈妈才把面团搓成一个个的小球,在拿手掌一压,小球球变扁了。然后把面团擀一擀,改成一个小面皮,我拿了一张面皮,把面皮中间放上搅好的肉,再捏就成型了。捏出来的样子很像元宝。
春节是一年里最美好的节日!
在家乡,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过节,我们的风俗也不逊色于别的地区呢!
就拿离我们最近,也最喜庆的节日——春节来说吧!
春节,在我们家乡,过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买肉,买糖,屯年货,生怕去晚了就没得挑了。还有做馍馍,杀公鸡,拜社王爷等风俗。可你不知道吧,这还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乡,过春节啊,很讲究,每天该干啥干啥,多做少做都怕坏了风俗。例如阴历腊月二十八需要“把面发”,那就必须“把面发”,缺了少了都不行。还有春节得贴对联,不贴,“福”就不来,也没年味儿。还有吃饺子,象征团圆吉祥,春节就也得必须吃饺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还会收到压岁钱,并且会对长辈说祝福语。
而第二天,则是串门送礼,祝福亲人在新的一年里顺心、健康、有才、进步。我们村里,还会有“会”。就是大家出来摆摊,还有人逛“会”。“会”上可有许多小孩儿见了两眼一亮的:糖画,棉花糖……那儿不仅有吃的零食,面摊也有!卖玩具、衣服、首饰、挂画的也很多,年味儿十足,大家也都喜气洋洋的。十分热闹,人们肩膀碰肩膀,脚尖碰脚跟。
春节还有一个都有的风俗。过年回家,与长辈团圆。这也是家乡的'风俗。
还有,家乡过节的风俗很多:端午节,包粽子,系彩绳;重阳节,团聚,插茱萸;七夕节,看星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家乡的风俗,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带着,都要记在心里,做在手上!
“离家三里远,别有一乡风。”“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今天我就来介绍宝鸡的春节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共二十三天二十三天是的人们在一年365天中最热闹的二十三天许多迎新年贺新年的活动相续举行。
腊月十三是中国的小年。据过大年还有大概一周的时间,腊月十八必须来一次大扫除,把坏事疾病赶出家门,拔除不祥……
大年三十贴春联也叫“对联”当然在北方农村还要贴各种神神(有门神,财神,土地公,灶神和仓神)晚上天一黑就想起了烟花的“轰轰”声五颜六色的。一会儿成了花朵,一会儿又成了星星,一会儿又成了笑脸……大人们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有说有笑着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守岁,到了12点就走出院了一点松柏,在冒着白烟的松柏上跳跃,象征着把一切邪瘟凉照赶出,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的决心。
除夕大家都互相拜年,互相祝福,过了除夕就是新的一年了。新的`一年新气象,大年初一早上祭神祭祖中午我们要走亲访友,相互祝福。初二这天拜会老丈人,初三以后,拜年才正式开始了,一直到年末以后。
正月初六或初八大多数店铺就开张了因为初六里面有六寓意着“六六大顺”初八”的谐音“八”寓意着“发”对着吉祥如意,生意红火,所以才选这两个开张为给店铺淘一个。吉祥如意,鸿福朝天的好彩头。
最后就是第二大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吃元宵,点灯笼,放灯照明,处处张灯结彩,大家都笑着闹着。给元宵节增添了一种喜庆的气氛。
元宵节过完后春节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着开始了,大家又回归了往日的生活。
我有一个可爱的想家,那里有许多美景,傍晚的晚霞最美的,下的雪最纯洁,农民栽的稻子是最灿烂的。这么美好的故乡也有它的习惯,也有它的风俗。
特别是春节的时候,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起床刷牙、洗脸、叠被子把首先做的事情做好!接着再去准备早饭。一般来说春节的早饭和平常一样,不需要很丰盛。对了,早上,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这是我们家乡习俗之一。吃饭之前还要放鞭炮这也是我们家乡春节习俗。
中午做的菜要很丰富,几乎所有人家的菜都有共同的一种菜,那便是鱼。因为人们知道“年年有鱼”嘛。每年春节都要有鱼,所以少于也成为家乡春节的一种习俗。无论哪一顿饭之前都要放鞭炮。每家都是伴随着鞭炮声全家人一起和睦地吃饭。其实纯洁的这一天,全世界都应该在这一天办大喜吧,这应该不算进去的。
晚上,对于每一户家庭来说是最开心而又幸福的.时刻,因为在晚上全家人都要吃水饺,而且水饺里面还包钱,这也是家乡春节习俗。而且听家人说,如果,孩子吃到钱便会学习好;如果大人就是正在工作的人吃到钱,就会发财有很多钱;如果老人吃到钱,就会使他们延长年寿。家乡的春节习俗好有趣呀。吃完饭后还要放烟花,这也是家乡春节习俗。全家人都仰望天空看那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烟花,好开心、好幸福、好浪漫。另外,家乡春节还有一个习俗——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我也要到了好多钱,真高兴家乡有这么多的春节风俗。
算一算,家乡有哪些习俗:放鞭炮、吃水饺、贴对联、放烟花、烧鱼、给压岁钱。哇、这么多的家乡春节风俗,好爱我的家乡,好喜欢在家乡过春节呀!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春节盼来了。
除夕那天,妈妈拎着我上街,陪她买菜,街上人山人海。物品各式各样,什么都有。我走在大街上四处张望,桥街边一个卖鞭炮的老人正在大喊:瞧一瞧,看一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鞭炮大减价。一群人闻声赶来把那边买。卖鞭炮的小摊被堵得水泄不通。
看右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和一位店主砍价,这位老奶奶平时说话磕磕巴巴,没想到在砍价时说得滔滔不绝。此时的店主崩溃了,算了,大过年的,按她出的价格卖给她吧。老奶奶拿着东西满载而归。
妈妈买来蔬菜水果肉等就拉着我回家了。
到了晚上,妈妈、奶奶、婶婶一齐拥在厨房包饺子,爸爸、爷爷、叔叔在家高谈阔论,我弟弟表妹躲在一个地方玩儿游戏。我们玩了一会儿,觉得没意思。于是趴在窗户上看夜景。月亮已经挂在了天空中,散发着金黄色的光芒。下面是我住的小区,已经红通通的一大片,我又来到了厨房,看着妈妈她们包饺子,她们先用手托着皮,用另一只手拿起勺子,舀了一块肉,放在皮的中间,再将皮的.两端合起来,折成百褶裙的花边,好美呀!
妈妈看我如此出神,便招呼我一起包。我坐在桌子旁边,也学着她们的样子包了起来,没一会儿,一个饺子包成。我托着饺子。满是得意,可是下一秒,馅儿就破皮儿而出,扑在了我的手上。我连忙在拿了一张皮,在外面包了一层,没想到,又漏了,我气急败坏,一口气包了三层,这个饺子在其他饺子中算是个大王。
饺子煮好了,我们一家人围在桌子旁,吃着说着笑着,好不热闹。窗外的鞭炮声响成一片,人们的欢笑声也响成一片,在预示着新的一年来临。
腊月三十的早上,我和弟弟二人坐在奶奶家的客厅里。这时,就会有人问:你的父母呢?他们去哪了?
当你来到厨房时,你就能看到他们以及我的爷爷奶奶的忙碌身影。因为今是腊月三十,根据我们家乡的风俗,在这一天,我们要祭拜两个神仙。一个是天神,而另一个是灶神。所以我的父母正在帮爷爷奶奶准备祭拜用的'物品。
吃完了午饭,祭品差不多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祭品摆上祭桌了:
祭桌的正中间是一个木篮子,里面放着两条糯米肠(在猪大肠皮中塞糯米,然后蒸熟)、一只蒸熟了的鸡和一块蒸熟了的猪肉。左右各摆了一根大蜡烛。篮子前面是一碗饭和一碗水。而后面从左往右依次是一碗面、两条年糕、一块豆腐、两个馒头一个杨梅和一些水果。
祭品摆好后就是祭拜的时间了,爷爷拿来一把香,用蜡烛点燃后发给我们。
我们每个人双手举着手里的三炷香,祭拜。随后,爷爷把香插在祭品上拿来了一鞠躬沓黄纸,相当于神仙用的钱,将它们点燃,烧给天上的神仙,祈求天上的神仙保佑我们来年平平安。但我认为,祭拜神仙和佛教是一样的,应该要虔诚,不求私利。我只是含着对神仙的敬畏之心,给他拜年罢了。
祭拜完天上的神仙,我们还要“慰问”一下管我们饮食的灶神。于是,我们又将祭桌搬到了厨房,将之前的祭拜过程又重复了一遍。我们依然是以特别虔诚的态度给灶神拜年。
这就是我们家家乡的风俗,虽然普通,也很常见,但却是除夕这天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个风俗是我最喜欢的风俗,因为这是一年中,唯一可以和神仙社交的一天。
在我的家乡新兴县,一提起那里独有的是热闹的“走大王”活动,连最小的孩子都能眉飞色舞地向你道来。
活动还没开始,已经到处挤满了人。我挤在观看的人群里,周围的人们都开心地大喊着,有的孩子一边举着大大的风车奔跑着;有的孩子蓄足了力,使劲地往里挤;还有的孩子被挤在了外面,急红了眼。风吹着路旁的树发出了“沙沙”的响声,似乎是在为即将开始的.“走大王”活动而欢唱,风车快速地转着,似乎为“走大王”活动快乐地舞动。
活动开始了,每一间作坊都把自己坊的大王抬出来,排在第一间作坊的大王很是高大,一看便知道他有可护一方之地的力量,当第一方的大王排到第二坊时,第二坊又把自己那坊的大王抬出来走向第三坊了……每一坊的大王巡游完毕之后,人群爆发出了更大的欢呼声,因为比赛开始了。每一坊都抬着自己那坊的大王站在起点处,“三,二、一——开始!”话音刚落,每一坊都抬着自己那坊的大王使劲往前冲,生怕比别人那坊慢,夺不着好彩头。
比赛期间,观众们也没闲着,纷纷把头上的帽子、手上的风车高举过头,热烈地挥舞着,为自己看好的那一坊努力打气,似乎自己的加油声能让参赛人员们跑得快一点。
很快,每一坊的大王都出巡完毕,热闹的“走大王”活动结束了,但人群还迟迟不愿散去……
我的老家在歙县许村,许村是以许家为“核心”的一个古村落,我就是许家的后代。
许家习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许家中的“力之霸王”们,便举着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许家怎样会有这种习俗呢?这个节日又是怎样被许家设立的呢?
这要从唐代的开始说起,那时候,有一位许家的首领,名叫许远。他精通兵法,智勇双全,并创立了许家刀法。安史叛乱时,许远与援军主帅张巡一齐奋勇抗战,保家卫国。他的许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战斗中,许远身先士卒,身杀千人,最终因寡不敌众,与张巡一齐英勇牺牲。为了让许家刀法不失传,也为了永远纪念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许村人都要舞大刀,这个习俗一向流传到此刻。
哦,差点儿忘了说正月十五傍晚时分的情景了,午时五时许,看热闹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阳桥、大观亭、五马坊一带。大约半小时后,叽叽喳喳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只见一把红色的大刀“砍”过来!密密麻麻的人群立即“砍”出一条道路,随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兴奋的人群一齐涌到河边的一块宽阔的场地上,精彩的演出开始了:各部门准备就绪,跟京剧差不多的音调响起,只见四个肌肉发达的壮汉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着系在刀背上的绳子,大刀开始倾斜,并迅速地转动,像有人在挥舞一般。一会儿,他们又将大刀挥上挥下,有时横割,有时斜砍,还有时来个“暴劈”。四米多长的大刀在他们手上真是“举重若轻”,在刀光闪闪中,我仿佛看到了许远当年挥舞大刀,杀敌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大刀”又要转移演出,可惜妈妈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大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