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教材来源:在成人的世界里,邮票是及普通但又很重要的。邮票是小小的方寸之地,但是它所表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民俗。它包罗万象、丰富多采。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电话、QQ聊天、电子邮件等等大大的取代了旧时的信件。作为21世纪的新生代,了解邮票是完全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1、幼儿欣赏并认识邮票,知道邮票的用途。
2、体验成功的快乐。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重点:幼儿学会用不同的颜色和图案的排列设计邮票。
活动难点:设计新颖但又符合标准的邮票。
三、说教法
《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让师幼形成一种平行的、双向、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直观法: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邮票,充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2、谈话法:提供充足时间,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3、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
4、游戏法:根据《纲要》精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注重活动过程,也不是结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说学法
多渠道参与法:贯彻《纲要》精神,实施家园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并让家长向幼儿介绍一些有邮票的初步知识,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支持者。利用游戏组织幼儿玩设计邮票的环节,从而进一步让幼儿了解有关邮票的知识。
五、说教学流程
1、以认识、欣赏邮票的形式,引出话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就以教师自己发生的一件事引起幼儿的关注,同时用直观的物品——集邮册,引起幼儿的兴趣。——你们知道邮票有什么用途吗?
2、师生讨论:
——你看到邮票是怎样的?
——如果你是邮票设计师,你准备设计怎样的邮票图案?
3、设计邮票。
(1)注意设计标准邮票的规格和要求。
(2)将你心里想的邮票图案画给小朋友看。
4、分享、欣赏、评价作品
(1)谁愿意将你设计的邮票介绍给大家听听。
(2)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总的来说本次美术课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在活动中无论是观察还是孩子自己操作,氛围都很热烈,虽然有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差,但是他们都很努力、认真,就算孩子的进步是一点点,作为教师我们也要鼓励孩子的进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
一、情况分析:
幼儿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当中,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心灵,从而焕发起无穷的好奇心,在《纲要》中,科学教育的内容从幼儿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风是幼儿在日常触及到的最多的自然现象,本活动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体探索风的形成,让幼儿在活动中更为直接地体验风的存在,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发孩子们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二、说教材
(一)、幼儿园《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孩子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和爱好;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教给幼儿主动探索的技能;发挥科学的教育作用。科学活动《风》就很好地落实了这一教育任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感知风的存在,快慢、强弱。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让幼儿想象风的奥妙,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幼儿从小热爱科学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这是一次科学活动,其中穿插了一些科学常识教育。但教学仍以科学教育为主。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尝试感知风的存在上。感知活动通过小朋友与风对话,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尝试的形式是利用材料来寻找看不见的朋友。因此,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风的形成是这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四)活动准备: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我们作了如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操作桌子10张呈直角摆放在侧面和后面,便于操作评价。
2、物质准备:电风扇、扇子、吹风机、气筒、纸板、吸管、气球、吹气玩具、吹风玩具、书、雨伞、风车、有关龙卷风的碟片等。
3、经验准备:已经知道空气的存在;活动前在户外感受风。
三、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互动。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演示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引起兴趣后第一次操作,主要是探索产生风的趣味性、多样性,让幼儿在看一看、用一用、试一试中获得感知风的存在。第二次操作是试一试、比一比感受。
四、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认识、锻炼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中的目标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对活动内容产生兴趣。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为了让幼儿对风有更深的印象,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寻找风朋友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感受风存在的,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继而去应发幼儿对风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期间,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的方法,表达丰富、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五、说活动过程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寻找风朋友激发兴趣--自由探索感知风的存在--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形成--与幼儿交流探索结果--运用生活经验及观看录象带,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交流有关风的经验--评价总结(一)激发兴趣(利用找看不见的朋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我根据教材实际,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活动开始,利用问孩子:“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然后让幼儿闭上眼睛“有个看不到的朋友想和我们班的下朋友做游戏”引发幼儿的兴趣,从形式上、内容上都深深吸引着孩子。
(二)自由探索(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探索风的形成)创新意识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在第二环节中安排了孩子自由探索活动,我引导鼓励幼儿利用各种物品扇动感觉风,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教师在一旁给予支持、鼓励及指导,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
(三)交流结果(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前一过程中,孩子获得经验是零碎的,那怎样进行加工整理呢?在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最想的就是把自己所发现的寻找风的方法告诉给其他幼儿和老师,如: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发现各种东西制造出来的风吹到身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把自己在探索中所得到的经验与老师几同伴讨论交流。为此,在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对幼儿获取风的经验进行整理。
四)丰富经验(利用生活经验和看录像感知风对人的好处与坏处)引导幼儿回忆自然界的风,运用生活的经验感知风对人的好处和坏处(好处:可以吹干衣服、风力发电、热的时候会觉得凉快等等;坏处:龙卷风会把人吹飞、房子会吹,给人类带来危害等等),为了使幼儿的兴奋点上升,我给幼儿看了有关龙卷风的录像,其动感使孩子感知龙卷风的力量,替代了图片死扳不动的传统方法。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快乐。教师适时赏识又给每个孩子体验到创造的乐趣。此环节较好地将艺术融入了科学,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
(五)评价总结(总结幼儿自己探索到的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了情感、语言、能力、动作、发展等多方面的随机评价和阶段评价,总结丰富幼儿有关风的经验知识。并采用幼儿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达到师幼、幼幼互动作用,以使教育更好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六)活动延伸关键是引导幼儿持续不断地对风产生兴趣。我把本次活动的物品投放到活动区,这样更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次活动以及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行生成活动。在活动的组织中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主体,以积极的体态语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活动中,幼儿思维活跃,始终能围绕活动内容积极思考,从而将本次活动推向了最高潮。最后,让幼儿轻快地走出活动室,到户外寻找风、感受风,结束本次活动。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首先说说我对音乐欣赏《化蝶》这一活动的理解。音乐欣赏《化蝶》选自《中国幼儿百科画册》课程指导大班(上学期)“有趣的昆虫”单元活动。同处这一单元的还有《屋里的毛毛虫》童话,装饰画《蝴蝶》以及“昆虫运动会”等,这些活动主要就是引导幼儿了解昆虫与植物,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昆虫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发挥主体性,发展创造力。音乐欣赏《化蝶》是音乐剧《梁祝》中最经典的一段音乐,整首曲子共分四个乐句,旋律舒缓,优美,感人,(加之蝴蝶又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昆虫,结合为此活动设计制作的富有动感的电脑动画,通过与乐曲内容相温和的生动的画面,幼儿喜欢的游戏化表演等,如此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赏心悦目的音乐视听觉环境,给孩子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其次,由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欣赏活动,还是歌唱活动,韵律活动,器乐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为此,我在为《化蝶》确定目标时,就是根据新纲要艺术领域中的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三个方面来制定。
1、欣赏《化蝶》,感受乐曲优美抒情的旋律。
2、在感受过程中分辨乐句,模仿蝴蝶飞以及停止时的动作造型。
3、大胆创编蝴蝶飞舞动作,心情愉悦地与同伴交往。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定位在第二个目标,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双主体互动模式,使幼儿能充分感受乐曲,在此基础上获得情绪体验,引起联想想象并尝试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来表现乐曲优美抒情的旋律,来学会分解乐句,在句末能用停在花上或静止造型来表现,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这个游戏我准备设计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有关蝴蝶的前知识准备,通过春游,搜集蝴蝶知识图片,标本。VCD,组织幼儿开展有关蝴蝶的知识讨论会等,加深幼儿对蝴蝶这一昆虫的了解,为下一层次的欣赏活动奠定基础。第二层次即音乐欣赏《化蝶》,在这一层次中,我将帮助幼儿感受《化蝶》这首乐曲优美抒情的旋律,学会分辨乐句,能大胆创编蝴蝶飞舞的动作,从而活动愉悦的情感体验.第三层次,就是在活动区角提供各种材料,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可以用打击乐器敲敲,打打;可以用画笔涂涂画画;也可以戴上蝴蝶或花朵头饰,两两相对地表演,以此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天我主要讲的是第二层次欣赏《化蝶》,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这一层次的教学流程设计,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为:
(一)激趣引题,启动情感。
(二)初步欣赏,动画结合。
(三)动作表达,分辨乐句。
(四)感悟音乐,创编动作。
(五)扮演角色,充分表现。一共五个板块。
一、激趣引题,启动情感。
1.谜语导入,师谈话: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是谁呢?(集体猜谜语)。给大家一个惊喜喔。
2.大家真聪明,原来这个谜语说的就是美丽的蝴蝶。看(点击电脑动画)美丽的蝴蝶仙子飞来了。它给我带来了一首优美的曲子。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设计意图:好奇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契机。而谜语式的导入方式针对大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由此制造的悬念更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为此,活动一开始,我就用谜语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体温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电脑动画启发幼儿的情感。从而使幼儿自觉自在,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活动中。
二、初步欣赏,幼儿结合。
1.听完曲子后提问:听这首《化蝶》,你感觉到了什么?(幼儿自由表述)
2.谈话:这是一首非常优美,抒情的乐曲。我们再来听听乐曲中蝴蝶在干什么?(邀请个别幼儿讲述)
3.师谈话:听这首乐曲,除了能感觉到蝴蝶飞来飞去,还说了什么事呢?
(播放电脑动画)
4.师生谈话:你感觉到了什么?蝴蝶在干什么?(幼儿自由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倡导“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如何让音乐欣赏活动真正成为幼儿的精神创造活动,使技术含量高。
为抽象的音乐欣赏变得形象生动、富有童趣,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为此,我设计了电脑动画,在欣赏——设问——再欣赏——再设问——电脑动画结合这一环环相扣的过程中,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欣赏活动中,主动地去感受,去体验,去接纳,去欣赏音乐《化蝶》的美。
三、动作表达,分辨乐句。
1.师设问:我们看到蝴蝶仙子停了几次?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示。
(播放音乐,伸出食指,手划节奏,由此感知乐曲有四句。)
2.师谈话:我们听出来了,这首乐曲共有四个乐句,那除了用刚才的方法,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已经是一个停顿的地方呢?(幼儿探索、尝试)
3.依据个别幼儿的介绍,带领大家边听音乐边用相应的动作表示出来。
师:小朋友想的办法可真多,把掌声送给你。
4.师生谈话:为什么大家用的动作,到乐句末都是慢慢的,或是停下来的动作?(幼儿自由讨论,了解乐句句末用停止动作表示较为恰当。)
设计意图: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音乐的兴奋的语言,对幼儿有较大的感染力。他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强烈地需要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动作与音乐的结合一方面增加了音乐欣赏活动的趣味性,动静结合;另一方面,幼儿能较形象直观地掌握乐曲四个乐句的结构特点,自由发挥,互通信息,这种开放性的
形式给幼儿的自我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广阔天地。
四.创编动作,感悟音乐。
1.师谈话:蝴蝶仙子说,它要成立一个舞蹈队,专门表演《化蝶》这个舞蹈,谁愿意参加?
2.集体创编蝴蝶飞舞动作,并随音乐表现,师观察幼儿表现。
3老师:我请××小朋友来表演一下,他在每一句结束的时候就用一个非常优美的造型来表示。(个别幼儿示范,摆出静止造型动作)
4.点击电脑,师谈话:让我们看看蝴蝶仙子是怎么跳舞的?
5.提供盆花(自制纸花),邀请四名幼儿表演。师谈话:让我们看看,谁会被蝴蝶仙子选中呢?(根据大多数幼儿的评判,为表演的幼儿佩带红、蓝标牌)
6.师谈话:祝贺被选中的小朋友,没有选上的小朋友也别泄气,继续努力哦。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一环节我创设了一个轻松自由宽松的体验环境,采用双主体湖动模式,只要不影响同伴,幼儿可以用各种动作,随着音乐旋律释放表演激情,而教师始终饱含热情,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感。
五.扮演角色,充分体现。
1.出示蝴蝶,花朵头饰,师谈话:看,蝴蝶仙子送来了什么?
2.要求幼儿两两相对找好朋友,分配角色,戴上头饰听音乐,按乐句做蝴蝶或花动作。
3.师观察幼儿表现,见解介入表演,提醒“蝴蝶”与“花朵”的目光交流。
4.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活动。
设计意图:优美的乐曲加上可爱的头饰,幼儿想象着自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或是一朵美丽的花,用舒缓的肢体动作非常投入地表演,这种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耳濡目染的熏陶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幼儿身心带进音乐的殿堂,群情激动,气氛达到了高潮)
教学反思:
1、孩子们玩得开心、很感兴趣,但也有孩子不能大胆参与,老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引导和关注;
2、大部分孩子玩得投入,认知和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也有少数一两个幼儿一直都在赶节奏,没有自由自在投入游戏的感觉;
3、准备很充分,特别是音乐很贴切、有趣,也大大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符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水平;
4、对少数能力差的幼儿个体关注不够。
一、教材分析:
这首儿歌非常熟悉,因为它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童年。我们之所以到现在还深深地记得“拍手歌”,并且一代一代传下去,是因为它有很强的知识性吗?不,是因为它念起来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趣味性,是一首游戏儿歌,可以边吟边唱边玩,非常有意思。
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开飞机。
你拍二,我拍二,两个娃娃打电话。
你拍三,我拍三,三个娃娃吃饼干……
二、目标设置:
正因为这首游戏儿歌的趣味性很强,没有多大的记忆负担,特别适合边玩边学,所以活动的目标
1、在游戏中学习儿歌,充分体验儿歌的趣味性、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同时也是活动的重点。)
2、愿意和同伴一起友好合作,边念儿歌边愉快地开展拍手游戏,充分体会吟唱的快乐。
3、在快乐吟唱、游戏的基础上,尝试加快速度说,体会快速说儿歌的趣味性。
4、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5、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加快速度说对于大班孩子来说难度比较大,因为不单是说的速度加快,拍手的动作也加快了,而且还要配合起来。(所以,加快速度说是活动的难点。)
三、活动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请孩子们观看两位老师表演“拍手歌”,调动起他们学儿歌的积极性。
拍手歌的特点适合两个人合作边玩边说,而两个老师示范的拍手游戏正好把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娃娃开飞机”,一下子就激起孩子们想学想说的兴趣,孩子们一定会跃跃欲试。
(二)借助动作,引导孩子们理解、掌握儿歌内容。
儿歌中每一句的前半部分很简单“你拍一,我拍一;你拍二,我拍二……”,孩子们很容易理解、记忆。记忆的难点就是后半句“一个娃娃干什么,两个娃娃干什么……”而借助拍手,加上动作(比如开飞机、打电话)来记忆,这个问题就迎仞而解了。
拍手的动作是贯穿全过程的。因为拍手歌如果离开了拍手坐着说会非常枯燥,就失去了游戏儿歌的趣味性。而拍手说不仅有趣,而且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儿歌的节奏,体验儿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一开始是自拍,速度可以由慢变快(示范一下),然后模拟对拍获手腿对拍(示范一下),为后面的两人拍手游戏做好准备。
自拍和对拍的过程中,最初都是老师孩子一起说,熟悉儿歌内容。然后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独立说出后半句的内容,促进记忆难点的解决,也为活动难点“加快速度说”做好铺垫。因为只有对儿歌内容非常熟悉才能加快速度练习。
(三)引导孩子开展“拍手歌”游戏。
在对儿歌内容和对拍的方式非常熟悉后,接下来就是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其实,前面的练习实际上始终是以拍手游戏的形式开展的,但要使孩子们对游戏始终有新鲜感、有兴趣就必须变换多种游戏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难度可以逐步提高。
1、把所有的孩子分两组,采取轮流说的形式。一组欣赏,一组练习,然后互换。这样,无形中又巩固了对儿歌内容的记忆,也可以使孩子们轮流休息同时注意倾听同伴时怎么说的。
2、两两结伴游戏:鼓励孩子们两两自由结合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玩拍手游戏。在孩子们自由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注意指导和发现练习速度比较快的小组,请他们进行展示,同时也让其他孩子感觉加快速度说的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会注意鼓励两个孩子游戏时动作的创编。
最后,两个老师可以示范再加快速度玩游戏,在让孩子得到休息的同时,进一步激起他们练习加快速度说的欲望。
(四)小结与延伸。
这种传统的趣味歌谣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儿歌的趣味性,这一点在纲要中也有体现。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边玩游戏边学儿歌,始终是积极投入的,充分地体验游戏儿歌的趣味性。游戏法也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主要方法。在以上活动后,可以将儿歌的仿编活动作为延伸继续进行下去,发挥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力,使孩子们更充分地体验到趣味歌谣的魅力!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幼儿大班的学习内容--排序。排序这部分知识已经安排学习过大小、粗细的教学内容,在这基础上再继续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教材要求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进行自主发现其规律特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对教材要求的了解,我拟定了这节课的活动目标为:
(1)通过操作活动,学习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继续排序。
(2)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及动手能力,感受活动的快乐。
(3)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3、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懂得发现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而教学难点是让幼儿会画出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
二、说教法和学法
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遵循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本节课采用了如下教法和学法:
1、情景引入法: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谈话、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儿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2、观察法:活动中通过安排幼儿观察两种范例图,引导幼儿发现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建构知识系统。
3、自主探索法:幼儿在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学习材料,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按颜色、形状等规律特征进行排序的士制作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思路意图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在幼儿学习按大小、精细的规律特征排序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整节课教学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情境为主线、活动为梳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察图形”、“动手画图”、“制作头饰”等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保护幼儿的意见,开发幼儿的创造力,鼓励幼儿善于发现与众不同的现象。
(二)、教学方案
1、以淡话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的兴趣。(小品表演)
2、学习发现有规律的排序。
(1)引导幼儿学习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出示范例图: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案的排序规律。
(2)完成的排序挂图,与幼儿一起寻找挂图中的排序规律。
(3)幼儿动手操作,按顺序有规律进行继续排序,教师观察、指导。
3、制作头饰
(1)提供材料,让幼儿为自己设计一个头饰,要求幼儿要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排序。
(2)幼儿动手操作,鼓励幼儿和别人做的不一样。
4、活动延伸
让幼儿用实物,按一定的顺序有规律的排序。
四、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利用小品表演形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定会十分活跃。而且我根据;幼儿的学习的现实起点,直接了出示两种简单的排序规律的挂图,然后让幼儿观察寻找图中的规律,顺着幼儿的“学”来“导”,在“导”中让幼儿探究,完成未排完的图形,建立知识表象使幼儿得到启迪,悟到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相信课堂能够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舞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幼儿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课中我设计“制作头饰”,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体验和巩固,一定会加深了幼儿对排序的认识,又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幼儿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的知识,还会培养了幼儿创新的能力。
教学反思:
我本来想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孩子主动发现ABAB和ABBABB的排序规律,于是我依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活动,以“小动物召开运动会”为线索,巧妙地渗透各种具有规律排序的事物,让孩子在运动会布置的会场和动物排队进场的规律,让孩子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时,发现孩子们对今天的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这可能利用课件与情境的设置和层层递进的环节有关系,而且孩子们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但在让孩子操作这个环节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孩子操作”的环节,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要根据项链上的规律继续往下穿。
2、老师提供的材料过于单一,都是穿的,可以是贴的等。
我想这节课的教案是比较完整的,在材料上在加以调整,活动效果一定会更好。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下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俗话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时下正是春雨绵绵的季节,而孩子们也异常的喜欢雨,每当下雨,他们就兴奋地谈论着,我抓住孩子的这个兴趣点,利用这一自然资源,引导孩子们有意识地去观察、感受、了解雨。新《纲要》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感知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构成,并培养其对语言的敏感性。”大班幼儿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作品的主题也随之有了较大的扩展,出现了想要模仿创造的欲望。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听雨》这篇充满趣味性、童真性、并且用拟人化来表达小雨点和周围事物关系的优美散文作为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活动氛围,让幼儿在借助画面观察、感知、理解、想象、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散文诗的形式,从而进行仿编。通过活动旨在锻炼幼儿想象力,整体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等。
2、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把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欣赏诗歌《听雨》,交流表达对雨(声)的经验与想象。
(2)能大胆自信地交流下雨天的活动,表达自己对下雨天的喜好。
(3)感受下雨天的情趣,学着乐观地去看待事物,让自己拥有好心情。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活动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与情趣。
活动难点: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对雨(声)的经验,大胆想象和创编。
3、活动准备:ppt课件、背景音乐、诗歌挂图二、说教法本活动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
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看下雨课件让幼儿聆听雨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提问谈话法: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积极思考问题,理解诗歌内容。通过谈话,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的拟人、排比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演示法;通过课件、层层挂图的展示,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的句式特点和意境美,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生动性、寓教育于生活。
4、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创编,更好的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1、多感官参与法:“说雨”环节首先让幼儿聆听雨声,“听雨”环节幼儿观看课件和挂图,这样幼儿在听听、看看、讲讲、议议中,能轻松的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2、观察讨论法:“听雨”环节中让幼儿观察四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讨论同样是雨点,为什么发出不同的声音?
3、想象创编法:在“听雨”环节,重点提问: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它在干什么?激发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不仅给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还培养了幼儿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四、说过程
1、说雨请幼儿聆听雨声音乐,说说自己喜欢下雨或不喜欢下雨的原因。
2、听雨欣赏诗歌,交流表达对雨(声)的经验与想象。
(1)从“小豆豆”的角色引入,引出诗歌。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完整朗诵诗歌《听雨》。
(3)分段欣赏
①第一段重点提问:小豆豆不喜欢下雨的原因?妈妈教了她什么好办法?
②教师朗诵重点部分,以层层展开图片的方式,辅助幼儿感受诗歌的句式特点和情趣。
重点提问:四句话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样是雨点,为什么发出不同的声音?你最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
(4)结合图片,教师再次完整配乐朗诵诗歌《听雨》。
(5)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对雨(声)的经验与想象。
重点提问:雨还会落在哪里?它在干什么呢?
3、雨趣感知雨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1)观看ppt课件:在雨天我们还能做什么事让自己快乐呢?
(2)小结:最后送孩子们一个大大的微笑,希望你们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大家都有个好心情。
教学反思:
《听雨》是一首很具有美感的散文诗,以听雨为线索,将听雨的画面描写巧妙地串起来,形成了感受雨美的情景。语言文字的美感染了每一个幼儿,他们从文字中的确也感受到了雨声的美。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散文中优美的意境,我重复的给孩子看课件,让他们找一找下雨时的景色,丰富知识经验。有了知识经验的丰富,在第一环节中我就进行了提问“听过小雨的歌吗?小雨的歌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然后通过欣赏散文——提问、讨论的形式理解散文——幼儿说一说,演一演——朗读散文。综合本次欣赏活动,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幼儿在动静交替中充分感受到了雨声的美。通过这一次的散文欣赏活动,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样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能更为生动,也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理解感知散文。
幼儿园音乐教育重视幼儿音乐能力及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而音乐游戏的方式更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在日常与幼儿的交谈中,我发现我们的孩子们都很喜欢玩电脑。我就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剪辑了佚名的音乐《打字机》。这是一首欢快活泼、诙谐有趣的标题音乐。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添加音乐进去,培养幼儿在音乐当中的表现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的节奏感,培养幼儿认真倾听音乐的好习惯。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表现音乐,我根据乐曲的曲式结构、音响所表现的内容,合理地编配了情境游戏情节:扮演电脑及打电脑的人,幼儿根据音乐节奏进行创编动作表演。为此,我设定了以下五条教学目标:
1.通过摆放图谱和动作表演帮助幼儿熟悉乐曲,初步学会表现音乐。
2.在情境游戏中培养幼儿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及合作能力。
3.体验双人合作游戏的乐趣。
4.感受歌曲诙谐幽默的特点,能听着音乐游戏。
5.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放在了培养幼儿仔细倾听音乐的习惯,让幼儿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难点是在游戏中让幼儿听音乐创编动作表现,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对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帮助幼儿熟悉音乐,我准备了以下材料:剪辑乐曲、自制大图谱一张,自制幼儿人手一份小图谱。
在整个活动组织过程中,以完整欣赏--动作表演这一主线索展开,每一步都预设了不同的目标,层次感很明了。教师先通过谈话导入,让幼儿了解鼠标、键盘,让幼儿完整倾听音乐,然后帮助幼儿熟悉音乐,重点去掌握音乐中点鼠标的“叮”的声音,这个过程是通过以下方面来完成。
1.听音乐,欣赏老师做打电脑的动作。
2.教师出示图谱,帮助幼儿熟悉旋律。
A.教师出示两个标志,请幼儿看标记来选择,哪个代表键盘,哪个代表鼠标?
B.帮助幼儿将图谱补充完整,反复仔细的倾听音乐,了解旋律中点鼠标的声音。
3.组织幼儿重点掌握乐曲中的5次快速点鼠标的声音,并用动作进行练习。
4.幼儿看图谱,听音乐进行完整的练习打电脑。
5.玩游戏,帮助幼儿再次完整的练习点鼠标的节奏。
在难点部分我运用了小椅子道具和情景角色扮演的(一老师扮演打电脑的人,一老师扮演电脑)的方法来吸引幼儿,并巧妙运用了播放动物世界这个情节,既让他们反复练习,又让幼儿感到不乏味。在最后的完整几遍练习中,教师引入幼儿进入了合作,幼儿互扮打电脑的人和电脑,。在幼儿富有表现力的表演感染下,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幼儿情趣高涨,余有为尽。最后结束活动环节励幼儿大胆邀请客人老师一起玩打电脑的游戏!
以上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一些意图和想法,希望本节课能为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更希望大家为本节课留下更好的建议。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弥漫着美的气息,如美丽的风景,图画,音乐,着装等显性的美,还有人如人之间的隐性的情感美、道德美,考虑到幼儿的认知特点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因此,设想让幼儿欣赏显性的美,从而感受到隐性的美,又考虑到幼儿的生活实际,发现平时幼儿在同伴过生日的时候会送上一张小小的生日贺卡,表示对同伴的祝福。而生日贺卡这个题材正是由显性的美到隐性美内化的最典型的素材。生日贺卡又有其不同形象美,色彩美,造型美,所以我就选择了生日贺卡作为教学活动内容。
教学目标:
1、欣赏生日贺卡画面的形象美,色彩美,造型美。
2、感受贺卡所表达的温馨的情感和美好的祝福。
3、提高选择贺卡的有意性、并用美的语言表达祝福。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在想象创作过程中能用简单的材料装饰,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贺卡的隐性美,提高选择贺卡的有意性。
隐性的美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让幼儿反复的欣赏、讨论、帮助幼儿建立自己的审美特色,从理解美到表现美,从分类到送祝福,帮助幼儿理解贺卡的隐性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教学准备: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数张生日贺卡、环境布置、生日蛋糕
教学过程:
(一)唱生日歌,激发兴趣,体验快乐的情感。
(二)欣赏自己带来的贺卡,欣赏其形象美,色彩美,造型美,感受和卡所表达的祝福与愿望。
1、幼儿讨论、教师指导,欣赏贺卡的美
2、集体欣赏,分类比较。
(三)每位幼儿想一句祝福的语句,为生日的幼儿送上祝福,教师指导。
(四)游戏:买贺卡,提高幼儿选择贺卡的有意性。
(五)延伸活动,制作贺卡,进一步提供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设计思想:
1、生活化的特色
《纲要》中指出: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生日贺卡”是成日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物,每当节日来临时,幼儿就会在家长的引导下,为教师或同伴献上自己亲手制作或精心挑选的贺卡。涉及该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成人的启发、引导,去感受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态度。
2、活动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互动中教师先让幼儿认识卡片上显性的美,在通过送祝福理解贺卡其隐性的美,体现了活动为目标服务,目标为生活服务,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体现了艺术与幼儿的心理将康息息相关的特点,因为艺术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中介感染着儿童的心灵。
3、活动体现了艺术活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全过程
(1)前延部分,收集材料,布置环境,旨在练就幼儿发现美捕捉美的能力。《纲要》中指出,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的吸引,多数于自发而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地去发现捕捉美。因此教师非常重视
活动的前延部分,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有意性。
(2)活动过程中,提高幼儿感受美的能力。
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适应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生日贺卡正是贴近幼儿自己生活情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艺术品。在活动中,教师持一种宽容性的态度,允许幼儿发展自己不同的意见,使幼儿的思想通过表述外露出来。如幼儿可以提出分类的标准,有音乐或没音乐的,平面的或立体的,单页的或双面的,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
(3)活动延伸,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4、体现了幼儿教育整合的观念。
(1)资源的整合
该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家长、教师三方的力量,拓展了幼儿活动的空间。
(2)目标的整合
活动中教师基本上以艺术目标为准,同时报害了语言目标,情感目标,既体现了整合的思想又有主次之分。
教学反思:
幼儿美术活动,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
一、设计意图:
本活动以月光雨为开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现象,让他们与可爱顽皮的月光雨结伴。在体验和想象空间的同时,为幼儿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表现和表达的空间,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了解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
因此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讨论法来进行教学,运用视听结合欣赏教学,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散文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散文中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思维力,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他们与同伴交谈。《月光雨》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诗歌中,月光雨跳响在树叶上,滑落在房顶上,描绘了一幅幅月光雨嬉戏的顽皮景象,这不仅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并且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体现相应的情景、动态启发幼儿在欣赏活动中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月光下的雨滴散发着一种迷人的神秘色彩。散文诗中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方法把对月光雨的理解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领略诗歌中的语言美,迁移生活经验能根据散文诗的句式进行仿编,从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说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将本次散文诗欣赏《月光雨》目标定为:
1、初步感知散文内容,理解月光雨中,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2、通过学习,用“月光雨,月光雨,沙啦啦地跳响在XX上,像快乐的XX”的句式来仿编诗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理解散文意境,学习词语:清凉、透明。
4、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5、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散文无限美好的遐想意境。
活动重点:初步感知散文内容,理解月光雨中,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活动难点:通过学习,用“月光雨,月光雨,沙啦啦地跳响在XX上,像快乐的XX”的句式来仿编诗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说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月光雨》白板课件,散文诗的背景音乐,《雨景》高清视频。
2、知识准备:观察过夜景,对月光下的树,小草,房子有初步了解。
四、说教法: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1、讨论法:语言不能代替操作,但操作也不能缺少语言,更何况诗歌欣赏是语言的范畴。
为了调动幼儿的主动参与性,运用幼儿的已有经验,讨论法是必不可少的。
2、多媒体课件教学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月光雨》的情景,并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强化了它的作用,给幼儿带来耳目一新的感知觉,使幼儿对月光下的雨更加熟悉。
五、说学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运用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动口、动脑积极参与。
六、说活动过程:
为了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导入主题,看视频“雨”--欣赏理解诗歌--拓展经验仿编诗歌--诗歌词、句学习--配乐感受散文诗的意境。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个别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但是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我个人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设计意图:
新《纲要》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天刚下过雨,出了太阳就出现了彩虹,所以我马上联想到故事,《七彩虾》我因时因地灵活地运用了这天然的教育素材。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该故事所包含的情感。这一内容的选择,遵照新纲要有关条例我认为(一)即合适幼儿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二)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虽然故事中只是说小青鱼帮虾公公实现了一个心愿,其实,已在潜移默化地教育幼儿从小就应该爱父母尊敬老人。(三)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彩虹幼儿都知道,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对彩虹的形成定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在该活动之中,我可以适时的引导幼儿区域活动中来画画、做做彩虹,让他们初步地了解色彩是来源于光的作用,这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说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有4点
(一)理解故事情节,感受小青鱼尊敬老人的情感。
(二)能大胆地运用动作、语言进行表现故事内容。
(三)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四)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幼儿在理解内容之后自然而然地会联系生活现实。小青鱼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得到了快乐。同样,在社会生活中老人是需要更多的关爱的人群,通过该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心灵深处透出象七彩虾一样的美丽,用自己的力量去爱老人、帮助老人。也符合了纲要的《要求》指出: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通过动作、语言地表现形式他们能更大胆地表达情感、理解和想象。
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让幼儿感受情感是本活动的重点。用身体动作进行表现则是难点。
说准备:
我的准备有图片、配合故事、绘画纸和油画棒人手一份,主要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来理解故事,体验故事所表达的主题,通过涂涂画画感受彩虹的美丽七
彩光的美丽,知道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七彩颜色有了七彩颜色画画更美丽,打扮东西更漂亮。
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步骤分四步,第一猜谜语,通过猜谜语这种形式,让幼儿从生活中了解彩虹的七彩和拱形的特点。第二,小青鱼和虾公公主要让幼儿熟悉作品的内容,了解他们的生活,这里我采用1、、直观的教学法,比如活动一开始当幼儿猜出谜语后我就通过观察图片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彩虹的特点,这是满足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需要。2、分析欣赏法,首先让幼儿欣赏前半部分后,设置悬念“你猜猜看小青鱼看到虾公公伤心的样子会怎么做?”既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又培养幼儿对他人、社会的亲近态度,“如果你是小青鱼的话除了它的办法你会怎样做呢?”第三,学学小青鱼和虾公公,用大胆地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实现自己的价值,体现自己对他人的作用,知道哪怕是一声体贴的问候,都会给人带去快乐。第四,延伸活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涂涂画画彩虹,再一次感受其的美丽。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设计,我以谜语引导,激发幼儿兴趣,让他们利用生活经验,知道彩虹的特点,结合实际说说哪些东西更像彩虹,这里我使用了直观的教学法,满足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需要,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在通过倾听故事,理解故事让幼儿感受小青鱼助人为乐的快乐,知道在社会生活中老人是需要更多的关爱的人群,通过该活动可以让幼儿在心灵深处透出象七彩虾一样的美丽,用自己的力量去爱老人、帮助老人。也符合了纲要的《要求》指出: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通过动作、语言地表现形式他们能更大胆地表达情感、理解和想象。同时明白了助人为乐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最后,让幼儿结合实际分享自己的快乐,鼓励幼儿助人为乐,我觉得本次活动,幼儿整体目标完成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教材内容分析
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太阳光下有影子,灯光下有影子,皮影戏里也有影子……可以说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到处都有影子。但是影子又是飘忽不定的,是一种光影现象,影子的形成对于幼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好奇而又难懂的现象。因此,在活动中,我试图以看看、说说、玩玩来引导幼儿了解影子。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了解有光的地方会有影子,难点是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制造影子。
二、幼儿情况分析
影子摸不着,闻不到但又看得到,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但影子的飘忽不定,较复杂的形成原理以及制造原理,又使幼儿不能理解。大班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以及表现能力较小、中班幼儿有飞速的发展,并对科学活动产生了初步的兴趣与探索欲。我试图简化影子原理,并寓教于乐,以大班幼儿为活动对象开展此次活动。
三、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及幼儿情况的分析,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初步了解影子是在有光的地方产生。
2、尝试利用操作材料、身体等方式,制造出不同的影子。
3、激发对影子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活动目标,在幼儿知识经验、教学具以及心理环境等方面做如下准备: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看到或观察过周围生活的影子现象。曾有看皮影戏的经验。
2、教学具准备:为体现教、学具是幼儿活动的参考书,在教具上准备一段滑稽可笑的皮影戏,一个关于影子的主题课件,一块长布与一束光线。
在学具上准备:如小棒、纸片、球等可操作的常见操作物供幼儿制造影子时运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一个安静又可封闭的活动场地,为配合幼儿自由创作,最好是在有太阳的日子。
五、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的总体思路:以新《纲要》精神为引领,借鉴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看影子—→说影子—→找影子—→玩影子”四大块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探索影子,制造影子。从感知到体验到创作,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具体活动环节、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观看皮影戏,引发幼儿兴趣,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影子”。提出问题“皮影戏是怎么演的?”此环节为导入环节,预计用时3分钟。
第二环节:讨论“你看到过影子吗?”“在什么地方?”引出影子是在光的环境下产生的。播放课件,帮助幼儿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此环节为重点环节,预计用时8分钟。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都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在此环节中我请幼儿首先主动说说曾经在哪看到过影子,找出一个共同点——必须是有光的情况下才会有影子,再播放影子课件,帮助幼儿加深对影子产生的印象。使幼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第三环节:找一找周围的影子。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幼儿找影子,巩固知识。此环节为过渡环节,用时2分钟。
第四环节: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幼儿玩一玩影子,自己创作不同的影子,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此环节为难点,预计用时10分钟。
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同的,是独特的,要发展智能优势,尊重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创作。新《纲要》中指示,要鼓励、支持、尊重幼儿的不同尝试及创作成果。因此,此环节注重每位幼儿的不同表现,尊重差异性。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到户外太阳下进行表演游戏引导幼儿进行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此环节用时8分钟。
新《纲要》提示我们:要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科学探索环境。因此,此环节我将幼儿带到更广阔的户外,供幼儿自由游戏,感受科学活动的有趣,从而激发幼儿对影子的探索欲,发展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重视师幼、幼幼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合作性的师幼、幼幼关系。
结束部分:教师请幼儿再思考讨论,还可以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制造影子。活动结束。预计用时1分钟。
活动延伸:此活动可以在科学实验区继续生成探索,有较强的可探索性。
本次活动立足新《纲要》,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力图幼儿在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说,动手做等环节中,以滚雪球的方式积累和获得有关影子的粗浅知识与良好的自我表现能力。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语言:生活讲述"逛商店"。这个内容要求幼儿将在逛商店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讲出来,要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事件。
一定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进行讲述的基础,商店的功用是什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以及在逛商场时的所见所闻这都是幼儿应该有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引起幼儿回忆和讲述的积极性。因此,教学的知识点是:商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和在逛商场时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前通过多种形式如家长带幼儿逛商场或教师带幼儿逛商场,并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观察、记忆。这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基础地位,也是整个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纲要所提出的要让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能清楚的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制订了教学目标:
1、丰富逛商场的知识经验,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2、引导幼儿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讲述逛商场的见闻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3、初步了解商场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4、通过多媒体教学,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重点:引导幼儿将逛商场时的所见所闻大胆的讲述。重点制定的依据:纲要中提出要让幼儿"想说、敢说""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的教育重点并不是教幼儿记忆大量的词汇,而是让幼儿能乐意与人交流,能大胆在众人面前表达。另外,作为大班幼儿思维已经由直觉行动性向具体形象性过度,形象思维已经迅速发展,加上不断的实践学习,已普遍能组织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见闻。
难点:初步引导幼儿较连贯的逛商场时最感兴趣的体验。生活经验讲述就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围绕一个主题,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进行的讲述。那么能安排好内容的顺序,组织简单的语句,较连贯的表达出来,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幼儿又具有善于挑战的心理,这就象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果实,因此经过一定的努力也可以完成。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分析主要运用了示范模仿法和启发联想法。
第一种方法示范模仿法,幼儿天生具有良好的模仿性,任何事物幼儿都想亲自去模仿,语言活动中示范模仿法也是十分重要。幼儿在模仿中学习语音、语法,学习运用语言。在这里我不止单纯运用教师的示范,更重要的是幼儿的示范。因为作为身边的小伙伴的示范更能让幼儿所能接受。借助幼儿和老师的讲述开阔幼儿的思路,让幼儿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二种方法启发联想法,生活经验讲述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教学中怎样让幼儿的生活经验充分起到作用,让幼儿把经验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呢?我运用了启发联想法,通过再现性提问和启发式提问,帮助幼儿把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条理的串联起来,比如"你在商店里买了什么东西?""你发现了什么新鲜事?""哦,原来每件商品和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啊,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引导幼儿将生活经验归纳、总结、串联完整。这是幼儿能够连贯讲述的基础和关键。
另外根据纲要的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流的乐趣。"我将幼儿带来的物品和照片展示出来,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我还运用语言的激励,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精神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的发展,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的培养,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三、学法指导
根据语言教学的原则其中注重幼儿获得经验的原则、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原则和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在教学中主要从听和说两方面进行了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养成能有礼貌的倾听别人讲述的良好习惯。语言的掌握与运用都离不开听觉器官,那么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幼儿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前提条件,在引导幼儿学会倾听时,我主要采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创设安静的环境,幼儿的坐椅位置摆放合理,情景布置有秩序而不乱。二就是运用语言暗示的方法,比如在听个别幼儿讲述时说:"她在买这个洋娃娃时还发生一个件有趣的事情呢?你来认真听。"这样激发幼儿的倾听欲望,从而认真的去听。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幼儿学习运用语言讲述进行情感表达的方法。讲述必须有条理,才能让人听明白,在指导幼儿讲述时我充分运用了启发诱导的方法,不是教师直接的去教去说,而是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去发现、归纳、总结出来。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相信孩子的能力,他们会创造奇迹。"在教学中只有大胆的放开幼儿,充分的相信幼儿的能力,才能让幼儿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讲述的机会。在激发了幼儿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请幼儿自由结伴进行讲述,我在幼儿自由讲述中进行个别指导,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成功的扮演了支持者、合作者、帮助者的角色。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的学习,积极的探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的教育观念,遵循了"幼儿是通过自由的观察,积极的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
四、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出示逛商场的照片导入课题:运用实物投影将教师在逛商场的照片展示给幼儿。"这是王老师最近刚刚拍的照片,你知道我是在哪拍的吗?""哦,是商场,是哪个商场你猜猜看?"引起他们的兴趣。第二部分展开讲述,包含我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启发引导,激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你去过哪些商场?在商场里你看到了什么?""你和谁去的?都买了些什么?""在逛商场时你遇到过什么新鲜事?"幼儿对感兴趣的事一定表现的积极都想来说一说,为了满足幼儿的愿望,自然的过度到第二个环节自由结伴讲述。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观察幼儿的反应,倾听幼儿的讲述内容。第三环节教师示范讲述,根据以往组织活动的经验和幼儿的兴趣点,自由结伴讲述时,一般幼儿对去过哪些商场?买过什么东西?商场里有什么商品?等讲述的最多。因此在教师示范讲述时要开阔幼儿的思路,针对逛商场时遇到的新鲜事进行讲述,激发幼儿有关的回忆。
第四环节幼儿拿自己带来的商品或照片进行个别讲述。"今天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件从商场里买来商品和逛商场时拍的照片,谁能那着给大家讲讲?"幼儿个别讲述时我注意了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体验。比如将幼儿要讲述的照片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第三部分活动结束,由于活动时间有限,幼儿都想上来讲的愿望又很迫切,因此我引导幼儿将带来的商品布置成小超市,放欢快的音乐与幼儿一同布置环境,在音乐中结束本次活动。为了让幼儿能尽兴的讲述,随后开展角色游戏"小超市",并将照片丰富到语言区以便于幼儿随时的讲述。这样符合纲要中提出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要求。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幼儿园小班综合说课稿:《香蕉变变变》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班综合活动《香蕉香蕉变变变》,这个活动是我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指导》小班上册中“好吃的水果”这一主题,自己创设的与主题紧紧相扣的、与幼儿生活又密不可分的、即培养了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与环保意识的一个综合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水果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它富有营养,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给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之旅。这个活动我是以水果中的一种——香蕉为主体,之所以选它,因为它是水果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孩子们又比较熟悉的,实物一出示,就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且融入游戏,又有幼儿亲身体验,让幼儿在活动中能用语言和动作表现出香蕉的独特外型、与众不同的吃法及与众不同的口味,这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幼儿现状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动手能力也较差,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他们喜欢直观的、真实存在的东西,需在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
3、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贯穿于一个教育活动的始终,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在生活中,小年龄的幼儿对吃的、玩的东西很感兴趣。为此,我们常常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巧妙地将教育目标蕴含其中,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发展。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一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表达交流,又有亲身体验的部分。目标为: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2)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环保意识。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活动是一个综合活动,其渗透了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及社会、健康领域等方面的内容,但活动的重点仍以语言领域的想象和表达为主,主要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在吃的过程中交流、感知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对于突破重点所采用的方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注重多观察多实践,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事物的渐变过程
5、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寓教育于实际操作和游戏中,我做了以下准备:1)香蕉若干(多于幼儿人数);2)方纸盒一只,湿毛巾若干;3)幼儿分组呈半圆形分布做。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
1、直观法
这里使用的是演示法,通过演示变换实物,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香蕉有它独特的外型特征,又好吃,又易剥,对小班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特有的外型又能给孩子们不断想象的空间;结合教师的变换操作及幼儿的亲身体验,动静结合,使教学成为有趣的活动,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便于幼儿理解,易于记忆,从而是孩子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
2、谈话法
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启发学习,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3、游戏法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这个活动我以一根游戏主线——“香蕉香蕉变变变”贯穿始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目的,又能更好地激发出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并帮助幼儿巩固想象结果。
4、操作体验法
它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基本方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请幼儿拿香蕉想一想、做一做动作,发挥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主要是让幼儿探索香蕉的外型特征,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想象结果;第二次是让幼儿吃香蕉,幼儿在剥一剥、尝一尝、看一看,说一说中获得感知,初步了解香蕉从“整体——>部分——>没有”的渐变过程。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随着身会的发展,科技产品越来越贴金人们的生活,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纲要》中强调选材既要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面包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的,而如何使硬面包从新变得松软可口,对于孩子来说还是个疑问,这又不得不联系到现代生活中的科技产品——面包机。面包机对于我班幼儿来说还是十分新奇的,熟悉与新奇的碰撞可以激发幼儿操作与探索的欲望,因此,从幼儿熟悉的科技
成果入手,让孩子们接触和了解这些生动具体,形象可见的“科学技术”,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有益于激发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大班幼儿平时求知欲强,好奇多问,对周围一切都非常关注,他们喜欢自由活动,渴望参加承认活动,盼望自己快点长大。本班幼儿对科技产品较感兴趣,在家里都看见过父母操作,但自己未必尝试过。因此,自己操作电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相对有一定的难度,本次活动就将正确使用面包机作为难点。
二、活动目标及依据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我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从情感、认知、能力方面指定了以下目标:
1、感受现代科技产品面包机的优点,激发幼儿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2、了解面包机的基本功用,学习使用面包机。
3、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思考的积极性。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以上目标都在各活动环节中一一体现并完成,并落实到幼儿的身上,注重哟而的操作性、体验性和全面性。
重点:学习使用面包机,激发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难点:正确使用面包机。
重难点突破的方法是通过让幼儿自己尝试,在实际操作中来解决的。
三、活动准备
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哟而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我为幼儿两次操作准备了两组材料:
第一组:干面包、开水、牛奶、电饭锅
第二组:面包机、干面包
四、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课题。(3—5分钟)
“小熊家来了很多客人,可是家里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只剩下一些干面包,这可怎么办呢?正在小熊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小猴子走了过来说,我们来做个实验,使这些面包重新变得好吃起来。建议都被小动物们认同了,小熊就拿来了开水、牛奶等,开始行动了,小朋友愿不愿意帮助小熊?”
我班幼儿爱听故事,以故事形式设置悬念,一方面引起幼儿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另一方面又给幼儿充分的想象与探索空间。
二、幼儿动手做面包
(1)幼儿分撑组分别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带着问题“你的面包
变成什么样了?”进行探索操作,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为下一个环节引出面包机作出铺垫与对比。
(2)对幼儿进行操作评价
让幼儿说你用了什么方法?
1、在电饭锅里的面包粘粘的,不好吃。
2、放进牛奶和水里的面包都湿湿的,不好吃!
小结:利用这些工具,面包有的太湿,有的太粘,让幼儿说说还有没有另外的好办法,激发幼儿爱动脑筋思考的能力,推动环节发展,引出面包机。
三、出示面包机
1、观察面包机的构造。
2、教师示范插上电源插头,边讲解边示范。
这里是实现重点的第一步,因此我用了讲解演示法,让幼儿更快地了解其功用,学习使用方法,为自己操作带来了进一步的推进。
3、个别幼儿操作,
并尝尝味道,与刚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出面包机的好处。
四、幼儿操作面包机
这里是担待内的所在,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及老师的知道,共同来完成。
五、(1)共同享用,总结
作为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总结也相当重要,这里主要是让幼儿再次感受现代科技产品的便利,并对其产生兴趣。
(2)延伸活动
请幼儿说说还有哪些好朋友产品,是谁发明的你想发明什么?
一、活动特色
通过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渗透,引导孩子进行主动的探索与发现,让孩子积极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整个活动孩子的主题地位明显,有的吃有的玩,孩子较感兴趣。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摘草莓》是一首活泼、抒情的儿童歌曲,以流畅跳荡的旋律、轻盈灵活的节奏和生动细腻的歌词,刻画了小姑娘的可爱形象。第二声部中间的衬词“呦喂”力度由弱到强,节奏由松到紧,又拉宽,这既是对小姑娘美好心灵的赞美,也是小姑娘心里活动的表露。这首歌曲我们和小朋友已经学习过,所以本次活动把学习第二声部作为难点也是重点学习的部分。
2、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运用气息的控制,较有弹性的演唱歌曲,表现出歌曲轻快、欢悦的情绪。
(2)迁移两个声部念歌词的经验,并在图谱和老师的帮助下演唱两个声部。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歌曲演唱表现出轻快、欢跃的情绪来。能较好地表现力度与速度的变化。
(2)难点:在图谱老师的帮助下演唱两个声部。
二、说课前准备
1、幼儿已经学会歌曲摘草莓,因为只有熟练地掌握第一声部的歌曲演唱,才能更好地进行两声部的合作演唱。
2、图谱两份,给幼儿更直观的视觉帮助。
三、说活动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我准备按照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活动。
一、发声练习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小铃铛(将幼儿的声音打开来,为唱歌活动做好准备。)
二、复习歌曲
1、幼儿自由演唱。
2、教师范唱。
3、幼儿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通过对比发现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要好听一点。并进行尝试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三、练习两个声部演唱。
1、幼儿用声音为歌曲伴奏,老师范唱第二声部的歌词小姑娘在上山摘草莓的时候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啦等幼儿说什么就让他们用什么词来伴奏)那请你用啦来为歌曲伴奏,在声音伴奏时声音也要轻柔,还要请你用手摸好自己的肚子,要感受到肚子在一鼓一鼓。
(掌握歌唱活动中气息的运用。)
2、幼儿练习运用气息的控制,较有弹性的演唱歌曲旋律。
3、还可以用什么声音来伴奏,哟,注意你的气息摸好肚子。这是老师有意识地配上第二声部的歌词。
(老师运用无意识教学让幼儿学唱二声部歌曲。)
4、刚才你在演唱的时候听见老师在唱什么,什么时候唱的?
5、出示第二声部的图谱看看图上有什么?画圈的地方表示什么?;.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空拍)除了用刚才的声音,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空拍,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图谱上的内容唱一下。提醒幼儿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6、教师和幼儿合作演唱幼儿先用声音伴唱,教师唱第二部分的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合作,你们还是用刚才的声音来为歌曲伴奏,我就唱这一个部分的内容,你们可要注意力集中,唱好你们自己的伴奏。
7、交换,我来为你们伴奏,你们来唱这部分的内容。
8、现在我们要将第一部分的内容也唱出来了,再配上第二部分的内容,听听老师是怎样唱的,现在我请周老师和我合作一下。
9、小结:像有两个部分的内容,有的人唱一部分,另外的人唱另外一部分这种演唱方式就叫做合唱。
(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幼儿掌握二声部的演唱方法。)
10、你们也想来试一试合唱这首歌吗。
那你们先唱第一部分,我唱第二部分,注意用轻柔的声音来演唱,还有注意不要被别人的声音吸引过去。
11、交换老师唱第一声部,你们唱第二声部。
12、现在老师不唱了要你们自己来唱了,在演唱的时候你可以看老师的指挥。
13、交换演唱内容多次练习。
(在多次练习的基础上巩固二声部的演唱方法。)
四、讨论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歌声好听,知道在唱歌时要一边唱歌,一边听别人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和谐一致就好听了。
(通过讨论了解怎样才能使歌声更好听,丰富幼儿的演唱技能)
活动反思:
1、图谱与歌曲的结合。
在活动前,我准备了背景图、大图谱以及小图谱,活动中,我先利用大图谱来学习歌曲的第一声部,在用小图谱来学习歌曲的第二声部,吸引、调动孩子来参与活动,并通过摆一摆、看一看,使孩子们从中理解了歌词,记忆了歌曲。
2、动作与歌曲的结合。
由于孩子是初次尝试演唱两声部的歌曲,对于第二声部的切入,孩子们不能很好地把握节奏,所以在活动中我利用肢体动作来提示孩子,被分成两部分的孩子看了指挥就能很好地演唱歌曲了。
3、活动流程层层递进,过渡流畅。
用《摘苹果》的曲调来唱《摘草莓》练声,从两声部练声到学习新歌,再加入第二声部,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过渡时,紧接练声时的情景衔接道:“有位小姑娘,她也要上山摘草莓”来引出新歌,引出老师的范唱。在出示大图谱时,由于每张大图谱上有两句歌词,所以范唱完让孩子说,当孩子说出一句的时候,我会追问与之一起的另一句,“除了风轻轻吹,还有什么在飞?”“什么在风中飘香味?”“一颗颗红草莓好象什么?唱了几次?”等等语句组织得很自然、流畅。
当然,“有完美的教案,没有完美的课堂。”课堂是活的,总会存在一些不足,或者说有些地方可以上得更好。在这个活动中,让孩子摆大图谱的时间控制得再短一点,再紧凑一些,在请两三个孩子摆完后,我就可以清唱来纠正孩子摆放的对错与否。
《乌鸦喝水》的故事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既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验证发现是否正确。我亲自进行了实验,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系。为此,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本次具有很强操作性、探索性和尝试性的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我先说一下我这节课的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
活动过程:
(一)观察《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都可以喝到水呢?这个问题为实验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这里,我还明确了两个人一组合作做。这对幼儿的实验活动起到了指导作用,让幼儿懂得必须两两合作进行。要求不能掉在桌上,可以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二)用石子和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在这二个环节里,我用了3种不同颜色的瓶子,使幼儿更方便的找到相应颜色的格子作记录。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我尽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幼儿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小朋友龙龙表达的比较完整,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讲石子大、沙子小,所以水少了加石子后乌鸦是喝不到水的,加入沙子就可以了。他们已经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对于蕴藏的科学原理还需要老师的提升。
所以我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帮助幼儿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缝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有了两张图的比较,幼儿比较容易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理解其中的原理就比较简单了。
我认为本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从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等五个环节,整个活动体现了分层第进、分步落实的教学特点。教师本着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尝试以两两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积极的参与两次实验,体验与同伴合作做实验,交流实验结果的乐趣。利用了形象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了为什么石子装进水量少的瓶子里乌鸦还是喝不到水,使复杂的科学原理简单化,很容易被幼儿所理解。活动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始终鼓励幼儿做一做、想一想,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尝试”“探索”精神的要求。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影子摸不着,闻不到但又看得到,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大班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以及表现能力较小、中班幼儿有飞速的发展,并对科学活动产生了初步的兴趣与探索欲,尝试利用操作材料、身体等方式,制造出不同的影子,激发对影子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
一、教材内容分析
影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太阳光下有影子,灯光下有影子,皮影戏里也有影子……可以说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到处都有影子。但是影子又是飘忽不定的,是一种光影现象,影子的形成对于幼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好奇而又难懂的现象。因此,在活动中,我试图以看看、说说、玩玩来引导幼儿了解影子。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了解有光的地方会有影子,难点是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制造影子。
二、幼儿情况分析
影子摸不着,闻不到但又看得到,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但影子的飘忽不定,较复杂的形成原理以及制造原理,又使幼儿不能理解。大班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以及表现能力较小、中班幼儿有飞速的发展,并对科学活动产生了初步的兴趣与探索欲。我试图简化影子原理,并寓教于乐,以大班幼儿为活动对象开展此次活动。
三、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及幼儿情况的分析,预设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初步了解影子是在有光的地方产生。
2、尝试利用操作材料、身体等方式,制造出不同的影子。
3、激发对影子的探索兴趣,发展观察力、思维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四、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活动目标,在幼儿知识经验、教学具以及心理环境等方面做如下准备:
1、幼儿知识经验准备:看到或观察过周围生活的影子现象。曾有看皮影戏的经验。
2、教学具准备:为体现教、学具是幼儿活动的参考书,在教具上准备一段滑稽可笑的皮影戏,一个关于影子的主题课件,一块长布与一束光线。
在学具上准备:如小棒、纸片、球等可操作的常见操作物供幼儿制造影子时运用。
3、心理环境准备:一个安静又可封闭的活动场地,为配合幼儿自由创作,最好是在有太阳的日子。
五、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的总体思路:以新《纲要》精神为引领,借鉴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及做中学思想。从“看影子—→说影子—→找影子—→玩影子”四大块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注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探索影子,制造影子。从感知到体验到创作,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具体活动环节、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观看皮影戏,引发幼儿兴趣,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影子”。提出问题“皮影戏是怎么演的?”此环节为导入环节,预计用时3分钟。
第二环节:讨论“你看到过影子吗?”“在什么地方?”引出影子是在光的环境下产生的。播放课件,帮助幼儿了解影子产生的原理。此环节为重点环节,预计用时8分钟。
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都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在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在此环节中我请幼儿首先主动说说曾经在哪看到过影子,找出一个共同点——必须是有光的情况下才会有影子,再播放影子课件,帮助幼儿加深对影子产生的印象。使幼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第三环节:找一找周围的影子。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幼儿找影子,巩固知识。此环节为过渡环节,用时2分钟。
第四环节: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幼儿玩一玩影子,自己创作不同的影子,展示出来供大家欣赏。此环节为难点,预计用时10分钟。
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同的,是独特的,要发展智能优势,尊重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创作。新《纲要》中指示,要鼓励、支持、尊重幼儿的不同尝试及创作成果。因此,此环节注重每位幼儿的不同表现,尊重差异性。
第五环节:引导幼儿到户外太阳下进行表演游戏引导幼儿进行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此环节用时8分钟。
新《纲要》提示我们:要为幼儿创造宽松的科学探索环境。因此,此环节我将幼儿带到更广阔的户外,供幼儿自由游戏,感受科学活动的有趣,从而激发幼儿对影子的探索欲,发展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重视师幼、幼幼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合作性的师幼、幼幼关系。
结束部分:教师请幼儿再思考讨论,还可以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制造影子。活动结束。预计用时1分钟。
活动延伸:此活动可以在科学实验区继续生成探索,有较强的可探索性。
本次活动立足新《纲要》,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做中学思想,力图幼儿在动眼看,动耳听,动嘴说,动手做等环节中,以滚雪球的方式积累和获得有关影子的粗浅知识与良好的自我表现能力。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散文诗欣赏《秋天》,它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它短小精悍,以优美生动的童话语言描绘了秋天这一丰收的景象。诗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秋天的情境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显得具体而又形象。你看,梧桐穿黄衣,枫树披红袍……这都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散文诗鲜明的结构特点,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通过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使幼儿初步理解散文诗中比喻和形容手法的运用,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及意境美。
2、编散文诗,初步掌握仿编散文诗的技巧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在课件与图片的提示下,尝试学说散文中优美语句。
5、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口语能力。
目标中提到:教师要培养
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感知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则是让幼儿理解散文诗中比喻形容手法的应用。
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是学习仿编散文诗,初步掌握仿编散文诗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是创设一种积极的语言环境,利用环境和积极的教具(课件)让幼儿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想象,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来解决这个难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知识方面:1、积累幼儿对秋天的相关经验。
2、幼儿事先对一些比喻拟人等形容手法的接触。
教具方面:课件、磁带
为了使活动顺利开展,我准备了录音磁带和课件.以散文诗的内容为画面配以充满感情的朗诵,能吸引幼儿,诱发幼儿学习的愿望,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理解和想象的目的.活动前让幼儿去观察秋天的景物,主动去发现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为本次的活动打下基础。那么,在活动中要如何体现目标的要求,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和典型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情景激趣法、直观教学法和知识迁移等方法,有
目的、有意识地按认知,情感与行为培养相结结合的原则和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让幼儿用语言与非语言表达方式感知理解.使幼儿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体现了在学习文学作品中发展幼儿思维的特点。
综上所述,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一、导入活动。二、基本活动。三、创编活动。四、延伸活动
在第一环节,导入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对秋天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那秋天是什么样的?
对于这种生活经验比较强的问题,我可以请一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来回答。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了提问法,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用语言描述出来,了解幼儿对秋天的相关经验有多少。还为顺利过渡到下一环节作铺垫。
在第二环节,基本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幼儿欣赏散文《秋天》。在第一遍欣赏教师有感情的朗诵目的是让幼儿大致了解一下散文诗的基本形式和内容。欣赏过后教师提问“小朋友知道散文的题目是什么吗?”让幼儿知道散文诗的题目是《秋天》。第二遍利用课件让幼儿边看别听,视听结合。欣赏散文前,教师事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边听边看,诗歌里说到秋天哪些景物?”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散文的内容,欣赏过后,教师借助启发提问“你听见看见了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再现诗中的情景。这一环节是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主要内容。对散文诗有个印象。接下来再次欣赏课件,理解散文诗中比喻、拟人形容手法的应用。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通过课件、语言、动作……变幻多种有趣的形式,逐句感受、理解散文诗中比喻和形容手法的运用,体会丰收喜悦的心情。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说一说诗中那一句最美,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感受。教师鼓励幼儿用表情,动作等多种形式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这种做法改变了由教师确定词语学习范围的做法.让幼儿按个体经验和需要学习.培养了幼儿的主动性。从而强调了重点。
第三环节,仿编部分中,以秋爷爷和水果宝宝的口吻激发幼儿的仿编欲望,还有哪些水果娃娃来欢迎秋爷爷,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创设“丰收的果园”情景,提供各种各样的水果让幼儿去观察,发现,让幼儿建立表象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根据水果的不同特征如颜色、形状、香味等进行自由仿编,“灯笼一样的柿子”、“金黄的橘子”、“竹子一样的甘蔗”……并鼓励、引导幼儿用比喻等形容方法加以描述。培养了幼儿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的语言丰富,并复习了散文诗的句式,调适了语言教学过程中的气氛和个体参与的机会,使活动生动、有效,幼儿成为真正活动的主人。从而解决活动的难点。
第四环节,是活动的延伸环节,在最后这个环节中教师以喜悦、快乐的口吻“让我们再去丰收的田野上看一看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象,激发幼儿继续探索、观察的欲望。同时继续丰富植物角中的水果,提供秋天景色的挂图,为幼儿继续感知秋天,继续仿编提供支持。
教学反思: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好长一段时间,我仍沉浸在那活跃的课堂气氛之中。孩子们敏捷的思维、脱口而出的优美词语深深撞击着我,孩子们第一次创编散文的那股高兴劲儿深深感染着我。在此以前,小朋友都在学书上的散文,那些优美的散文通常与儿童的生活有一些距离,所以孩子们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画面以及老师空洞的讲解上,而不能深入理解散文所表达的含义,更不能领会散文所蕴涵的意境。如何突破这一界限呢?在备课组老师们的建议和支持下,我大胆地尝试了让幼儿学编散文这一新的活动形式。首先,让幼儿谈谈看到的秋天的变化,然后找一找秋天的图片,用一个好听的词来形容它,接着将图片分类,用“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的句式分别进行概括,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将编出的词句整理成散文。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方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创编散文的最简单的过程,也体验到了集体创作的快乐,更增强了幼儿的自信,为今后的创编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编活动需要幼儿有丰富的经验储备,为了让孩子真正感觉到秋天的变化,体会到秋天的美丽,我们提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到农村、到公园去寻找秋的足迹,并利用菊花和秋天的果实装扮活动室。为了在课堂上真实地呈现秋天的特色,我们将秋天的花木果实拍成照片供幼儿欣赏、选择、介绍、分类,这些精美的、写实的而又简单自然的教具也为活动增色不少。当然,通过本活动的开展,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幼儿词汇较贫乏、重叠词出现过多,如:大大的、红红的、香香的,而金灿灿、圆溜溜、香喷喷等ABB形式的形容词只有少数几个幼儿掌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结合讲故事、欣赏诗歌等形式不断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在组织幼儿排队或游戏时发现小朋友对序数的概念比较模糊,往往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根据这个发现,我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先进理念为指导,让孩子“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及我班幼儿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准备了数学《照相》这个活动。
一、说教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序数这个内容灵活丰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零散的、无意识的序数感知的整合。但这些知识光靠教师枯草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那怎样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呢?我以《动物园》为线索,将认识“10以内序数”作为教学内容,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主探索。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性作用。我根据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了以下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方向(从左往右,从右往左)确定10以内序数排列的次序,知道物体按不同方向排列时它所在的位置,进一步理解序数的意义。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三、说重难点
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是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认识10以内物体的排列次序。对于突破重难点采用的方法是:运用游戏的方法,引导孩子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寻求答案。提供大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让幼儿在愉快的操作中学习,让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更有意思。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我准备了小动物若干。
五、说教法
本次活动我通过引导发现法,操作法、游戏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亲自实践,主动的进行学习。注重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不同幼儿水平的发展。
六、说学法
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通过幼儿自己相互讨论、合作做游戏,让幼儿在想想说说玩玩的氛围中掌握学习目标。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是通过听音乐:照相,积极引导幼儿进入活动,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第二环节是通过动物园的小动物照相排队引导幼儿认识10以内序数,让幼儿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时小动物的排列次序。出示水果图片,幼儿按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
第三环节是让幼儿动手操作,自己给水果排排队,然后按不同的方向说出各个水果分别排在第几。对第二环节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教师及时对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肯定。
第四环节是完成幼儿用书中的题目。
以上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启发幼儿探索,来调动每个幼儿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让幼儿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给幼儿一个自由空间,使幼儿主动学习,达到认识“10以内序数”的目标。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说课题名称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大班科学活动《认识四季》。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二、说设计意图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燕子、柳条、落叶、雪花。。。都是他们身边常见的景色,但是对于幼儿来讲他们是不能准确的将这些景色与四季明确对应。《纲要》指出,在幼儿生后经验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幼儿从身边入手,培养初步的认识和行为。为此,我设计本次活动具有一定的生活价值。旨在通过活动让幼儿认知四季。
幼儿的科学活动是从观察生活的点滴开始的,因为他们的思维都具有直观形象性,作为老师就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去挖掘大自然,并指导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比较、认知、创造,这就是最好的教育素材。由此,也就生成了本次科学活动的设计理念。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基本动作的发展情况,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认知:从自然景色的变化,了解四季的特征
(2)技能:培养幼儿根据四季穿衣的能力
(3)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第一条目标是主导目标。目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认知四季,第二条目标是辅助目标,包括能力目标和感情目标。我想通过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操作代替说教,让孩子获取知识,获取愉快的体验。
四、说活动重难点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接收知识的能力水平,我将活动中的重点难点设计如下
(1)重点:引导幼儿认知四季,对自然界的四季特征有直观的初步认识
(2)难点:幼儿能自主地根据四季变化穿衣,并形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采用了演示法、提问法组织教学。由于这些方法有利于幼儿直观的观察事物,形象思维,提升了幼儿的辨识能力,促进师幼互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我打算帮助幼儿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掌握学习的重难点。
六、说活动准备
为了能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的,活动前做了如下物质准备:
(1)物质准备:图片、木偶道具、视频
(2)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的生活知识储备
七、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围绕目标来设计的,为了让幼儿快乐学习,达成目标。在本次活动中,我设计了如下流程:情景导入---图片展示—分组讨论—游戏操作。
八、说活动延伸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活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融合性,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活动内容我将活动延伸到区域活动区,请小朋友去美工区画出喜爱的季节。
活动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能照顾到幼儿的理解能力。都是用一些幼儿经常接触到的颜色和幼儿比较容易做的动作来上课。用幼儿容易想到的花朵来代表每个季节,做到层次分明,容易区分。趣味性强,能挑动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感受和理解着存在于自然、社会中的美。无论是幼儿园环境的变化,还是大自然五光十色的景物和多姿多彩的变化都能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陶治。有计划地引导幼儿参加美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因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美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这不仅能加深幼儿对美的理解,而且能使其不断追求美,探究美和表现美。
一.说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美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感”。依据《规程》中指出的美育目标,结合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确立了本次艺术活动的目标为:
目标一是情感目标,引导幼儿欣赏插花艺术,感受插花艺术的色彩美、造型美,体验成功的快乐。
目标二是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插花,掌握插花的基本方法,能初步表现出插花艺术的美。
目标三是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目标四是能呈现自己的作品,并能欣赏别人的作品。
二.说选材
插花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插花艺术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文明的需求。而幼儿也非常爱花、爱草、爱叶,经常画它、唱它、抚摸它,摆弄它,这是幼儿“爱美”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受花店里艺术插花的启发,何不把这些美丽的插花“搬”到我们的教育中来,从而美化我们的环境,陶冶幼儿的性情,使幼儿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表现美的情趣。因此,我就选择了插花艺术活动。
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已有一定的基础,让幼儿尝试插花,能使幼儿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满足幼儿尝试的欲望。
三.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设计中我主要运用了邱学华先生提出的根据浓度教学法“先练后讲”的尝试原则组织教学。先练是让幼通过看看,试一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技能。后讲是教师给予幼儿操作者的正确指导、启发、评价与鼓励。
第一.激发幼儿主动尝试的愿望
运用创设尝试环境的方法,让幼儿观察各种插花,激发幼儿愿意尝试的积极情感。
第二.给幼儿各种尝试材料
丰富的尝试材料是幼儿进行尝试的物质基础,我让幼儿根据观察后的感受尝试插花,鼓励幼儿想一想,试一试,让幼儿自己选择、操作。幼儿尝试后,让幼儿自己比较、讨论、讲述。
第三.教师讲解
帮助幼儿解决难点,帮助幼儿归纳整理,也就是尝试教学理论中的“先练后讲”,经过我的讲解示范,总结出正确的插花方法,幼儿在正确方法指导下再进行尝试。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设置丰富的插花艺术环境,让幼儿观察插花的造型、颜色等感受其艺术美,懂得怎样插花才好看,从中体味大自然可以创造美,人们通过劳动也能创造美。其次在幼儿观察认识的基础上,我提供插花的材料与工具,介绍其功用。让幼儿尝试插花,从中了解幼儿感受和理解插花的程度,在操作中,我提醒幼儿有秩序,互相谦让,按需要选取材料。幼儿操作完毕,我从幼儿的作品中挑出几盆,对照范样讨论,怎样才更好看?幼儿通过观察对比,寻找答案。然后教师示范,知道花朵颜色有深和浅,大花插在下,小花要偏上,选三个主枝为宜,三主枝插法不一,或直或斜,或高或低,并选择合适草,叶类搭配衬托。在老师示范后,幼儿再次尝试,放上轻柔悦耳的音乐,让幼儿置身于优美的听觉艺术中,对个别忽略插花规律的幼儿及时予以帮助,让他停下来,与范样做比较,找出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改,使每个幼儿的作品比前一次都有所提高。最后,展示幼儿插花作品进行欣赏,自由讨论,然后再请三、四名幼儿在集体前讲讲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盆作品的优点和理由。通过欣赏与讲评,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美的欣赏与创造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启发幼儿把自己创作的插花布置在幼儿园的各个地方,让大家欣赏通过自己劳动创造的美。
整个教学活动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欣赏、尝试、比较、讨论、讲述,通过幼儿的自身的活动掌握了插花的要点,使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同时又是幼儿游戏活动中需要的材料,于是幼儿在制作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对于提供的新材料幼儿们也乐于动手操作,并能结合自己已掌握的技能进行再创造,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充分体现了层次性,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在活动中幼儿能主动与其他幼儿互商互量彼此合作完成作品。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民间舞蹈以其久远的历史积淀,独特而多样的情感韵味,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株奇葩。对于我们年轻的老师来说,如何发掘民间舞蹈艺术的精髓,让幼儿在学习和表演民间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其优美的动作,悦耳的旋律,从而陶冶幼儿情操,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我就《红绸舞》这一活动谈一谈我粗浅的见解。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指导幼儿学习舞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选好教材。大班舞蹈《红绸舞》,是省编幼儿园大班教材主题九的内容,舞蹈所用道具——红绸子,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常用道具,能够很好的诠释人们在欢乐、重大的场合中的喜悦心情;舞蹈选用音乐是一首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能带给人们一种欢快喜庆的情绪,通过欣赏音乐,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舞蹈创编,为幼儿了解并喜爱民族民间舞蹈,进而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具有积极作用。
本班幼儿经过小班、中班的系统培养,已经有了相当好的舞蹈基础,孩子们喜欢上舞蹈课,课余时间幼儿经常自发创编舞蹈自娱自乐,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红绸舞》非常适合大班幼儿学习。
依据是:
通过创编舞蹈,每个幼儿的表演都能从中得到发挥和表现,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为今后的顺利成长打下基础。
(二)活动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其着导向作用。因此,整个活动都是以幼儿的想象和意愿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使幼儿在认知、情感、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民间舞蹈的热爱。
2、技能目标:鼓励幼儿大胆运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中快乐的情绪,体会交流合作的乐趣。
3、知识目标:复习“秧歌十字步”、“后踢小跑步”,并启发幼儿创编舞蹈。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经过舞蹈活动促进全身运动。
依据是:《新纲要》中指出“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三)活动准备:
1、多媒体设备一套及课件(乐谱图示,背景图片)
2、幼儿每人两条红绸带。
3、红绸舞乐曲磁带,录音机。
4、布置好场地。
(四)重点和难点
1、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美,体验美,自由的表达自己欢乐喜悦的心情。
2、活动难点:
能运用学过的动作创编舞蹈。
依据是:《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
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运用了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为幼儿搭建了一个自我表现,自我创新的舞台,让孩子们通过发现、欣赏、探索、创新,从而获得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的节奏感、乐感、表演及自由创编能力相应得到培养和提高,
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舞蹈艺术的憧憬和热爱!本次活动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随机教学法:为激发幼儿学习主动性,我注重采用随机教学法,在教学中,始终注意追随着幼儿,从他们的肢体语言中敏感的扑捉可挖掘的、有价值得部分,启发鼓励幼儿进行创编活动,
2、欣赏法:这是舞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我在活动中,先引导幼儿整首欣赏,其目的是保持作品的完整性,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然后分段欣赏,重点部分重点欣赏。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直观的感受舞蹈艺术的造型美,有效的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有效的突破重难点。
3、示范法:是根据舞蹈的难易,幼儿接受水平及教学阶段目的的不同,我采用完整示范和局部示范。示范前对幼儿提出要求,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模仿。
4、启发提问法: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的想象。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具体事务用语言描述出来或动作表现出来,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练习法:是指幼儿亲身参加到舞蹈艺术创编活动中来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幼儿学习舞蹈的基本知识技能,陶冶情感、性格的基本途径。在教师指导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基本动作、难点动作、分乐句和完整串排练习方法。在幼儿练习、掌握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组、分角色、单独练习方法。
6、个别指导法:运用这种方法要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我从动作美感,自主创编、大胆表现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请他个别示范,达到“以强带弱”、“互相学习”的目的;对于能力稍差的幼儿,我从动作规范、完整连贯等方面给于个别指导,缩小了全班幼儿学习舞蹈的水平差距,增强幼儿对学习舞蹈的积极性。
(二)学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对想象力的启迪,欣赏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中,根据大班幼儿爱动、爱表现的心理特征,我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生活为源头,创设了多种感受、表现的形式和渠道,让幼儿自主探究与学习,发展自己的综合潜能。
我设计了以下学法:
一是幼儿主动探究,发现学习;
二是借助录音、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三是发挥想象,创造美。
这些方法能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幼儿都能得到心理满足,增强幼儿自信心和自豪感。活动中采用的这些“因势利导、因人施教”的教育方法,体现了新《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说教学程序
(一)活动导入
在节奏欢快有力的《哦啦啦》音乐声中带领幼儿进行基本功训练。
设计意图:让幼儿在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中练习基本动作。
(二)展开教学
1、观看录像,欣赏舞蹈。
今天,吴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是一段好看的舞蹈。(提出要求:请小朋友仔细看,你喜欢哪个动作、是怎样做的?一会请看得仔细的小朋友给大家说一说。)教师用简短的语言指导幼儿去欣赏舞蹈,调动起幼儿的情绪,获得对红绸舞的初步印象。
目的是:借助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导入课题,激发幼儿对民间舞蹈的热爱。
2、鼓励模仿、自由表现
师:红绸舞是我国特有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变化丰富,你也试着跳一跳吧?
观看录象丰富了幼儿的舞蹈动作,有的绸带画八字形,脚跳小跑步;有的左右交替甩动;还有的绸带上下画曲线,脚跳起,像翻滚的波浪。“吴老师、吴老师,我能编出比阿姨们更漂亮的舞蹈”孩子们兴奋不己产生强烈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的完整创编作了铺垫,整个创作过程以幼儿为主,教师都采用“先试后导”的方法,尊重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接受他们的表现方法,在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
目的是让幼儿创编的动作更加符合音乐特点,共同分享表现美、创造美的快乐。为下一步完整创编舞蹈奠定基础。
3、感受音乐,自主探究。
(1)聆听《红绸舞》音乐,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音乐是舞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的动作要依据音乐来进行。在听音乐时,老师和幼儿一起感受乐曲的欢快及强、弱节拍,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强——拍手,弱——拍肩)
(2)再次组织幼儿听音乐,明确乐曲节拍。
结合图谱,进一步辨别音乐结构。一共有几个八拍?
(每一条光标随着音乐的播放按乐句出现)
(让幼儿完整感知音乐,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老师利用动画图谱,将音乐结构直观表现出来,使幼儿在一次次探索中自主得出结论“有六个八拍”。)
4、拓展思维,自由创编
(1)提问幼儿怎样才能编出好看的舞蹈,在编舞时应该注意什么?
运用分组讨论法,教师发散性的问题引领幼儿从表情、动作、造型中发现美,为下一个环节的开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组织幼儿自由分组听音乐创编舞蹈动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给了孩子自由尝试创编的机会,并观察幼儿的表现,有的孩子将刚才大家创编的绸带舞动作编进舞蹈里,也有的孩子自己组合创编舞蹈动作,还有的孩子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着自己的动作。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随着音乐节奏欢快地跳着。)
(3)教师巡回指导,个别交流:“你是怎么编的?你在音乐的什么地方跳这些动作呢?”“这个动作真好看,会更好给小朋友看”……
(老师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在尝试和交流中获得自由表现和创造的快乐。交流时,老师按幼儿讲的顺序,邀请小朋友到前面表演,并放在相应乐句下。老师引导幼儿根据讨论出的动作顺序听音乐完整表演舞蹈。)
(4)启发幼儿、不断创新。
师:你还知道哪些绸带舞的动作,可以怎样跳呢?
幼儿听音乐自由舞蹈。
(本环节老师鼓励幼儿自由组合动作,只要符合音乐节拍、音乐结构即可,给了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情感的空间,使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体验到舞蹈动作的组合可以有许多种,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编排,同时引导幼儿去求异和创新。)
(5)教师示范、启发幼儿美感。
目的是:《纲要》中指出应为幼儿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
(五)分别展示、巩固提高。
(1)听音乐以多种形式表演红绸舞蹈,感受创作的欢乐。
(2)为舞蹈创想名字。
这个环节给了幼儿与同伴交流情感的机会,培养了幼儿在有限空间活动的能力,进一步满足了孩子们的探索、创新的需要,激发幼儿浓厚的兴趣及表现的欲望,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结束:教师展示舞蹈《好收成》,加深幼儿对民族民间舞蹈理解和热爱。
教师:“绸带舞是我国的民间舞蹈,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在大街小巷都要跳绸带舞表示欢庆,今天也是个喜庆的日子,老师也来跳一段红绸舞,表达我快乐的心情,如果你喜欢,可以和老师一起跳!”
目的是:进一步感受民族音乐的快乐情绪以及表现形式的多姿多彩、体验彩绸飞舞的热闹情景。
(四)活动延伸:我利用区角活动,引导幼儿继续探讨其他的造型,并将自己的想法画下来。
幼儿的兴趣未尽,这样的设计可以引领幼儿继续学习、向更广阔的天空发展,为新的艺术活动生成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我开始带领幼儿重点学习秧歌十字步。我先做示范,让幼儿跟着我一步一步地跳。背对幼儿认真地示范了好一会儿,我发现他们还不知道怎么出脚,处于一种忙乱状态。于是,我再次分步示范,想让他们看得更清楚。结果,尽管我说得口干舌燥,累得满身是汗,他们还是不会跳。时间就这样在我焦虑地反复示范中悄悄流逝,孩子们越学越没兴趣活动失败了,全班40名幼儿只有8名能跳起秧歌十字步。由于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步伐,其他目标均没有达成。带着疲惫、失败、难过,我陷入了困惑:我教得这么累,可是孩子们为什么学不会?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教学的失败促使我苦苦地寻找解决的策略。而孩子们已经将刚才不快的学习经历抛在了脑后,依然是那样的快乐。我问他们:你们觉得今天学的动作难吗?他们说:蛮难的,学不会。老师不是在前面一步一步地教了吗?一个幼儿说:可是我们一会儿就忘了。还有的说:我们看不清楚,要是你能让我们看得见先出哪只脚,再出哪只脚就好了我豁然开朗,仔细回想整个活动,尽管我手舞足蹈、口若悬河地做示范和讲解,可孩子们对步伐的先后顺序仍不明了。我想如果能把步伐标示出来就好了。
教材分析
(一)故事内容分析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吸引着幼儿,使他们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学到的好思想见诸于行动。故事能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
而我选择的《漂流屋》这个故事中一开头就描写了青蛙看到一座神奇的小屋子,调动了幼儿的兴趣“房子是谁的呢”?接着描写青蛙并没有想把它占为己有,而是去寻找屋子的主人,但没有找到主人,他就想到了请螃蟹和自己一起分享这座房子,并邀请了小鸟和乌龟来跟他们一起玩。最后,故事又承前启后地回到了开头的疑问:漂流屋飘到了它的小主人跟前,小兄妹并不想将自己制作的小屋子留着自己玩,而是希望它找到自己的主人。
该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人物对话简洁明了,但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我们不难发现,故事的主题就是-----分享快乐。那故事中又是如何突破这个重点的呢:这则故事中再三描写了青蛙看到房子不占为己有的无私精神,后又描写了青蛙与小动物们一同分享快乐,继而描写了小兄妹乐于帮助别人。步步深入主题,而又在小青蛙与同伴分享住在漂流屋的快乐达到高潮。故事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使幼儿受到很好的教育,生动浅显的语言,又便于幼儿理解、记忆和模仿。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具体形象思维又占优势,因此,他们对文学作品,特别是童话故事较感兴趣,也能接受和理解内容较丰富、表现手法较复杂的故事,并具有一定的倾听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学期,我们以班级主题《童话谷》为切入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班的幼儿也积累了不少的童话故事知识、童话作家知识和丰富的词汇,培养了他们活泼大方、富有观察力、好奇心,探究欲望强,有丰富的想象力,并喜欢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但是,由于幼儿成长环境的影响,幼儿经常出现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导致这些行为成为幼儿交往中的障碍。而故事是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向幼儿进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基于以上两点分析,我选择了故事主题明确、情节简单有趣,形象鲜明突出、语言生动浅显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漂流屋》。
二、目标确定
发展语言的关键是创设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同时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根据纲要中语言领域的目标和知道要点提示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理解故事内容,抓住故事中心,有感情地讲述自己的看法或评价别人的发言;
2、感受作品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发展幼儿想象力;
3、通过活动,体验与同伴分享带来的快乐;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这三个目标中蕴涵了语言能力的培养、知识经验的获得和情感方面的培养,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们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体验与同伴分享带来的快乐”,从第一、第四环节的逐步深入,到最后互换礼物的情感体验,将知识进行迁移,将重点逐渐攻破。当然,培养幼儿懂得分享是需要一个漫长的累积过程的,因此,本次活动是先让幼儿获得情感体验,是一个累积良好体验的好机会,对幼儿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活动将难点定在“抓住故事中心,有感情地讲述自己的看法或评价别人的发言”从以下几点来突破:1、问题设计富有启发性,如: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觉得他这样做好吗?你有不同的看法吗?;2、集体与个别讨论、回答相结合。
活动准备
(一)环境创设:与区域相结合。
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而转为主动地吸收,我们整合了区域活动,在表演区、语言区美工区让幼儿继续探索。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了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以此,我们在区域中准备了:语言区:投放青蛙、螃蟹、乌龟、小鸟和小男孩、小女孩的图片、各种背景图、房子背景图;美工区:订好的空白纸张;表演区:投放青蛙、螃蟹、乌龟、小鸟和小男孩、小女孩的头饰和背景图、篱笆。
(二)知识准备:
1、幼儿在常识活动中已熟悉青蛙、螃蟹、乌龟、小鸟的生活环境。
2、已认识过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了拟人和比喻的概念。
(三)物质准备
首先是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情景,所以进行了以下准备了:配有故事录音的教学课件,幼儿可通过自己的感官感受,唤起他们的想象力。而创设一个环境,让幼儿在情感体验中将分享迁移到生活中来,我们准备了:幼儿每人自带一份小礼物、磁带、录音机。使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体验。
教学方法
本活动综合主要采用了直观形象法、语言讨论法和环境体验法。
1、本活动中有始到终贯穿的是直观形象法:观察是幼儿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于是,我选择了运用电化教育手段。由于,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对故事所蕴涵的意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电化教育手段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儿童理解和记忆。而且,我有效地将语言与幻灯片的演示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2、语言讨论法:讨论法是儿童自己教育自己、主动接受教育的方法,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活动中,我以老师首先揭示或引发讨论内容,然后由幼儿进行补充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我多次让幼儿讨论自己对故事里人物的看法,以“为什么”让幼儿深入思考问题,并让幼儿提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看法,甚至让幼儿反过来向老师来发问。讨论法结合了《规程》的要求,为儿童创设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以促进其发展,而不是单一的教师讲解,避免了儿童因说教、指导过多而产生的腻烦、抵触心理和行为。
3、环境体验法:儿童因为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往往理解很难或很片面。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讲大道理,就很难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如: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直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体验到什么是分享,分享又能带来什么快乐。于是,活动中采用了环境体验法,提供了一定条件,让幼儿通过自身的礼物交换、分享,从而感受和获得体验。这可以加身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流程
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五个环环相扣的环节,整个设计突出了三个点:1、教具直观:语言与幻灯片的演示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2、语言引导:以往的语言活动经常会出现是大部分能力强的幼儿才有机会说出他们的看法,而能力一般的幼儿会因没有机会说而很快地失去兴趣。因此,这次活动,我设计了引导性强的几个问题让幼儿有欲望说、敢说、有机会说。3、环境体验:让幼儿在行动中感受某些品德的意义。主要表现如下:
(一)出示漂流房幻灯片,引导幼儿进行初步想象。
引入时,师以直观的幻灯片,让幼儿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幼儿直观地看到了故事中漂亮的漂流屋。极好地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并融入角色当中思考问题“这是哪里来的”“捡到它以后要怎么办”。该问题把幼儿带进一个思考想象的空间,创设了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并让幼儿初步产生拾金不昧、分享的意识,为下面的故事做好铺垫。
(二)听、想结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通过讨论后,师的引导师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个环节仍然给幼儿留有想象的空间,让幼儿在刚才的想象基础上欣赏故事,感受故事中的语言美,通过头脑中的想象故事中优美的意境“清清的小溪”、“像宫殿一样的漂流屋”、“热闹而欢乐的争吵”等。
(三)视、听结合,发展形象思维。
此环节结合了语言和幻灯片,再次调动了幼儿的兴趣,以分段讲述故事为主要形式,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找出了故事的重点,引导幼儿不段思考、探索、层层递进,从而达到理解和记忆故事内容的目的。而拟人、比喻手法的运用是本故事的一个亮点,为达到形象逼真的效果,作品中再三将漂流屋比喻成“宫殿“、”大雪糕”、“摇篮”。而对幼儿来说文学中采用的表现手法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我以问题“漂流屋像什么”的提出加深有对比喻手法的理解。
(四)深入故事主题,引出教育意义。
作品中反复提到了“小青蛙问遍所有的人寻找屋子的主人”、“不好意思独占这漂亮的屋子”“小兄妹看到小动物们时高兴的心情”,意在教育幼儿懂得与别人分享,但是,教育一味地讲大道理幼儿是不能完全理解的,而这个活动环节中以“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让幼儿直观形象地感知,什么是好的,该学习、模仿的是谁。这样,他们很快就能弄明白道理了。而且,提出了“平时还有什么可以分享”的问题,让幼儿将学到的道理延伸到生活中。
(五)分享小礼物,激发幼儿乐于与同伴分享的情感。
《纲要》指出:应以幼儿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放在首位,本活动结合了第一、第四个环节,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的体验中交换礼物、交朋友,感受到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快乐心情。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多留意积极和别人分享的幼儿,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能使更多的幼儿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将活动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六)活动延伸。
活动的结束是暂时的,依据教育方式的整合,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而转为主动地吸收,我们整合了区域活动,在表演区、语言区美工区让幼儿继续探索。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了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音乐欣赏《化蝶》。
我将分“说教材理解—说目标确定—说过程设计”三大块,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说说我对音乐欣赏《化蝶》这一活动的理解。音乐欣赏《化蝶》是音乐剧《梁祝》中最经典的一段音乐,整首曲子共分四个乐句,旋律舒缓、优美、感人。加之蝴蝶又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昆虫,结合动画,通过与乐曲内容相温和的生动画面,幼儿喜欢的游戏化表演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赏心悦目的音乐视听觉环境,给孩子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其次,由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是欣赏活动,还是歌唱活动,韵律活动,器乐活动,对幼儿来说都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为此,我在为《化蝶》确定目标时,就是根据新纲要艺术领域中的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五个方面来制定。
1、欣赏《化蝶》,感受乐曲优美抒情的旋律。
2、在感受过程中分辨乐句,模仿蝴蝶飞以及停止时的动作造型。
3、大胆创编蝴蝶飞舞动作,心情愉悦地与同伴交往。
4、听音乐,尝试分辨乐曲的快慢和轻重,能跟着节奏律动。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重难点定位在第二个目标。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双主体互动模式,使幼儿能充分感受乐曲,在此基础上获得情绪体验,引起联想并尝试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来表现乐曲优美抒情的旋律,来学会分解乐句,在句末能用停在花上或静止造型来表现,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心情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激趣引题,启动情感。
1、谜语导入,集体猜谜语。
2、看动画,初听曲子。
设计意图:好奇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契机。而谜语式的导入方式针对大班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由此制造的悬念更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为此,活动一开始,我就用谜语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启发幼儿的情感。从而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活动中。
第二部分初步欣赏,动画结合。
1、幼儿自由表述听这首《化蝶》感觉到了什么?
2、邀请个别幼儿讲述乐曲中蝴蝶在干什么?
3、播放动画让幼儿说说听这首乐曲,除了能感觉到蝴蝶飞来飞去,还说了什么事。
4.、幼儿自由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倡导“让幼儿主动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抽象的音乐欣赏变得形象生动、富有童趣,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为此,我播放了动画,在欣赏——设问——再欣赏——再设问——动画结合这一环环相扣的过程中,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欣赏活动中,主动地去感受,去体验,去接纳,去欣赏音乐《化蝶》的美。
第三部分动作表达,分辨乐句。
1、蝴蝶仙子停了几次?师幼一起用动作来表示。播放音乐,伸出食指,手划节奏,由此感知乐曲有四句。
2、幼儿探索、尝试用动作来表示停顿的地方。
3、依据个别幼儿的介绍,带领大家边听音乐边用相应的动作表示出来。
4、幼儿自由讨论,了解乐句句末用停止动作表示较为恰当。
设计意图: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音乐的兴奋的语言,对幼儿有较大的感染力。他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强烈地需要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动作与音乐的结合一方面增加了音乐欣赏活动的趣味性,动静结合;另一方面,幼儿能较形象直观地掌握乐曲四个乐句的结构特点,自由发挥,互通信息,这种开放性的形式给幼儿的自我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广阔天地。
第四部分创编动作,感悟音乐。
1、幼儿表演《化蝶》这个舞蹈。
2、集体创编蝴蝶飞舞动作,并随音乐表现,师观察幼儿表现。
3、个别幼儿示范,摆出静止造型动作。
4、播放动画,看看蝴蝶仙子是怎么跳舞的?
5、提供盆花,邀请四名幼儿表演。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一环节我创设了一个轻松自由宽松的体验环境,采用双主体互动模式,只要不影响同伴,幼儿可以用各种动作,随着音乐旋律释放表演激情,而教师始终饱含热情,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让幼儿获得成功感。
第五部分扮演角色,充分体现。
1、出示蝴蝶,花朵头饰,要求幼儿两两相对找好朋友,分配角色,戴上头饰听音乐,按乐句做蝴蝶或花动作。
2、师观察幼儿表现,提醒“蝴蝶”与“花朵”的目光交流。
3、在愉快的游戏中结束活动。
设计意图:优美的乐曲加上可爱的头饰,幼儿想象着自己是一只美丽的蝴蝶或是一朵美丽的花,用舒缓的肢体动作非常投入地表演,这种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耳濡目染的熏陶一下子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幼儿身心带进音乐的殿堂,群情激动,气氛达到了高潮。
以上这些是我本次说课的内容,谢谢!
教学反思:
1、孩子们玩得开心、很感兴趣,但也有孩子不能大胆参与,老师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引导和关注;
2、大部分孩子玩得投入,认知和能力方面都得到提高,也有少数一两个幼儿一直都在赶节奏,没有自由自在投入游戏的感觉;
3、准备很充分,特别是音乐很贴切、有趣,也大大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也符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水平;
4、对少数能力差的幼儿个体关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