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我细细阅读了由窦桂梅校长著的《回到教育原点》,收获真的很大,觉得读一遍不够,想买下这本书,把它收藏起来,以备今后反复品读。
这本书的内容很广,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有关于老师读书的,有关于课堂教学的,有关于教学反思的,有关于听课评课的,还有关于学校领导管理的,太多了!看了以后感悟很多,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太多方面要提高,现在我就关于读书和课堂教学两方面来具体谈谈心得体会。
一、关于老师读书
看了窦桂梅校长的书,我更加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在书中她提到:“读书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她还说:“阅读,要回到经典。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她建议我们看各种类型的书,还给推荐了一些书,如:《红楼梦》、《约翰﹒克利斯朵夫》、《哈姆雷特》等文学类的,《童年的秘密》、《给教师的建议》、《教育漫谈》、《教育人类学》等教育类的,还有小说:《呐喊》、《红字》、《复活》、《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等等。对于经典,要反复地读,来回地品。
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学习没有理由。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我们的责任重大,特别是语文老师,是语文的化身,不能只停留在教材、教参的一亩三分地上,要通过广泛的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丰富阅读,在打开自己阅读视野的同时,也打开学生的言语智慧的`视野。
回想以前的日子,天天从早忙到晚,特别是既做班主任又做语文老师的我,有时忙得连作业都没有时间改,更不用说抽时间看书了。没有时间看书呀!!说实在话,这些年看的书太少了,教学能力没有多大长进,专业素养也没有明显的提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时觉得心虚。
没有时间看书?看了窦校长的书,我觉得这是自己不热爱看书的借口。如果你热爱看书了,一定会想方设法挤时间看书的,越看会越有味。不是真正爱看书的人,一有时间肯定会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来放松自己。窦校长说:“读书相当于精神美容。”我是一位女老师,要美容,这个没有任何化学成分的美容,我一定要参与进来。在暑假里,除了看这本《回到教育原点》,我还看了《班主任能力修炼》、《清欢玄想》和一些杂志,有的书看起来有些痛苦,但必须要看了;有的书让我心灵平静,明白人生哲理,真是精神美容师!我已下定决心,不管再忙都要“美容”——看书!看经典的书,读儿童经典,读文学社科经典,读经典教育书,这些书会像巨人的肩膀,为我提供登高望远的平台,让阅读成为我的一个习惯吧!
二、关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一直有许多的困惑。一个专家说东,一个专家说西,弄得我不知如何是好!平时的课堂还好,自己和学生可以比较投入,上得实在,效果较好。一轮到上公开课,我就没有什么底气了。上完课后,很多老师都对我的课说三道四、品头论足。我自己也觉得公开课上得不够好,不够有深度。
这次看了窦校长这本《回到教育原点》,里面有很多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我特别关注。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呢?简单地说,就是上课前,与上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也就是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在课上要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全在润物无声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获得了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高,思维的敏捷,获得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
“好课”上学生和老师都很轻松。“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老师的准备不轻松。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到医院看病,医生让吃什么药,打什么针,我们就乖乖地听从?为什么有些学生和家长对老师没有达到对医生那样的信任程度?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的专业水准没有让人家觉得放心满意。所以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跟医生的专业发展一样,一个医生只学别人的,自己从来不在诊室里摸爬滚打,最后要想成为名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多实践,多总结,让自己的课堂轻松起来。
“好课”是圆满的,教师心态平和、教风平实。没有花圈秀腿,无须标新立异;不刻意求新,不一味求活,而是求真、求实上见功夫。“好课”同时也是不圆满的。一堂课留有些许“遗憾”,几多“瑕疵”,不是上课老师追求的结果,却是事物的必然。课堂教学也和其他事物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留有遗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有遗憾是真实性的重要指标,而唯有真实的课才配得上真正的“好课”。所以自己课后没有多大必要为自己的一点点失误而耿耿如怀。
要语文老师是语文的化身。学生遇上一位专业强的语文老师,耽误一天,都觉得缺少了一天的熏陶,会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遗憾。追随这样的老师几年下来不说语文课,单是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能受益多少?
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阅读,阅读是根,没有根,何来枝繁叶茂?
自从有了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的读书时间就被无情地挤占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成了我这一年来唯一一本精神食粮,精神饥渴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放下书本,其中精彩的语句却久久舍不得放下。例如:
1、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
2、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3、当我们踏着白纸黑字的阶梯,把教的、读的、感悟到的记下来时,我们就发现,读人家书的结果,就是那些方块字达成了我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化成了教学的结晶和印记。
4、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要从功利阅读转向兴趣阅读,从强迫阅读转向意志阅读,从职业化阅读转向专业化阅读……
书中一个个关键词,比如读书、实践、反思、积累、共同体……每一个都给我枯竭的思想以洗礼,给我敲响警钟,为我指引方向。
关于阅读——“读书,我们必须的生活”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而反思一下自己,除了学校规定的必读书目和自己闲暇时随手翻阅的小说、杂志,向窦桂梅老师这样“有目的”“有计划”的读书少之又少,这就难免会造成语文课上的评价语言缺乏语文味,文本的挖掘浅尝辄止,难以深入,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和引领难以全面到位。
关于反思——每日三省吾身
窦桂梅建议青年教师要写教学日志,叶澜老师也说,一个老师上十年课不一定能成熟起来,但写一年的教学日志却肯定能成长起来。写日志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用来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实践意义的.方式。教学日志有利于分析、认识、改变和超越自我,是一种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成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源泉。回想一下过去在七小,学校要求每两周写一篇教育随笔,当时很多人怨声载道,自己也有时因为工作忙而把它当成一项负担,但是两年下来,班级管理的经验、公开课前的打磨、教学过程中的精彩和遗憾,能记住的微乎其微,而几十篇、几万字的教学反思,无疑成为了最最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关于共同体——“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
共同体是让你“既没有自己,又提升自己”,这一概念对我来说非常新鲜。一直以来,集体备课常常成为为应付检查而临时编造的材料。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文章,才意识到做“一支铅笔”的重要性。
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你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
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正如书的封底上摘录的那样,“阅读、反思、合作都是一种习惯,一种卓尔不群的好习惯。既是习惯,便可养成;既是好习惯,便当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