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朋友那里借到了韩寒的独唱团。据说这本原本要开创中国文学新纪元的杂志,在出版第一期后就宣告夭折。第一期50万册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绝唱,一本难求,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韩寒是很火的人,似乎从我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已经火的不行,如今十年过去,他的风头没有减弱的迹象,似乎愈加强劲。然而我对他的关注也就是最近两年的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他的三重门,尔后又专门找来了零下一度,接着开始关注他的博客,到他的1988出版,几乎是第一时间找来阅读。读韩寒的书,首先感叹的是他的才华,叙述言简有力,很多大道理都在他似乎调侃的味道中娓娓道来,让人印象深刻。其次感叹的是他敏锐的洞察力,韩寒不过三十出头的.人,可是他对社会洞察的深刻性与批判性是很多所谓的大师不能匹级的。再次感叹的是他的怜悯心,韩寒的文字总是在不经意间对这个社会的某部分群体表达了极大的怜悯。1988绝不是简单的写一个妓女,而是隐藏了他对处于社会底层人们的极大关怀与怜悯。与此相对应的是,是他对这个社会不公与残酷的无情批判。
独唱团是一本由十几篇文体不限的文章组成的杂志。这类文学性的杂志我是很久没看过了,小说也是十年没读了。但看这个独唱团,却深深的被吸引了。十几年前读小说的那种激动与感触重新被找了回来。我对国内小说有一种很大的偏见,认为过于矫揉造作,情节有太多的虚构色彩,使得这样的小说读几页就再没兴趣读下去。当然国内也有写的很好的,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铁凝的一些作品。独唱团里面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无不给人真实的感觉,读来让人觉得畅快淋漓。读里面的文字,仿佛身临其境,里面所说,所写似乎自己也曾经历或感受过。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把这些感受写出来了,更主要的是把一些共性的东西给展示出来,让看的人不仅产生共鸣,而且能引起反思,相当于给自己照了一次镜子。我自己在读到看那,这人时,就相当的受益。此外,这本杂志的十几篇文章看似杂乱无章的堆砌在一起,但展示的领域却相当的广阔,里面既有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也有对不同人群心理与需求的深刻刻画,可以说这本杂志是一本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作品,看这本杂志,能丰富很多人生阅历。
这本杂志是相当的幽默,里面很多的比喻都用的十分的精到,有钱钟书的味道。我开始看时是在从杭州回北京的飞机上,读到精彩的地方,忍不住笑出来,引的机舱的人齐刷刷看过来。这符合韩寒的一贯作风,本杂志就这么十几篇文章,但可以说韩寒在选择时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整本杂志虽然由不同的作者写成,但风格是一致的。这就是韩寒的高明之处。
再一次为韩寒的创造力才华感到钦佩。
终于又到了一个周末,我现在基本上是每天都盼望着过周末,可以睡个懒懒的觉,然后想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这个星期,我在网上买了目前最火的韩寒的《独唱团》,等到周末终于有时间好好的读一读了。
吃过早餐之后,躺在沙发上看了起来。其实我最喜欢的就是看书了,上周出差的时候,在机场买了本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完全是一口气看完的,看了之后感触很深,写的很多东西其实蛮值得思考的,什么是幸福。而《独唱团》里面好几篇文章都挺有意思的,比如罗永浩的《秋菊男的故事》,比如韩寒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而我自己感触最深的还是石康的.《看哪,这人》。
这里面有几段写的很好,一段写的是机器,写的是他当时练习摔交时,通过不断的学习技巧,战胜了体重比他重20斤的对手。而对方一点都不愿意改正错误的动作,也就是缺乏学习能力,作者的结论就是他类似于“机器”。另一段写的恶性循环,写的是他父亲学习网球的经历,永远只是按照以前打乒乓球的动作来打网球,别人怎么教也改变不了,而作者以前也是这样,但后来通过自己研究动作,买教材,终于越做越正确,也爱上了这项运动。而父亲最终还是没有学会打球,最终觉得这是一项很没有意思的运动。作者的结论是: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从未在任何一件“难事”上成功的人,其实他们只需要努力一次就可改变整个情况。他们陷入了一种悖论,他们不肯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把自己的失败投射到外在的事物当中,他们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失败。而他们从未想到,当他们成功了,人生便会展现出另外一种面貌。
我觉得他写的很好,回想下我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工作上的错误一犯再犯,以前的领导就教我,要学会写工作日记,总结自己以前犯的错误,争取不要再犯。现在的领导也是这么跟我说的,他让我把以前的一切都归零,争取以后做的好一点。但是我呢,置若罔闻,依旧是犯同样的错误。今天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我真的是需要改变,如果想要成功,如果想要进步,固步自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永远是不行的,只有改变了,才有可能获得进步。作者的这段话也很有深度:对我而言,把生命看成是一种挑战而不是一种凑合远为合理,因这使我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并帮助我改进,特别是,它还能激发起我的斗志,让我感到人生被某种意义充实着,事实上,我认为那意义正是我们与环境互动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