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三届“智慧杯”青年教师课堂评优比赛,也结合我在市级培训班中所要完成的一堂学员实践课,选择了一年级下册教材“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内容,我们一年级备课组齐心协力与我一起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研课磨课活动。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虽然过程艰辛,可收获和成长也是满满的。在整个过程中,与组内的两位老师不断研磨课本内容、课堂表现,对于数学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也丰富了许多。
第一次试教:博采众长未必好
在接到上课任务之后,我选择了一年级下册“几何小实践”中《长度比较》这一课,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长短。而对于几何实践内容来说主要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提供大量的操作素材、操作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多次实践来逐步体验、感知,自己概括出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确定好教学目标和大致方向之后,我开始钻研教材、找寻成功课例,因为自己本身没有教授过该内容,所以希望能有所借鉴,在教材中提供了“学习小伙伴跳绳”、“比身高”、“比旗高”、“比长宽”以及“方格纸比长短”这五样素材,于是我将这五样素材放入教案中并结合一般教学设计中的引入、探究、练习部分,进行了第一次试教。组内的吴春花老师和我的师傅施建平老师听了第一次试教,听完之后的感觉是比较“散”,犹如写文章一样,框架有了,可是内容却还有待商榷。那该怎么办?大家决定坐下来一起仔仔细细地研课磨课。
第二次试教:细节决定成败
第一次试教之后,我们就进入了真正的研课磨课阶段。从引入部分开始,一步步地推敲。原本引入中我采用让小朋友来选择班中最高的同学去当运动会的旗手,企图在选择的时候让学生产生“比较”的认识需求,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在组内讨论中,师傅施老师给出了建议,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其实已经对长度比较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那么,需求如何产生?不妨将引入改成请一位学生与老师来比一比身高,由于高矮相差较多,学生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这样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长度比较”的第一环节:比较方法一——用眼睛看,继而出示各种生活中用眼睛看一下子就能比出长度来的事物。
接下去是新课探究环节,凭借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积累,吴老师和施老师都给我指出了很多教学细节上的不足,比如在对学生操作活动中给出的指令要清晰、引导要准确;在教学语言的处理上如何简洁精练等等。而在探究环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也遇到了难题:由于该内容中一共有4个长度比较的方法要涉及——“用眼睛看”、“一端对齐、看另一端”、“长方形纸片比长宽(借助工具1)”、“方格纸上比长短(借助工具2)”,那么究竟是先完成所有探究内容后再一次性练习呢?还是在每个探究环节结束后就进行巩固练习?
商量下来,因为第一次试教所采用的就是先探后练,感觉效果不是最理想,所以吴老师和施老师建议我可以在第二次试教中尝试边探边练,让孩子对比较方法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和系统的认识。而对练习部分的内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使得环节之间的衔接能够更顺畅。
在对教案和课件进行修改之后,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这一次感觉上也顺畅了许多,教学的内容和设计上也觉得扎实了许多。
智慧杯比赛:好的基础成功的一半
两次试教之后,终于要真枪实弹地上场比赛了,有组内两位老师为我全程保驾护航,对教学设计环节的担心基本没有了,但是对自己的临场发挥水平多少还是有点忐忑,比如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堂气氛的把握上,也是认识到了自身的这些不足,在第二次试教之后,吴老师和施老师开始为我进行教学语言的重组,细化到每一字每一句,让我真正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的逻辑性严密性都不容小觑,老师的每一个指令都要清晰明确,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懂得该如何思考该思考些什么。而在课堂上,老师的应变能力也非常的重要,我们的孩子有时候比我们更聪明,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和新颖的生成问题又该怎么去处理呢?我又学到了许多许多。
在这堂课中,学生在掌握了两个物体的长度比较方法后,按照课本素材让学生比较一张长方形纸长和宽的长度。因为长和宽是在同一个长方形上,而不像其他比较的两个物体是分离的,所以习题的难度高了一层。书上出现了这个习题原意是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比较,在这里我们不局限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谁的方法多。显
然学生的潜力是老师们无法估量的,他们的想像和方法远远超过老师的预想。想出了折一折的办法,还利用各种工具:尺、铅笔、手等来“量一量”的方法,还有学生想出了同桌利用两张相同大小的长方形纸,各取一长一宽直接比较。
智慧杯比赛虽说不能算得上完美,但也是组内老师一起研磨出来的成果,在这基础上,我们又听取徐校长的建议进行改进,力求在培训班的实践课中可以表现得更好。
培训班实践课:宝剑锋从磨砺出
在徐校长的建议之下,我们又将教学设计中“学习小伙伴比跳绳长短”的内容进行了改进,在前两次试教中也发现,学生都关注在因为小胖人是最高的所以他的绳子是最长的,而不去关注比较三条绳子用怎样的方法去比较长短。没有动手体验的过程,小朋友很难将比较的方法说清楚,故而改成为每个小朋友提供三段毛线,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后自己概括出比较长度的基本方法。有了动手体验和感悟之后,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高了,总结和概括起来也更加地“有话可说”。
当然,几易其稿、几经磨练,培训班实践课虽然已是大家经验累积的精华,是各位老师倾心帮助的结晶,但我作为青年教师,身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困惑,比如: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要求不够明确或者不详细等等。
我们在一次次的试教、反思、修改、磨练中成熟起来,正是在“磨课”的困惑和痛苦,顿悟和快乐中,我们感受着成长。如何将“磨课”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继续研究、改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本次磨课活动,大家虽然辛苦但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令人回味无穷,磨课更是越磨越有内涵和内容。我想:一节课越研究越有内涵,越磨越有味道,越讲越有讲不完的内容和价值。
此次活动不是终点站,今后的日子,我们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
《一个小山村的故事》这篇课文通过写一个小村庄的人们无节制地乱砍滥伐树木,使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冲走了,从而告诫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语言朴实,但寓意深刻。这一课虽然只有短短六个自然段,经过反复研读,还是觉得想要上好这一篇课文实属挑战,但觉得自己应该尝试下才会有所突破。
经过两个星期的反复教研、琢磨,感受到了教研团队的力量,每位导师都倾尽所有为这节课“出谋划策”。经过研讨,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树立环保意识。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抓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有以下方面的突破:
1、重视对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
学习字词是三年级学生的重点,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字音字形的同时,更要学习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份大餐,怎样享受好大餐,怎样更好地为大餐服务,是我们急需努力的方向。所以在这一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我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理解词语,同时努力渗透着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如“咆哮”这词对于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我通过引导孩子观察“咆哮”的字形,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了“咆哮”的意思。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如“裸露”一词的理解较为仓促,如果先让学生区分“裸”和“裹”的字形,再借助图片理解“裸露”的意思学生可能比较容易接受,从而再引出小知识点:树木和植被是土地的衣服。
2、指导学法,抓重点词体会句子深刻的含义
“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是新课标对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课文是怎么描写村民们乱砍滥伐、破坏环境的?”这个主干问题是这节课的重点,为解决好,我先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找重点词,当学习“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学生能够抓住“谁家、谁家”体会村民们砍伐的随意性和抓住“一棵一棵”体会砍伐的数量多,我便明确地告诉他们,这些词就是重点词,抓住这些重点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怎样抓住这些重点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课文,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这样由扶到放,不仅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而且能让他们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课文灵魂深处的东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深刻的含义,悟出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
3、读中感悟
指导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成功的朗读指导不仅使阅读教学课堂熠熠生辉,其影响也是深广的。为此这节课,我们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默读、小声读、引读、齐读等等,对于重点句还有一些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此外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在读书指导中也是如此。当同学们朗读得好的时候,我只是简单地评价,没有肯定学生朗读句子时哪些方面读得好,比如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表现等。如果评价学生朗读时从这些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得更好。
4、引导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告诉我们乱砍滥伐所带来的后果是多么严重,于是我让学生质疑:课文主要写人们乱砍滥伐最后导致恶果,那第一段写小山村的美能不能去掉?但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让学生好好思考,直接由老师点明,如果能给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时间,相信会成为这节课的亮点。
经过这次赛课,让自己受益匪浅,不管是研课、试教、评课、修改设计……都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每做好一件事,都必须用心;想要上好一节课,更需要用心与有心,还需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这节课透露出来的不足将成为我奋斗的目标。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只有在挫折与困顿中不断反思才能成长,这次的遗憾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美好,让我从中成长、从中反思、从中提高……
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的收获,这其中有过困苦与彷徨,有过希望与欣赏。在“磨课”的这些日子里,经常有身边的人问我是不是很累?而我,总是用微笑来回答,因为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我想我是幸福的。杨亚伶主任、刘建良主任、雷同社校长以及学区数学组的全体老师为了我执教的每一节课更是煞费苦心,大家齐心协力。每一次的试教,她们总会认真听,听完后总会为我献计献策,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我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每一次评课后我将大家给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修改、完善自己的教案。经过透彻的分析与理解,再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并进行第二次试讲,各位教师再次听课、评课,将两次课堂进行比较,总结出我的进步与不足。当时大家坐在一起给我耐心讲解的场面还历历在目。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精神的良好体现。我也一一记录下了大家的宝贵意见,消化吸收。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感谢给予我帮助的所有领导及老师们,让我真诚地说声“谢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对立体图形的第一次深入的学习,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就是通过学习它们的特征从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最初的设计中,活动1我是通过学生观察我手上的长方体去引领学生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在设计时,我正好在上一年级的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其中就有长方体和正方体,所以我觉得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学生应该很清楚,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来很吃力,我讲起来也很吃力,也很空洞,学生糊里糊涂,我更是急得一身汗,花了太多的时间却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效果。后来,通过李校长和曹主任给我的一番建议,我恍然大悟,我找到了我接下来突破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切入点了。
首先,我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深入的了解,学生对于图形的知识遗忘也是需要顾虑的,而且学生学习立体图形需要去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的掌握。后来,我通过整改,将活动1这样设计了,首先,引导学生认识面、棱、顶点,这样慢慢在知识体系中开始建立框架,然后接着让每一位学生带着问题去摸一摸长方体,这样学生活动起来就有了方向标,感受也更深刻一些了。
就从这一点的设计者我明白了,我们在设计一堂课时,起点定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情况,空间观念对于成人来说可能比较简单,但是孩子的思维中空间观念是比较薄弱的,我们要充分地让他们去感受去领悟,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也更易于学生去掌握,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我们小学阶段图形学习的一个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时不能忽略。
这俩天的磨课和研课,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对于课文的讲解,没有很好的方法,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与学生一起分析课文,重点来落实知识点,学生听,教师讲,一节课下来,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累的很。通过这次国培,使自己对课文的讲解有了更深的体会。
首先:自己对阅读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的过程,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死板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写思维导图,构建文章的整体结构。
其次:能够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采用略读、精读、跳读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抓住文章的主旨,找关键词,猜测生词的词义等等,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欲望,从而对阅读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
最后:我个人认为:Readingiswriting.阅读即写作。每学习一篇文章,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意图,语言的应用。教育学生如果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该如何构思。大家可能都记得:在我们使用新目标之前,就遇到过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做家务的看法。要求阐明二种观点:支持做家务的观点,反对做家务的观点,最后阐明自己对在家务的看法。孩子们感觉无从下手。试想一下:让我们来写,可能也有同感。那么这篇文章就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就要学习语言的应用。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即提高了自己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又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国培校本教研第一段磨课,已接近尾声,通过磨课我体会颇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观课前的准备
加强集体备课,老师们在一块备课,能互相交流,了解参与磨课教师教育教学动态、知识现状、各自的优缺点,能取长补短,借鉴吸收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增长自己的智慧,进一步提高自己备课的主动性。让授课教师介绍课时备课的思路,做好观课说明,自己把握住教师课堂教学脉搏,掌握教学的主线。提前进教室了解学生,加强与学生沟通,对提高课堂上师生活动、生生互动的观察效果,有的放矢的进行观课,做好铺垫。
二、认真观课、提高观课效率
在观课过程中,根据研修组各自的分工,瞄准自己的观课点,把握主攻方向进行观课,在观课中,用心灵感悟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育追求是否符合新课标,学生的学习行为,精神面貌、学生的坐姿、握笔姿势等行为习惯的养成,给自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教师的教学语言,有效提问,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启发自己主动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这课,该怎么处理?”
三、加强议课,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
观课教师观课后,对观察到的这节磨课,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巩固观课效果。课堂上执教老师好的地方,对自己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不足之处,对自己也是一个警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磨课,磨出了感动,磨出了精彩,教师交流、师生合作、生生互动,磨出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谊,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奠定了基础。磨课是通往教育的幸福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将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取得更加扎实的成绩,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而作不懈的努力。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组织了磨课活动。通过活动我受益匪浅,汲取了老师们的精华也认识到上课中的不足。细细反思取得以下几点感悟: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抓住核心目标、分清主次。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同组教师对相同教材见仁见智的理解。通过本轮的磨课我对教材的理解进一步加强了。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上好课的前提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磨”课的时候,一般的做法是先让执教者自主设计一种教法,第一次试教后,执讲者要对自己本轮磨课进行反思,听课者进行讨论。我们组要求听课者把发言的中心定在“如果我来教,我会如何教”上,各种教法一一亮相,找出本轮磨课中的教学“亮点”,认真分析,进一步完善,促进教师开课的信心和热情,营造和谐的教研氛围;也可以让其他教师抱着“找刺”的心理,满腔热忱地帮助同仁指出毛病,良药苦口利于“行”,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以促使执讲者开拓思路,诱发智慧,促进反思,改进教学行动。执教者再次从上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和自我诊断,吸取各方意见,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不断的磨练中,教师自然会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三、丰富教学手段是上好课条件
一节好课不应该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手段不应该过于花哨,教学评价不应以是否运用多媒体一票否决,这是毫无意义的。通过考查试教的效果,我们能明显地看到这堂课所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量、质量以及展示时机等方面存大的问题,进而为执教者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度”。
每一次的公开课,执讲者总会花大量的时间制作精美的课件,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更让课堂蓬筚生辉。但有时不免做得花哨。但试教磨课后,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以后的课件制作中,就会注意这方面的制作弊端。
四、学会精益求精是上好的关键
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在磨课中,先通过自己的学习,吸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认真回忆、思考,向大家简析自己该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作好记录,发现失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总之,磨课活动促进了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个人业务水平,今后我将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磨课中去,不断地历练、完善自己!
敢于把自己的缺点和失误毫无保留地展示与他人,需要怎样的勇气?骄傲自负者不肯,因为他不愿意承认失败。自卑自惭者不敢,因为深深地自责已让他无力言说。处事中庸者或许又懒得这样做,认为是非对错自有他人评说。
诚然,有些事情发生了,过去了,结局好坏,只需淡然一笑,说声再见。不必常挂于心,不必沾沾自喜,更不必耿耿于怀。
然而,作为参与磨课的教师,却不妨跳出课堂看看自己。以旁观者的身份评价一番,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吧。
《威尼斯的小艇》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课文的条理非常清晰,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
本次磨课活动我讲授的是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本课的生字词,重点品读第二和第四自然段,领会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聚焦xx小学:
遵照领导安排,我在5号下午匆匆赶到xx小学。上课之后见到了五年级的孩子们。走进教室颇令我吃惊,全班一共20个孩子。我好发现后面有五六个个头比较大的孩子都是单人单桌。据他们的任课老师介绍,这几个孩子比较调皮,也不爱学习,上课不怎么听讲。
我意识到了第二天的挑战是不可避免的。看来课前的交流要用点心了。我黑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陈娜,让孩子们读一读,猜一猜我为什么写这两个字。这个问题不难,孩子们一下子就猜到了这是老师的名字,我趁机表扬他们。与孩子们的交流就这样愉快地开始了。我发现其他的十来个孩子还是非常活泼可爱的。最后我告诉孩子们第二天要学习的课文,让他们自己预习课文。从走进教室到离开一共十来分钟。一是我还要赶回学校上第二节课,二是觉得也没有必要事先和孩子接触太久。
初读课文本来打算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和理解。因为xx小学没有多媒体设备,初读课文改为指名分段读课文。这样做,第一便于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二便于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画出描写小艇特点的关键词,了解小艇的特点。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读出小艇的长,读出新月的美,读出小艇行动时的轻快灵活,感受三处比喻的`妙用。并通过对比感受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对于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本段的中心句。然后找出哪个词语最能体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两个问题都很简单,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然后我让学生再仔细的读这段话,画出描写行船环境的关键词,体会行船的艰难。然后再读读描写船夫操纵自如的句子,感受船夫的了不起。再此基础上问学生想不想当一回船夫,让学生以手代挺,听老师读句子进行表演。表演过后,我挑选一位“船夫”到讲台上,大家根据书上的句子夸夸船夫。最后提议一起夸夸船夫,实际上就是齐读第四自然段。这些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文,加深理解,最终能熟读成诵。
课堂上有两三个学生特别积极,但其他孩子不太活跃。有一个男生不听课,一直心不在焉的,我几次走过去给他以暗示,无用。还有两个女生,其他孩子表演时,不参与表演。除此之外,其他孩子无论是否积极发言,都在认真的参与学习。教师语言自然流畅,自认为对学生的引导还算到位。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环节用时过多。原因是对学生字音的纠正过多,但是,我想我无法做到为了赶进度,对学生的错误读音听而不闻,置之不理。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学有所获的。对于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也显得过于细致。导致对第四自然段的学习,时间上有些紧张了。另外,在讲完第二自然段,本打算鼓励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恰当的运用修辞手法。在学习第四自然段之后有个小结,本段是按总分的结构来写的。结果都忘记了。
张振海老师首先肯定了我在这节课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然后指出整个课堂看起来有点散。我想那是因为安排的内容不是太多,每一步的设计都本着扎扎实实的原则,走得稳妥、缓慢。凌主任给我提出:课题不能代替板书。也就是不能把课题作为板书的一部分。还有一位老师提出应该让学生明白威尼斯的小艇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造成这样的形状。我认为都言之有理。
聚焦赵xxx小学:
赵x小学是可以用课件的,于是,六号晚上我修改了教案,并根据需要做了课件。我太高估自己的能力了,以为一个课件我可以快速完成,于是不慌不忙的吃完晚饭,检查过孩子的作业。才打开电脑,开始做课件。没想到又是搜索图片,又是插入视频,竟忙活到了2点。第二天一早起来熟悉一遍课件,就立刻赶往距离我家二十多里远的赵x小学。到达时已经快上课了,好在我是第二节讲课。张老师说我昨天配乐范读第三段课文时,用手机放的那个音乐不合适,应该用《威尼斯船歌》。
因为前一天没来见学生,还是先去见见学生吧。走进教室发现学生挺多的,任课老师说有四十多个学生呢。我心中窃喜,这么多学生课堂气氛应该可以吧。于是跟学生做了简单地交流,问问有没有预习课文,学生说预习过了。简单交代几句,就到楼下借用校长办公的电脑修改课件了。等修改好后到电教室听小贤讲课。小贤下课后,我就连忙去试课件。刚调整好上课铃就响了。我说:“孩子们,准备好了吗,可以上课了吗?”就开始上课了。
课堂环节比起在xx小学时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整。初读课文改成了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出示生字词,指名读,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操纵自如、手忙脚乱”两个词语的意思。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课件出示了威尼斯的小艇和独木舟、新月、水蛇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明白把小艇比作独木舟、新月、水蛇分别写出了小艇的什么特点。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表演时不再是老师读句子学生表演,而是让学生边读句子边表演,因为可以用课件出示句子,这样方便多了。另外,把老师们给我提出的一些建议加了进来。例如,小艇为什要造成这个样子?板书也做了调整。
赵x之行,有许多的意外。课堂上学生不是很活跃,并不是不会,而是放不开。估计是我的课前交流没有做到位。提出问题之后总是听到有孩子很小声的回答,并不举手。这时我会让他大声地说出来,结果回答得很好。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本以为这样比起分段朗读课文会节省一些时间,没想到更费时。更可笑的是,我慌里慌张地就开始上课了,没有调整好心态,整节课似乎都不怎么在状态。这一不在状态啊,就容易出状况。例如,板书课题时刚写一个“威”字就听到有孩子小声说“错了”,我赶紧停下看,再仔细看,没错啊?就继续板书。谁知还没写“小”字呢,就开始指导“艇”字的写法了,我晕!再如,“道具出示的不是最佳时机。本来设计好的环节,有漏掉的现象,又临时调整。课堂语言就不够精炼准确了。一向觉得自己上课从不说废话的,这次却被张老师指出,语言太碎,不精练等等。原因估计就在这里了——不够沉着。
亲,感谢您耐心地读到这里。更要感谢您真诚的批评、指导。
9日、10日这两天是我们农安县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第三阶段研磨课阶段,9日那天早晨天空中飘着雪花,是我们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气温也骤然下降。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我们的心是火热的,因为进修两位教研员不畏严寒、不辞辛苦来到我们这个偏僻的乡镇小学,为我们推行大阅读进行指导,面对面地交流、指导,这是我从教十几年来所没有过的。回首这次磨课、研课经历,我收获了很多。总的来说,我经历和老师们合作学习,共同研讨的过程,在研讨中,老师们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剧烈的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推行大阅读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在心中试讲过,每次上过之后,都会自己反思一下: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需不需要问题引领,而是这一节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吧!怎么才能做到少问少将少干扰?语言是不是简洁?等等,每一个问题都认真地加以分析,进一步完善。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心中要有谱,也就是要明确课堂上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能力。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磨课我深切地感悟到:要上出一堂好课应该考虑到的各种因素。如此往复下去,何愁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得不到提升呢?
二、学会精益求精
磨课是一个艰苦的反复修正的过程。在磨课中,先通过自己的学习,吸取精华,加以改造,灵活运用于该课教学及教研之中。对自己的说课、讲课认真回忆、思考,向大家简析自己该课教学的优点和缺点,对某些重要问题作简要说明,提出某些问题请大家讨论,并虚心听取参与教师的评议,对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意见作必要的解释,要作好记录,发现失误,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总之,这次磨课研课活动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是智慧的交流,老师们交流自己的见解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我,共同学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