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识字教学案例分析(6篇)

时间: 2025-06-29 栏目:实用范文

识字教学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媒体教学体系

一、引言

高等教育中的数字媒体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顺应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而兴起的一个新兴学科,是信息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是当今最前沿的、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宽口径应用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文化、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艺术创意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媒体从业人员要具有创新意识。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更迭的时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它还需要创作人员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全新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数字技术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开阔的艺术创作思维。只有具备应用实践技术基础,创新性才能得以发挥,如虎添翼。

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国内外不少高校重视数字媒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面向网络、新型的数字媒体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得了可喜的成果,大大推动了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究其成功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数字媒体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可根据课程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将项目或完整案例分解为多个局部案例,对应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通过案例精讲理论和方法,通过课内实践基本掌握局部技能点。

2、加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数字媒体专业应培养学生较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同时具有艺术鉴赏基础,从而使学生既具有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设计和制作能力,又具有艺术创意能力。

3、个性化培养方式灵活。各个高校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学校按照自身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选择进行特色教育。

但就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现状看来,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虽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实践教学缺少层次化。而数字媒体专业不同于传统的专业,是一个复合交叉专业,因此,人才培养更应该循序渐进,按照由低到高、由基础素养到专业技能再到创新能力这样一个完整的体系,培养厚基础、强实践的应用创新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

三、基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数字媒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数字媒体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案例设计。对每门主干课程,要将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相结合,设计一个囊括该课程主要理论、算法、原理和软件操作技术或编程技术的综合案例,将这些案例作为主线构成数字媒体基础实验项目和应用实验项目。学生在实现该项目的过程中,可培养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2.围绕综合案例开展新型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可将案例分解成与各个主要知识点对应的小模块,教师讲解每个模块的实现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并将每一模块都设计成可专项训练的实验项目,学生自主完成各模块并最终整合成整个案例。

3.将案例教学与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各类科技竞赛相结合。可将案例与齐鲁软件大赛、ACM大赛相结合,案例中涉及这些大赛所需的知识、获奖大赛中的题目作为案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基础实践项目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教学实践体系也将不断改进。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跟踪数字媒体专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需求的新变化,不断完善我们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琪男廖玉龚秋华佟小娟王继军面向应用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09,(18)。

[2]尹文龙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3―27。

识字教学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案例;任务驱动;合作

中图分类号:TP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2)16-0057-01

PhotoShop是Adobe公司推出的集图像编辑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图像合成、网页制作和高品质照片处理功能为一体的图形图像编辑处理软件,是计算机平面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编辑工具之一,如何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教学是很多老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做为一名PS学科教师,以下是我在PS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主要体现在从设计学习情境入手,重视学习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把真实的、常见的、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思考,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不断形成新的理论和技巧,自主探索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之中,从而促进了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的转化,达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为每一个工具设计一个案例,通过“展示案例效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学习兴趣,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案例”制作的方法,涉及了哪些工具,再进行“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等步骤,最后教师系统地对该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全面讲解,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并扩展基本知识;最后通过“上机实训”,促进读者巩固所学知识并熟练操作,快速提高综合实用的实践能力。

如在讲选框工具时,我设计了棋盘绘制的案例,本节主要讲述了综合利用四种选框工具制作棋盘效果。在对图像进行处理时,如果只对图像的某一部分进行编辑,可先利用选框工具将这一部分选取出来,构成一个选区,通过选定区域限制编辑图像和处理图像的区域只在这个区域内,达到对图像进行细致处理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一年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熟悉“椭圆选框工具”和“矩形选框工具”的使用,熟悉并进行了“渐变工具”的一些操作,大部分学生会创建正圆选区,并能对其正确填充颜色,本节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单行选框工具”和“单列选框工具”的综合使用。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客能动性,所教授实例对学生要有充分的吸引力,教学难度应该循序渐进。

在讲钢笔工具和路径工具使用时,我将题目设计为“绘制带围巾的QQ”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PS中非常重要的矢量图形编辑工具有钢笔工具与形状工具,这两组工具的使用是学生难以熟练掌握的内容。学好这两部分内容对平面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前学生对“钢笔组工具”、“形状工具”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在上课前我先找来一些有关QQ的图像和相关动画及桌面主题,用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对他们提出实例制作的要求,让他们参照教材和课件试着绘制QQ图像,再由学生进行讲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分析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得到了荣誉感,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拓宽学生灵活应用形状工具和钢笔组工具创意设计的思维空间。

在案例教学法中,实例的选择应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中加深学生对一些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术语的理解和消化。

二、任务驱动法

在PS中对工具箱中常用工具的综合使用,对文字或图片进行特殊滤镜效果的设计等等,都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

由于PS的滤镜是以学生自己实践操作为主,在该堂课前我试先制作几个特效字的教学课件,上课时为每组同学分配不同的特效字进行制作,学生通过课件学习相应的特效字设计过程,然后再分组介绍各组特效字的设计方法,当然滤镜的使用要由浅入深,先让同学们做一些简单的只涉及2、3个滤镜的特效字,让学生有成就感之后,再逐渐加深,如:先制作晶亮效果字、再制作七彩字、喷泉字、火焰字等,有些同学会将自己的QQ签名制作成特效字,或用于空间装饰,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如:在学生对工具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后,我会布置学生设计自己的个人简介,要求在简介中应用选框、钢笔、形状等多种工具,这样既完成了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又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及对各种工具的综合使用能力。

任务驱动法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客能动性,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适用于在PS中进行各种工具的综合性练习的教学中。如:制作贺卡、宣传海报等等。在制作元旦宣传海报时,我将学生3人分成一组,这三个人根据平时学习情况各掌握一方面知识,一人专门进行文字设计与制作,一人专门负责背景的设计,一人负责海报中其他元素的设计以及图像的合成,这样三个同学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小组协作意识和健康的情感意识与价值观。

以上只是我在PS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一个PS平面设计教师要想成功,其关键就在教什么如何教,但现实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不同,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通用的,惟一的原则就是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段欣.PhotoShopCS3平面设计案例教程.2011

识字教学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128-02

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现状

“数字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基础课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课程信息量不断增加,现代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出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目的。

传统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往往采用讲授法教学,以“教”为中心,即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提供教学资料,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教法”制约了“学法”,导致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知识迁移能力大大下降,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符合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案例教学法则是教师通过采用案例引导来阐述理论知识,学生通过案例的研究分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深入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对适应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改善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和特点

案例教学的突出特点是通过案例向学生提出一个真实、有价值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以充分的讨论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知识的传递变为多点多向的网状传输。案例教学背后的理念在于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追求,在于推动教学活动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化。总之,案例教学的认知前提在于“Wisdomcan’tbetold”,根源在于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追求,进而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但是,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举例教学只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种辅助手段,是讲授理论知识之后的补充和巩固,不强调学生的思辨过程,教师处于主要地位。

三、案例教学法的操作程序

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案例准备、案例提出、自主探究与归纳总结。

1.案例准备分为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就是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案例,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拟定规范的教学方案,制定合理的教学环节;学生准备就是依据案例进行背景知识的查询、浏览等。

2.案例提出就是教师通过案例的展示、介绍,创设一个具体、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并通过在恰当的时间就关键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发辩论,引导并督促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自主探究。实际上,探究的过程与上个阶段――案例提出是交叉进行的。因此,教师要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引导学生分析、综合、联想,启迪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是教师帮助学生从案例中获取知识到理论知识的转化,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巩固并促进知识的迁移,引发深层思考。严格来说,归纳总结不只是在讨论结束时进行,还应当贯穿于整个探究、讨论过程,尤其是当学生之间的讨论与课堂教学目标有偏离时,教师应当及时对学生的分析过程给予归纳和引导。

四、案例教学法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按照案例教学法的思路与教学设计原则,并参考《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笔者以“简易数字钟的设计”为例对部分章节实施了案例教学,并具体落实到四个阶段。

(一)案例准备

1.教师准备。

(1)案例材料:《简易数字钟的设计》

用中小规模的集成电路设计一台能显示时、分、秒的简易数字钟,要求:

a、能按时钟功能进行秒、分、时的准确计时;

b、显示时间并具有校时功能(能分别进行时分秒的校正)。

(2)教学目的:

掌握计数器、译码器、数码显示管的功能、管脚和实际应用;

掌握任意进制计数器的构造方法;

掌握计数器的分频应用和原理;

掌握计数器的置数功能。

2.学生准备:

搜集计数器、译码器、数码显示管的材料,熟悉功能和管脚作用,并比较元件不同类型的区别。

(二)案例提出

提出生活中数字钟的应用,引发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用多媒体展示案例《简易数字钟设计》的具体要求。给出数字电路的设计过程,提出自顶向下的设计思想,分析设计出整体的电路框图,具体分析各模块的功能。

(三)自主探究

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题意,熟悉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究:

1.计数器、译码器、数码显示管分别有哪些型号,各自有什么不同的功能,如何选取合适的元件;

2.如何用已选的计数器设计任意进制的计数器;

3.已选的计数器、译码器、数码显示管的管脚及其功能是什么,如何进行相互的管脚连接;

4.如何将基本信号源的信号分频为秒脉冲信号;

5.如何设计校正电路。

(四)归纳总结

1.分别总结计数器、译码器、数码显示管的功能、集成电路的不同类型与特点、集成电路选取的出发点、管脚的连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完善构建;

2.归纳任意进制计数器的实现方式,包括集成计数器的级联方式、原理,清零法和置数法构造任意进制计数器的原理和电路连接,总结同步与异步的区别等;

3.从计数器的计数原理,引申出计数器的分频应用,用于秒脉冲信号的生成;

4.将计数器的置数功能应用于校正电路的设计。

另外,就探究过程中提出有价值、有闪光点的思路与见解的学生给予肯定,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进来。

五、案例教学中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交互式教学方法,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将传统的课堂变为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场合,但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和讲授教学都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讲授教学侧重理论,并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案例教学侧重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高度投入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主要地位,学生的角色主要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要有所转变。

六、结语

案例教学将“教学”的环境转变为“学习”的环境,实现从“素质教育”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的转变,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含义和目标,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具备一定的案例教学的经验和技巧,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但案例教学法在案例选择方面和实施过程方面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进一步地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高洁.案例教学法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C].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74-75.

[2]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3]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4):91-92.

ExplorationandThinkingofCaseTeachingMethodintheCourseofDigitalElectronicTechnology

GAOLi,LINKang-hong

(HuaideCollegeofChangzhouUniversity,Jingjiang,Jiangsu214513,China)

识字教学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法;计算机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0)07-0000-01

TeachingResearch&Practiceof“FundamentalsofComputers”against“CaseMethods”Teaching

XiangBo

(ChongqingThreeGorgesMedicalCollege,Chongqing404120,China)

Abstract:“casemethodsofteaching”,wemeanateachingmethodthatbasedonteachingobjectives,theteacherguideandorganizethestudenttothinkandanalyzeteachingcases;inthisway,thestudentcanunderstandconceptandoperation.Theuseof“casemethodsofteaching”canarousetheinterestanddeveloptheself-directedlearningabilityofthestudent.Therefore,theteachingobjectivescanbecarriedoutsuccessfully.Basedonconstructivismlearningtheory,thispaperelaboratethebackground,conceptandthedesignofteachingmethodsputforwardby“casemethodsofteaching”intheteachingcourseof《FundamentalsofComputers》.Somepointswhichshouldbepaidattentiontoarealsomentionedinthispaper

Keywords:Case;casemethodsofteaching;FundamentalsofComputers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强。同时,知识量大、课时少,知识点发展快操作性强是这门课的主要矛盾。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让不同起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高效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长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是采用将知识点和教学内容依次讲授给学生的方式,讲究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教学的循序渐进,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学习“被填鸭”的状况。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思维,发挥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并且,教学中往往理论与实践操作脱节,教室里只讲原理、概念,机房里让学生单纯操作,知识点与操作结合不够,学生没有思考知识点与实践操作的关系,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的掌握要求很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易掌握知识点,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和要求。为了适应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作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学习、观摩、综合参考其他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引入“案例教学法”配合其他教学方法综合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二、“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既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引导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具有主动性,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即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分析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编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在当今世界的各种教育和培训中受到重视和广泛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是切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要求在教学实施前,首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案例,把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案例之中;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案例中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任务为线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引导、点拨,自己解决问题,认识和掌握知识点。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案例情景教学下,在探索案例任务和完成案例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学习。

学生在完成案例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案例教学学习情景的创造者、学习案例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案例教学活动中案例任务的具体操作者。“案例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模式。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第一步,“案例教学法”的案例设计。

在“案例教学法”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一个符合学习主题的、尽可能涵盖有关知识点的案例任务至关重要,“案例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案例任务设计的优劣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首先,要明确案例任务的目标。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案例任务”中心学习。这就要求案例任务的目标性必须明确,能够使学生带着真实的案例任务有目的地在探索中学习。

其次、在设计案例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案例任务要能充分吸引学生。案例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案例任务的设计要有实际意义,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任务的内容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在完成案例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能更大的激发他们的强烈的学习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三,案例任务的设计要与本节课内容息息相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展开;同时要具有层次性,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案例任务,让案例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的执行。

例如:在Word章节设计案例任务为“报刊设计操作”和“毕业自荐表制作”,内容涵盖Word里的文字设置、段落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等知识点。Powerpoint章节设计案例任务为制作“校园简介”幻灯片(至少两张PPT),要求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艺术字、音乐等要素,且都有动画效果。上面这些案例任务都是学生现时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经过在学生中了解的情况,这些案例任务也是学生特别想学习的内容。所以,对于这些案例任务,学生学习积极性特高。

第二步,分解和分析案例任务。

这是案例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在提出和布置案例任务后,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案例任务中需要完成的操作问题有哪些,怎样将一个大的复杂的案例任务分析分解成一些小的容易解决的小案例任务,发现案例任务中隐含的新知识点,教师应给予适当启发和提示,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示范新的教学内容。

以要求学生制作“校园简介”幻灯片为例。先将这个案例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案例任务:1.幻灯片模板的选择;2.文字的输入、编辑和动画设置;3.艺术字的插入和动画设置;4.图片的插入和动画设置;5.音乐的插入和设置;6.幻灯片间的链接;7.幻灯片的播放。学生在掌握了每个小的案例任务的同时,也就相应的解决了大的案例任务,掌握了Powerpoint。

而且每个小的案例任务都包含了若干个知识。例如在第⑴幻灯片模板的选择这个案例任务中,就涉及模板的概念、模板的选择方式、模板的创建等知识点。

第三步,完成案例任务。

这是整个“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的重点。案例任务提出,在完成分解和分析案例任务过程后,学生应在案例任务的引导下,借助教师的适当辅导,通过各种途径、方法、手段去完成案例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围绕案例任务查阅资料,尝试探索,讨论研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但并不是让老师去讲解知识,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学习知识、完成案例任务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点易于理解的简单案例任务,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上例中的文字的输入、艺术字的插入、图片和插入等。对于案例任务复杂知识点较难的案例任务,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小组同学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尝试,协作完成案例任务,学生拓宽了思路,掌握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步,案例完成总结和评价。

这是“案例教学法”教学的提高阶段。在完成一项案例任务后,结合“目标教学”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讨论并点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评价活动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讲评、教师点评的方法。指出案例任务完成较好的方法,对现有案例任务进行扩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和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四、“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任务设计的合理性。一要避免一堂课案例中包含的学习任务即知识点太多,因为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全部解决。二要避免一堂课案例任务的难度设计过大,在短时间内不易解决。

(二)设计教学案例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结合,同时又要注重案例的实际意义,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注重分层次教学。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不一样,学生完成案例任务的快慢不一样,在实施案例教学活动中还可以结合小组协作教学模式及分层次教学模式来配合完成案例任务,解决学生间的水平差异,达到预期设计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案例教学法”不一定适应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每一章节,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设计,实施教学。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要精心设计,既要有一定难度的,又要是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授课方法是多样化的,“案例教学法”是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积极探索,丰富了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红艳.实战式教学在计算机的应用,机械职业教育,2004,9

[2]殷红梅.关于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福建电脑,2008,11

识字教学案例分析篇5

“案例教学法”在智能仪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脱离实际应用,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紧密联系实际,加强互动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应用“案例教学法”把智能仪器设计分为五个步骤:一是选择合适案例,创设应用情境;二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突出教学重点;三是拓展仿真教学,强化应用技能;四是加强团队实践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五是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5]。

选择适当案例,创设应用情境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创设应用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合适的实际案例不仅是贯穿课程教学过程的主线,成功创设应用情境的前提,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因此,选择适当案例至关重要。合适的案例必须能够充分体现基本教学理论,同时紧密联系实际[6]。以数字电压表(DigitalVoltmeter,简称DVM)为例,它是采用数字化测量技术把连续模拟量转换为离散数字量的数字化仪表。由于它具有读数准、精度高、误差小等优点而备受青睐[7]。因此,选择数字电压表作为智能仪器设计的案例来创设应用情境,可满足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确定案例的基础上,智能仪器的研制过程按照设计任务并拟定设计方案、软硬件设计、软硬件综合调试、整机性能测试和评估来实施[8]。根据数字电压表的设计任务与设计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课程,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把仪器划分成由单片机、A/D转换电路和电压显示电路等功能模块组成。

案例互动教学,突出教学重点以重点教学内容为着力点,实施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案例教学模式采用课堂双边互动教学形式,以重点教学内容为着力点,把课堂变为案例讨论现场,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更好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软硬件设计阶段,硬件设计主要是根据方案设计原理电路,选用合适的功能模块(如输入输出通道、信号调理电路、主机电路、人-机接口、通信接口),并装配和调试硬件系统;软件上是先设计出系统软件功能框图,在理清控制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化编程和调试。为了强化“智能仪器软硬件模块化设计方法”的教学重点,可采取以下互动式教学形式:一是组织学生进行答辩,阐述设计方案、原理电路和编程流程;二是由教师和同学现场进行提问,考察学生对设计可行性的分析;三是由教师有针对性对课题进行指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四是由学生进行修改,完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中既有自主性,又通过启发来防止盲目性。

案例仿真教学,强化应用技能以教学难点为突破口,拓展案例仿真教学新模式,营造探索求真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应用技能。系统设计与调试是智能仪器设计课程的教学难点。作为初学者的学生,经常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我们首先从虚拟实验入手,通过仿真实验来突破难点。虚拟实验是把案例教学和软件应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逼真的仿真界面和动画效果,让学生置身于智能仪器开发现场,既可以节省设计成本和提高设计速度,还可以增强学习乐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的设计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与设计方法的理解,为后续教学环节,如分组实际制作打下基础。例如对基于Proteus和KeilC51建立的数字电压表仿真实验[9],如图3所示。数字电压表的调试过程可通过调节可变电阻器来进行仿真实验,若实验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则可修改硬件参数或软件程序进行反复调试,直到该数字电压表满足设计要求,调试过程生动形象,简单易学。

团队实践训练,培养综合能力以案例应用为实训课题,组建学生制作团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制作实践的课题分为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进行选题。选择相同题目学生组成制作团队,通过共同协商,形成明确的成员分工和团队合作任务。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掌握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求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增强团队精神。通过体验智能仪器设计制作过程,熟悉智能仪器系统的开发流程,提升综合的实践能力。例如,选取液位控制系统[10]的设计作为实践课题。该系统主要由水槽、电压比较器、隔离保护和驱动电路、直流继电器控制电路、水泵、电磁阀组成。高低水位的电压通过与基准电压比较输出逻辑信号,控制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实现水泵的通断,以实现水槽水位的自动控制。通过液位控制系统实践训练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使学生了解接触器、电磁阀、水泵等器件等相关电器的基本原理,熟悉基于中规模集成电路的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设计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的认识;第二,通过学生亲手焊接、制作和调试电路,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技能;第三,通过撰写设计报告,使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启发教学,加强运用能力以案例总结为出发点,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能力。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就是在完成设计、仿真和实际制作的过程之后,及时总结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把设计制作过程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加以思考、探索和提高。如果对案例缺乏思考、归纳和总结,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单个案例之中,不利于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既要从单个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方法,不断加强学生灵活运用能力,也要注重在案例基础上的拓展,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在智能仪器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有效推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结构的完善。

小结

识字教学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教学支架式教学交互动画AS动作脚本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104-02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Flash动画可以将音乐、声效、动画以及富有新意的界面融合在一起,制作出高品质的网页动态效果,因此倍受用户欢迎。其中交互动画由于观看者可以参与到动画的控制、操作中,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而更吸引人的眼球。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交互动画需要学习ActionScript语言。由于中职学生英文基础差,使得AS动作脚本代码的学习成为学习交互动画的拦路虎。为了探索这一问题,笔者在2014级计算机专业网络广告设计课程中,使用了支架式教学法进行尝试,教学效果良好。

一、中等职业学校Flash交互动画教学的现状

目前不少教材中Flash交互动画代码多且繁琐,对ActionScript(以下简称AS)代码的的解释也相对简单。本校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潘尚仕主编的《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作为教材,本文以课本《第四章互动广告设计》中的“大众汽车广告实例制作”为例进行讲解。在本案例中,使用AS代码42条,仅对舞台上的对象和参数进行初始化就使用了7条AS代码,其中还涉及类库定义、定义位置、可见性、数据类型等知识。由于目前中职学生入学时零门坎,英文基础薄弱,如2014级计算机1班,全班51人,第一学期英语期考补考人数就达到20人,因此,学生面对大量的英文指令,觉得无从下手,更有同学看了课本中此案例的两页AS代码后对老师说:“老师,这两页英文,打死我们都学不会,我们不学了!”学生对繁复的AS语言无法理解,这造成的情况是在做此类案例时,往往是学生按照课本把代码输入,只要做出效果就算完成案例,结果是作业做完了却什么都不会。

二、教学中应该考虑的因素

在交互动画广告的学习中,根据学生反映,教材中部分案例代码太复杂,不易掌握。笔者针对中职学生英文底子薄,耐心不足的特点,使用支架式教学对该案例的学习进行了探索。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好处是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逐渐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在此案例中笔者按照案例所要达到的效果来构建知识框架――“支架”。知R框架的建立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并可根据框架进行学习。由于知识框架中每一个小的点的难度不大,能够很容易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小步快走,逐步攀升,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只要求他们能够学会理解所学的知识的概念及简单使用,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他们自行探索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实践

(一)分析交互动画效果,建立知识框架

1.分析“大众汽车广告”这个主题

围绕“大众汽车广告”这个主题,让他们自行分析以下问题:

(1)此广告能达到什么效果?

(2)制作此效果所需要什么知识?

(3)知识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什么?

(4)此知识应用在什么地方?

2.搭建知识框架

按流程图(如图1)进行知识框架搭建。

知识的应用可暂时不列入知识框架中,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最后由学生进行知识应用总结。

经过分析,达到的效果是:随鼠标的移动展示汽车动画的部分或全部画面,背景音乐通过点击控制播放,效果分析如图2所示:

所需的知识从基础知识到AS知识逐级分解,由易到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根据课本,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知识框架,经过分析效果1,建立如图3所示的知识框架:

经过分析效果2,建立如图4所示的知识框架:

(二)进入情景,逐个突破

1.基础案例,引入知识

知识框架搭成以后,教师需要针对一些基础知识,设计一个好的案例,以此引入讲授基础知识。有了一个易于理解,容易上手的案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关键。本案例笔者先使用图案字复习遮罩中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概念,并提示:制作遮罩,一定要弄清楚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即遮罩层是一个透光的孔,被遮罩层则是需要查看的内容,通过遮罩层的形状查看被遮罩层的内容。使用AS代码制作遮罩时,要注意将遮罩层与被遮罩层转换为元件,并分别为它们起名字,这个名字叫做“实例名”。可使用实例的遮罩属性(.mask)实现遮罩效果。例如在图案字中,将图片转换为元件后,为它起一个实例名为“tu”的名字;输入文字并转换为元件后,为它起一个实例名为“zi”,使用行为窗口,在帧上写出语句“tu.Mask=zi;”,它的意思是:tu(图)的mask(遮罩)是zi(字),即可用AS实现遮罩效果。此时,学习了知识框架中知识点1(遮罩使用)中的“遮罩层与被遮罩层”和知识点1进阶(用AS代码控制遮罩)中的“AS添加遮罩效果”。由于只有一句简单而又易于理解的AS语句,学生很容易制作出图案字,又由于可以按不同的图片发挥自己的创意,学生不会觉得AS很复杂,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2.提出要求,探究难点

老师提示并讲解“.startDrag()”属性,在学生学会基础案例“图案字”的基础上,分别展示“字动图不动”和“图动字不动”两种案例的效果,要求学生探究使用AS代码制作文字跟随鼠标运动效果。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当地进行提示:“想一想,是什么跟随鼠标在运动?”“如果需要文字在鼠标的中心运动,应该设置什么?”帮助学生沿知识框架攀升。然后让先做出来的学生当“小老师”演示制作方法。这样做,一方面提高“小老师”的成就感;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小老师”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促使其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对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互助学习中解决。这样通过探究,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框架中知识点1(遮罩使用)中的“效果分析”和知识点1进阶(用AS代码控制遮罩)中的“图片跟随鼠标”“遮罩跟随鼠标”等。

(三)独立探索,完成案例

对于中职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英文基础薄弱,在进行效果2知识点的学习中他们可能不太理解,此时可以让他们独立完成课本中的效果1的内容,即“随鼠标的移动展示汽车动画的部分或全部”。进入问题情境后,让学生自行案例制作。在案例制作过程中,老师要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适当加以提示。对一些难点,可以加以引导,并通过多媒体广播软件适时演示解决方案。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u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

以同样的方法进行效果2“点击控制声音的播放”中知识点的学习,即先用基础案例,引入知识,再提出要求,探究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完成案例,让学生在知识框架中继续攀升。

(四)引导创新,协作学习

此时提出“还有什么动画、音效能通过‘图片跟随鼠标’‘遮罩跟随鼠标’和‘控制声音的播放’等方式来展现?”通过此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会提出“探照灯”“放大镜”“打靶”“走马灯”等不同创作主题,此时教师应该对相关主题的技术难点进行点拨,再组织学生按团队选择不同的主题进行创作。

1.主题创作

分团队创作,三人一组进行主题创作,甲负责创意,提出想要做的效果,乙负责收集所需素材,丙负责制作动画效果,并由甲审核最终效果。

2.丰富资源库

同一主题下,按团队收集不同风格的素材,为低年级的同学做好资源库的储备。

此过程是通过后续的案例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扩展。而对于能力特别强的团队,可给一些教程让他们进一步学习,如侦听和控制鼠标的动作的编写。老师还可进一步进行辅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出更加精细的动画。

使用支架式教学法学习Flash交互动画是可行的,效果是显著的。通过这种教学法,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思考中攀升,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提高。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使其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手机销售个人工作总结(收集10篇)
  • 下一篇:优秀的作文收集(整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