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女精神疾病患者;月经周期;病情波动/复发;临床护理
1发病机制
月经是妇女的正常生理现象,月经周期对各种精神疾病均存在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诱发起病,以及促使原有的病情加重[1]。在经期女性性激素和垂体促性腺激素发生变化,雌孕激素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女性的情绪变化,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精神病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特别是女性精神病患者,此期间易引起病情复发或促使原有的精神症状加重,自控能力下降,从而出现一些冲动行为;同时女性的情感体验丰富,性格的脆弱性较强,这些生理、心理特征也构成了女性精神病患者在月经期出现意病情(症状)波动,这是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其中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明显。
2临床表现
月经周期精神疾病患者病情波动/复发时精神症状多样:躁狂状态、抑郁状态、幻觉状态、妄想状态、精神分裂样表现、癔症样症状、意识障碍。特点是:①在月经前2w(排卵期或黄体期)突然发病;②在月经来潮或经净时迅速缓解;③病情不限于情绪波动,可以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特别是幻觉;④在缓解时期,具有充分的自知力,迫切要求治疗和预防复发,但到下一周期又自然发病;⑤抗精神病药物或电休克治疗都没有明显疗效,而性激素类药物却有一定效果[2]。
根据患者的生理现象及两种病情不同症状的特点,把月经周期与精神症状联系起来分为三个时期。即:①紊乱疲劳期(月经期);②症状缓解恢复期(增殖期);③情绪波动活跃期(分泌期)。从情绪波动、精神症状、睡眠、进食等方面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患者在这三个时期的不同变化。以便掌握患者在各个时期的精神症状及特征,以及护理要点。
3.1紊乱疲劳期这时期历时1~7d左右。患者由于内分泌调节紊乱,加上精神症状,药物的作用,精神病与内分泌调节很有关系,情绪的波动直接影响月经的周期,月经量不等,时多时少。患者的主要表现有:失眠;疲乏无力、头痛、头晕症状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精神症状。
3.2症状缓解恢复期:本期历时10d左右。相当于月经周期5~14d,这个时期由于患者月经已过,机体逐步开始恢复正常。加上药物的作用,精神症状开始趋于控制或缓解。
3.3情绪波动活跃期:这时期历时14d左右。相当于月经周期的15~28d。前7d患者精神症状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患者恢复较快,有些患者就认为自己的病已经好了,药也不想继续服,但这往往是发病的前兆。尤其是后7d,是患者精神症状加重或发病期。这时期患者烦躁易怒,早醒这些都是这期主要症状,尤其是情感性精神患者(主要是躁狂症)认为自己病好了,高兴过度,话开始增多,情绪极为不稳,容易激动,常为一点小事与人争吵。早醒多见于(忧郁症),患者心情郁闷、情绪不稳、自卑、悲伤、看阴暗面多,看光明面少。这时期也是忧郁症患者自杀企图最严重的时期。
3进行相关的检查
3.1急性或突然起病,症状表现符合下述之一:①明显不协调性运动兴奋,少数为运动抑制;②伴有轻度意识障碍的行为紊乱;③片断的幻觉、妄想与语言紊乱;④明显的情感高涨或低落。
3.2每次发作时间短暂(不超过2w)
3.3每次发作的症状几乎相同
3.4在6月内至少发作3次
3.5间歇期完全缓解,恢复病前状态
3.6精神障碍明显影响社会功能
4护理措施
4.1加强患者月经期的基础护理女性经期是一个脆弱的时期,精神患者由于受病态的影响,生活大多不能自理,或生活懒散、不修边幅,不讲卫生。有的女性患者对经期卫生也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工作中护理人员更应耐心、细致多加照料,协助患者做好经期护理。如帮助患者穿着柔软、棉质的内裤,为患者准备经期用品,指导患者勤洗勤换,保持会阴的清洁,预防感染与疾病。同时还要观察并记录好患者的月经量、颜色、气味、天数,有无痛经等,并做好记录。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上次月经来潮的时间,及时提示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月经期还应保证患者的足够营养,饮食方面:要进食清淡、温和、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饮食,多饮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忌食生冷、辛辣、过咸的食物,保持电解质的平衡,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提高机体抵抗力。
4.2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及时记录与反馈女性精神病患者,尤其是情感性精神病患者这种月经周期的心理变化更为突出,且缺乏理智,精神分裂症以思维障碍为核心症状,情感性精神病以情感障碍为主要症状。因此,在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对不同疾病、不同症状、不同时期的精神疾病患者施以不同的护理方法,加强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的言谈举止,情绪变化,严防安全隐患发生。患者入院后即由责任护士详细、准确地填写月经来潮的时间和周期,经血量及颜色,躯体反应以及精神症状与月经的关系等,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在患者住院期间,对其每次月经的情况也进行仔细观察和准确记录,以便不断地修改、完善所制定的护理措施。护士要熟知月经对精神疾病的影响,掌握月经期的病情变化将患者每次行经日期、经前情绪和举止的变化情况、有何躯体不适、行经血量、采取了何种有效的缓解措施等一一记录下来,找出规律,从而有效区别经前综合症与精神病复发先兆,以便更好地进行护理。仔细观察患者的精神症状表现,及时发现病情波动的先兆,对出现病情波动的患者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兴奋状态,保护患者的安全。要用温和可亲的态度对待患者,避免一切激惹因素;要关心、理解、同情患者,重视患者的倾诉,用安慰和鼓励性言语与患者进行交流,适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及时将患者病情波动的表现记录在护理记录上,并及时将上述信息反馈给主治医师,建议或配合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动态的药物剂量的调整,可以在月经来临前适当增加药物剂量,月经过后适当减少剂量。
4.3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护士要熟知月经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要用温和可亲的态度对待患者,避免一切激惹因素;要关心、理解、同情患者,重视患者的倾诉,用安慰和鼓励性言语与患者进行交流,适时地进行心理疏导。稳定他们的情绪,消除种种疑惑,同时采用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应用支持性言语帮助患者度过难关,当患者初步获效时应立即给予表扬。同时可慢慢诱导患者,分析病情,认识疾病的本质,正确对待自己,鼓起勇气,树立生活的信心。特别在精神症状开始趋于控制或缓解,对自己的病情有一定认识的时候,此时患者的情绪也比较稳定,睡眠进食都有所改善,这时期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4.4加强安全管理经期患者精神症状(言语幻听、被害及嫉妒妄想等)丰富,临床常表现为行为紊乱明显,兴奋躁动,易出现冲动伤人、外跑等,甚至出现消极悲观、企图自杀等行为。不仅扰乱病房秩序,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兴奋状态,保护患者的安全。要用温和可亲的态度对待患者,避免一切激惹因素;对极度紊乱和兴奋躁动者暂时给予保护约束,作相应的处理;对严重消极,企图自杀的患者,做到重点防范。服药时要仔细检查口腔,防止患者藏药而影响疗效,或将药物蓄积一次吞服而出现意外;同时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加强危险物品和环境安全的管理,定期进行病房的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
4.5加强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制作指导手册等形式做好疾病知识与月经期的生理过程知识的宣教工作,指导患者及家属对患者月经周期病情波动有一定的认识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出现病情波动先兆的要指导家属加强患者病情的观察,做好家庭护理、避免刺激患者的情绪[3-7]。
综上所述,月经周期对女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有着相对明显的影响,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者对此更应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进行一定的护理干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波动监测、预防,促进精神疾病患者的早日康复及预防病情波动(复发),减轻了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社会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杜海英,王耀华,李培轩,等.月经与精神疾病[J].四川精神卫生,1996,9(3):191.
[2]杨丽,唐玉琴,高春凤,等.女性周期性精神病心理变化的特征及护理[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论文,2000.
[3]刘增垣,主编.现代心神医学[M].沈阳出版社,1988.
[4]北京安定医院主编.精神病护理[M].人民卫生出版,1982,7.
[5]杜海英,王耀华,李培轩,等.月经与精神疾病[M].四川精神卫生,1996,9(3):191.
【关键词】能指;身体;隐喻;换喻
1、癔症与心身疾病文献研究
1.1【精神分析词典】Hystériei
以临床表现的多态性为特点的神经症。
ENCYCL.恐惧症,有时被称为焦虑性癔症应与转换性癔症区分开。后者很典型地以其使医学失效的情绪危机的强度及躯体效果的多样性而形成不同。现代的精神分析着重于由言语产生并容纳正如癔症专有的行为准则的结构布局的精神系统的癔症结构。
1.2【多伦多词典】Psychosomatiqueii
(部分或全部地)与心理原因相联系的身体疾病或症状。对F.多伦多而言,早期的心身反应可以理解为一种以身体为介质的语言。
在多伦多的思想中,健康与疾病均是心身的、精神―身体的,直到语言的获得。身体与心理之间建立了联系,置于语言之中,与情感相连。身体成为了语言,它产生症状,表达着主体未能用词语言说的内容。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情感十分的普及,它可对生理产生作用,削减器质的土壤并在幼芽之中引起更小的抵抗。F.多伦多相信并认为,母亲在场的失活之处更加容易地被病菌所侵袭。与守护的成年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会干扰他心理和身体的生长。
心身问题是什么呢?是一种在身体上的并不是由于器质性原因所引起的功能性的伤害。F.多伦多将对婴儿安全的伤害置于这类疾病、机能障碍的因素的首要行列。心身问题是一种焦虑的语言,一种来自于失衡情境的语言。很常见地,心身症状带来了一种由于至关重要关系的连续体的断裂所引起的痛苦。因而身体勉勉强强地制止了焦虑。、因而在父母分居、离异的情况中,当孩子重新见到父亲时则会呕吐;并非是因为他不爱他的父亲,F.多伦多理解到,而是因为应当让他准备好土壤;也就是说反转与母亲相联系的胃中的内容,为了为接受爸爸而做好准备。否则,在他的胃肠中,这两种的混合存在着不协调、不相称的危险。
1.3【精神分析词典】Psychosomatiqueiii
即器质性或功能性的病理现象,当它们的发作和演化可理解为活生生的躯体对于危急的符号性情境的反应,但却没有被主体的无意识如此地对待,这将其与癔症转换的症状相区分开,而后者,则是由无意识造成的。
ENCYL.对于精神分析家而言,“心身的”在于在疾病的决定论中去考虑基于享乐及无意识的欲望方面的主体的处境。实际上,作为掌握科学的人,医生所无法捕获的,并不是心理方面,而是心理所享用的身体。不可复位的断裂从科学的身体(医学上所认识的)通过到无意识的身体(对于仅仅是为了主体的享乐的知晓)。
2、癔症及心身疾病躯体症状的讨论
2.1身体是语言
癔症和心身疾病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反应的是心理与身体的关系,身体成为了心理表达内容的语言。在这样的关系中,心理与身体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体,不同于弗洛伊德在研究中所强调的二元论的观点:心理与身体处在不同的位置上,而心理处在比身体更高的位置。在这一统一体的关系中,存在着心理对身体的作用,它通过身体发出声音;同时身体也作用于心理。
在癔症和心身疾病各自的章节中,我们谈论的是心理如何各自通过替代和滑动的过程,体现在身体上。在这里,将更着重于对身体的讨论。癔症和心身疾病同样关系着身体,而又有所不同,癔症更多地是登录在符号的身体之中,而心身疾病则登录在符号的身体之外,在想象的与实在的身体之间。
身体是语言,它是心理向外部世界言说的语言,同时,也是向心理言说着身体自身的语言。当我们说语言对于身体的影响的时候,更是在说身体在言说。拉康指出:“通过自己的身体,主体发表着如此的话语:真实的话语,他同样也不知道的作为能指而发表的话语。他所表达的总是都比他想要表达的要多,总是比他不知所说的要多。”iv
这是一个接受能指又在表达能指的身体。心理的能指通过身体来言说,同样,身体的能指作用于心理。在很多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躯体症状中身体向心理的言说:
(1)癌症患者中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患者在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由于过度的恐惧在惊吓致死。
(2)高强度的压力和过度紧张的情况中,很常见地,这种紧张感会反映在皮肤系统上,导致荨麻疹等皮肤的问题。在这样的躯体症状的情况中,身体的疾病又将信息返回给身体,可能会造成紧张感的增强或形成了附加的恐惧感和失望。
在上面的例子中,症状并不只是症状,它不是心理与躯体之间关系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身体向心理作用的起点。在患病之后,心理要去面对新的情况,一个患病的身体,或是不完整的身体。身体的改变强加给了心理新的内容要去处理,有时是强加一种失去,类似于的情境。从而,一种所建立的限制就不止来自于外部,同样是可以来自于身体自身。
具体到精神的紊乱和器官的紊乱的情况中。意识的、无意识的内容通过象的形式将内容传递给器官,可以产生器官的问题。反过来,躯体症状可以将疾病的信息和内容,同样通过象的形式,由器官的感觉象传递回精神部分。当然,在躯体的情况传递回精神部分而造成心理反映的过程中,意识和无意识、对来自于躯体症状的信息进行处理。在这样的加工之下,如若心理无法正常地处理来自于身体的危急的信息,那么则会更进一步地加重精神的紊乱。因而,当说起心理与身体的关系时,并不只是在讨论心理单向地作用于被动的身体,从而由症状来言说心理的过程,同时也包含着身体的症状向心理传达信息从而影响精神现象的内容。
2.2借用――发生:器质性病变
在精神器官解剖学的讨论中认为,癔症的躯体症状中并无器官的问题,精神的过度抑制发生在内中道,未导致器官的病变。在拉康那里,他从欲望的角度去理解癔症,认为癔症式的欲望是不满足欲望的欲望,抑制自己欲望的欲望。通过外中道的欲望抑制自己内中道的欲望,是对内中道内源我兴奋一极的抑制,从而使内源我的一部分丧失工作功能。因而他把癔症中症状的问题去掉,认为不满足自己欲望的欲望就是癔症。在对癔症瘫痪的内眼、内手、内耳、内嘴的结构分析中,可以看到癔症中外中道与内中道上的一致的抑制。
对于心身疾病,是心理的状况直接导致了实际的器官损害,是心理在经历过度兴奋、过度抑制的精神紊乱后,造成了器质性的病变,通过身体作为直接的心理感受的表达的语言。在这里就认为,心身疾病对于它的躯体症状来说具有一种发生的作用,是它直接造成了器官的损害。
2.3象形――形声
对比癔症和心身疾病,可以大致归纳出这样的关系:
(1)癔症多由多发性的躯体局部的创伤表现,而一个症状可由另一症状所代替,以症状群来表达;心身疾病多对应于典型的或是固定的器质性损害,其形式可类比于《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2)对这两种疾病的描述都是存在着器质性和功能性的障碍,但癔症多表现为功能性的障碍,如口不能言;心身疾病多表现为器质性的病变,如阑尾炎,但也表现为功能性的问题,如胃痉挛。
(3)癔症来源于压抑,是对无意识中欲望的压抑,因而在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去试图帮助患者消除症状,这样是无效的,应该帮助他去讲话,当被压抑的欲望得以通过言语来表达时,症状才能缓解;心身疾病是以躯体为直接语言的对心理的紊乱的表达,在多伦多的看法中,它很多时候来自于焦虑。尤其是对的焦虑。
……
精神分析将人的身体看成是象形文字式的,身体直接反映着心理的运作。在《精神分析词典》的癔症讨论的部分中,弗洛伊德表示:“这一神经症(癔症)提出的问题在于生理的身体与遵从语言秩序的‘冲动的复现’,即一个能指,相遇而产生的问题,症状因此是被其创造者所忽略的信息,而在其隐喻的价值中得以理解,并以象形文字的形式登陆在由于干扰而形成的患病的身体上。”从整体上,可以将身体看作是一种象形,而从部分上,也可以将癔症的症状看做是一种象形的形式。如果是这样,那么可以将心身疾病用我们熟悉的另一种造字的方式来描述吗,这里则提出这样的设想,如果说癔症是象形的,那么可以说心身疾病是形声的吗?
心身疾病可以是一种形声字的形式。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它的形旁,一是它的声旁。在最初造字的随意性之后,当成为一个字后,它的形和它的声是紧密相连的。“形”代表了心身疾病的精神中的紊乱,“声”是心理通过身体的言说。不论是更换了形或是声,它都不再是之前的那个字。如比喻的“喻”字,更换它的形旁,它可以变成“渝”,更换它的声旁它可以变成“吼”,不论是“喻”还是“吼”,它都不再是之前的“喻”。形和声被固定下来的结合,表现了心身疾病的心理内容和躯体症状之间紧密的联系。形和声的共同的存在,才组成了心身疾病整体的意义。
2.4替代――滑动
从癔症和心身疾病的对比中,大致可以总结出这样一种图示的区分:
第一个图示表示的是癔症的由心理转换为躯体症状的主要形式,这里也许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癔症的种类,而主要是以由创伤引起的转换性癔症为主。突出无意识的位置,是由于在文献的研究中强调的,“心身疾病没有被主体的无意识如此地对待(生存的躯体对危急的符号情境的反应),这将其与癔症转换的症状相区分开,而后者,则是由无意识造成的。”v在这样的过程中,创伤凸显了无意识中的冲突,它不能由言语和躯体表达、也不能通过联想来发泄。被压抑的欲望或是不被容忍的观念继续在无意识中运作。通过一种替代的形式,用躯体的症状来表示,但并未造成了器官的损害,也可能是借助以前器官的问题来展现。在此处就要进行一种区分,在对癔症症状的治疗中,首先要区分躯体的症状到底是由癔症引起的,还是只是正常的器质性问题。在确定了癔症引起的症状之后,就要去解析症状的原因,症状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癔症常以症状群的形式表现,因而进行区分和理解是很重要的。在一种“突然冒出”的替代的关系中,躯体症状并不是完全被动地由心理决定,在癔症中,躯体的症状也是作为独立的符号而存在,可以持续下去,并将信息反映给心理,对无意识进行影响。
第二、第三个图示表示的是心身疾病的形式。第二个图示是与第一个图示的对应。在心身疾病中往往存在可以察觉得到的心理内容,因此,它常是在情景的作用下,心理反应主要以一种滑动的形式产生了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器官的病变。第三个图示是由心理反应到器质性损害这一过程的细化。
本文将躯体的症状视为能指,通过能指运行的形式,将癔症和心身疾病与隐喻和换喻进行类比,突出其替代和滑动的过程的区别。在阐述身体成为心理的言说的同时,强调身体的症状或是状态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也从造字的方式的角度,试图阐明这两种症状与象形字和形声字之间的关系。
注释:
iDictionnairedelaPsychanalyse,Larousse-Bordas,RolandChemamaetBernardVandermersch,177
iiDictionnaireraisonnédel'oeuvredeF.Dolto,MichelHLedoux,287
iiiDictionnairedelaPsychanalyse,Larousse-Bordas,RolandChemamaetBernardVandermersch,352
ivDictionnairedelaPsychanalyse,Larousse-Bordas,RolandChemamaetBernardVandermersch,67
vDictionnairedelaPsychanalyse,Larousse-Bordas,RolandChemamaetBernardVandermersch,352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癔症研究[M].长春出版社,2004.
[2]霍大同.精神分析笔记(第七卷第二期)[Z].2005
[3]DictionnairedelaPsychanalyse.RolandChemamaetBernardVandermersch.Larousse-Bordas.1995
精神障碍的表现如果患了失眠症和精神障碍性疾病,在发病的初期多表现为入睡困难,睡中多梦,惊恐噩梦或早醒,或彻夜不眠,白天疲倦困乏,心悸胸闷,头昏头痛,精神不振.胃纳不下,持续在1周以上、1个月以内者,称之为患了失眠症。
病情发展,有的表现为坐卧不安,惊恐易怒,急躁心悸,多愁善感,胡思乱想,称之为患了焦虑症。有的表现为情绪十分低落,常常卧床不起,对生活毫无兴趣,厌世厌生,频频想死,持续疲劳,精力不能集中,出现健忘、消瘦、减退,称之为患了抑郁症。也有的表现为莫名其妙的欣快、歌舞不停,或烦躁易怒,东奔西跑,胡言乱语等,称之为患了躁狂症。还有的表现为精神高度兴奋,打人毁物、多疑、谩骂挑衅、衣冠不整、出现幻听幻视,迫害妄想,钟情妄想,牵连妄想,语无伦次……称之为患了精神分裂症的兴奋状态;有的与此相反,表现为喃喃自语,孤僻寡言,喜静躲人,自哭自笑,耍鬼脸,偏执,行为离奇……称之为患了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状态。以上陈述的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统统属于精神病的范畴。
如何治疗精神障碍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性疾病是有办法治愈的,患者及家属千万不要丧失对治疗的信心。根据我们的经验来看,只要本人、家属、单位、医生共同联手,采取系统的整体治疗措施,失眠症和精神病是能够治愈的。
对病人来讲,一旦出现持续1周以上的失眠,应该及早找神经内科和精神科的专家进行明确诊断,让专家分清楚你所患的属于哪一类的精神障碍性疾病,并结合你的全身状况制订一个病因学、心理学和药物学的治疗方案,且持之以恒。千万不要乱投医、乱服药,以免因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或更年期综合征而延误治疗时机。更不要乱服催眠药,特别是安定类药。这样做不但治不好病,反而对以后用其他药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
【关键词】疲劳;治疗;康复
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有急性或慢性的疲劳症状,从病理上分析发现它是一个独立的、复杂的疾病而且与机体的抑郁、年龄、病情等没有必然的联系。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病理性疲劳是慢性的,一般不能通过休息缓解,造成该病的原因比较复杂,至今还有很多未知的原因尚未调查清楚。
1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的常见类型
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的病人通常会有一些认知异常或过度感觉身体疲倦的反应,而且时常感到体能不足,在肢体以及心理(而不是认知)方面体现为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会严重影响到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恢复、病程的进展和生活质量(QoL),神经系统疾病后的功能缺损是产生疲劳的重要原因,反过来,疲劳又进一步的导致机体肢体运动方面功能缺损。
1.1帕金森病导致的疲劳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老年人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有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通过有关疲劳的持久性的纵向研究发现,帕金森的疲劳症状一般都倾向为慢性的,疲劳、抑郁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
总之,关于帕金森的疲劳症状研究表明它在患病人群众中表现为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频发症状。
1.2多发性硬化中的疲劳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累及的部位为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主要临床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散在分布的多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有专家学者研究认为疲劳是多发硬化病人最严重的症状之一,会造成一定的运动障碍,能够引发病人不良的心里反应。对于疲劳要采取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经过调查发现约70%的多发硬化病人具有疲劳症状并且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病人谈到他们自身的疲劳状况是严重的。疲劳经常伴随其他症状同时出现或出现在其他症状之前,甚至在休息时频繁出现并且经常不能通过休息缓解,病人通常会有肢体以及认知的障碍。与多发性硬化中的疲劳相关因素或潜在机制尚未研究清楚。
1.3脑卒中的疲劳症状脑卒中(Stroke),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有证据表明脑卒中后疲劳在没有脑卒中后抑郁的情况下可以单独的发生,在一些病人中常伴发并使疲劳加重。脑卒中疲劳分为脑卒中前疲劳和脑卒中后疲劳两种类型。脑卒中后疲劳可以相对于脑卒中前疲劳独立存在,研究发现脑卒中疲劳主要发生在脑干,在皮质下也有发生。对于基底动脉梗死的范围脑卒中后疲劳的发生特别敏感,而相对于大脑半球梗死的范围就相对不敏感,根据这一点可以初步判断出疲劳的模式与脑干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关,还有研究发现脑卒中前疲劳的病理学基础与网状激活系统中的神经网络中断相关。
1.4脑外伤中的疲劳脑外伤是指突然的头部加速运动,与猛击头部一样可引起脑组织损伤;头部快速撞击不能移动的硬物或突然减速运动也是常见的脑外伤原因。研究发现大量的脑外伤病人有疲劳症状但是根据调查结果也能发现疲劳与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轻微脑外伤病人脑损伤2周后会表现有疲劳症状,其中有84%的稍严重的脑损伤病人发现损伤后6周后表现出疲劳。研究表明有一半的病人可以判定为疲劳是最严重的症状或是最严重的症状之一。与脑卒中病人一样,脑损伤的病人在脑损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持续出现疲劳症状。大量的样本调查分析发现三分之一的轻度疲劳病人在损伤后6个月表现出严重的疲劳症状与脑损伤的程度无关,有一半多的病人脑损伤病人2-5年后仍然存在疲劳问题。
2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法
2.1药物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我们应该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疾病早期病情较轻,对日常生活或工作尚无明显影响时可暂缓用药。若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或工作能力,或患者要求尽早控制症状时即应开始症状性治疗。康复治疗师应每天询问病人并对病人的疲劳的体验和其特点进行详细记录从而判定出疲劳发生的模式和触发机制,及时的与临床医师沟通日常活动模式以及减少或消除药物疗法产生疲劳的副作用。
2.2提高病人睡眠质量当人们处于睡眠状态中时,可以使人们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合理的睡眠对于疲劳病人而言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建议病人按康复治疗师安排的日程表进行合理规律的小睡和一定时段的适量休息。如果病人经常出现睡眠过度、不眠症或睡眠异常呼吸需要通过多导睡眠描记法评定和治疗,或夜间适当的给予催眠药治疗。
2.3合理的运动人在运动的过程当中,身体的结构会随着你的运动而变化,因此加强了自身的体质,当机体出现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后应该适度的运动从而减轻疲劳症状。当出现由于过度休息和感觉缺失而导致的运动减少或不活动都会加剧病人的疲劳症状。通过适度的有氧训练对脑卒中疲劳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康复治疗师需要评定病人的体能、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从而保证休息和运动之间实现适当的平衡。
2.4心理治疗对于疲劳病人大多发病原因跟心理状态有关,我们可以采用催眠、引导意象或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减少应激、缓解疲劳。另外,可以教病人放松,当全身放松时能够引起脉搏、呼吸、血压等的变化,通过降低精神的不安和肌肉紧张的程度可阻断疼痛反应。例如指导病人进行缓慢腹式深呼吸或者闭目、深而慢的呼吸动作,都可能安定身心、松弛肌肉;其他做一些体育锻炼、放松操、沐浴等从而达到减少疲劳的目的。
3结语
对于多种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后疲劳应该给与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但是都可以通过药物、饮食、提高睡眠质量、适当有氧运动、健康教育等手段来调整和改善机体的生理情况,从而为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永兴县人民医院,湖南郴州423300;2.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为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以及提高此类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40例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治疗方法、精神障碍类型、治疗结果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症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患者于治疗3~10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结论临床医师应在治疗患者脑血管疾病同时,判断其是否发生精神障碍,并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http://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65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5(c)-0128-02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由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将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保障此类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为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以及提高此类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有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5.23±2.31)岁,脑血管疾病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11例。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标准诊断为脑血管疾病;②患者均经临床相关诊断可知伴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精神障碍;③患者于本次发病前均无任何精神类疾病;④患者无昏迷、休克等情况发生;⑤患者无恶性肿瘤疾病及严重的感染类疾病;⑥患者无机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如心脏、肝脏、肾脏等;⑦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研究方法对40例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资料及患者病历、询问当事医护人员等,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治疗方法、精神障碍类型、治疗结果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3临床表现①智能障碍。患者早期出现记忆障碍,但判断力及自知力正常,起病急,且病情呈现出阶段性退化特点,后期患者可发生感觉障碍或思维障碍,出现妄想、强制性哭笑、情感迟钝以及情感爆发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发生躯体合并症、精神创伤,甚至演变为全面性痴呆;②神经症样综合征。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多种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感觉过敏等;③人格改变。易怒、幼稚、易冲动等;④遗忘综合征。错构、近事遗忘、记忆困难、虚构等;⑤精神病性症状。僵木、妄想、幻视、思维奔逸、思维贫乏等。
1.2.4治疗措施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后应及时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确诊病情,对其发生的脑血管疾病进行对症治疗,控制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给予血管扩张剂治疗。根据患者精神障碍具体表现给予对应治疗药物:若患者出现幻视、妄想,则应选用利培酮、奋乃静等药物治疗,但剂量不应过多;若患者表现为抑郁应给予氟西汀治疗;兴奋躁动患者可给予小剂量地西泮或氟哌啶醇肌肉注射治疗,或使用异丙嗪联合氯丙嗪静脉滴注治疗[1]。所有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基础上,均结合使用心理干预措施,如讲解临床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者自信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等[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资料分析
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疾病类型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征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效果
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经对症治疗后,39例患者于治疗3~10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类型,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且临床治疗难以有效控制病情,患者预后较差,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
研究表明[4],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常出现各类精神障碍,即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mentaldisorderscausedbybrainvasculardiseases),患者可表现为智能障碍、神经症样综合征等多种类型,且可发生于脑血管疾病任何时期。有研究显示[5],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具有复杂性及多变性,且常被家属及医务人员忽略,因此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障碍发生机理: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其脑部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受到阻碍,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变性甚至坏死等情况,脑细胞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若患者发生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则将加重脑细胞损伤情况。此外,患者家庭、社会压力及自身心理、遗传等外在因素也是导致其出现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6]。
有研究显示[7],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较大,且患者脑部病灶与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密切相关,即病灶与额叶越接近,则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越高,以左侧额叶与左侧基底更为明显。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本文研究可知,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征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其原因可能为患者过度担忧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或对临床治疗缺乏信心,担心致死或预后发生致残等情况,以及家庭及社会对其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因此,心理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对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后,患者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本文中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经对症治疗后,39例患者于治疗3~10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提示临床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尽量降低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若其发生相关精神障碍,应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其精神障碍情况,使其尽快恢复身心健康,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由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发病机理可知,患者主要发病原因为脑部出现缺血、缺氧等病变,因此提示临床可使用血管扩张剂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情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王焰山[8]等人研究显示,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可达到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祖国医学认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属于“郁证”范畴,与人体中肝、心、脾密切相关,发病机理为心虚胆怯、肝郁气滞、气血阴阳失调等。因此对脑血管病所致神经障碍患者应用疏肝解郁活血药物可达到显著疗效。中药材首乌、当归、白芍补血养血行血,山萸肉及菟丝子补肾,茯苓、川朴、苍术化湿健脾,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养阴,熟地滋阴养血,川芎、赤芍行血中之气、逐瘀行血,陈皮、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诸药联用,可达到疏肝解郁、养血活血、理气逐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可知,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使用理气解郁药物可改善患者心理抑郁症状,且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能够对机体新陈代谢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对大脑皮质兴奋性显著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覃加许[9]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在治疗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同时,判断其是否发生精神障碍,并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http://
参考文献]
[1]范汉同.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1):5.
[2]赵新苗,胡拴萍.氨磺必利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35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536-1537.
[3]贾正常,王瑞斌,贺忠梅,等.以精神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57-1058.
[4]刘文广,孙宏博,吴丽媛,等.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1,23(11):87-89.
[5]安慧,杜伟国,郭万红.心理干预对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708-709.
[6]刘文广,孙宏博,吴丽媛,等.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1,23(11):87-89.
[7]陈骧.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5):133-134.
[8]王焰山,陈秀英,蒋汝刚,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53例临床观察[J].成宁医学院学报,2011,15(3):134-136.
【关键词】尿毒症;抗生素脑病;血液透析;血液灌流
尿毒症疾病本身就有神经精神异常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高达86%[1]。其病主要表现为早期功能抑制,如感情淡漠、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定向力障碍、妄想、幻觉,最后嗜睡、昏迷等[2]。两者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其发病机制治疗方法、预后都不同[3]。因此,早期正确认识和处理尿毒症患者抗生素脑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将广西河池市第三人民医院2007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发生的尿毒症患者抗生素脑病17例回顾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科2007年1月~2013年6月,使用抗生素引起抗生素脑病的尿毒症患者17例,男性(10例),女性(7例)。均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的诊断标准[1],并规律行维持血液净化治疗(HD,2~3次/周,4~4.5h/次)。年龄:24~84岁。透析时间(从接受维持性血液净化治疗到出现抗生素脑病的时间):5~41个月。原发疾病有:糖尿病肾病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病3例,系统性血管炎性肾病1例,高血压肾病1例,痛风性肾病1例,多囊肾1例。所有患者既往均无癫痫、抽搐、精神异常、头颅外伤的病史及家族史。在发病前后的肝功能、血糖、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均在正常范围内。
1.2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使用抗生素的原因:细菌感染性腹泻3例,痛风性关节炎并感染1例,呼吸道感染9例,带状疱疹合并感染1例,中心静脉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1例,糖尿病足并感染1例,多囊肾合并感染1例。所有患者均予常规剂量或减量使用一种抗生素,均在规律透析基础上使用,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
1.3抗生素脑病的临床表现17例患者均在使用抗生素后一周内发病,均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具体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为:感觉异常3例:表现为双下肢及口周麻木。精神异常5例:表现为兴奋、烦躁、失眠、胡言乱语、幻听、幻视、坐立不安。意识障碍9例:表现为意识淡漠、嗜睡、反应迟钝、昏迷、癫痫样发作、肌肉阵挛等,其中部分癫痫样发作4例(其中神志清但四肢不自主抖动肌肉阵挛2例,持续性癫痫样发作、狂躁2例)。部分患者上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叠。
2结果
17例患者在治疗1~4d症状消失,有1例因年龄大感染重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严重基础疾病抢救无效死亡。有1例因癫痫发作持续状态,在行一次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后,癫痫症状有所缓解,后因家属原因放弃治疗出院。
3讨论
尿毒症患者免疫力低下,是感染高发人群,感染是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为尿毒症的第二位死因[4],在常用的抗生素中,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对耐药菌株有较好疗效,对残余肾功能影响小,毒性低,可以静脉注射避免液体过多[5]。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942,724.
[2]黄颂敏,刘先蓉.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95.
[3]何长民,张训.肾脏替代治疗学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19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