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足球对抗训练方法(6篇)

时间: 2025-07-02 栏目:实用范文

足球对抗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原则

中图分类号:G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10-01

就目前我国足球运动员的状况来看,在多次与欧美强队的比赛中,仅仅只能坚持65分钟左右的比赛就会出现状态的下滑,而一场足球比赛,要求运动员必须和对手进行90分钟甚至更长一些时间的对抗,注意加强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足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和战术水平很有意义。

一、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念

所谓“体能”,是指由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从体能的概念我们可以得出所谓“体能训练”是一种以发展机能潜力和与机能潜力有关的体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是指人体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工作能力的训练。它突出对人体器官和机能系统的超负荷适应训练,旨在产生体能和心理适应以达到挖掘机能潜力,提高整体运动能力和培养顽强拼搏精神的目的。体能是影响足球技术水平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体能训练的作用就体现在对技术发挥好坏的控制上。

二、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素质特点

(一)针对性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素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和协调,针对足球专项运动特点,具有特定的要求。

(二)基础性

足球运动员专项体能五项素质都是重要的,缺一不可。但结合足球运动的专项特点,五项素质中力量素质是足球运动中的首要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其他素质的水平。在行进间跑跳过程力量的冲撞与对抗,对比赛争取主动、取得比赛胜利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特征

(一)先进的科学理论做指导

足球比赛越来越激烈,身体对抗程度越来越高,运动员的体能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这与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推导分不开的。

(二)高科技设备作保证

现代足球体能训练是有科技含量很高的仪器设备和器械作保证的。如运用计算机监控运动员的身体指标的变化,运用新型材料制作合适的运动鞋,高科技含量的饮料和食谱等。

四、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一)力量训练方法

力量的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提高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训练,二是速度力量训练。训练中用运动员最大力量的80%左右,抓举、挺举、负重高抬腿、卧推等直到身体精疲力竭。

(二)速度训练方法

足球运动中速度主要取决于步频,在足球比赛中步长一般不能发挥出来,基本是步频在起作用,因此足球运动速度训练时,主要采用爆发性的动力练习。

(三)耐力训练方法

由于一场足球比赛的时间一般在1.5~2h,因此,长跑是发展运动员耐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在训练中一般采用重复训练法、间歇法、持续法等。

五、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原则

(一)体能提高的刺激——适应理论与原则

所谓训练适应,是指运动员机体在训练负荷和外界环境、自然环境和比赛环境长期刺激的作用下,人体器官和系统所产生的结构与机能改善,这种机能改善能满足激烈比赛所需要的体能能力。

(二)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统一的理论与原则

传统的训练理论在训练时处理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这两个最基本的负荷因素时,把量和强度对立起来,注重训练强度时,降低训练量;增大训练量时,显著地降低训练强度,这种理论不利于球类运动员体能水平产生突破性提高。

足球对抗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高校足球;足球教学;战术意识;教学

足球,是一种流动性极强的运动。它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有效地掌控足球,要具有极强的战术思维和战术意识,方能掌控全局,控制局面。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使得高校足球运动进展迅速,但是,我们也看到,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并没有相应提高。如何提升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培养战术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足球能力呢?笔者首先从战术意识的内涵和特征出发,进而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战术意识的可行性办法。

一、战术意识的内涵

所谓战术意识,指的是在足球比赛中,对战双方的战术变化在各自运动员脑中规律性的反映。也就是说,运动员应该在比赛中根据环境的风云变化,选择技、战术的瞬间决策能力,它是在比赛中自发形成的。战术意识是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经验、才能和知识,是对运动员在比赛中判断、应变、和技战术完成等能力的高度概括。笔者发现,在实际的足球比赛中,运动员或学生每一项技战术能力的应用,都收到了战术意识的控制,因此战术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战术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球员或学生对教练或教师的战术要求的理解情况和把握情况。发现比赛中的客观规律,准确并及时的预判场上形势,自发性地使用相关技战术,这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或者学生应该具备的水平。

二、高校足球教学中战术意识的特点

1、自觉目的性

在高校足球教学中,学生的行动能力应该是与战术目的相符合的。也就是说,学生要理解教师的相关战术意图,以达到进行有效进攻或有效防守的目的。这种目的和结果,可以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战术活动之前,就将相关战术意识植入”到学生的头脑之中。所以,一般老师都会提前制定相关的目的、方法和策略等战术,然后在安排学生执行。

2、对抗性

战术”,一般指的是对立双方所采取的、能够取得优势的行动方法和手段。在足球比赛中,学生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他们所采用的战术动作,都体现了对抗性这一特点。也就是说,学生在进行战术合作的过程中,一直在进行限制和反限制的对抗,这是战术意识的对抗性特征的具体体现。

3、预见性

在足球比赛中,场上的变化是不能预见的,那么如何获得优势乃至取得胜利呢?为了能够取得最大的优势,学生唏嘘采取最佳的行动策略,必须要洞察球场上的变化,预判本方的攻防情况,并能够采取多种有效的应对方法,这就是战术意识中的预见性特征。

4、隐蔽性

球场上,本方为了能够占据优势和主动地位,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攻防措施,就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技术动作,如假动作或者隐蔽动作,来干扰或者迷惑对方的行动,隐藏自己的战术意图,以夺取比赛中的主动权。这就是学生足球战术意识中隐蔽性的具体体现。

三、高校足球教学中战术意识的培养路径

对于足球运动而言,其属于团队性的合作运动,因此,战斗意识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在足球训练的过程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推动整个团队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锻炼其创造性思维,将实战中出现问题与以往经验和理论相结合,进而达到提升战斗能力。

1、注重理论学习

如今,科学化训练,用科学理论来进行实践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足球教学中的共识。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着他们不仅能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加以创新应用。在足球场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组织训练,切忌不顾及到每位学生的练习细节和每位学生的身体状况开展训练,这样不但会造成训练效果低下,同时也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影响。但是如果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以致用,那么足球教学将会事半功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足球意识,引导其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加以实践。

2、加强心理素质

首先,心理素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需要做好心理素质训练,就要坚持长期性、系统性原则,不断反复练习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如同训练技、战术和身体,是一个漫长,并且要坚持做到系统练习的过程,这样不断反复才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从大学生球员进球队就要做好心理训练,也就是说,足球教师要在进行技战术训练和比赛时,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等运动心理障碍,进行有效训练。其次,研究表明,现在的学生载体与学习中主要存在着情绪控制力较弱、意志品质较弱、比赛中注意力易分散、自信心缺乏、个性特征不明显五大心理障碍,所以教师要把握重点、因人而异,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快速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最后,笔者发现,在进行足球训练时,应该将心理、技战术和体能训练同时进行,将其融入到日常训练中,这样才能使得身心素质获得同步的发展,运动障碍也就迎刃而解。

3、结合足球课进行训练

我们应该看到,在学生的战术意识训练中,也不能缺少对其基本技术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只有以良好的技术作为基础,并在优秀战术意识的指引下,才能获取最佳效益。因此,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是大势所趋,而掌握和运用相关技术也和战术意识的培养息息相关。开展技术训练,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技术的目的,要明确此项技术的使用条件、时间,要对技术进行规范和正确的应用,并保持速度。其次,学生应该全面掌握相关足球技术,因为它不仅是完成战术的基础,也是灵活运用战术的前提,更是对战术的完美升华。只有拥有过硬的技术,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地执行教师的理念。最后,学生在训练中要时刻保持场地概念和对手观念.,也就是说始终都要保有球门概念和对队友的技术动作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到协调合作。

4、培育运动智能

对于大学生来说,运动智能是培养起足球战术意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时,感知能力是学生运动智能的开端,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是重点。这些能力能够让学生在足球实战中,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及时抓住战机,快速调整战术。运动智能主要由运动感知、运动记忆、运动注意和运动思维等能力组成。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智能,首先要加强学生足球专项理论知识的学习,扩充学生视野;教师在开展足球战术意识教学时应与运动生理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士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应用科学方法来评定学生的智能水平,引导学生全面、健康、稳定的成长;教师应将智能训练加入到日常训练中,以确保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球员水平。

5、在对抗中演练

在进行对抗赛的时候,也是学生培养战斗意识的重要途径,竞争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分析和挖掘战斗方法,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训练,进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训练其观察力、反应力和应变的能力。观察力、反应力、分析力和应变力等能力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实战中去强化,不断地去积累。没有对抗训练和实战,学生的战术意识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强化。在对抗训练和实战中,学生应该做到:提升观察、判断能力,能够占据主动,先发制人;善于把握攻防位置和时机,来选定传球的时间、力量、落点和方向,获得有利时机;隐藏临场意图,提升判断和灵敏能力,灵活运用战术,以加大对比赛的控制;重视假动作、眼神、动作节奏等的变化,多传少盘。

四、结语

足球战术意识水平,是评价学生运动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足球技术和战术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做到体力与脑力完美结合,在实战中获得主动权;培养学生的足球技术和战术意识,就要同步进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促使学生获得长远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混等.高校大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6):905-906.

[2]齐小平,杨次榆,李献青.足球逼迫式防守战术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郭宏远.民族院校足球队战术意识的培养[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

[4]关学雷等.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中足球意识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5]赵专.如何培养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J].体育师友,2003,(6).

[6]张永刚.普通高校大学生足球意识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7,(26):299.

足球对抗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弱势项目;马太效应;模拟训练;练为战;同场对抗

中图分类号:G80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1-0125-03

AnAnalysisofMatthewEffectPhenomenononInferiorEventsbyTheoriesofSportsTraining

――Onthetrainingargumentsofmen'ssamecourtantagonismeventsinChina

JIAOFangqian1SUNYi2

(1.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XiamenUniversity,Xiamen361005,FujianChina;2.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JilinUniversity,Jilin130012,ChangchunChina)

Abstract:Asisknowntoall,ithasalwaysbeendifficultfortheinferioreventtogetimproved,forthereasonthatan“inertia"hasbeenformed.Wewouldstate“inertia"bypsychologyterms“MatthewEffect".Suchphenomenonmentionedbeforewasdiscussedfromtheangleoftrainingtheory,bythebaseofsamecourtantagonismeventsinChinainthisarticle.Then,theessayputsforwardnewmethodstooverovercomethedifficultiesininferiorevents.Itisgreatlyexpectedthatinferioreventcanstepoutofthedifficultyandmovetowardssuperiority.

Keywords:inferiorevent;Mattheweffect;simulatedtraining;trainingforcompetition;samecourtantagonism

在我们国家的奥运项目分布中,有一类是较为强势的项目,如隔网对抗类的一些项目。一类是较为弱势的项目,如男子同场对抗类的一些项目。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项目。人们对几种类型项目的认知有很大差异。本文引入了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马太效应”,以期从训练学的角度,对存在于训练实践中的这一普遍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

1弱势项目“马太效应”现象的一般认识

1.1“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是“社会心理效应之一。来自《圣经》中‘马太福音’一章结尾的诗句:‘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实质在阐述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在我国男子同场对抗的一些项目中,主要表现为,项目的弱势越来越突出,训练效应是在一种恶性状态中循环,不能取得较大突破。

1.2弱势同场对抗项目训练中“马太效应”的一般解析技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主要包括“足球、手球、冰球、水球、曲棍球、篮球等项目”[2],技能类男子同场对抗项目是我国较为弱势的项目群.弱势的制因较多,人们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的认为: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是对抗性球类项目球队整体竞技能力发挥的大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以“仁、礼、中庸”为内核,在体育竞技中可以较直观地表现出来,因此,认为同场对抗项目弱势的出现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内敛和礼让有关。于是有人提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的同场对抗集体球类项目走出困境的出路。”[3]有的研究把我国同场对抗性项目的弱势的原因定性在:技术不好,体能差、缺乏意识或意志品质能动作用不够等;还有的研究把重心放在了基础训练上,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对抗性不足等问题上。客观地讲,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在较为具体的方面,对同场对抗性项目的一些本质特点进行了认知,然而,对于解释为何弱势项目会发生“马太效应”这种特殊现象和如何克服这种效应造成的不良影响,仍显不足。因为既然同场对抗项目在弱势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那么就需要治本求源,应从宏观的角度研究这一问题,而不应仅仅停留在一些具体性的研究。因此,下面从训练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刻的探析。

2弱势同场对抗项目“马太效应”现象的训练学分析

2.1训练观念问题弱势项目大部分没有取得过成功的体验或经验,即使有过,也由于比赛性质等的变化而今非夕比。这种情况制约了我们对于同场对抗项目制胜规律的直观认识和全局把握。弱势要走向强,要么有成功的经验,要么有创新的理念。张庆春在对我国同场对抗集体球类项目研究认为,“我国之所以在这一项群落后于世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训练理念的落后”[4]训练要抓住本质,思路要清晰。竞技能力的落后在时间的长河中可以得到改变,然而认知的落后,将使得弱势走向更加弱势,进而形成“马太效应”这种现象。我们弱势项目的许多理论研究,具体化的较多,其可以直接指导训练实践。然而,对于长期处于弱势的项目,不解决训练认知,不持之以恒地解决问题的症结,多年以后,国人的期望依然不能实现;不把握大的方向,急功近利,很难超越自我,走出弱势的尴尬境地。因此,如果没有成功的经验,必须要有敢于创新的理念,理念来自于我们对于训练规律的认识,体育科研应避免随波逐流,在面临弱势项目的发展问题时,立场、观点要鲜明,避免走中庸之道。对于弱势项目研究,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和把表面现象作为本质来炒作的现象,都会误导训练实践。在错误理念指导下的训练,不进则退。弱势项目的这种“马太效应”现象与训练规律的认知不足有很大关系。当然,一旦对问题的实质有所把握,一定要坚持,不可一蹴而就。给教练一些时间,给球员更多自由的空间。有人说,中国人的性格造成了球员在球场上不能很好地张扬自我和表现个性,导致关键时刻球员的动作变形。我对这种认识持保留态度。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我国弱势同场竞技项目对抗中队员的不自信或关键时刻顶不住呢?这就回到本文所研究的主题中来了。比赛出问题就应回到训练中来找症结,要不就是偶然现象,一次的失误不会导致强势的项目沦为弱势。

2.2训练的核心――“练为战”的把握情况比赛中的长期不理想就应当从训练中找问题,训练就是为了比赛,比赛不理想,训练就需要反省。训练的核心也就在于此――练为战。这也是训练所追求的目标。练而不能战,则等于没练。弱势项目的训练往往容易脱离开它的目标,追求单纯的训练效应,甚至某些训练方法手段严重脱离比赛实际,华而不实。“我国长期以来同场对抗项目的落后根源就是在于训练没有符合实战”[5]为什么我们的篮球投篮和足球射门等在平常训练的时候,成功率都较高,而在与高手对抗中就会扭曲变形,成功率很低。这种情况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练,并没有为战而很好地服务。训练的逻辑关系应当是从分散走向集中,在集中中检验和强化分散的训练成效,这里的集中有可能是局部的也有可能是整体的。一般而言,分散的训练较好解决,因为它受到的干扰较少,又相对较为静止,而且可模拟对手的难度较小。关键在于集中,在强干扰下的较为综合的对抗训练。分散训练的成果如何提升到较高层次,就需要一定程度的集中演练。比赛总是次数较少,因此要提高合成演练的效率,训练就要瞄准比赛,进行接近于比赛实际的模拟训练。秦志辉研究认为“我国足球教练员应尽量使运动员在更接近于足球实战的对抗条件下进行各种技术训练”。“应重视我国足球运动员在对抗条件下合理、有效地运用攻防技术的良好运用意识的培养。”[6]刘建和认为“同场对抗类项群极其重视身体对抗技术,尤其重视在强身体对抗中运用其它技术”[7]这些充分说明,训练要始终围绕实战的目标,把握训练的核心,不断提高综合对抗能力,切不可盲目追求训练效应,忽视实战要求。当然,在练为战的思想指导下,要有宏观的训练方法手段来实施练为战的目标。

2.3训练关键――模拟训练的认知

2.3.1模拟的实质要实现练为战的目的,就要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训练在同场竞技中至关重要。“所谓模拟训练,简单的讲就是模拟比赛的真实情况进行训练。比赛的真实情况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这也决定了模拟比赛内容的广泛性。”[8]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弱势同场对抗项目的“马太效应”现象的出现与模拟训练的不到位有直接联系。尽管大多数教练也可能认为自己很重视模拟训练,然而,由于贴近实战的模拟训练的制约因素较多,因此大多数流于形式。同场对抗项目模拟的实质,就是要模拟在高于自己实力的对手对抗下的技战术等发挥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模拟,一定要模拟出实战味道来。弱势项目之所以很难有所起色,关键是模拟训练没有模拟出较高的水平来,寄希望于比赛中超常发挥也勉为其难。

2.3.2模拟训练中的困境问题我国的竞技体育在许多非同场、非直接对抗集体项目上可以达到世界水平,而同时具备同场、对抗、集体三个特点的项目几乎都成为我们的软肋。在非同场、非直接对抗集体项目中我们能够抢得先机,占领制高点,而后者,我们没有抢占先机,这与同场、对抗、集体三个特点的项目的复杂性和其可模拟训练的难度较大有关。

一个处于弱势的队伍很难处理好自己的模拟训练。模拟要有对手,弱势同场对抗项目模拟训练中遇到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缺少较强对手的对抗,由于存在对抗对手的水平较低,其实质也很难完成模拟训练的实质要求,无论是模拟对手技术或战术,都很难做到位,模拟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模拟训练就是对各方面竞技能力的整合,它的成功与否,其实也就是意味着最终参加比赛的效果。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比较麻烦的,一个项目在某一国家或地区保持优势,不仅仅是我们所能直观认知的其积累了丰富的该项目的比赛经验,有的把其总结为了解了制胜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在同场对抗类项目中,他们每天的训练中,对抗对手的强大和模拟对象的优秀,这为所有该队队员们提供了较为切近或高于真实比赛的条件,特别是人力条件的模拟环境。近年来国内大为倡导“以赛代练”或“以赛带练”,其实质就是已经认识到了模拟实战训练的重要性,然而,低层次的模拟训练并没有带来我们同场对抗训练的突破。

模拟训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在场内制造观众的呐喊声,灯光的闪烁节律。有人认为,中国球员在大赛中,在强噪音的干扰和观众的气势下就不会做动作或动作变形了,从而得出心理素质差,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这只是看到了现象。其影响最为直接的在于,对手高超技艺的强烈干扰和我方自己对于对手干扰的不足,造成心理的空前压力和紧张,而不是现场气氛造成的。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中,某一弱势项目的模拟训练的这种困境,最终导致了该项目“马太效应”现象的出现。

2.3.3模拟训练的发展思路弱势同场对抗竞技训练如何解决模拟对象的问题,是模拟训练成功的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目前我们的做法是派球员到国外学习锻炼,引进外籍球员,球队出国交流和邀请国外球队来访等等,这些做法都很好,然而,如何解决我们的系统性模拟训练效果的问题,依然不是十分理想。球员的训练面积不大,且来的外援也均是国外的三流队员,交流比赛仅仅是象征性的,不能形成较为长期系统的模拟训练环境,所以,以上的形式只能说是构成模拟训练一个极小的部分。

我们较为有效的做法应当是治本: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保持耐心,这也是弱势项目走向强势的系统保障。引进一些外国优秀教练,充实到我们的青少年训练中去,从青少年开始就形成项目的模拟对抗体系,日积月累,接近较高水平的实战模拟训练系统就会不断完善,形成良性的循环运行。时间对于一个人、一批队员来说是较长,然而对于一个国家的项目发展而言并不长,一两个奥运周期(也就是4~8年)就可以把一批少年队员推向青年队员。所以作为一个国家,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更加容易。

当然对于已经处于高水平阶段的队员,较好的发展思路是,加强同场对抗的强度,提高特别陪练队员的技术特长,在不同的训练目的中,使用有不同特别技能和战术能力的对抗陪练队员,以点的突破提升主力队员的实战综合对抗能力。很好的陪练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解决我们的模拟训练中对抗对手能力低下的问题。陪练只需解决几个技术关键,使其在某方面的能力接近世界级的选手水平。当然训练中陪练选手在时间轮换上应较为频繁。在快速转换中让主力队员模拟实战的感受。增加积累比赛经验。

对于女子同场对抗项目,文章并没有把其列入弱势项目加以讨论,主要是因为她们在世界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尽管成绩有起落。这与我们的模拟训练的成功不无关系,男子做女子的陪练。作为男陪练,其竞技水平高于女子,攻防转换快于女子,但是男陪练又不能太超越女子,要不模拟训练效应也就低下了,因此,可以说中国女子同场对抗项目取得的一些优势,与有较为适宜的模拟对手不无关系。

2.4模拟训练基础上的针对性训练问题在解决练为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和解决队员存在的竞技能力问题。在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讨技能类同场对抗项目,中国队缺失的是那种能力,由于是弱势项目,缺少成功的相关经验和认知,对竞技能力需求的认识不十分清晰,因此出现诸多认识分歧。竞技能力服务训练比赛,竞技能力的不足将制约整体技战术的发挥。同场对抗的一些项目,我们相对处于弱势,因此正确认识竞技能力的缺失将有助于提升队伍的实战能力。

体能决定论者认为,体能是我国技能类同场对抗项目走出弱势的突破口。对这种认识有待进一步研究。毕竟,体能是每一个运动项目的基础,没有体能,就不能很好地整合战术和发挥技术资源,相对来说,同场对抗性项目对于体能的要求更高。然而对于弱势同场对抗项目,其依然是技能主导类,因此它的着眼点应在于技术的有效发挥和战术的最佳组合。金青云等在对第28届奥运会足球预选赛中、韩、伊各队技、战术运用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国奥队在对抗中传球、抢截球技术运用的能力,对抗中有效地完成攻、防技术的稳定性,等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9]这就提供我们一个思路,在模拟训练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技术细节和战术运用能力的研究,强化队员的心理素质和对项目理解方面的训练,进而实现模拟训练的高效性。对体能的重视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要避免体能主导论的泛滥。把握好同场对抗项目的制胜规律。

3结论

弱势项目的发展困境,人们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然而,其发展仍然进展缓慢,究其原因,就是对于弱势项目的研究思路与强势没有多大差异,因此对于弱势的本质致因把握不好,没有意识到弱势项目训练的特殊性,不能很好地进行针对性练习。弱势项目,特别对于我国男子同场对抗类项目的发展,定位要准确,训练观念要创新,从宏观的角度找原因,不能一味地在细节性的制胜规律里找出路。认真地解决好练为战的训练理念,避免形式化,增强实效性,提升模拟训练的质量,把模拟训练作为轴心,通过模拟,集中分散训练,检验训练成效,找出训练差距,进行有针对性的竞技能力训练,这样,弱势项目将会在较为清晰的训练思路下不断走向强势。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14.

[2]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36.

[3]马国义,张庆春,崔建强,等.我国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水平落后的传统文化审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5):76.

[4]张庆春.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训练规律探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1):6.

[5]刘丹.球类运动训练理念批判[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13.

[6]秦志辉.第12届亚洲杯足球决赛中、日、韩各队对抗中技术运用情况的对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2):22.

[7]刘建和.关于同场对抗类项群技术共性特征的初步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

足球对抗训练方法篇4

答:人在实战中只能使出简单的技法动作,这不但是事实,也能够用运动科学来解释。

有的科学解释是我以前讲过的,比如运动生理学中关于运动技能的分类,就能解释拆招说手何以中看不中用。因为从运动技能的类型讲,拳术技能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拳术技能在运用过程中,一、要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二、使用什么攻防动作事先无法预知,三、以视觉感受为主。而拆招说手,明显地,一、不必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二、用什么技法拆招事先已预知,三、它是本体感受和视觉感受并重。这就是说,在运动技能的类型上,用于拆招说手的技法,与实战中的拳术技能,不属于同一类型,而倾向于“闭式运动技能”(一、不必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二、所运用的动作事先预知,三、以本体感受为主)。

拆招说手既然主要表现出闭式运动技能的特征,它们当然不能在实战中使用了。因为实战需要的是“具有开式运动技能特征”的拳术技能(关于运动技能类型的划分,见运动生理学)。

此外,借用运动心理学中的“应激”、“注意范围”、“注意分配特征”、“反应延迟”等理论,也可以揭穿拆招说手的欺骗性,同时说明武术技击为什么只能使用简单的拳术动作。

限于篇幅,我只谈一下“注意范围”。什么是“注意范围”,在运动心理学里有个挺绕嘴的解释――“在瞬间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见《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什么意思呢?我举例说明,譬如在足球场上,球员在传球的一瞬间,粗略地说,他要清楚地把握队友所在的位置、对方球员的位置。详细地说,在传球者所能看到的几名队友中,他把握哪一个队友是处于有利位置的(有利于进攻或者防守或者身边无对方干扰),对于对方球员,传球者既要注意自己身边的人,注意他们对自己传球的干扰或逼抢情况,还要注意在接球的队友身边,对方球员的干扰逼抢情况。

武术技击也是这般,譬如你在警戒对方进攻时,你的注意范围,是既要注意对方的双拳又要注意对方的两腿。因为对方既可能先出左拳或左腿,也可能先出右拳或右腿,你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这些你如何能够判定?所以对方四肢中的任何一肢都不可忽略,要全部注意到。

在对四肢的注意中还要注意对方使用何种拳法腿法,因为对方打出的拳,既可能是直线的也可能是弧线的,而在弧线拳中,又有水平弧线的、由下往上弧线的和由上往下弧线的。你不注意分辨同样要挨打。

对方采取的进攻战术也在你的注意范围之内,他是要逼近打贴身战,还是搞左右迂回,抑或从远距离突然发起攻击,这些都要注意。

在对方的战术中还涉及很多要注意的东西,譬如有人爱使佯攻,但他是佯攻一下即后撤打你的埋伏,还是借佯攻之机顺势发动铺天盖地的拳脚暴雨,或下潜抱摔等,都是疑问。

别看我罗列了这么多,实战技击却比我说的还要复杂。

当一个技击者的注意范围包罗许多的对象时(而且只是警戒对方的进攻),你说,他又怎么能使出拆招说手那种复杂的技法?

至于拆招说手的示范者,因为在他这个示范者的注意范围里,需要注意的对象数量太少了,少到只有一个――对方伸出的一只手或一条腿。当只需要注意对方的一只手或一条腿,而且是慢腾腾地伸出来时,那拆招说手的示范者,他当然可以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如同是变戏法一样地表演他的奇妙技法了。

注意范围理论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在我们看到的“可信的实战”里,从吴公仪、陈克夫之战到三十年前的传统武术散手比赛,再到眼下的“武林大会”、散打、泰拳、自由搏击、综合格斗、拳击、跆拳道,从来没有像拆招说手那般美妙的。拳手们一律使用最简单的动作,不是拳手们无能,是拳手在实战中需要注意的对象太多、太多。

我这还只用了一个“注意范围”,若是再加上“应激”什么的来分析,拆招说手就更加不堪了。

倘若有人认为他可以超越运动心理学的注意范围理论,可以把拆招说手照搬到实战里,好办,请他到实战里去打一回。

问:韩先生,你指导学生练对抗,是一味乱打还是有要领按步骤进行?

答:对抗训练当然要有要领并按照一套由浅入深的方式进行,一味乱打那叫练武术吗?

大家知道,练足球不是给个球让两拨人乱踢,练拳击也不是两个人戴上拳套一通乱打,天底下任何一项技能训练,不管是对抗性运动还是非对抗性运动,没有不讲究方式方法的,拳术技能又焉能例外?

凡是对抗性运动,在技能训练上,最先肯定的都是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技能必须在对抗性训练中掌握;二是其对抗训练必须遵循一定的方式方法。

这两件事在今天都是很好理解的,因为道理很明显,譬如第一个问题,足球、拳击、武术界的前辈们很早就发现独自用脚比划学不会传接盘带射门(相对于足球技能);独自练习的直勾摆和躲闪下潜摇闪,到了拳台一下都使不出来(相对于拳击技能);独自练熟的侧向踹腿、斜线扫腿和直击拳、弧线拳,一旦投入实战技击,立马烟消云散无影无踪(相对于武术技能)。就是说,对抗性的运动技能,要在对抗中掌握。

至于第二个问题,早先研究足球、拳击、武术的前辈专家们,从大量的现象中发现,乱踢、乱打虽然比独自空练有益于掌握技能,但是缺乏一系列训练方法的乱踢乱打,技能的上升空间很小,造就不出来高水平的踢球者、拳斗者、技击者。

既然发现了“对抗性运动技能不但要通过对抗的形式来掌握,而且对抗的练习形式还要有讲究”,那么,使用什么样的对抗形式更有利于技能的掌握和提升,便日夜萦绕在足球专家、拳击专家、武术专家的大脑中。

可以说,在确定了“对抗性运动技能必须遵循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才能掌握”之后,足球、拳击、武术的专家们就把主要的工作转向研究训练方法上了(指技能训练方面)。

顺便说一下,不管武术还是其它什么运动,用于技能训练的方式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改革翻新,因为再合理有效的训练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陷,有它需要改进的地方。譬如刘翔的训练,一些人或许认为,刘翔都拿了奥运冠军了,他的训练应该是最好的,无需改动了。但是刘翔的教练孙海平不这么看,孙海平在刘翔拿到雅典奥运会的金牌之后,对其训练方法仍在不断进行着改进。孙海平的训练理念是“实用,求新”。

“实用,求新”,这句话对于练武术尤其适用,对爱武术的小伙子们来说,“实用,求新”堪称衡量拳术训练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在这句话中,“实用”是前提,就是说,看某人传授的训练,第一步,先看他是否能让学生实用,能实用之后再观察其是否求新。在此千万要警惕“只求新而回避实用”的拳术,因

为那纯属空中楼阁。

至于既不实用又不求新的拳术,一句话,会把人连身子带脑子都练废了――动手挨揍,头脑僵化。

问:我从2007年开始习练八极拳,老师强调练对抗,我一个师叔却反对练对抗,他对我说,戴拳套好多手法就使不上,都废了。师叔希望我跟他练,说要对我倾囊相授。我现在很犹豫,摇摆不定,韩老师,我是否应该转到我师叔门下?

答:很多人不教学生练对抗的理由之一就是:戴拳套会损失掉很多手法(因为练对抗就必须戴拳套)。我不否认拳套这东西会使一些手法摔法丧失用武之地。不过呢,与损失一些手法的戴拳套对抗相比,那种因为拳套而不练对抗的做法,则会把所有的手法毁掉。

因为武术技击需要“开式运动技能”,而开式运动技能,除了对抗训练这一途径,目前尚无其它的方法可以掌握。至于空练,那属于闭式运动技能的练法,不利于任何手法的掌握。只空练不对抗会使所有的武术手法沦为中看不中用的花瓶,摆设一堆。

戴拳套练对抗虽然失去了一些手法,但也保留了一些手法,保留下一部分总比什么都没剩下好吧?

这世界上没有完美,对于武术训练的各种方式途径,我们要做的,是把它们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看哪一种方式合理的成分更多一些,而不是去寻找什么无缺陷的东西,完美的无缺陷的东西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因为它存在于也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和愿望里。

问:戴拳套有很多技法用不上,我想不戴拳套进行对抗练习,这样对抗是否行得通,我想听听韩老师您的意见。

答:不戴拳套练对抗,是否行得通关键取决于你本人的承受力,比如说你是否甘愿让同伴把你的鼻梁打塌、把你的下巴打碎、把你的头打成脑震荡昏迷不醒抬到医院去抢救,另外你光说服自己还不行,你还得去做同伴的工作,看他是否具有与你一样的献身精神。

足球对抗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情感教育;数学课堂教学;作用;方法;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9-01

一、在选材方面

俗话说的好,选材成功是训练成功的一半。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激烈,强度较大,技战术要求比较高的运动,因此体育老师在女足队员的选材上要选择那些具有男性品质倾向,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占优,思维敏捷,性格开朗,品德纪律良好,勇敢自信的队员。只有选择多方面条件都比较优秀的队员,才能在今后的教学训练中更快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技战术,节省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率,才能在将来激烈的比赛对抗中占得优势,克敌制胜。另外,在选材时老师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有些自己选中的条件不错的女生出于某些原因不愿加入足球队,原因有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家长的反对,担心训练会影响到自己子女的文化成绩。这种情况下,老师要耐心做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顾虑,在保证不影响文化学习的前提下,灵活处理好学习和训练的关系。

二、在技、战术训练方面

对于初学足球技术的队员,一定要先认真学好准确规范的基础动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进一步提高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千里之行起于足下,教练员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另外有科学研究表明,在做反复多次的动作时女性较男性有更强的忍耐力。因此体育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在对某项基本技术进行训练时可以适当延长女队员技术动作练习的时间,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技术动作。而在技术动作的运用上,女队员相对男队员来说动作反应又没那么灵活快速,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指导学生多变换练习各种技术动作,并鼓励她们要敢于和善于在比赛中运用。在战术布置上教练员不要讲得太抽象复杂,尽量做到直观具体,也不要对队员限制太多,否则会让队员感到束手束脚,不知所措,应该给予队员自由发挥的空间。足球是集体比赛项目,队友间的协作配合很重要,为了强队员间的默契度,日常的训练本人多采用两人一球的练习方法,如互相传接球等,以此提高默契度。

三、身体素质训练方面。

学校女足队员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系统还未成熟,骨骼还不够结实,肌肉里面水分脂肪较多,肌纤维数量相对男生来说较少,因此在训练中教练员要注意避免进行过多的力量性练习,尤其是下肢的负重练习,而应以速度和耐力练习为主,循序渐进,科学训练。身体素质训练相对比较单调,教练员应尽量想办法丰富练习的内容,可以多采用游戏或比赛的方式,寓教于乐,提高女队员的练习积极性。另外,当今世界女足运动发展的潮流趋势是男性化,即对抗强度越来越大,因此女足平时的身体素质练习要不断加强,水平要不断提高。

四、心理方面

女生的情感比较细腻敏感,思想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因此在训练中教练要细心观察队员的情绪表现,及时发现处理,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是语言语气和态度,不能对队员太过严厉,否则易使女队员产生叛逆或畏惧心理。对于队员出现的错误,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采用耐心温和的态度,这样做比较容易让队员接受。另外对于一些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男生的围观起哄等教练应及时提醒队员,教会她们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抗干扰能力,集中注意力于训练中。为了提高队员的心理素质,本人曾经有意安排自己的女足队员们做年级学生的乒乓球赛裁判工作,每俩人负责一张球台的比赛任务,在裁判工作中,面对众多球员和观众挑剔的眼光和各种评论,甚至一些人的谩骂,女足队员们从开始时的紧张畏惧到后来逐渐变得从容淡定,从而锻炼了胆量,提高了心理抗压能力。队员只有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应对将来激烈甚至残酷的比赛。

五、日常管理方面

足球对抗训练方法篇6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鲁能足球学校为列,结合中国足球的发展现状分析研究,找出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问题,以求找到科学、创新的基础训练内容,而且它能准确地选拔符合足球发展趋向的青少年队员,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等耗损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足球改革的深入,足球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纵观中国足球现代历史,总是败多胜少,显得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对鲁能足球学校中每位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观察研究,系统完整的找出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通过足球教练员正确的训练指导,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鲁能足球学校球中年龄组分别为13岁、15岁、17岁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山东省足校学校中青少年训练现存问题

1.青少年足球意识的薄弱。足球意识是影响足球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足球教学和训练实践中通用着许多足球意识的基本术语如:进攻意识、防守意识、抢断意识等等。而在调查访问中,发现很多青少年的对于足球意识的理解很不到位,阻碍了在球场上的动作形成,从而影响了成绩。以13岁、15岁和17岁三个年龄组为例。

2.足球基础技术掌握不熟练。足球运球的不连贯:在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训练中运球不熟练、导致运球时间过长、甚至掉球。

3.头顶球技术薄弱。头顶球技术在现代的比赛中越来越重要,已被人们称为“第三只脚”,是必须掌握的足球技术之一。下面就我对头顶球最基本的练习头球颠球进行的统计。

(二)山东省足校学校中青少年训练的提高

1.青少年足球基础技能的训练。事实证明,哪个国家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抓得好,哪个国家的足球上去得就快。要打好基础,就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我们一定要根据足球运动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对青少年进行多年系统的全面训练。

2.足球运球技术的训练。将6名学生分成两路纵队。在开始前每隔3米斜线地放置一个标志物,每边共用5个标志物。第一个队员快速脚内侧运球绕过所有标志物后,脚内侧传回。然后快速跑回自己的队尾。第二个队员开始练习,重复第一个队员的练习过程,看哪一个队最先完成所有队员的运球练习。

3.对抗能力的训练。方法1:护球与破坏:两人一组,球放在场地一点不动,一人用身体保护住球并依住对手,使球始终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而另一个人通过假动作、转身、摆脱、偷袭等合理的足球对抗动作力争把球踢到或破坏掉。方法2:运球与破坏:10到15人一组,每人一球,在中圈内运球,在运球的同时允许去破坏别人的脚下球,球被破坏到圈外的,同时球被踢出中圈外的运球人也自动离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研究发现青少年在足球训练方面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青少年足球意识的薄弱,基础足球技术掌握不熟练,足球运球的不连贯,射门成功率低下,隐蔽性传球不到位,头顶球技术薄弱,对抗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将会制约着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水平、速度以及前进的方向。

(二)建议

1.战术上应加强基本意识与基础配合的训练。基本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技术训练之中。要加强局部的攻防配合的战术意识的训练,提高运动员观察、判断、正确行动、协同配合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2.基本技术要以控制球和脚法为主。在青少年训练中要着重抓好控制球和脚法的训练,这是全面提高技术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长期卧床老人的护理措施(6篇)
  • 下一篇:麻风病日宣传工作总结(收集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