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着我们的笑脸时,沧县杜林乡联立小学的全体师生又迎来了充满阳光的一天。阳光下的这片绿荫,感觉是那么微妙,阳光下的成长是那么温馨。绿色校园哺育着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一走进校门,学校甬路两边的冬青翠滴,成排的龙爪槐形状千奇百怪,还有那粉红色的毛槐,每到春季花朵挂满枝头,各班教室前的花池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还有那操场一圈圈的钻天杨郁郁葱葱,挺拔秀美……生活在这片绿荫下,我们兴奋,我们愉悦。
劳动技术教育是农村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杜林乡联立小学依托地理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校内园田、校外基地,大力发展校园经济,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并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形成了“优化校园环境与劳动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校园经济管理育人模式。
联立小学共有园田5.7亩,分为学校园田、教师园田、学生园田。为使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首先加强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师生的认识,营造了开展活动的良好氛围。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学校有丰富科研技术的王玉宽老师为技术指导,每到播种季节,全体教师共同商讨种植计划及管理事宜。校内园田以年级为单位分组管理。
联立小学立足实际,利用少先队特色教育,成立了少先队“特色中队”,队员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学校的“树木”、“园田”、“学农基地”管理兴趣小组,不少队员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管理学校的枣树、柿子树、槐树、杨树、花树等。队员们适时给树木浇水、施肥、剪枝,有的还学会了栽培、嫁接的新技术。劳动实践课,队员们在学农基地学会了给棉花整枝、打叉、锄草、捉虫等初步的棉田管理知识。
田间劳动实践,学生不但掌握了简单的劳动技能,还磨练了队员们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分享了劳动成果的快乐。园田管理、种植,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从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艰苦朴素、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同时,初步掌握一些农业农村生产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培养孩子们的劳动实践能力和责任感。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校园里,孩子们像幼小的枝芽,绽放着绿色的美丽。他们爱绿色的校园,珍惜学校的一草一木,认真参加植树劳动,让美丽的绿色装点校园。绿色的校园,使他们感到生命的活力和积极向上的激情。绿色点缀了校园,也点缀了师生的生活,它使大家眼前的色彩变得清净明朗。
为唤起孩子们的爱心、社会心、责任心。2011年3月,联立小学筹划成立了“苗苗爱心社”,每月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心活动,“每天节省一角钱帮扶困难同学”;做“拒绝白色污染”宣传,开展“捡拾白色垃圾”活动,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受到家长们们的赞誉。
2013年3月我校在园田种植了茄子、辣椒、豆角、小葱、茴香、香菜等蔬菜,师生共同管理,浇水、施肥、捉虫。在学农基地种植了花生和优质大豆,大豆、南瓜大丰收。冬季大白菜,长势喜人,收获一万多斤。校园经济开发收入有专人入账管理。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资助贫困生,部分用于教师福利,其他分配到各班做班费。校园经济开发使师生们尝到了甜头,纷纷投入到劳动中去,全校师生的种植积极性逐年提高。2014年3月,我们全体师生在绿色校园工作中,栽种碧桃80株、红叶犁120株、榆叶梅2珠,美人蕉60棵,西番莲106颗,在学校“绿色班级”活动创建中,各班共栽种花草220盆,成为绿色校园中的班级小花坛。
联立小学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让孩子们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让学校里所有的师生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裁一棵树,种一盆花,一个弯腰捡起地上废纸的举动,一次废电池回收活动,一项科技环保知识的宣传,一句“朋友,请节约用水”的温馨提示,一个点头、微笑,一声问候,甚至是一封拾金不昧的表扬信,一项为贫困学生的捐款。事情虽小意义却很深远。孩子都愿意做一个个绿色的使者,树立绿化校园的意识,积极投身到学校统一安排的有关活动中去,为植树造林,栽花种草,清洁扫除,环境美化做应有的贡献,也严格遵守学校有关规定,如不乱扔果皮、纸屑,不浪费用水,不随意毁坏花草树木。通过校园绿化、美化,营造师生积极、健康、文明、向上、和谐的精神面貌。
一、绿化校园,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场所
校园是育人之地,校园环境设计不同于其它公共环境,它需要担负起育人的功能,它不仅仅是景观的设计,也是超越景观之上的。它必须富有文化的内涵,需要体现文化的意境,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传递文化意蕴,表达教育的精神和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校园环境体现教育的精神。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装饰,而需要在整体规划设计时遵循教育的精神理念,寓教育精神于环境之中,环境有引导人的行为,熏陶、启迪、感化人的功能。文化的意境需要通过景来表达,但它又超越景色,境生于景,但超乎景。
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学校平房前原是瓦砾成堆,杂草丛生的闲置地。2007年在新一任校长带领下,全体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将其清理干净,开发成为学生劳动实践园,交付各班,全程管理,因此校园变绿了,四周百花争艳,为学生营造了舒适的学习场所。
二、合理开发利用校园基地,让学生受教育
学校遵循小基地、精品种、高效益的原则。把校园内30多亩地开发起来,建起了大棚。在基地中学生既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得到了劳动锻炼,提高了劳动意识,又学到了一技之长,毕业回乡后能发挥自己的专长服务“三农”。
三、提高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能力
依托教学资源建设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水平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学资源包括专业建设的资源、课程建设资源和实训环境资源。
四、有效利用劳动实践基地为“三农”服务
1、认真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种植试验,为农民致富引路。
首先精品种玉米,施适用的化肥,请农科站人员做指导教师,指导种植实验,经过技术人员定期指导,师生共同努力,获得了丰产丰收,把从种到收的过程编成了教材印发给学生,带回家给农民指引了一条富裕路。
2、加强劳动基地建设在农业科技普及中发挥作用。
劳动实践基地既是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又是向农民传递信息,传播科学技术。该服务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对促进当地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加强学校劳动基地建设,不仅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广阔的天地,更为学生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之一,又是服务“三农”的一个平台。
[参考文献]
[1]郝理想、秦素粉。教育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及本土化实践变式研究[J].职教通讯,2010(6)2007(4)。
关键词:依托、德育基地、扎实开展
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德育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均纷纷呼吁教育界要高瞻远瞩,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因此,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各种德育教育基地的命名、验收等工作,其根本宗旨就是充分利用这些德育资源来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如何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并使其和学生德育工作相融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性,以下是我校在利用德育活动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些做法,作如下浅析:
一、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扎实开展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社会无限热爱的一种崇高的思想感情。它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在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中巩固起来的。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国青少年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为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校先后成立了“广州黄埔军校”教育基地,“烈士陵园”教育基地,每年我校都充分利用这些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例如在黄埔军校里,我们通过让学生参观军校的基础设施,战士们曾经的生活和军事场所,观看各种战斗图片和历史资料,并从中认识许多杰出的革命英雄等,引导学生忆先辈、树理想、,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新时期的“四有”新人。同时,每年的清明节,我校均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缅怀先烈,使学生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提高认识,勿忘国耻。从而树立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志向。由于我校充分发挥德育基地在学生教育中的优势,使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参与活动中,激发学生从热爱家乡到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
实践表明,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丰富的德育活动,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必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依托军事教育基地,扎实开展学生的军事国防教育。
为加强学生的军事国防教育,我校于几年前就与县武警中队结成共建单位,建立了自己的德育教育基地,每年我们都组织学生参观军人的营房,聆听战士们介绍该部队在和平年代的作用和相关的军事科学知识,还现场观看战士们的精彩演练。同时为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自律的能力,我校还与武警中队联合起来,在每年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参加“少年军校”活动。少年军校的训练安排得紧张而丰富,从整理内务到队列训练,从紧急集合到野营拉练,从摸爬滚把到实弹射击,从遵章守纪到国防知识教育,学生们在这里开阔了眼界,经受了锻炼,同时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自制等多种能力。除此之外,“广州市军事博览中心”也是我校的教育基地之一,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活动,由于基地里有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军事武器,如一些战斗机,两栖坦克,各种战斗大炮等,学生们通过聆听战士们的讲解和演示,了解了各种战斗兵器的作战模式,而且他们还现场做起了“军人”,模拟作战,使他们既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军人的自豪,也真正受到了军事国防教育。
三、依托劳动教育基地,扎实开展学生的劳动教育。
劳动实践是全国少工委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和未来发展要求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劳辅德、以劳促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依托,否则难以持久。为此,我校劳动基地建设的思路是以学校为圆心,以家庭为半径,形成牢固的基地圈,在此基础上,放眼圈外世界,开辟发展社会基地,形成开放型、多功能、综合型的基地网络。我们以劳动实践阵地为依托,以劳动技能竞赛和成果展评为激励强化手段,在全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1、我们充分发挥校园优势,立足校内基地,充分挖掘校园劳动实践资源,先后建立了“小云雀广播站”“卫生红旗班”“劳动实践第二课堂”等,这样,学生们在校内就有了多处体现劳动的固定场所。
2、我校还争取多方支持,兴办了两处校外劳动基地。一是沙塘桔果园劳动基地,二是将敬老院建为学校校外劳动实践基地。通过不定期地让学生们到这些基地参加劳动,如在果园里进行除草、除虫、摘果等,在敬老院进行种菜、打扫卫生,慰问老人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劳动实践,使学生们既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艰辛,同时又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增强了劳动的技能,同时还使学生们懂得了尊重长辈,做诚实、正直、宽容、有责任的人。
3、为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我校还将基地延伸到了家庭,鼓励学生把家里作为自己流动的劳动基地。使各种劳动技能得到锻炼提高。如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我为妈妈做一次饭、我为妈妈炒一个菜、我为妈妈洗一次衣服、我为妈妈洗一次脚,我为妈妈做一天家务等,充分发挥了家庭劳动基地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