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讨论结核病防治机构与综合性医疗机构合作对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效果,为日后的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2013年的结核病防治机构、综合医疗机构的转诊到位情况、总体到位情况为研究对象,利用全球基金项目,应用结核病监测报表来分析,总结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结果]经过临床统计,我省累计报告肺结核患者共计102789例,转诊到位患者为48817例,追踪到位患者为40180例。在312075例出诊肺结核患者当中,来源为转诊的患者为91403例,占初诊结核病患者的29.3%;追踪到位患者为40180例,确诊为涂阳患者13638例,占总数的33.9%,总体上的结核病控制工作比较理想。我省转诊到位率从2011年的40.1%上升到2013年的50.8%,整体上升了10个百分点,大部分地区的结核病防治机构与综合性医疗机构合作情况较好,结核病控制工作在预期中发展。[结论]结核病控制工作一直都是医疗工作中的难点,由于医疗机构和非医疗机构都是单独进行结核病的控制工作,因此在结核病防控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效。我省于2011年开始展开结核病防治机构与综合医疗机构的合作,针对结核病控制研究了一系列的方法,总体效果良好,日后将加强应用,进一步控制结核病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
结核病;防治机构;综合医疗机构;效果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35-02
从大环境上来讲,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22个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同时结核病发病人数已经提升到了世界的第二位,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社会安全和人民健康。为了能够进一步控制该种疾病带来的危害,需要联合多种机构共同进行防控工作,一方面加强对疑似患者的筛选和诊断,另一方面给予患者必要性的治疗和帮助,控制结核病传染扩散的同时,减少结核病影响范围,为广大的百姓提供更强的医疗保障。本研究主要讨论结核病防治机构与综合性医疗机构合作对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013年的结核病防治机构、综合医疗机构的转诊到位情况、总体到位情况为研究对象。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有效数据与资料,本次研究将对2011年-2013年我省的结核病统计监测报告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同时会利用中国全球基金第四轮项目培训工作记录资料作为参考。经过统计,我省在2011年-2013年期间,各项指标均达到和超过原项目的设计目标,累计培训综合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共计58676人次。
1.2方法
利用全球基金项目,应用结核病监测报表来分析,总结所得到的数据和信息。第一,对结核病患者的转诊到位情况(一定时期内,各类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向结防机构转诊患者中,到结防机构就诊者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进行分析和统计;第二,对我省的结核病患者追踪到位情况(一定期间内,某省、市、县、辖区内医疗机构,向指定的结核病防治机构转诊,但未到位的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中,通过结核病防治机构追踪后到达结核病防治机构就诊的肺结核患者和疑似患者所占的百分比)进行分析;第三,对我省结核病患者总体到位情况(一定时期内,由各类各级综合医疗机构转诊至结防机构的就诊患者数,加上转诊未到位由结防机构追踪后,到达结防机构就诊的肺结核患者,以及疑似患者数占同期综合性医院网络报告的一定时期内各类各级综合医疗机构转诊至结防机构的患者数)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由于本次研究的数量比较大、数据比较多,将会通过中国全球基金结核病项目管理系统,对项目工作得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录入,省级对各级上报数据进行逐步审核,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工作。
2结果
经过临床统计,我省累计报告肺结核患者共计102789例,转诊到位患者为48817例,追踪到位患者为40180例。在312075例出诊肺结核患者当中,来源为转诊的患者为91403例,占初诊结核病患者的29.3%追踪到位患者为40180例,确诊为涂阳患者13638例,占总数的33.9%,总体上的结核病控制工作比较理想。我省转诊到位率从2011年的40.1%上升到2013年的50.8%,整体上升了10个百分点,大部分地区的结核病防治机构与综合性医疗机构合作情况较好,结核病控制工作在预期中发展。结核病控制工作一直都是医疗工作中的难点,由于医疗机构和非医疗机构都是单独进行结核病的控制工作,因此在结核病防控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效。我省于2011年开始展开结核病防治机构与综合医疗机构的合作,针对结核病控制研究了一系列的方法,总体效果良好,日后将加强应用,进一步控制结核病带来的不良影响。
3讨论
3.1结核病控制问题
结核病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对患者造成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该病的传染性较强,很多患者都是由于周围的人际关系中存在结核病患者,导致自己也受到传染,扩大了结核病人群。据不完全统计,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我国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大概有19.3%的患者会到相关的医疗机构就诊,但是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诊断,导致患者受到的负面影响扩大,加剧了人群中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有21.4%患者在医疗机构中发现自己患有结核病,但并没有及时转诊到结核病防治机构中进行治疗,不仅导致病情恶化,同时提高了传染率。在众多的人群当中,仅有7.6%左右的患者会到结核病防治机构接收相应的治疗和管理工作,这个数字并不让人满意。结核病控制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工作的重点,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安定团结,今后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在应用强制性措施的过程中,缺乏有效手段和方式,引起了不必要的矛盾和事端,对居民的安定造成影响。
3.2结核病防治机构与综合医疗机构合作
目前的结核病控制工作非常不理想,相关部门下达的命令未得到有效执行,现实情况已经不容忽视。为此,应积极展开结核病防治机构与综合医疗机构的合作,从客观上提高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效果。第一,两者的合作,能够增大结核病患者的筛选范围,并且在发现结核病患者后,可以及时的登记、报告、转诊,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加强对结核病患者的控制。第二,在接诊结核病患者或者是遇到结核病疑似患者时,一旦出现特殊情况,能够及时互通消息,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处理手段,减少负面情况和医患矛盾。第三,结核病防治机构与综合医疗机构合作后,能够逐步提升患者的检查率,同时在转诊追踪能力方面也可以获得较大提升,将确诊的患者及时上报给有关机构,登记处理后帮助患者治疗,避免延误带来的恶性后果。综上所述,结核病防治机构与综合性医疗机构合作,对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效果非常显著,我省在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工作成果方面,均获得显著提升,日后需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结核病防控工作的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建伟,蒋莉,连永娥等.广东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结核病筛查工作评价[J].华南预防医学,2014,05(06):459-461.
随着现代医疗的迅猛发展,医疗设备及技术的长足进步,尤其是手术内贵重仪器越来越多,动辄上百万仪器十分常见[1]。医疗设备质量与安全的管理时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2],其决定医疗过程的正常运行。目前部分医院将医学设备质量安全管理纳入科主任、护士长工作能力考核指标中,从而更好的提高科室对贵重医疗设备的质量安全管理[3]。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高精尖医疗设备的临床应用,在显著提高临床救治效率同时[4],给医疗设备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5]。本研究总结本院关于医院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的经验及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医院为大型省属三甲医院,估算资本接近3个亿,设床位1500张,拥有大量的高精尖影像学检查与治疗设备,其中超过500万医疗设备有40台以上。本研究主要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100例次大型医疗影像设备相关档案资料管理经验进行总结,按照不同资料管理方式分为两组,其中2015年1月之前者为对照组,2015年之后者为观察组,各100例次。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主要以保存相关资料,并监测仪器设备运行状况,一旦发生故障及时维修或报厂家修理;观察组实施近年来针对医疗设备资料的集中管理措施,首先分析医院现有医疗设备档案资料管理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制定相应解决对策,比如提高工作人员操作规范性,加强对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观认识性,促进其主动参与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并健全相关医疗设备档案资料管理的相关工作制度,并严格依据已经制定的制度规范实施。同时对医院现有医疗设备档案资料管理工作相关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干预前后相关医疗设备的运转情况以及医疗工作完成情况。其中医院医疗设备档案资料管理的主要包括:相关仪器设备采购及安装、调试过程的原始资料,主要有设备采购过程的申请单、上级批准文件、招标投标中标书、购买过程签订的合同、安装调试过程相关报告、仪器设备的发票原件及其复印件、使用说明书、使用操作手册、仪器设备的合格证等等相关资料均进行存档备用。在相关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后,定期监测其运行状况,并对维修记录进行统计,其中包括维修时间、维护人员、维修原因、是否更换配件以及所更换配件名称、维修结果等,做到有据可查,且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对大型医疗设备资料进行定期清查与整理,达到有效规范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
1.3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前后医疗设备运转情况,并对干预前后两组医疗设备整体运行状况进行评价。
1.4评定标准
医疗设备整体评价:由设备科主任牵头对全院在运行医疗设备进行抽检,并进行环节质控,根据可使用科室提供的每月?|控评分进行总结与计算,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整体医疗设备运行状况越良好。
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干预前后医疗设备运转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医疗设备运转情况中资料齐全率、资源浪费率及正常运行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资料齐全率、资源浪费率及正常运行率均高于干预前及干预后对照组(P
2.2干预前后两组医疗设备整体评价比较
两组干预前医疗设备整体评价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医疗设备整体评价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水平的提高,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其作为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标志,而被认为是现代医疗的重要领域。以往理论提出,医疗技术发展的基础取决于医疗设备的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院对于医疗设备的引进不断更新,新设备贵重设备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旧医疗设备逐渐被更新换代,从而给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作为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缓解,其起到规范医疗设备管理,更利于加强对医院医疗设备掌控及科学配置,保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提高医疗水平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医院医疗质量影响到一个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关系到医院的基本医疗质量和社会信誉。利用统计综合分析中的医疗指标、质量指标来保证统计信息的准确来源。加强医院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反馈疾病的发生及其规律。
利用诊断质量指标综合反映医院住院医疗质量和管理状况,评价医生业务水平。利用治疗质量指标观测直接影响医疗终末质量。利用工作效率指标反映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利用单病种质量指标来反馈主要包括住院总费用、医疗水平、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誉度。利用医技科室质量指标来管理大型医疗设备运营情况,为医院的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数据依据。
2统计信息是医院实施量化管理的数据资源保证
现代化医院离不开科学的决策,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医院卫生统计能够迅速反映医院管理活动中的动态变化指标情况和历史全貌,为制定医院质量管理指标和计划,监控方案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工作经验教训,提供可靠的、权威的数据资源保证。
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开阔了领导的思路,提升了领导的思维层次和领导能力。管理者通过统计信息获得资料,通过资料发现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途径;如:通过对工作效率指标的分析,加强对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管理;通过对诊断质量指标的分析,加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通过对治疗质量指标的分析,强化对治疗患者出院情况的正确填写,真实反映医院的治疗质量;通过对医技科室质量指标的分析,了解医院大型设备的使用情况,掌握医院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费用结构指标的分析,认识医院效益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总费用不变的情况下,如何降低药费构成比,相对提高医疗服务费用比例,从而提高收入“含金量”,此同时患者得到合理的用药和优质的服务;通过对单病种质量指标的分析,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医疗质量。打出医院的医疗品牌,提高医院在社会的信誉度,树立医院的知名度,为医院获取社会效益。
3统计分析是医院管理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