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蔼幽默的语言
“报告迟到!”一个响亮的声音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怎样使同学们回过身来呢?老师环视了同学们之后,转向迟到的同学唱曰:“你知道我在等你吗?”(歌词)同学们大笑。老师:“掌声欢迎!”同学们热烈鼓掌。那个迟到的同学轻松而迅速地加入了这一热烈的课堂。
“报告迟到……”一个弱小的声音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全班同学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等待着“暴风雨”的袭击。“你怎么迟到了?”老师厉声问道。迟到的同学沉默……“无组织,无纪律,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难道这儿是自由市场吗?以后再迟到,就不要来了。这儿有你不多,无你不少……”本来很好的课堂气氛变得沉闷起来。
第一位老师用和蔼幽默的语言,简简单单的一句歌词,处理了迟到事件。不仅使迟到的同学愉快的接受了批评,也是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精神抖擞,学得轻松愉快。而第二位老师却用近乎责骂的语言解决了同一问题行为。这样处理不仅使迟到的同学心里不痛快,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课堂气氛。自己生气,学生沉闷,教学效果从何谈起。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殊不知,良药若是苦得让人难以下咽,疗效从何而来?忠言若是逆的入不了耳,利行又从何而谈?
二、严于律己的行为
一堂英语课上,有一个学生读一个非常简单的单词时,发音不正确。老师走过去轻声的说:“我没听清楚,你能不能再说一遍?”“可以!”女生又大声读了一遍,当然还是错的。但老师并没有直接指责学生,而是再次询问女生:“刚才我讲这个词的发音时,是不是没有强调重音?”“强调了……噢,是我忘了,没读重音。”女生不好意思的笑了,接着又用正确的语音读了两遍。“很好,你很聪明!”老师给学生一个会心的微笑和发自内心的称赞。
女生接收了批评,改正了错误,同时脸上还露出了笑容。明显的看得出他接受这种批评很开心。用检讨自己的方式,严于律己的行为提示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的确是一种艺术的批评。学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批评过错行为,采用委婉的,询问式的,检讨自己的方式,耐心地向学生询问,检讨自己是不是有教学失误。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高尚的人格修养。我觉得教师越尊重学生,越严格要求自己,越近乎苛刻的检讨自己,学生就会越尊重教师,越会主动自觉的检查自己的过错,知错乐改。
三、和蔼宽容的态度
一位学生笔盒里的三元钱被偷了,他告诉了班主任。但班主任老师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笑着说:“小事一桩,我们还是先上课吧。”快下课时班主任老师坦诚亲切地说:“关于同学们议论的事,一定是该同学不小心把钱掉在了地上,谁见到忘了交公吧!”他观察到一位学生满面通红羞愧地低下了头,但他仍不露声色。课后该学生主动找班主任认错,说明原委。班主任老师便和这位同学真诚地交谈,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替他还了钱,而且也没将此事公开。
这位老师没有指责,没有惩罚,也没有请家长,而是以和蔼宽容的态度,巧妙地解决了这一司空见惯而又棘手的问题行为。宽容是一种美德,作为教师,宽容更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学生有了问题行为不要过多的指责,更要多一些体谅,多一些友爱,多一些宽容。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四、旁敲侧击的策略
在批评某种错误的认识、做法时,在批评某种不良的习惯、不良的风气时,不直言其事,而是借助于寓言故事、历史典故、轶闻传说来讽喻说理;或借助于批评类似现象,引起对方的联想、比照;或讲个小笑话,启发对方去思考,这种批评方式可称作旁敲侧击。
关键词:小学德育批评教育艺术
在德育教学中,表扬和批评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主要是对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进行判断和教育的措施,一般情况下,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应多用表扬,慎用批评,即使是批评学生,也应该起到积极地教育意义,而不是教师发泄不满等情绪的途径。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利用批评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呢?
一、明确德育教育中批评的目的
批评一般是用在学生犯错的情况下,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会产生不满甚至厌烦的情绪,认为自己的教育没有收到理想中的效果,对于学生的表现感到失望,甚至面σ恍┮欢再,再而三犯错的学生,教师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然而然地采取批评的教育方式,把自己的不满情绪直接宣泄到学生身上。由此看来,很多教师对批评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认为批评就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严厉地指责学生,让学生在畏惧的基础上服从教师的教育。实际上,批评教育不仅包括教师的责备或者责罚,也应该包括谈心、引导等。责备容易引起学生的戒备心理和反抗情绪,如果一味地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加以责备,而忽视学生的情绪,只会使学生感到反感,从而抗拒教师的指导,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
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应该明确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指责学生的不是。通过批评教育学生,应该使学生从严格要求自己的角度,或者教师对学生提出期望,并根据学生当下的行为表现做对比,通过良好行为规范和目前的行为表现出现的一个强烈反差,或者拿其它榜样学生的行为与之对比,是学生产生强烈的羞愧感和自责感,再加之教师或者语重心长或者严厉地谈话,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再进一步通过说服教育、谈话、榜样模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自我认识和反省的能力,帮助其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二、批评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孔子强调教育要因材施教,批评教育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内容,做到视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批评教育要坚持如下原则:
(一)公开性
批评的公开性是指批评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学校德育教育所指的公开场合是指班级内部,如果批评教育放在全年级或者全校等公开场合,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巨大的伤害。所以,公开性的批评一般不宜点明某个学生的姓名,而是针对班级或者学校的不良现象加以说明和教育,以起到警示全体学生的作用。公开性的批评,为了起到积极地教育作用,可以针对某一不良现象,展开班级内的民主讨论和交流活动,可以由班长组织,以班会的形式,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由此而订立班级行为准则,这样也会增加班级行为规范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使学生在心悦诚服地基础上自觉地遵守班级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隐私性
批评教育的隐私性,是和公开性相对应的,主要是针对个人的不良行为进行教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敏感的学生,教师更需要注意批评教育要在私底下进行,切不可在公开场合故意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都比较小,但是孩子也需要教师家长的尊重,也很注重个人尊严。私下教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辞,谨慎使用一些批评性的或者否定性的词语,切忌侮辱学生的人格,给学生贴标签。只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充满爱心,在批评教育时耐心地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这样会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教师在学生中也越来越有信服力。
三、讲究批评的艺术
批评并没有一定可遵守的原则,不同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批评方式,但要注意委婉和诚恳。一般情况下,批评需要讲究以下艺术。一般情况下,教师应用与学生谈心的方式,委婉地进行批评教育
很多学生一听到老师要叫他去办公室,就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尤其是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崇拜和畏惧的心理,如果教师的批评过于激烈的话,会使学生害怕办公室,害怕老师,甚至不愿再去上学。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实施批评教育,要注意说话的措辞和语气都要够委婉。教师可以以谈心的方式与学生诚恳地进行交流,使学生逐渐打开心扉。比如,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开头:“你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我看你最近上课状态不太好,能跟老师讲讲怎么回事吗?”以比较亲切地方式开头,如果学生能够敞开心扉跟教师交流,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教师可以选择给学生一次机会;如果有的学生采取回避的态度,教师需要采取谈话战术,先罗列学生最近的不良行为表现,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都看到眼里,然后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如果学生仍然抵赖,不承认错误,教师就要严厉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并陈之以利害、晓之以利弊,希望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学校的教育管理、班级的风气以及他自身的危害性。
很多学生可以有改正自己错误的决心,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关心学生在家庭或班级内的情况,帮助学生规避不良的影响,走出困境,主动帮助学生改错。很多教师容易在不了解学生的具体错误情况下,一味地指责学生。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处境,问清楚学生犯错误背后的原因。
所以批评学生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性地批评学生,可以从心底唤起学生的自醒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动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会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张,老师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利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我们每位老师都有批评学生的经历,会不会运用艺术的方法批评学生就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意识到的了。
有人把老师批评语言的类型分为十多种,有什么赌气型、蔑视型、讽刺型、挖苦型等等,我认为都不是在艺术的批评学生。
批评学生是一门艺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艺术的批评学生呢?
我在教学中吸取了点滴的经验,觉得一下几种方法能在不伤害挖苦学生前提下取得不错的效果。
第一,讲明道理,给足面子
俗话说“忠言逆耳”,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在娇宠下长大,多数都接受不了正面的批评。即使心中知道老师是为自己好,但由于失去了面子,也下意识的采取不配合的态度,甚至有的学生为了挽回面子而顶撞老师。
我们不妨在“忠言”上做些文章,能不能“坏话”好说,柔中带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苦药”包上“糖衣”,这样会使学生顺耳动心,比较容易接受批评呢?如我在布置作文时,班上一个叫冯铄的同学字迹总是很潦草,以前提醒他注意也不往心里去,我想这件事也不算原则上的错误,如果正面批评也许他不能接受。于是我采用迂回战术,在作文发到他的时候,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夸他长的高大帅气,干净清爽,正当他得意之时,再说“人家都说字如其人,可是你的字就比你的长相差多了。你看,字也潦草,卷面也不整洁,下次写作文时能不能让你的字和你一样的帅气?”他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下次的作文真的就工整多了。
第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按照常理,批评学生时应该指名道姓,单刀直入。但在面对犯错误的同学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小集体时,这样做往往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抵触。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引经据典,借古讽今。让犯错误的同学自我意会,自我改正,也能达到批评的效果。
如在布置学生背诵课文时,常常遇到完不成背诵任务的学生,往往都是几个或者十几个。这样不大不小的错误说轻了学生不当回事,说重了也许会集体逆反。我就在一次提问背诵时,给全班讲了一个曾国藩的小故事:一天夜里,曾国藩在家中背诵文章,他读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背诵不下来,也数不清他读了多少遍了。但是他丝毫没有放弃,一遍没背下来,再读下一遍。这下可难坏了一位梁上的君子,他本来想等着曾国藩睡觉之后偷东西的,可在房梁上已经趴得腰酸背痛了,曾国藩还是丝毫没有睡觉的意思。他听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终于听得不耐烦了,从房梁上跳下来,当场给曾国藩背诵了一遍,最后说了一句:“连我都背下来了,你还背不下来,你真是笨到家了!”而后扬长而去。
故事讲完全班同学哈哈大笑,等学生笑完之后,我说:“曾国藩这样鼎鼎大名的人物在求学时背诵课文都比不上一个小偷,可是日后两个人的人生却相差悬殊。可见背课文不仅仅是要靠智力,更重要的是要靠毅力和恒心。我相信大家在昨天都认真得背了,可能有的学生像曾国藩那样认真背了却还没背下来。那这些同学就要继续发挥曾国藩的精神,用毅力坚持到最后。也不仅仅是背诵课文这件事情,以后的人生中也要处处发扬曾国藩的精神。”
讲完这则故事后,再有同类事情发生,我就会起一个头,说:“你现在缺少的是――?”全班同学就会一起附和说:“曾国藩精神!”学生也比较乐于接受这种批评方式,基本上再给一次机会都能背下来。
三、空白效果反躬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