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岗位:调度中心具体职务:调度长
岗位任务:通过汽车运输方式将厂内需出库的钢材配送到指定到站以及厂内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承运回厂的运输过程中所进行的车辆调度工作。
一周一下子就过去啦,这一周我在广州市韶钢港务有限公司的北区调度中心实习,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想在实习中有收获,就必须勤问、勤学、勤做。因此,通过一周的实习,我对韶钢物流系统的操作流程有了大概的了解。在这里主要负责车辆的调度工作,具体就是派单和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其中派单是调度中心的最主要工作,在实习过程中,我有不懂的就会主动向值班的同事请教,她们也会非常乐意地向我解答问题,在请教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怎么样与别人沟通。实习期间,我了解到韶钢集团的车辆有一小部分是自己公司的,大部分是外包的车辆,不过外包的车辆要服从韶钢集团的管理,共有车辆400多台。这些车辆主要将钢材销往广东省的珠三角地区,然后从珠三角拉回煤矿等原材料,达到双程运输的目的,有利于节约物流成本。而省外主要以江西、湖南两个省为主,且是单程运输。运输的路线是固定的,司机必须按固定线路行驶车辆。在调度中心印制的单据有:出库通知单、转仓单、车辆调运单、韶钢在港物资提运单、矿单。调度的车辆有厢式车、栏板车、平板车三种类型。在调度中心实习一周学到的就是以上一些知识。
6月11日-6月17日
实习岗位:调度中心具体职务:值班员
岗位任务:负责对区内各类情况的监控及录像、责任区内监控系统设备的保养、相关监控表格的记录。保障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发现异常及时反映。对进入车场的重车进行全面跟踪,准确填写台帐,详细记载相关事项。卸料现场异常时信息的反溃及时、准确填写卸车通知单,监督进入车场的车辆按规定停放,维持车场内良好秩序,待接到准卸通知时,按照车辆排队的先后顺序通知司机进入指定地点卸车。
在曲江停车场实习一周下来,我对这里的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里主要负责两部分的工作:车辆进出管理和卸车管理。在进出管理这个职务上,是通过司机打电话过来阐述自己在车辆行驶途中停车的原因,记录下相关情况。常见的原因有:车辆加水停车、交-警查车或扣车、道路堵车、发生交通事故、司机休息、车辆维修等等。对于卸车管理,主要是根据厂内卸车情况,适时适量地通知司机出场卸车,在出场前,司机要在调度室取得韶钢港务公司汽车出场凭证后才被放行。司机领到出场凭证后在一小时内到卸车现场并先交《在港物资提运单》和《称量小票》到签收班验收、确认。在车场停留的车辆主要有厢式大车、栏板大车、少量平板车,这些车辆均满载煤矿或钢材。满载煤矿的车辆称为车场待卸车辆,北区调度中心就是根据车场待卸车辆和现场待卸车辆以及现有可调度车辆进行安排车辆的调度工作。总之,在停车场主要服务对象是司机,这里锻炼到我的沟通技巧,实习工作较为单调,我体会到要用耐心的态度来对待,这一点很重要,不然会觉得很枯燥无聊,有时工作量多,有时工作量少,所以我要适应这种工作。
6月18日-6月24日
实习岗位:监控中心具体职务:监控操作员
岗位任务:运用gps等技术装备对车辆、船舶和现场完成监管、信息联系和统计分析等工作。
在监控中心实习一周,我了解了监控中心的职责,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在那里班长和员工们都很主动的教我工作内容,我通过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该如何处理均有了把握。作为监控中心的值班员最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对废钢实时跟踪,利用吉码系统对废钢运输车辆的运行轨迹、车速进行实时监控,防止随意改变行驶路线、随意停放在偏僻小区、中途卸废钢、往车辆加废渣等异常情况的发生。还有对车辆历史轨迹查询,进行历史轨迹跟踪,发现异地卸货、卸错到站、修车、更换车辆承运等异常及时汇报处理并做好记录。我在工作中有尝试地去跟踪过历史轨迹,发现要细心地去做,不然会很容易错过跟踪。在《吉码车辆跟踪定位系统》里安装了报警系统,我们根据实时接受、处理物流车辆在运作过程中的违规及异常情况,进行接警处理。除上面的工作外还要做上个班次的车辆进出场管理台账(卸车及时率),这主要是在对司机管理的一种途径,不按照规定时间、地点卸车的司机会被考核。接听电话,解答车队、船务公司、业务人员提出的关于车辆、船舶的位置、速度等实时信息的问题;处理相关异常事宜,并及时跟进处理、汇报等等。总之,监控中心的工作相对停车场复杂且量多一点,这让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受益匪浅。上面几点是我在监控中心实习一周的心得体会。
6月25日-7月1日
实习岗位:火车业务组具体职务:业务操作员
摘要:流传于朝鲜平壤的民间故事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说。这些传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平壤地区的古代将领。在流传过程中,这些传说对历史人物的事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构和加工,其中涉及卵生神话母题、对英雄人物的美化等,还包含将历史人物的事迹移植到传说故事中的情况。这些人物传说丰富了平壤民间故事的内容和题材,体现了古代平壤人民对爱国英雄的热爱。
关键词:平壤民间故事人物传说
朝鲜平壤地区流传着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的内容包括记录名将事迹、普通人反抗斗争的人物传说,记录地理事物命名、名胜古迹由来的风物传说,以及记录风俗习惯由来的风俗传说,等等。这些故事的时间跨越了朝鲜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仅从有史可考的民间故事来看,包括三国时期、高丽时期、李朝时期。
朝鲜外文出版社于1988年将流传于平壤地区的众多民间故事进行搜集整理,汇集成《平壤民间故事》一书。在这些民间故事中,有史可考的人物传说在其中占据重要部分。例如《傻子温达》的故事和《鹿足夫人》故事中关于乙支文德的叙述都可以在《三国史记》等历史著作中找到它们的人物原型。同时,对历史事件的移植也可以在平壤民间故事中窥见一斑。
一、乙支文德故事的神奇诞生母题及其早年传说
乙支文德是高句丽“萨水大捷”中的首要将领,因而乙支文德成为朝鲜半岛最重要的英雄人物之一,从高丽王朝至今都受到历代政权及普通民众的崇拜。高丽时期金富轼等编撰的正史《三国史记》将乙支文德的传记放置在名将金庾信的传记之后,可见乙支文德在高丽时期即成为官方所颂扬的最重要的民族英雄之一。平壤民间故事中对乙支文德有详细的记述。在这样的人物传说中,乙支文德作为英雄人物,其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一定的神圣性。
对乙支文德的叙述见于平壤民间故事《鹿足夫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传说石多山下的积善谷有一位好心的妇人,有一天她锄草回来,看见很多很多鸟在一起孵一个大卵。于是便把那卵带回家来,从卵里生出来的就是乙支文德将军。”[1]62这具有典型卵生神话的特征,其“神奇诞生”母题显示了乙支文德的诞生异于凡人。@样神异的诞生“具有了异于凡人的特征,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英雄的神圣性,同时也就预示着他们会创造出神奇的伟业”[2]。这种神奇的诞生符合朝鲜人民对于乙支文德民族英雄崇拜的心理,也为乙支文德以后的英雄伟业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即乙支文德之所以取得萨水大捷的胜利,其原因之一就是其神奇的诞生。
然而作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能够对乙支文德的诞生进行如此神奇的描述,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乙支文德史料本身的匮乏。作为最早记述乙支文德的史料,《三国史记》对于乙支文德的出身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乙支文德,未详其世系。资沉鸷有智数,兼解属文。”[3]443这一段叙述既未明确叙述乙支文德的家世,又未提及乙支文德的早年经历,接下来便立即叙述隋炀帝下诏征高句丽及乙支文德诈降之事。史料的匮乏给民间文学的创造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因而产生了乙支文德的卵生神话及乙支文德是怎样成长为一代名将的故事。
在民间故事的叙述中,乙支文德经历了一段具有民间故事特征的“拜师学艺”成长经历。民间故事中的乙支文德拜到“学问渊博、精通兵法”的隐士宇敬先生之门下学艺。宇敬先生之妻鹿足夫人在这一阶段也给了乙支文德很多帮助。鹿足夫人的形象也具有典型的神话色彩,她“双足生得有些异常,很像鹿蹄”[1]60。正是因为这样神奇的诞生和异人的传授,才使得乙支文德最终成为“资沉鸷有智数,兼解属文”的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这样文武双全的英雄显然是民间故事中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因而乙支文德故事的神奇诞生母题和他早年拜师学艺的传说有力地弥补了史料对乙支文德家世、早年记载的不足,使得乙支文德成为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为其日后在萨水大捷中的功绩提供一定的合理性。
二、温达故事对英雄形象的美化和对故事情节的丰富
“傻瓜温达”的故事见于《三国史记》,主人公温达是高句丽平冈王时人,为侍奉母亲而乞食,被世人视为“傻瓜”。平冈王因女儿哭泣,吓唬女儿日后将嫁给傻瓜温达。公主成年后因记得父亲的话欲嫁给温达而被父亲逐出。于是公主便嫁到温达家中,教温达买马参与狩猎。在公主的教导下,温达成为一代名将,在辽东战役中立下大功。主人公温达的卑微出身与公主的高贵出身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他们的结合在门第观念森严的古代朝鲜打破了几乎难以逾越的阶级壁垒。这是温达故事在民间流传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的美好愿望”[4]。
温达的传记在《三国史记》中本身就存在浓重的民间传说色彩,因而韩国学者朴ブ踩衔《三国史记》对于温达的记述是“故事、历史和汉文学合一的资料”[5]。即便《三国史记》对温达的记述带有很明显的民间传说色彩,但温达故事在民间的流传中并不满足于既有史料的记载。这种民间流传的再创造最明显的一点是对主人公温达形象的美化。《三国史记》记载温达“容貌龙钟可笑”[3]460,但丑陋的容貌显然不符合民间对于完美英雄的印象,也不符合民间对温达与公主结合这一故事情节的理解。因而民间故事对温达的形象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使温达成了一个具有英俊相貌的美男子,又在史料之外增加了温达异于常人的魁伟形象,“他生得膀大腰圆,身高八尺有余,圆圆的脸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背起柴来抵得上好几个人”。“财主们便骂他:‘别看他相貌堂堂,可生就的一副贱骨头……’”[1]45《三国史记》记述的温达故事可以看作是蠢人故事的一种变体。但民间故事的流传使得蠢人逐渐成了英雄。民间对于温达形象的美化使得温达作为一位民间故事中的英雄,拥有了更加符合英雄的外貌特点。
这样英俊的外貌使得原本愚笨丑陋可笑的“傻温达”形象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这就与温达的“愚笨可笑”传到王宫的故事情节产生一定的矛盾。因而民间故事又对温达的形象做出了一些增添。例如增添了官员出行,路人纷纷避让,而温达直挺挺地站着,受到衙役的责打而一声不吭的情节。这就使得温达的愚笨形象在受到削弱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弥补。同时也增加了温达不畏权贵的英雄气概,使温达形象更符合民间故事中的英雄形象。
《三史记》对于温达成长为名将的叙述也有明显的漏洞。《三国史记》中记载公主下嫁温达以后,公主指导温达买马。温达按照妻子的要求努力养马,在狩猎中的良好表现得到了平冈王的注意。然而《三国史记》对于温达的武艺并没有叙述,也缺乏温达成长为英雄的过程叙述。温达从一个受人耻笑的“傻瓜”成长为一代名将的过程,《三国史记》都没有做出合理的叙述,使得故事情节突兀,也使得温达的英雄形象受到了削弱。在民间故事的流传中,为了使温达的英雄形象更丰满,故事情节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丰富。与乙支文德故事相类似,温达故事也增加了“拜师学艺”这一具有民间故事特征的情节。故事里的温达去找公主“事先打听好的一位武艺高超、学识渊博的道人,拜他为师”。“整整三年,温达起早贪黑,练武习文”[1]51。故事在民间的流传中也增加了温达因愚笨而更加努力练武习文的情节。这些情节的增加把温达从一个愚笨可笑的人合情合理而循序渐进地变成一位英雄。这样的叙述既填补了史料记载中的漏洞,更符合民间故事中英雄成长故事的模式。同时,“练武习文”情节的增加使得温达更符合民间“文武双全”的完美英雄的形象特点。
三、铁锤将军故事对史料的移植
铁锤将军故事是在平壤地区流传较广的一则民间故事,至今仍在朝鲜半岛为群众所津津乐道。在朝鲜的民间故事中,流传有诸多版本的手执铁锤抗击侵略的高句丽将军形象。这一故事也被改编为动画片,在2015年于朝鲜上映。朝鲜于2015年推出手机游戏《少年将军》,其中游戏主人公的名字就是“铁锤”,可见铁锤将军故事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之大。
铁锤将军的主要故事情节如下:高句丽时期的平壤青年铁锤是一个铁匠的儿子,他与恋人凤仙约定习武三年以后相见。但在铁锤走后,凤仙被官员强纳为妾。铁锤拜名师习武后,出山救得凤仙,之后投身军伍,在高句丽与外国的战争中建立功勋,而后隐居于大城山。铁锤将军晚年,在外敌入侵之时执锤大呼,使得敌人胆寒,纷纷败逃。
这则民间故事融入民间故事中的爱情因素,具有英雄成长故事的典型情节――“拜师学艺”。“拜师学艺”的情节与乙支文德故事、温达故事在民间的流传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可以看作是平壤民间故事中英雄成长故事的一个典型模式。铁锤将军其人不见于《三国史记》,考察《三国史记》中将领传记,也不见有手执铁锤的高句丽将领。但考察铁锤将军故事的情节,可以看出这则民间故事在情节上对《三国史记》传记内容的移植。
《三国史记・素那列传》记录新罗将领素那的事迹。素那在与H的作战过程中有如下记录:“素那奋刃向贼,大呼曰:‘尔等知新罗有沈那之子素那乎?固不畏死以图生,欲斗者曷不来耶?’遂愤怒突贼,贼不敢迫。”[3]470《素那列传》中又有记述百济人对沈那、素那父子的恐惧:“百济人指沈那曰新罗飞将,因相谓曰:‘沈那尚生。’莫近白城。”[3]470
在铁锤将军故事中,铁锤将军晚年执锤大呼,吓退敌军的故事情节与《素那列传》的故事情节几乎完全一致,即铁锤将军执锤大呼:“今天我要叫你们尝尝大高句丽老将铁锤的厉害!”敌军闻此迅速败退,称:“高句丽的铁锤将军还活着!”[1]108《三国史记》作为一部正史,在朝鲜半岛流传极为广泛,因此被平壤地区的群众广泛接受。铁锤将军故事作为流传于平壤地区的民间故事,带有明显的平壤地方特色,诸如铁锤将军隐居于大城山,等等。在铁锤将军故事的流传过程中,为丰富故事情节,突出故事中的英雄形象,《三国史记》中其他地区的史料被移植到铁锤将军故事中。在移植过程中,新罗将领素那的事迹就与平壤地区的铁锤将军故事相结合,被逐渐本土化,由一个新罗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叙述高句丽时期平壤人抗击外敌的民间故事。
四、结语
平壤民间故事中的历史人物传说讲述了一系列朝鲜古代英雄的事迹,这些英雄故事大多取材于历史文献,但由于历史文献叙述的简略,民间故事又对历史文献中的情节进行了一系列补充。这些补充的内容多数涉及史料语焉不详的英雄成长过程。在叙述英雄成长过程中,平壤民间故事中的历史人物传说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拜师学艺的故事情节为英雄从普通人成长为英勇的将领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在成长中成为文武双全的人则使得民间故事中的英雄更符合民间印象中的完美英雄形象。
对英雄形象的美化也是这些历史人物传说的民间再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史料中面貌丑陋的英雄在民间故事中成了美男子,这是民间对英雄外在形象的要求;有的英雄在史料中并无记载其文化水平,但民间故事将其塑造成文武双全的英雄,这也是历史人物传说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对英雄形象的美化。平壤民间故事作为平壤地区的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将其他地区的历史人物事迹与本地区民间故事相结合,从而塑造出属于本地区的英雄人物,这是平壤民间故事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文化相融合的一个特征。
总而言之,平壤民间故事中的历史人物传说主要表现平壤地区古代将领的英雄事迹,这些故事发展了史料中将领的事迹,对平壤地区古代将领形象进行了美化。其中也存在将其他地区将领事迹移植到本地区英雄故事中的情况。这些故事从内容及流传发展的过程来看,都体现了古代平壤人民对爱国将领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朝]平壤民间故事[M].平壤:外文出版社,1988:62,60,45,51,108.
[2]刘雪玉.东北满族英雄故事母题探析[J].文化遗产,2014(2):66.
[3][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M].京城府:朝鲜史学会,1941:443,460,470.
翻开大多数的先模人物事迹材料,其中有一共性,即该先模人物一心为公,为了“大”家,不顾“小”家,具体事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主人公正从事一重要工作,家中突然来电报或来信,告知其或年迈的父母病危;或妻子生病住院;或孩子不慎跌伤……总之,家中发生了不幸之事,要其速归。而我们的主人公都能以大局为重,置家中发生的事于不顾,照样一心扑在工作上。主人公所在单位的领导,面对此种情况,感动之余,似乎也心安理得,认为先模人物的这种表现,正体现了他的先进性,当然也就不安排我们的主人公回家看看了。
每每看到这样的事迹,我总在思索一个问题,即先模人物既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具有崇高品质、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又是生活在社会群体中、食人间烟火的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决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也有喜怒哀乐,真情实感。面对家中发生的不幸之事,他们真的会无动于衷?真的会抛到脑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牵肠挂肚惦念家中之事的先模们怎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很多先模事迹材料好用这样的话,即某人工作是如何的称职,而对家庭是如何的不称职。对老人,他不是一个孝敬的儿子;对妻子,他不是一个好丈夫;对子女,他不是一个好父亲……凡此种种,让人感到先模们的身上具备了某种“残缺美”。俗话说,甘蔗没有两头甜。顾此失彼,几乎成了先模们的“通病”,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深深地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