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航空安全分析(收集3篇)

时间: 2025-08-25 栏目:实用范文

航空安全分析范文篇1

关键词民航空管运行;危险源识别;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V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4)106-0054-02

近年来,我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创造除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由于航空器种类繁杂,飞行时间、飞行空域以及飞行环境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加上我国民航安全保障体系和相关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安全管理水平较低,飞行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因此,有必要了解影响民航飞行安全的各方面因素,掌握危险源辨识方法,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管理思想为指导建立一套与我国民航发展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体系,以不断提升民航空管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飞行安全。

1民航空管运行中危险源的识别

在民航领域,危险源指的是影响飞行安全、能够直接导致损失或降低指定功能能力的一种状态或情形,主要包括自然危险源(雷雨、暴风、能见度、地震、不利地理条件、流行病等)、技术危险源(风压、水压、燃油、硬件和软件故障、事故报警等)和经济危险源(材料成本波动、设备成本变化、经济发展形势突变等)。在民航空管运行中,这三类危险源都会存在,自然和经济危险源是必须考虑的方面,但是更应该将眼光着重放在技术危险源比如为航空运行提供服务的能源、确保飞行安全所需的功能上。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提供了分析危险源的三个步骤。第一,对一般危险源即安全问题侧重点进行识别,在这一步开始前,首先应进行差距分析,明确岗位的自身状况和其所处的状态;第二,说明构成危险源的具体因素,将危险源看成是一般危险的构成要素,也可将其分成特定危险,在每个特定危险中都可能会存在独特因素使特定危险源在本质特征上各不相同;第三,将危险源同可能诱发的后果联系起来,并对潜在后果进行评定。

对系统的描述应包括该系统的用途、功能、工作状态、运行环境等,特别是系统所处的运行环境与系统性能的降低和丧失所导致的安全后果是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在描述系统运行环境时,应当描述一切会影响航空安全的重大因素,比如飞机场设施布置、天气状况、空中与地面的交通情况等,此外,在环境描述中还要涉及通信故障、报警故障、导航设备故障等相关应急程序和非正常运行状态。为了对危险源进行准确有效的辨识,在系统描述过程中应对影响系统描述过程的各项因素比如人员、环境条件、管理体制、空管设备、航空器等予以充分考虑,而进行差距分析时,应对照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由重要构成部分和要素形成的检查单,从而明确管理体系中的已存在和未存在要素,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修改和扩充。

识别到危险源可能带来的后果后,空管安全管理小组应当及时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堵塞现有安全管理漏洞,避免执行出现偏离。依据防护情况对危险所产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评级,然后将风险等级确定下来,这对于建立一套完善、系统、全面的安全管理防护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民航空管运行的安全管理措施

建立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是提高民航空管运行效率的重要安全管理措施,也是促进民航事业发展的主要保障。在民航领域,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民航空管安全管理工作的本质规律,将安全作为核心目标,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提升空管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使安全管理体制不断转向规范化和标准化。

首先,创新安全管理理念,将安全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空管人员正确认识到严格管理是提升民航安全水平重要保障,提高空管人员的责任感和落实安全管理措施的主动性;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将其落实到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中,明确各个部门、岗位、人员在民航空管运行中的安全管理责任,对于一线工作岗位,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程序,提出各个工作阶段的安全要求,做好应急防范,保证及时发现、报告并解决影响飞行安全的责任事故;空管人员是确保民航安全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大安全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空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专业队伍培养,重视人才岗位培养,还可开展一系列反事故预演强化空管人员应对突发飞行事故的能力。

其次,建立民航空管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安全信息比如事故数据、航空运输监察信息、航空器运行数据、交通活动信息等的收集、分析、处理和共享,完善安全信息报告、分析、处理机制,制定与自愿报告相关的非惩罚性政策、实施办法以及操作流程,力争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对各种影响航空安全的因素进行收集和分析,这样以来,空管部门就能针对各种信息数据分析事故原因,发出适航指令,有效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还能实时掌握航空活动量及其变化趋势,从而确保航班安排的合理性,使得安全管理逐渐从事件管理过渡为事态管理,从事态管理过渡为风险管理,以有效达到安全风险管理目标。

再次,制定完善的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措施,以预防为主,将事前预防同事后解决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还应成立事故调查机构,健全民航空管运行的事故调查体系,颁布针对航空器和飞行事故的调查规定,在民航空管部门的带领下有序开展飞行安全事故的调查工作。

3结论

民航空管运行中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具有持续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等特征,担负着保障航空器安全、稳定、高效运行的重任,也是确保飞行安全的重要手段。影响民航空管运行安全的因素不仅包括自然、经济、技术条件,还包括安全文化、人为因素、相关法律法规等,因此,应当从现代管理理念出发,建立一套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目的性、科学性和适应性的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提升民航空管安全管理水平,实现民航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阳.浅谈民航空管危险源的识别[J].科技信息,2012,33(27):516-517.

航空安全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民航;空中管制;人为因素;安全影响

民航空中管制过程中工作人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安全稳定的运行具有直接的影响。为了能够保证民航顺利的发展需要对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确定,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航空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民航空中管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根本上保证民航空中管制的安全。

1.民航空中管制中影响安全的人为因素

1.1技术条件

民航空中管制技术对于安全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工作人员与技术没有达到完美的配合,熟练程度与调配能力相差较大,只有工作人员全面的掌握空中管制技术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发生的事故进行有效的处理。专业技术的缺乏成为安全隐患发生的主要因素。

1.2环境特点

工作环境对于人员功能作用的发挥影响较大。控制室中色彩、光线等都会工作人员产生较大的影响,工作人员通过环境的变化产生心理调整,负面情绪将会影响到工作态度。良好的工作环境能够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保持良好的精神。为民航空中管制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保障。民航空中管制工作具有特殊性,应该及时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等都会对工作人员能力的提升产生较大的影响。培训与实训相互结合将会提升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但是为了能够保证工作进程,在一般的时候忽视环境特点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1.3个人素质

工作人员要对民航空中管制情况进行基本的判断,能够根据事故的类型及时得到进行正确处理。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空中管制结果。由于工作人员没有形成积极的服务意识,在工作中较为消极,无法认识到空中管制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学习精神,不能够根据民航空中管制工作特点进行技术的创新。学习热情的缺乏只能够通过传统技术进行管理。自身的专业素质得不到发展,与市场的需求相差就表达。工作责任心与服务意识需要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完善。不能够满足民航空中管制的要求无法保证飞行的安全。在管制工作中,由于管制人员的心理素质出现问题,在飞行出现了特殊的情况,心理和情绪不能很好的调整过来,会出现对问题分析不足的情况,使得在进行决策和预测的过程中出现混乱,管制工作陷入被动和混乱,可能会导致飞行事故。

1.4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进行民航空中管制的重点基础,对于发挥民航空中管制工作职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开展民航空中管制的过程中针对特殊情况的处理预案并没有详细的制定,工作流程没有满足规章制度的要求。管理制度没有得到严格的落实,时效性的缺乏是民航空中管制存在较大的隐患。不能够对风险进行预见性判断,安全系数的降低直接的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2.应对人为因素影响安全的措施

2.1创新技术

民航空中管制技术与工作人员关系密切,需要加强对专业技术的创新研究,积极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活动,加强工作人员在模拟机动手实习,使工作人员能够尽快的投入到工作中。民航空中管制技术要积极融合现代计算机技术,提升空中管制自动化效果。同时还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功能。

2.2完善环境

民航空中管制工作环境重点在于控制室中光线色彩的搭配,对控制室进行合理的布局将使工作人员的环境更加的舒适,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定期开展理论知识培训活动,全面提升空中管制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的提升将会使工作人员更好的投入到民航空中管制工作。

2.3提升个人素质

工作人员是保证民航空中管制安全稳定进行的载体,是解决人为因素的核心。工作人员要树立服务意识,培养职业道德,遵守岗位规定,强化社会责任心建设,只有自身综合能力提升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民航空中管制的发展。加强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教育,使工作人员能够在整体上充分的认识到空中管制工作的重要性。积极贯彻空中管制规定要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工作的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自检,能够及时的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保证民航稳定快速的发展,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

2.4强化管理制度执行

民航运行的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民航空中管理过程中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这样能够在问题发生的时候及时的启动应急措施,积极的进行问题的处理。严格的执行管理制度,建立监督管理部门,发挥管理制度作用。针对民航空中管制的具体情况,建立奖罚制度,提升工作人员的经济收入。对工作人员开展质量监督效益评价,调整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奖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员工及时的批评,帮助改正主要问题。

航空安全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眼动分析,注视点序列,航空安全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需要依托于自身各个感官器官来获取附近的环境信息,同时依照这些信息通过大脑向肢体部位下达动作指令,而在人体感官器官中视觉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在获取信息时,80%~90%来自视觉,即眼球运动[1]。在心理学领域研究中,研究人员认为人类的眼球运动与其认知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眼球追踪技术能够精准捕获人类各种心理活动下的眼球运动数据,并在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之后,能够依托于眼动数据来反映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所以运用眼动分析技术对人们的眼动状况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航空工业是确保国家安全、经济独立的关键性基础,彰显国家整体水平的重要部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展探究眼动分析技术在民航安全领域中的应用。本文重点分析了眼动分析技术的特点,探讨眼动分析技术在民航安全中的实际运用,为提高民航安全性提供帮助。

1眼动分析技术

眼动研究的发展。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对眼动进行研究,据相关历史资料显示,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进行眼动研究,然而通过仪器设备对眼动进行观察与分析则开始于中世纪。1890年代末期,Javal设计了眼动观察实验,让被测试人员站在一面镜子前,实验者通过镜子观察其眼动情况[2]。到了1900年代初期,Dodge与Cline首次研究出了非强迫式眼动追踪系统,之后在1960年代,日本以及美国通过红外线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眼动研究获得重大进展,我国对眼动研究起步迟于国外,在1979年才进行工程设计、病理心理以及广告评估等方面的眼动研究[3]。通常来说,眼动一般涵盖了3种形式,分别是注视、跳动以及眼动平滑追踪。具体来说,注视表示为在实际进行观察时,在被观察事物上若干个点之间快速跳动,同时在某个观察点上的停留时间大于100ms,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注视获取的。跳动表示为在观察目标事物时,其注视点或者注视方式迅速发生变化,持续时间一般子在75ms左右,在此过程中不会获取任何信息。眼动平滑追踪表示为观察体与眼睛之间有着相对运动关系,眼球随着观察置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眼动测量主要参数。现阶段眼动仪是测量眼动的主要设备,依托于红外线追踪角膜与视网膜的反射,以此来获得实验者的眼动轨迹、注视次数以及时间等关键性参数[4]。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当下在运用眼动分析技术进行眼动分析时,还涉及眼动频率、通孔大小变化、平均注视驻留时间、注视点序列以及第一次到达目标兴趣区的时间等参数。

2眼动分析技术在民航安全领域中的运用

眼动分析技术在飞行领域中的运用。(1)眼动分析技术在民航飞机驾驶舱设计中的运用。飞机人机交互界面是实现飞行员与机器信息交互的重要途径,驾驶舱人机界面交互性能会对飞行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当飞机驾驶舱安装有不同规格的显示器时,通过眼动分析技术获取飞行员相应的眼动数据,能够看出不同显示器下飞行员的眼动数据差异较大,并对飞行绩效和驾驶人员的疲劳感产生重大影响。此外,飞行员在查看人机交互界面时,通过分析飞行员的眨眼频率、眨眼时间以及瞳孔大小等重要眼动指标,依托于眼动分析技术,能够对飞行员的脑力负荷值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得到最优的驾驶舱人机界面视觉显示效果。通过眼动分析技术的运用,可以追踪到飞行员在面对不同界面字体、布局与颜色时的眼动数据,从而为改善驾驶舱界面提供数据支持。(2)在飞行员注意力分配上的运用。视觉注意和眼动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加强对这两者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1950年代时期,国外研究人员以某运输机降落时飞行员眼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注视点以及视线运动轨迹分布情况,得到了在通过仪表降落和地面控制经常两者方式下,飞行员的实际眼动状况,开创了通过眼动情况探究飞行员注意力分配研究的先河[5-12]。之后,相关研究人员在白天与夜晚不同环境下,飞行员驾驶飞机降落过程中注视力分布情况,精准获得飞行员不同情况下的眼动数据特征。依托于眼动分析技术,能够很好地优化飞行员的注意力分配情况,从而提高飞行安全性。(3)在飞行员工作考评中的运用。当飞行员的驾驶水平不相同时,即便是在相同的飞行路线与环境下,飞机驾驶过程中所产生的眼动数据也是截然不同的,并且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飞行员的眼动模式与飞行绩效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可以基行员的眼动分析数据来对飞行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通常情况下,当飞行员的飞行熟练度较高时,飞行员的注视时间一般更短,而注视点更多,扫描速度也非常快,扫描频率以及范围等均要优于初学者,在这样的眼动模式下,优秀的飞行员心理负担往往更低,实际工作绩效也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眼动分析技术在空管方面的运用。眼动分析技术在空管方面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避免管制人员发生工作失误以及合理控制管制人员工作负担上。(1)依托于视线跟踪设备可以精准获取管制人员的眼动数据信息,分析出管制人员的眼动特征,以此为依据引导管制人员合理运用显示器上的信息,从而尽可能降低人为错误的产生。通过对管制人员的眼动频率、通孔大小变化、平均注视驻留时间等眼动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管制人员的注意力需要重点关注空中流量较大的管制区,尤其是刚刚进入到管制区域的飞机,所以为了进一步改善空域安全状况,针对刚刚进入管制区域的飞机,应当要给予其差异化的颜色,同时以不同灯光进行闪烁,以此来提高对管制人员的吸引力。(2)管制人员的工作负担也会对空管安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通过眼动分析技术,获得眼动情况与工作负担大小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能够以此为基础合理规划管制人员的工作强度。正常来说,管制人员的眨眼程度、眼动频率、眼跳入侵以及瞳孔大小等都与管制人员的工作负担有较大的联系。

3结语

安全始终是民航运行中追求的制高点,而飞行员与管制人员的工作状况都会对民航安全产生重大影响,依托于对其眼动情况进行分析,合理改善飞行员视觉界面、工作负担等,调整管制人员的工作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民航飞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卜建,刘银鑫,王艳军.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眼动行为与疲劳关系[J].航空学报,2017,38(S1):57-62.

[2]张晓全,刘畅.眼动技术在飞行安全中的应用概述[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09):91-94.

[3]杨新湦,王茜.眼动指标、管制负荷及航空器动态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18(15):333-340.

[4]王庆敏,姚永杰,李科华,时粉周,刘秋红.飞行员眼动追踪与航空工效学的研究现状[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01):90-93.

[5]贺强,谭德强,程林.民机复合材料目视检查中的眼动与疲劳检测[J].航空学报,2023,41(05):211-219.

[6]刘青,薛澄岐,FalkHoehn.基于眼动跟踪技术的界面可用性评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02):331-334.

[7]景慧昀.视觉显著性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8]牛清宁,周志强,金立生,刘文超,于鹏程.基于眼动特征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5,36(03):394-398.

[9]王文冠,沈建冰,贾云得.视觉注意力检测综述[J].软件学报,2019,30(02):416-439.

[10]武媛媛.眼动跟踪技术研究[D].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11]邓刚,曹波,苗军,高文,赵德斌.基于支持向量机眼动模型的活性判别算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3(07):853-857.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对航空安全的认识(收集3篇)
  • 下一篇:危房改造的方式(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