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三化学复习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159-01
化学历来在学生心中是一个难度大的学科,原因是化学知识内容较为松散,知识点多,学生认为知识点间的联系小,记忆内容多,知识点间的差异较小,易混淆。特别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中更不易区分各知识点。
在高三复习中,有的教师完全丢开课本的知识体系,不在课本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上下工夫,而是搞知识的“大覆盖”、“大综合”。眼睛不是盯在课本上,而是盯着往年的高考题。这种做法,不仅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使大多数学生吃不消、不适应,从而导致高考成绩不理想。
高三化学总复习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对已基本掌握的零散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系统、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更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学生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
在高三复习中,我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方法引导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复习。横向指的是每一章节的复习;纵向指的是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实例分别就两种知识体系的建立进行阐述。
一、横向知识体系的建立
化学课本知识每一章中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联系较为明显。例如: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中,每一种元素都是按其单质、氧化物、酸(或碱)即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盐的顺序讲解。每一种物质又是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的顺序编排。因此化学知识复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在每种化合物或单质中,化学性质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每种元素的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将各种物质之间的性质分析出来,而不需要大量的记忆。只需对一些特殊的性质进行对比记忆即可。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记忆量。
二、纵向知识体系的建立
学生在学习中,第一种联系做得往往比较好,只是在各单元间的联系比较欠缺,这也造成了学生大脑中知识分散,无法将已有知识灵活运用。最终导致学生的成绩上不去,而精力又没少花费,学习效率低等问题。
为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建立最大可能的联系。
1.非金属元素知识
非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内容较多,学生背记费力。因此我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总结各元素性质间的联系。学生发现各元素均按与金属、还原性非金属、水、碱、盐的特性的顺序编排,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有规律可循。
2.金属元素知识
金属的性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来说只须注意特性即可。
3.元素化合物知识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某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要求,以元素为核心、采用专题的形式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如探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和防治,将《硫和氮的氧化物》与《氨硝酸硫酸》联系起来,将硫及其化合物(SO2、H2SO3、H2SO4等)、氮及其化合物(NO、NO2、HNO3等)的相关知识组织起来,构成硫及其化合物转化、氮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图,并能根据给定的转化关系图归纳“硫(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条件”。这样,建立以元素为核心、将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建立起相互关联的无机物的性质与转化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抓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内在联系,发挥物质的分类及其转化、氧化还原反应等核心知识的迁移价值,构建通过物质类别的相互反应认识物质通性、通过元素价态转变关系认识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新型无机物及其应用的学习模式。
4.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复习各章节时,学生已经按分类法进行了总结,但综合做题时还是无法做到得心应手。原因是各知识还没有完全联系起来。为此在教学中,随便给学生一种物质,让学生从这种物质出发,尽可能地去联系高中化学三年中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教学;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29-01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增加一些概念性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知识体系,概念图恰好能够满足这一改革要求,并且能与生物知识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概述
1.1概念图的构成。概念图是由节点、连线、层次、连接词组成,是将生物概念之间的联系用科学命题的形式展示出来的结构图,其中概念图的节点表示结构图中的生物概念,连线是概念之间意义关系的表示,连接词表示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层次表示概念之间的等级关系。
1.2概念图的制作。(1)确定概念主题,例出相关概念。(2)按照层次关系写出概念,最有概括性的概念放在第一位,再依次写出下一级概念。(3)采用邻近连接或是交叉连接的方式,将相关概念用连线连接起来。(4)连接之后用最能概括的词语写上相应的连接词。
2.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
2.1丰富教学设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的概念多且复杂,适当的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够将有关联的概念联系起来,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简便,教师也能通过概念图设计教案、丰富教案,并且能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直观呈现知识。概念图本身就是一种直观呈现知识的教学工具,将其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将多且复杂的概念简单化,使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相关概念知识,且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转变成概念图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概念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
2.3教学协作工具。合作学习目前已经逐渐被应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因此利用合作小组的特点让学生共同构建概念图,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完善,且师生之间也能通过概念图得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2.4教学评价工具。使用概念图来评价学生的生物学习情况,可以检测到学生对某些生物难点知识的理解够不够清楚,以及生物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能使教师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哪个知识点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学生也能从概念图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元素及其化合物;思维导图;转化关系图;题组训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18-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07
在各地高考中,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在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实验推理与探究和化工生产流程题中均有所涉及。在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三种版本的教材里,元素化合物内容集中编排在《化学1》中,由于新高一学生知识储备少,在当初的学习中很多内容靠死记硬背,使得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储备处于孤立碎片状,各知识点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很难把知识学深学透。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繁杂琐碎,而这部分内容距离高三化学一轮复习时间间隔又最长,使得高三学生原先所学得的知识,特别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会有或多或少的遗忘,表现为有关知识的混淆、模糊和缺失。如果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不能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激活、串联和深化应用等问题,会导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难提取,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不知所措,甚至答题时有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那如何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过程中提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效果,笔者以氮元素及其化合物为例,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3点措施。
一、用“思维导图”激活知识
高三一轮复习中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复习应是由点(具体的化学物质)到线(不同化学物质间的联系),由线到面(知识与理论的综合)织网的过程,显然点(具体的化学物质)是基石,是重点。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和不可避免的遗忘现象,在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时,应首先通过师生互动激活那些遗忘的知识。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材料要比无意义的材料容易识记,有串联的材料又比并联的材料容易记牢,所以师生之间的活动既要让学生回忆出曾经学过哪些知识,同时通过老师的点拨要准确理解这些知识的内涵和处延,即因果关系,并且将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梳理、归纳,使知识之间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链,便于知识的快速检索和提取。其中“思维导图”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思维导图”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乐学,会学”为理念,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学习方法,将传统教学所导致的机械记忆性学习转变为有思想的学习建构,同时“思维导图”以其特有的“发散―收敛―整合”的功能,形成明晰、牢固的知识框架,促使学生的认知水平由多点结构向关联结构发展,能使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得以升华。如在复习点(氨水)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建构“思维导图”(如图1)。
可以看出“思维导图”能很好地把易忘记的点(氨水)有机地组织起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同时“思维导图”解决了传统记笔记(只记来不及听,重难点不突出)的很多弊端,复习的有效性得以明显提升。但要指出的是,通过师生活动、生生活动构建“思维导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记住这张图,而是让学生在筑图过程中清楚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思路,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关性质、原理反应,确保学生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使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活起来、立起来。
二、用“转化关系图”串联知识
在复习氮元素及其化合物时,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以NO、NO2、HNO3等物质为核心构建“思维导图”,这样可以加深对具体物质结构、性质的深层次掌握,但这些物质是孤立的,各点(具体的化学物质)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串联关系,同样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在以后的学习和考试过程中对信息的提取难度仍比较大,因此还需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由点(具体的化学物质)到线(不同的化学物质)的延伸。因此师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还要构建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使相对于单一、孤立的反应,通过创设情境建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更有利于对物质性质的系统掌握,并能够从该物质与其他物质的相互关联中全面认知该物质的性质。基于转化关系图来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策略可简化为:提出转化方向和目标设计转化路线实现转化方法反思转化途径中主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总结思路和方法。如在对氮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时建立如下转化关系图:
实践表明,通过“思维导图”在熟练掌握各具体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物质转化策略的“转化关系图”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在流动,加强了记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可以看到,上述转化关系图相当于一个图式模板,对含相同元素不同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都可以用上图模板进行模仿迁移。
三、用题组训练巩固知识
高考试题对化学学科知识考查方式有了解、理解(掌握)和综合应用等三个层级,显然,除了了解属于“复述、识别、再现”的较低层级外,其他层级要求较高,其中理解(掌握)的实质也是为了综合应用。而“思维导图”和“转化关系图”的建立还是偏重于知识的激活、重组和串联,能否将复习知识转移到知识的综合应用上来还是一个问号。复习中通过题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激活知识和综合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所谓题组训练(以NH3为例),是指围绕NH3这一知识点,精选一批有典型性、系统性的问题或习题,将知识、方法、技能融合其中,其中以反应和性质为核心的题组设计原理图如下图所示,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题组内在的知识和规律,思考探究题组内蕴含的知识和规律,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达到熟练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和灵活应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目的。下面是笔者在对NH3复习时设计的题组案例。
在复习完氨后,学生通过所设计的题组训练达到灵活提取、运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能力,实现了激活原有元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串联知识促进知识迁移、巩固核心知识的教学目标,在这种有效训练的情况下,能让学生看得远、想得透、记得牢,通过高三一轮复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显然设置题组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首先目标明确,具有针对性,其次要分层次多角度设计出相关问题,这又需要我们在平时教与学中多积累、多思考,多总结,还需认真筛选习题,认真设计问题,把更多试题重整、拆分、剪裁,在数量上做减法,在质量上做加法,达到精讲精练的效果。
总之,在高三进行元素及其化合物一轮复习时,要结合学生实际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改变传统复习课的枯燥与低效,用科学的方法将琐碎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系统化、深入化,提高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学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模式变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讨论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教学内容中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刻。笔者结合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我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学生在初步学习电学知识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九年级,学生集中学习了电学知识,这些知识是中考的重点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重难点比较多,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对于基础题的解答还可以,但是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就会比较吃力。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学生对于某些物理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了,所以并没有真正地掌握。比如说学生总是容易把“电功率的单位――千瓦”和“电能的单位――千瓦时”混淆在一起,有时候还会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和电压规律记乱,对于知识的理解混淆使得学生在遇到具体的题目时,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2.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对于电路图的清晰概念,因此对于电路的设计也掌握不牢固,不会连接实物图。由于学生对于电路图中实际电路的理解不够透彻,只会生搬硬套,所以总是会出现一些解题过程中想当然的失误。比如在物理课本中的电压表一般都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求小灯泡的功率相关练习题当中,有时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学生因为自己的惯性思维,没有经过思考就理所当然的以为电压表测的的数值是小灯泡的电压,然后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的时候,学生就直接用前面所测到的电压数乘以电流,以至于出现做题的错误出现。
3.物理知识其实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之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能真正抓住解题的关键,相关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容易把这些知识混淆在一起。比如在考查电路的连接这一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因为家里的电路连接都是暗线的形式,学生看到的只有开关、插座和电灯,因此他们不能直接了解这些电路的线路流向,学生根本不懂得电灯和开关是串联的,也不懂得开关应该先连接在火线上,然后在连接电灯是为了安全起见。其实这些物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了多次,但由于学生没有直观观察和亲身体验而不能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4.在解答计算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地进入到物理的解题模式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物理公式的意义,因此对于公式的相互转化掌握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电能和热量的计算。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掌握不住问题的关键,比如在出现关于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对于高低档要求的功率和热量的多少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下手计算。对于其中的电阻直接的串联和并联的关系判断不正确,其实就是对于物理当中有关电阻的公式Q=W=Pt=UIt=U2t/R=I2Rt掌握不牢固。对于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和“同时性”把握不好,导致解题错误。
二、对于学生在电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面对这些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理解和运用上的错误,教师要多反思,多总结,加强学生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基本知识和常用公式的掌握,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利用新课程标准对于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
1.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否学好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不能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长期学习下来,学生会逐渐丧失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学生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欲望,变苦学为乐学。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亲手去尝试,所以做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讲解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故事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修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幽默,更能感染学生。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新课,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不只局限于基本题的得分,更能多解决一些物理应用问题。
4.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对于物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部演示,并争取让这些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多接触,课下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不宜理解知识用多媒体来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高中生物教师要立足于实际的教学需求,逐渐变更传统的生物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并引导學生解决问题,进而提升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把握。“问题解决”教学不再囿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有助于生物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一、“问题解决”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高中生物教学的本质是培养高中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生物教学是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并从问题解答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知识。教师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基点开展生物教学。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经过不断的训练,逐渐拓展学生的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解决”模式,能够培养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问题解决”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要注重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应用课堂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生物实验的操作。教师要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比如,教师在讲授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时,要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渗透实验,使长颈漏斗液面出现上升现象,进而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想到相关的问题,并提出疑惑,让他们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生物知识。
(二)拓展旧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新旧知识的关联性和衔接性。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引入相关性的旧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叶绿体相关知识进行回忆和重构,进而引入光合作用相关教学,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三)结合保健思路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学科与人们的生命体征和健康状态息息相关。高中生物教师要认识到人们的健康和保健诉求,从人体健康角度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从而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生物知识和技能。比如,在人体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环境有明确的了解,进而围绕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相关健康问题提问,进而通过教学逐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
(四)立足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比如,教师在物质跨膜运输教学过程中,提出“西红柿和黄瓜等经过凉拌后,盘子中为什么那么多水”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确保他们在了解生活常识的同时,能够扎实地掌握书本知识。
(五)应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近年来,多媒体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比较普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理论性比较强或者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进行展示,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成多媒体上的图片知识,使其能够更加直接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从而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相关注意要点
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要注重课堂问题的设置。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有代表性并且难度相当的问题,让学生探究性地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特点设置问题,同时,也要注重课堂问题的趣味性和课堂气氛的轻松度。教师要设置趣味性比较强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通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获得相应的答案。生物课程难度相对较大,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更利于课堂问题的解决和生物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关键词:生物知识;初中学生;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课程,对于整个生物体系的学习来说,是较为基础的一项课程。如果学生不能够学好初中生物知识,就像一座房子没有打好地基一样。这就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提高其教育教学有效性。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生物知识。
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知识的来源,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及技能。因此,初中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质量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科学合理地运用相关的影像信息,采用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
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他们已经拥有一定程度的学习经历。并且,他们在生活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与生物相关的事情。这就使得初中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有着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之所以熟悉是由于在生物课程中,其讲述的很多现象或者规律,在实际生活中都可以碰到。而之所以陌生是由于生物知识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其本质却较为复杂。因此要想学好生物课,不仅仅需要学生将课本知识学好。更重要地是,学生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甚至是运用到以后的工作过程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部分生物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肉眼看到。然而,部分生物的变化规律,我们只能够通过精密的仪器,或者相关的影像信息,才能够了解。比如,部分珍稀动物的生活习惯以及迁徙规律等,我们都不能亲身看到,也不能亲身经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运用相应的图片以及视频,让学生了解它们,从而更好地研究它们。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动态事物的记忆程度,要远远高于静态事物。所以,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较为动态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对这些生物知识,拥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由此可见,科学合理地采用相关形象信息,采用动态的、直观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多媒体技术运用在教学上的案例非常多。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很多成功的案例。更重要的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上面的问题。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实验需要学生了解实验的背景,此时生物教师可以播放相应的短片,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相关的资料。
二、及时更新自我知识,引进生物科技新成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生物领域的相关知识也在不断地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生物科技对农业方面的重大贡献,以及对人类生命的延续与保持,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生物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知识以及生物科技的前沿,最终更好地为社会以及国家服务。
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相应的生物教师,就需要及时地更新自我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将目前较为先进的生物技术,在课堂进行讲述或者实验。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关注探究生物的激情以及兴趣。并且,教师也要培养学生养成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习惯。如果学生能够拥有学习的动力,那么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生物教师可以将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融合
初中学生学好生物知识的基础,就是拥有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及热情。这就需要生物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对初中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学。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知识以及生物科技,充满好奇心以及探究精神,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知识。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升生物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