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能力点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三个组成部分构成,高职专业课已分解为技术基础课与核心技术课,并且以技术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直接为培养职业能力服务。对高职专业基础课进行定位与改革,使其与新型专业课相衔接,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拟结合计算机专业基础课《C语言与数据结构》建设案例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专业基础课学习是为专业课学习打基础的,与专业课相比,其理论性更强,教学内容更广。高职教育不同于中职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既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技能性的特征,着眼于职业现实的需要,为就业服务,同时又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属性,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服务。上述特征使高职教育中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一门基础课,讲究基础知识的传授,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高职专业基础课又完全不同于其他基础课,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因而具有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高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决定了高职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的特殊性:
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高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但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知识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基础知识组织教学。即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必须以专业课教学的需要为度,以相关岗位的就业需要为度,以高职学生学习和认知的能力为度。
以单项能力培养为主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虽然都注重能力培养,但各有侧重。高职专业基础课主要侧重单项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比如工具或仪器使用方法、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分阶段的单项能力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习惯等。专业课主要侧重培养职业综合技能与高级技能,即综合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能力。此外,专业基础课的单项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应服务于专业课综合能力的培养,前者应为后者的教学奠定基础。
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并不是对立的,考虑以社会生产岗位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与特殊性的要求,应根据能力培养的需求选取知识点,同时能力培养又是学习知识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专业基础课应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改革措施,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以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知识体系。
高职专业基础课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目前,许多高职专业基础课程仍是普教本科课程的简写本,虽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但仍沿用传统的知识编排体系,这显然不能适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要求。高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要求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将专业基础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
为了使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方面有效对接,能力点建设是高职专业基础课建设与改革的切入点。所谓能力点即根据岗位综合能力分解的能力单元,具有简单易学、容易实现对知识点的运用与转换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能力点与知识点是同步设计的。具体地说,知识点要求学生了解与识记的概念和原理,能力点要求学生掌握与熟练掌握的方法和技能。虽然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也有识记和掌握等方面的要求,但没有明确设计能力点并根据能力点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能力点建设是高职专业基础课改革的新的突破。首先,能力点的引入体现了根据岗位能力设置课程的基本思想。能力点是由岗位职业能力分解而来的,是职业能力的具体化与明细化,可通过专业基础课的渗透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高职课程教学目标。其次,能力点的引入能更有效地落实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目前在高职课程改革中,对于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存在广泛的争议,难以把握,但若以能力点为中心设计和组织知识点,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因为知识点的集合即体现为必需和够用。再次,能力点的引入可使高职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上无缝衔接。高职专业课分解为技术基础课与核心技术课,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成为专业课的教学重心,能力点显然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在能力培养方面的接口,能力点的训练可为专业课综合技能的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的具体实践
《C语言与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由《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两门课程整合而成。该课程根据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要求调整了教学目标,C语言不着重讲语法,而是介绍C语言的编程知识和编程规范;数据结构不着重讲数据结构知识,而是介绍应用数据结构知识实现任务的编程。因此,课程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力求培养学生的基础编程能力。该课程改革的最大特色是引入能力点的概念,并结合知识点进行能力点的设计。
通过能力解构生成能力点框架随着计算机软件业工程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软件开发的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编程能力也随之分解为五种单项能力,即调试程序的能力,阅读程序的能力,按流程图编写程序的能力,设计流程图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见表1)。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今后就业岗位的特点,该课程着重后三种能力的培养,并根据这三种单项能力的要求设计能力点。具体能力点包括:(1)读源程序,给出一组输入数据,写出程序(手工)运行过程和结果;(2)将源程序输入计算机,并调试程序,写出程序(计算机)运行结果;(3)给源程序加上注释;(4)根据流程图编写源程序并上机调试等等。学完该课程后,学生应基本具备阅读程序的能力、按流程图编写程序的能力以及调试程序的能力。
通过内容整合细化知识点和能力点教学内容是能力点的载体,为了构建能力点,《C语言与数据结构》课程删除了《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两门内容重叠的课程,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课程分为三大教学模块,即程序设计篇、数据结构基础篇与数据结构提高篇。每篇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细分为若干具体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见表2,其中教学要求代号的含义见表3)。在确定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后,再组织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以此实现知识点教学和能力点训练的有机统一。转贴于
通过任务驱动强化能力点训练在编排课程内容时,《C语言与数据结构》采用了任务驱动方式,即在每章设计一个应用任务,并由此引出解决该任务的相关知识点和能力点,最后在每章后给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任务内容、任务分析、任务流程图、任务源程序、任务程序结构等。比如,讲到数组和链表时,以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作为应用任务;讲到栈和队列时,以学生就餐排队的模拟作为应用任务;讲到图的应用时,以旅游景点的管理作为应用任务。使用任务驱动方式组织教学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强调学以致用,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知识;二是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任务驱动是强化能力点训练的最有效方式。
《C语言与数据结构》是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试点改革课程,以能力点建设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果,集中反映该成果的教材已于2005年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2006年,《C语言与数据结构》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一类精品课程。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是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几年来的课改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能力点建设是“以能力定课程”的具体体现以能力定课程,就是将能力细化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能力点,然后围绕能力点训练组织设计教学内容、实践方案和训练方法。能力点建设是“以能力定课程”原则的具体运用和实现。
能力点建设实现了知识点学习与能力点训练的有机统一能力点建设并不是强调能力培养至上。事实上,知识教学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能力训练需建立在知识教学基础之上。但知识点与能力点的着眼点不同,知识点的集合是学科体系,知识点的学习强调“知”;能力点的集合是能力,能力点的训练强调“做”。基于能力点的课程建设就是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组织知识教学。
能力点建设强调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群建设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不能孤军作战,而是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确定“能力型”课程群。课程群中既有专业课,也有专业基础课,课程之间通过能力点连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综合,强化训练某一专业岗位能力。在本案例中,就是将《C语言与数据结构》、《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Server数据库》、《实用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构建成了训练软件系统开发能力的课程群。
能力点建设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黑板+粉笔”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以能力训练为主的课堂教学,因此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行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边教学边实践,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高职专业基础课能力点建设应根据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求区别对待,有些专业基础确实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导论》,对于这类课程不能一味地追求能力点的建设,而是应根据岗位能力训练实际的需要,选择部分专业基础课进行能力点建设。
参考文献:
[1]董启宏.专业基础课教学与高职生职业能力培养[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互动
近30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作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它指从教育基本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巧、教育实践与体验等诸方面提高。它包含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等内容的教师专业素养。纵观目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对某一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极少,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则更少。本文从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出发,论述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概念的内涵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其本质内涵和标准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观点之一: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教师自身素质与客观环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其内外两方面标准都必不可少。
观点之二:必须从两个角度来界定教师专业化。一个角度是从专业出发,另一个角度则从个人入手。前者又可以分成静态和动态两种考察方式。静态论者参考专业特质学者的观点,提出教师专业化的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成长。他们以此指标为参照系来评价教师职业是否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并提出达成教师专业化的措施。动态论者则把“专业化”看作某一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水平的过程。在此观点的支持者霍利(hoyle,e.)看来,教师专业化必须具备两个标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从个人角度看,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职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职业社会化过程并不以进入这个职业作为结束点,也不在早期教师职业的任何一点上结束”。[1]
观点之三: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组织发展”阶段,关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以此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二是“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既要有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又要有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并且通过职前、职后培训的理智取向;还要注重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反思”,加强教师对其自身实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探究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同时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或途径,通过小组教师的相互合作,确定教师自己的发展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态取向。[2]
2.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界定
fullan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在教师职前教育至退休时的个人生涯中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经历的总和。[3]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有了更宽泛的含义,grant认为:专业发展远不同于学习技能术语“培训”之概念,它还有一个定义: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来帮助教师不仅学会新的技能,而且帮助教师开拓新的教育视野和他们自己的实践;探索新的或先进的教育内容和资源的理念。当教师付诸实践,推进使用技术手段帮助问题式学习遇到挑战的时候,这个专业发展的定义还包含对教师支持的含义。[4]现代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应对时代挑战的资源,也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支撑帮助教师持续发展专业的能力、理解力和兴趣。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在本文中,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
在英语教学文献中,关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1990)。[5]从概念上讲,成长就必然意味着变化和发展,即,语言教师首先要有需要发展的意识、积极开放的态度,这样他们才会产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发展。另外,语言教师的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这种变化不一定就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它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变化不一定是立竿见影或一
蹴而就的;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因而是可量化的,而有些则不然;某种类型的变化趋于封闭性,有些则属于开放式的(freeman,1989)。[6]
3.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特点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正式受教育的经历,参加各种研讨、实践活动、各种培训、教育计划和各种非正式的学习经历,比如:有指导的学习(mentoring)、课堂观摩学习(observingclassroom)、课堂教学(classroomteachingandlearning)、在线学习(learningonline)、教研组的教研活动(workshopandseminar)、单独或和其他教师做些研究以及很多其他形式的非正式的自学活动、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等。金美福认为,作为教师,角色转型的环节和过程应为教、学、研。教是知识的输出,学是知识的输入,研是知识的生成和对所学的反思过程。当然这三者不可分割,在互为存在并互动的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才可以实现。根据知识社会论的观点,“知识人”概念是确认教师专业地位的一个工具,教师依赖的知识即教师知识,那是教师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就是参与知识的方式,即教、学、研。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往往就发生在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过程之中[7]。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持续、有效的,它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不是一年参加几次什么活动或培训就完事。
4.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设计课程、规划教学活动,以及选择教材时,应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本人必须把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必须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是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2)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有发展、有停滞、有低潮。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连续性,教师只有不断地进修和研究,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以确保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要。
3)专业发展的情境性。美国学者travers说过:“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8]教师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是依靠个人经验和对教学的感悟而获得的。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也赋有挑战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教学实践,教学情境相联系,并与同事、专家合作,在学校中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文化,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4)专业发展的多样性。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多样性。教师工作包括观察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评价学生学习等多种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这些不同的活动中。教学既是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专业发展应注重教育知识、技能层面的发展,也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意各方面的成长。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和特殊性
1.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英语教师是专业人员,负有自己的专业职责,具体包括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成长;第二,英语教师是可持续发展的个体。英语教师在生理上都已经成熟,但在心智上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第三,英语教师即学习者与研究者。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可以自我调控的结果,英语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由教师来改进自己的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最直接、最确切、最有效的方式;第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多阶段中完成的,职业指导教育阶段,师范教育阶段,持续进行的继续教育阶段。
2.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1)专业意识的特殊性,一个专业发展水平高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学生、师德高尚的人。他不仅具有尊重生命、追求崇高、热爱教育的信念,而且特别需要爱国意识、国际视野。取异域文化之精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文素养,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得到升华。
2)专业知识的特殊性。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沉淀。除了英语学科知识、相关的学科知识外,还特别需要英语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如国外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社会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道德传统、等
;在了解国外文化的同时,英语教师还应提高自身本国文化的修养,并把两种文化作对比分析。
3)专业能力的特殊性。英语课堂作为语言实践课,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来完成。英语教师主要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开展课堂对话、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英语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情境设计能力、交往能力等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用流利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师生及生生的互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做到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交际性和互动性的统一。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英语教师在整个英语教育教学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英语教育专业训练,不断获得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关于英语和教育两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运用素养,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教学素养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2]蒋竞莹.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104.
[3][4]转引自王新瑜.沙坪坝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c].重庆:西南大学,2006.
[5]pennington,m.c.aprofessionaldevelopmentfocusforthelanguageteachingpracticum[a].inj.c.richardsandd.nunan(eds.)secondlanguageteachereducation[c].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17.
[6]freeman,d.teachertraining,development,anddecisionmakingmodel:amodelofteachingandrelatedstrategiesforlanguageteachereducation[j].tesolquarterly,1989(23):27-45.
[7]金美福.知识人:教师角色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3(4):23.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从高中向大学过渡的一个教育层次,是学生在“参加高考并被普通高等学校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其进入本、专科学习前举办的旨在通过阶段性强化培训巩固提高其基础理论水平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1]。故少数民族预科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学生需在内地预科基地培养1―2年后方可进入高校深造。学校在高考招生时,给一部分学生分得了专业,这就使这部分学生在这1―2年预科期间失去了学习压力。故作为预科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数学在具体专业中的应用,让所学的知识和学生已分的专业切实联系起来,把数学作为专业知识的基础支撑,让数学专业化。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现状
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高考结束后,一部分学生已经分了专业,另一部分学生没有专业。有专业的预科生念一年预科?r,由于没有专业压力,他们大多表现为学好学坏都一样,只要达到结业标准即可;而没有分专业的学生,则在预科学习期间,表现非常努力,力争以优异的成绩在毕业之际选一个好专业。
二、预科数学课的特点
预科教育与高中教育虽然都是学习公共课,但是却有着明显的区别。高中教育就是单纯的文化课学习,而预科教育则是在进行文化课教学的同时,延拓专业教学,使预科生与大学紧密接轨,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大学专业领域的有关知识和预备知识。进一步来说,预科教学是围绕“适应性”、“专业性”展开的,原则是“实现与本科院校无缝对接”。
数学是预科学习最重要的基础课,是许多本科专业课开展的先修课程。但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殊性,譬如已经分专业的预科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就没有那么主动,主观上认为自己已经是大学生了,而数学课与自己所分的专业联系不大,学习数学的热情远低于没分专业的学生,甚至少数分到文科专业的学生对数学采取了放弃的态度。另外,数学教学太过于理论化,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实际脱离、理论与实践不接轨,再加上教材内容涉及的内容多,不少知识过于抽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容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降低了学习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数学教师需把数学和专业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课专业化,改进常规的课堂教学,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如何让学生重燃学习数学的动力和热情。本文对此进行简单的探讨。
三、数学知识专业化
(一)选择专业化、生活化的例题
预科生大多来自于边远地区,如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他们数学基础差,专注力也不集中。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教师所采用的例子过于程序化、理论化、抽象化,与实践或生活接轨较少,则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预科数学教学必须要注重案例的生活化、专业化,避免抽象的逻辑推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把数学应用到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去,让学生更好理解数学[2]。
比如,建筑专业的学生基础课程为“建筑构成、识图与制图”,而建筑图形则与数学中的空间解析几何联系紧密,故在教授这一章时适当联系专业中的建筑构成来讲解柱面、锥面、二次柱面与二次锥面等知识,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数学原来与所学专业紧密联系,学习就会产生积极性。
(二)数学概念专业化
数学概念是预科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在数学教学中,从专业实例中引入数学概念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解定积分的时候,用“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这一问题引出,再借助具体的专业实例来扩充,把“无限分割-求和-取极限”这一思想联系到求不规则的汽车铁皮的面积上去,达到专业知识和概念学习的融合。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会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扩大自身的专业面,掌握有关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真正做到数学为专业服务,专业靠数学这个工具做支撑。
(三)加强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联系
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生活实践不足、对数学的延伸不够,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实现数学教学的专业化,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为此,教师应加强对预科生所分得的专业的认识,更多地关注专业中的数学。比如,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授课,要经常找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教师探讨该课程中与数学有关的内容,深入学生的专业中去发掘数学素材,或者自身去参考计算机专业的书籍,把数学与计算机专业联系起来,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对专业的乐趣,且用数学的思维去看待计算机实践[3]。这样,教授课程时就不会把数学仅仅局限在书本的理论知识中,学生也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渴求,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把该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达到数学专业化。
(四)数学知识模块化
在教学中,可把数学知识进行模块化归类,分模块挖掘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实现数学为专业服务的目的。比如,集合、矩阵、概率、微分学、积分学等都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又是后继专业课的必修内容,把这些知识分成若干个模块,体现课程的应用型功能。对矩阵初步这一章,教学中需要把矩阵和预科生已分的专业联系起来讨论,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转变。比如,矩阵的平移变换、伸缩变换等在计算机编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应用,在密码学中也有着实际操作实例。线性规划、排列组合和概率等对金融商贸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也是他们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基础[3]。
[论文摘要]本文依据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论述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以求广大英语教师以此为理论指导自己的专业发展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外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30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作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它指从教育基本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巧、教育实践与体验等诸方面提高。它包含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等内容的教师专业素养。纵观目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对某一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极少,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则更少。本文从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出发,论述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概念的内涵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其本质内涵和标准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观点之一: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教师自身素质与客观环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其内外两方面标准都必不可少。
观点之二:必须从两个角度来界定教师专业化。一个角度是从专业出发,另一个角度则从个人入手。前者又可以分成静态和动态两种考察方式。静态论者参考专业特质学者的观点,提出教师专业化的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成长。他们以此指标为参照系来评价教师职业是否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并提出达成教师专业化的措施。动态论者则把“专业化”看作某一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水平的过程。在此观点的支持者霍利(Hoyle,E.)看来,教师专业化必须具备两个标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从个人角度看,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职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职业社会化过程并不以进入这个职业作为结束点,也不在早期教师职业的任何一点上结束”。[1]
观点之三: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组织发展”阶段,关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以此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二是“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既要有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又要有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并且通过职前、职后培训的理智取向;还要注重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反思”,加强教师对其自身实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探究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同时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或途径,通过小组教师的相互合作,确定教师自己的发展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态取向。[2]
2.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界定
Fullan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在教师职前教育至退休时的个人生涯中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经历的总和。[3]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有了更宽泛的含义,Grant认为:专业发展远不同于学习技能术语“培训”之概念,它还有一个定义: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来帮助教师不仅学会新的技能,而且帮助教师开拓新的教育视野和他们自己的实践;探索新的或先进的教育内容和资源的理念。当教师付诸实践,推进使用技术手段帮助问题式学习遇到挑战的时候,这个专业发展的定义还包含对教师支持的含义。[4]现代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应对时代挑战的资源,也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支撑帮助教师持续发展专业的能力、理解力和兴趣。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在本文中,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
在英语教学文献中,关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1990)。[5]从概念上讲,成长就必然意味着变化和发展,即,语言教师首先要有需要发展的意识、积极开放的态度,这样他们才会产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发展。另外,语言教师的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这种变化不一定就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它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变化不一定是立竿见影或一蹴而就的;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因而是可量化的,而有些则不然;某种类型的变化趋于封闭性,有些则属于开放式的(Freeman,1989)。[6]
3.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特点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正式受教育的经历,参加各种研讨、实践活动、各种培训、教育计划和各种非正式的学习经历,比如:有指导的学习(mentoring)、课堂观摩学习(observingclassroom)、课堂教学(classroomteachingandlearning)、在线学习(learningonline)、教研组的教研活动(workshopandseminar)、单独或和其他教师做些研究以及很多其他形式的非正式的自学活动、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等。金美福认为,作为教师,角色转型的环节和过程应为教、学、研。教是知识的输出,学是知识的输入,研是知识的生成和对所学的反思过程。当然这三者不可分割,在互为存在并互动的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才可以实现。根据知识社会论的观点,“知识人”概念是确认教师专业地位的一个工具,教师依赖的知识即教师知识,那是教师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就是参与知识的方式,即教、学、研。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往往就发生在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过程之中[7]。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持续、有效的,它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不是一年参加几次什么活动或培训就完事。
4.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设计课程、规划教学活动,以及选择教材时,应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本人必须把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必须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是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2)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有发展、有停滞、有低潮。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连续性,教师只有不断地进修和研究,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以确保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要。
3)专业发展的情境性。美国学者Travers说过:“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8]教师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是依靠个人经验和对教学的感悟而获得的。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也赋有挑战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教学实践,教学情境相联系,并与同事、专家合作,在学校中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文化,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4)专业发展的多样性。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多样性。教师工作包括观察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评价学生学习等多种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这些不同的活动中。教学既是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专业发展应注重教育知识、技能层面的发展,也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意各方面的成长。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和特殊性
1.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英语教师是专业人员,负有自己的专业职责,具体包括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成长;第二,英语教师是可持续发展的个体。英语教师在生理上都已经成熟,但在心智上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第三,英语教师即学习者与研究者。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可以自我调控的结果,英语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由教师来改进自己的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最直接、最确切、最有效的方式;第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多阶段中完成的,职业指导教育阶段,师范教育阶段,持续进行的继续教育阶段。
2.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1)专业意识的特殊性,一个专业发展水平高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学生、师德高尚的人。他不仅具有尊重生命、追求崇高、热爱教育的信念,而且特别需要爱国意识、国际视野。取异域文化之精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文素养,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得到升华。
2)专业知识的特殊性。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沉淀。除了英语学科知识、相关的学科知识外,还特别需要英语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如国外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社会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道德传统、宗教信仰等;在了解国外文化的同时,英语教师还应提高自身本国文化的修养,并把两种文化作对比分析。
3)专业能力的特殊性。英语课堂作为语言实践课,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来完成。英语教师主要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开展课堂对话、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英语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情境设计能力、交往能力等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用流利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师生及生生的互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做到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交际性和互动性的统一。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英语教师在整个英语教育教学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英语教育专业训练,不断获得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关于英语和教育两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运用素养,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教学素养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2]蒋竞莹.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104.
[3][4]转引自王新瑜.沙坪坝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C].重庆:西南大学,2006.
[5]Pennington,M.C.AProfessionalDevelopmentFocusfortheLanguageTeachingPracticum[A].InJ.C.RichardsandD.Nunan(Eds.)SecondLanguageTeacherEducation[C].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17.
[6]Freeman,D.TeacherTraining,Development,andDecisionMakingModel:AModelofTeachingandRelatedStrategiesforLanguageTeacherEducation[J].TESOLQuarterly,1989(23):27-45.
关键词:一体化数控数学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23-01
一体化教学一般指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通俗来讲,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操能更好地衔接,打破理论课、实验课或实操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从而,教师将由“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型;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课内外专业教室、教学工厂、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
数控是指用数字、文字和符号组成的数字指令来实现一台或多台机械设备动作控制的技术,技工学校数控专业培养人才主要是数控机床加工的操作者,而数学处理是数控加工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加强数控专业的数学一体化教学,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而数控专业数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目前最关心就是能否有适合专业特点的一体化教学的数学教材。
1目前数控专业一体化数学教材的现状
目前技工学校数控专业数学教材主要有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了全国技工院校通用教材《数学》,为了适应一体化教学,近几年也陆续出版了一批技工院校数学教材,其中基础数学中代表性的教材有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类技工学校教改试用教材:数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数学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控应用数学》等教材,但这些数学教材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以最适合数控专业一体化数学教材特点的《数控应用数学》教材为例,这本教材对数控专业数学应用方面分析比较到位,数学的知识概念由浅入深也非常详尽,举例实用性强,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1教材中数学与数控专业知识衔接不明显
主要表现在教材中例题有数控专业知识的运用题,但在课后的习题中与数控专业知识的相关的题目偏少,比如:平面几何部分在教材中占据较大的篇幅,虽然这部分是初中数学范畴,而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应该对这部分数学知识有所了解,但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难点,加强复习和学习非常必要,引入平面几何知识这符合数控专业数学的特征,但教材中关于数控专业平面几何应用题在例题和习题占比例还是偏少。
1.2数控实际例子数学化不足
三角函数尤其是解三角形部分和平面解析几何中确定交点坐标是数控专业数学应用核心内容,加强这两方面的知识学习对数控专业学生非常必要,然而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应用例题过于实际化,有关数字过大、过繁,解题的难度陡然增大,对学生而言,从基础知识到实际运用的难度跨度太大,如书第128页,有一求解四个点的坐标值例题,它是由4条直线与3段圆弧所组成,教材上光解题过程就用了2页半,而且题中的数字过于实际化,不易直接从解方程求得,从而在实际教学和学生预习中增加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难度。
1.3教材形式与格式不够新颖
由于技工院校一体化数学教材还在试行推广中,其实用性与科学性都有待检验。教材编写的主体又是来自技工院校教师编写,教材虽然能够适合技工教育的应用类内容,但教材内容设计比较枯燥,新颖性不够,案例和图文不多,直观性差,不适合学生课余预习,另外,尽管删除许多繁杂证明和数学难点,但由于数学内容过于压缩和集中,例题偏少、偏难,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也无法满足技工院校开展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2案例式数学教材编写的设想
案例式数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数控专业常用数学的案例,归纳出技校学生应该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从而强化对相关的数学基础知识的训练,达到教与学的目的。为什么引入案例式数学教材,主要是考虑到技工院校的学生数学素养普遍较弱,大多是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不扎实,尽管目前的一体化的数学教材知识难度已大大降低,但教材内容的编写形式与初中或高中相似,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还是不浓。目前一体化数学教材编写通病是:即凡涉及到数学知识往往将初中或高中数学教材知识适当简化,其内容布局和形式基本不变,而一涉及到应用实例,往往把专业的实例不加修改直接运用,还美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实际上,学生在数控专业实际应用数学知识时,由于数学基础不扎实,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在脑海中提炼出所学的数学知识,所以有必要对一些数控专业数学方面的应用题分别归类,反复练习,才能学到一定实用性的数学知识。
例如求一些零件的尺寸大小,是数控专业常见的一类数学知识应用案例,它所涉及到的是平面几何知识、解三角形和圆弧的一些知识,可以恰当地归类,比如:一类是与圆弧无关,只与角有关,可以由解直角三角形或解斜三角形方面求解,那么需加强对直角或斜三角形有关公式和三角函数值运用题练习。还是一类是与圆弧有关的,可以强化圆弧的知识练习。并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学到真正实用的数学知识。再比如在直角坐标系求一些零件的尺寸大小或交点位置,直线方程的知识非常重要,尤其是点斜式和两点式直线方程需要详尽说明,并在课堂上或课后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练习。
由于学生学习差异性大。因此,教学目标应呈现多样化,教材中更要体现教学的弹性。可根据学生数学素养不同层次,编写有一定的难易区分度的习题集,可供有余力的学生或后进生去练习;也可以多穿插数控专业中一些数学应用案例,皆在深化基础内容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编写数控专业数学一体化教材时,务必要结合就业实际、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和专业实际,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较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尹贵诚.阐述技工院校数学一体化教材的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3).
关键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互动
近30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作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它指从教育基本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巧、教育实践与体验等诸方面提高。它包含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等内容的教师专业素养。纵观目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对某一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极少,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则更少。本文从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出发,论述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概念的内涵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其本质内涵和标准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观点之一: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教师自身素质与客观环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其内外两方面标准都必不可少。
观点之二:必须从两个角度来界定教师专业化。一个角度是从专业出发,另一个角度则从个人入手。前者又可以分成静态和动态两种考察方式。静态论者参考专业特质学者的观点,提出教师专业化的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成长。他们以此指标为参照系来评价教师职业是否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并提出达成教师专业化的措施。动态论者则把“专业化”看作某一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水平的过程。在此观点的支持者霍利(Hoyle,E.)看来,教师专业化必须具备两个标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从个人角度看,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职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职业社会化过程并不以进入这个职业作为结束点,也不在早期教师职业的任何一点上结束”。[1]
观点之三: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组织发展”阶段,关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以此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二是“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既要有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又要有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并且通过职前、职后培训的理智取向;还要注重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反思”,加强教师对其自身实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探究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同时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或途径,通过小组教师的相互合作,确定教师自己的发展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态取向。[2]
2.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界定
Fullan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在教师职前教育至退休时的个人生涯中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经历的总和。[3]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有了更宽泛的含义,Grant认为:专业发展远不同于学习技能术语“培训”之概念,它还有一个定义: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来帮助教师不仅学会新的技能,而且帮助教师开拓新的教育视野和他们自己的实践;探索新的或先进的教育内容和资源的理念。当教师付诸实践,推进使用技术手段帮助问题式学习遇到挑战的时候,这个专业发展的定义还包含对教师支持的含义。[4]现代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应对时代挑战的资源,也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支撑帮助教师持续发展专业的能力、理解力和兴趣。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在本文中,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
在英语教学文献中,关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1990)。[5]从概念上讲,成长就必然意味着变化和发展,即,语言教师首先要有需要发展的意识、积极开放的态度,这样他们才会产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发展。另外,语言教师的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这种变化不一定就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它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变化不一定是立竿见影或一
[1][2][3]
蹴而就的;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因而是可量化的,而有些则不然;某种类型的变化趋于封闭性,有些则属于开放式的(Freeman,)。
.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特点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正式受教育的经历,参加各种研讨、实践活动、各种培训、教育计划和各种非正式的学习经历,比如:有指导的学习(mentoring)、课堂观摩学习(observingclassroom)、课堂教学(classroomteachingandlearning)、在线学习(learningonline)、教研组的教研活动(workshopandseminar)、单独或和其他教师做些研究以及很多其他形式的非正式的自学活动、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等。金美福认为,作为教师,角色转型的环节和过程应为教、学、研。教是知识的输出,学是知识的输入,研是知识的生成和对所学的反思过程。当然这三者不可分割,在互为存在并互动的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才可以实现。根据知识社会论的观点,“知识人”概念是确认教师专业地位的一个工具,教师依赖的知识即教师知识,那是教师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就是参与知识的方式,即教、学、研。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往往就发生在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持续、有效的,它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不是一年参加几次什么活动或培训就完事。
.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设计课程、规划教学活动,以及选择教材时,应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本人必须把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必须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是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有发展、有停滞、有低潮。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连续性,教师只有不断地进修和研究,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以确保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要。
)专业发展的情境性。美国学者Travers说过:“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教师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是依靠个人经验和对教学的感悟而获得的。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也赋有挑战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教学实践,教学情境相联系,并与同事、专家合作,在学校中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文化,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专业发展的多样性。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多样性。教师工作包括观察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评价学生学习等多种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这些不同的活动中。教学既是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专业发展应注重教育知识、技能层面的发展,也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意各方面的成长。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和特殊性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英语教师是专业人员,负有自己的专业职责,具体包括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成长;第二,英语教师是可持续发展的个体。英语教师在生理上都已经成熟,但在心智上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第三,英语教师即学习者与研究者。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可以自我调控的结果,英语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由教师来改进自己的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最直接、最确切、最有效的方式;第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多阶段中完成的,职业指导教育阶段,师范教育阶段,持续进行的继续教育阶段。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专业意识的特殊性,一个专业发展水平高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学生、师德高尚的人。他不仅具有尊重生命、追求崇高、热爱教育的信念,而且特别需要爱国意识、国际视野。取异域文化之精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文素养,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