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性白内障屈光晶体置换术影响因素,包括术前眼轴,年龄,术前黄斑病变对屈光晶体置换术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150眼)行晶体置换术的高度近视性白内障病例。检查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前眼轴长度和眼底情况。术后随访时间大于1个月。结果眼轴<28.00mm,28.00~29.99mm,30.00~31.99mm,>32.00mm术后矫正视力<0.3的眼数比例分别为4%,17.9%,26.5%,29.2%,趋势卡方检验(x2=6.34,p<0.05);术后矫正视力>=0.5的眼数比例分别为88.0%,53.8%,51.0%,31.3%,趋势卡方检验(x2=19.3,p<0.01);黄斑病变组和无黄斑病变组术后矫正视力<0.3的眼数比例分别为3.33%,26.7%,卡方检验(x2=7.615,p<0.01),术后矫正视力>=0.5的眼数比例分别为83.3%,45.8%,卡方检验(x2=13.560,p<0.01);年龄<60岁组和年龄>=60岁组术后矫正视力<0.3眼数比例分别为15.4%,51.9%,卡方检验(x2=17.099,p<0.01)。矫正视力>=0.5眼数比例分别为58.5%,29.6%,卡方检验(x2=5.391,p<0.05)。结论眼轴长度,黄斑病变,年龄对高度近视性白内障屈光晶体置换术影响显著。眼轴长度越长,黄斑病变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年龄>=60岁比年龄<60岁预后要差。
【关键词】高度近视;白内障;预后
目前屈光晶体置换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病人,并且对于大部分病人有一定得疗效,但是仍然存在部分病人的手术预后不是很理想的情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8例(150眼)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探究这些病人各种术前因素与术后预后情况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1年3月,在xx医学院眼视光医院行屈光晶体置换术手术的87例(150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其中单眼24例,双眼63例。患者年龄51.2±9.9岁,最小17岁,最大79岁,其中男性患者18例(29眼),女性患者69例(121眼)。
1.2手术方法
屈光晶体置换术:诺喜眼药水表面麻醉,透明角膜切口,原位超声乳化吸出白内障,吸净晶状体皮质,前囊反面、后囊抛光,植入人工晶体。
1.3术前检查
①视力检查:对患者主觉验光,获取术前最佳矫正视力。
②眼轴长度测量:iol-master检查获取术前患者眼轴长度
③眼底检查:眼底照片,裂隙灯+三面镜观察获取术前患者术前眼底情况,b超检查获取患者术前是否存在后巩膜葡萄肿,oct检查观察患者术前黄斑状况。
1.4术后随访
对患者主觉验光,获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随访时间大于1个月。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总体手术效果
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从术前的0.28上升到0.48(两者配对t检验结果p<0.01),低视力比例从术前的48%下降到22%(两者卡方检验结果=22.29,p<0.01)。
2.2眼轴长度对屈光晶体置换手术预后的影响
将150只眼按照眼轴长度分为4组a组为眼轴<28.00mm(最短24.58,最长27.94,平均26.62)b组为眼轴28.00~29.99mm(最短28.01,最长29.98,平均29.17),c组为眼轴30.00mm~31.99mm(最短30.11,最长31.91,平均31.00),d组为>32.00mm(最短32.04,最长37.23,平均33.48)。统计各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得结果:
眼轴长度和手术预后见表2和表3。按眼轴分组的四个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都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用配对t检验结果:4组p都<0.01,差异显著),说明存在手术效果。黄斑病变的发生率随眼轴延长而增加(趋势卡方检验(x2=8.130,p<0.01))。术后矫正视力<0.3眼数比例随眼轴延长而增加(趋势卡方检验(x2=6.34,p<0.05))。术后矫正视力>=0.5眼数比例随眼轴延长而下降(趋势卡方检验(x2=19.3,p<0.01))。综合上述结论得出眼轴长度与手术预后的关系:眼轴越长,黄斑病变发生率越高,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越低,手术预后情况越差。
2.3患者黄斑病变对术后预后的影响分析
①将150只眼按oct检查结果显示有无黄斑病变分为两组:a组为无黄斑病变的,b组为存在黄斑病变,统计两组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病变见表4和表5。由表4得:无论是否存在黄斑病变,手术都有一定的效果。(a组术前0.37,术后0.71,两者比较配对t检验p<0.01,b组术前0.25,术后0.42,两者比较配对t检验p<0.01)。存在黄斑病变的b组的术前和术后平均最佳矫正视力要比不存在黄斑病变的a组要低。(t检验p<0.01)。由表5可知黄斑病变对术后预后的影响:存在黄斑病变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眼数比例(26.7%)要比不存在黄斑病变的(3.33%)高(卡方检验:x2=7.615,p<0.01),存在黄斑病变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的眼数比例(45.8%)要比不存在黄斑病变的(83.3%)低(卡方检验:x2=13.560,p<0.01)。说明黄斑病变明显影响手术预后。说明黄斑病变与术后低视力的关系密切。同样得出结论黄斑病变明显影响手术预后。
②将150只眼按术后矫正视力是否<0.3分组分成两组,术后矫正视力<0.3为a组,术后矫正视力>=0.3的b组。结果:a组共33眼,其中存在黄斑病变的32眼,占97.0%。b组共117,其中存在黄斑病变的88眼,占75.2%。
由表6可得:在术后低视力的33眼中,32眼存在黄斑病变,黄斑病变的占了高达97.0%,而在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的117眼中,约有75.2%的存在黄斑病变,两者存在差异(x2=7.615,p<0.01)
2.4手术年龄
将150只眼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为手术年龄<60岁,共123眼,最小17岁,最大59岁,平均48.4岁。b组为手术年龄>=60岁,共27眼,最小60岁,最大79岁,平均66.3岁。
手术年龄见表7和表8。表7得:年龄<60和年龄>=60的患者手术效果总体上都是存在的,a组术前平均矫正视力为0.3,术后0.52(配对t检验,p<0.05)。b组术前平均矫正视力0.18,术后0.32(配对t检验,p<0.05);年龄>=60岁组黄斑病变发生率(92.6%)要高于年龄<60岁组(77.2%)。卡方检验结果(x2=3.263,p=0.071),无统计学意义。表8得:年龄>=60岁患者的手术预后总体要比年龄<60岁患者差。(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眼数比例a组(15.4%)<b组(51.9%);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眼数比例a组(58.5%)>b组(29.6%),卡方检验,p都<0.05,差别显著。
3讨论
总体手术效果:屈光晶体置换术对于高度近视白内障病人疗效显著,统计学分析见结果部分。150眼中有121眼最佳矫正视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术后矫正视力>术前矫正视力),占总数80.7%。但是仍有29眼最佳矫正视力没有提高,其中甚至有6眼矫正视力下降,并且有22.0%的眼数在术后仍然矫正视力没有超过0.3.说明存在部分病人的手术预后不是很理想。屈光晶体置换手术已经广泛用于白内障患者的治疗,并且具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和手术预后都比起单纯白内障大打折扣,其原因无外乎于高度近视对于手术效果和手术预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就探讨了患者年龄,眼轴长度,黄斑病变对高度近视白内障屈光晶体置换手术的影响,力求能够给临床一定的参考价值。
①眼轴:徐乃华,程远的《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89例临床分析》发现高度近视自内障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术后视力恢复程度与眼轴长度及眼底病变有直接关系,眼轴越长,眼底病变越重,则术后视力越差[1]。本研究结果与其一致。
②黄斑病变:通过本研究发现:黄斑病变影响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晶体置换术的手术效果和手术预后。黄斑病变与术后低视力的关系密切。这与聂鑫,柯敏的《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指出的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手术预后较差原因在于黄斑变性的存在[2]的研究结果一致。
③手术年龄:通过本研究发现:年龄>=60岁患者的手术预后总体要比年龄<60岁患者差。张金华等人的《高度近视患者的白内障手术疗效观察》发现术后视力的恢复与年龄呈负相关性,即随着年龄的增加,术后视力有下降趋势,但与眼部是否有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更密[3]。本研究与他们的研究结果相似。笔者认为,虽然眼轴长度和手术年龄都是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但是它们都和黄斑病变的发生率存在的一定得关系,所以认为黄斑病变相对于眼轴长度和手术年龄更为主要。当然要证实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上的研究结论说明:积极仔细检查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患者各种术前情况对于了解患者白内障手术效果和预后意义重大,特别是眼底和黄斑的检查,可以明确提示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如果存在严重黄斑病变的患者,比如黄斑裂孔(本研究存在3例,术后矫正视力都低于0.3)等,预后情况极差,可以考虑列入手术相对禁忌症。所以就提示临床工作者,在手术之前务必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明确其眼底和黄斑病变情况。对于已经出现严重黄斑病变或眼轴较长或年龄>60的患者,要与患者做好沟通工作,向其明确手术效果和手术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徐乃华,程远.超声乳化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89例临床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6,14:450.
近视激光手术的安全性究竟怎样?做,还是不做?许多“眼镜族”犹豫不决。武汉艾格眼科医院近视眼治疗中心主任楼永惊表示,任何手术均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如果能够严格把控术前检查、术中过程、术后复查三大关键点,出现近视眼手术并发症的几率则会大大降低。
严把术前关——
科学掌握手术适应症
案例一:25岁的李先生想在出国前做近视眼手术恢复视力,然而在做完术前检查之后,医生却建议他重新配镜,并佩戴一个月后再来手术。这让李先生很不理解。原来,李先生一直都是佩戴300度的近视眼镜,然而在术前检查中,经过验光后,发现李先生的真正度数只有150度。
解析:术前排查禁忌症
近视眼激光手术的最大风险其实隐藏在术前检查环节,因为术前检查是对近视眼手术禁忌症(圆锥角膜、青光眼、进行性眼病等)的排除,其数据决定着医生的最终判断,直接关系到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手术的安全性。
艾格眼科精细精密的近视眼术前检查流程分为初检、复检、再检、特检四个步骤,每一步骤的操作均符合国家标准,四个环节重重把关,力求零误差。
依照角膜地形图仪、综合验光仪等一整套先进检查设备,综合得出精确数据,不符合手术标准的近视眼朋友将被拒绝进行手术,符合要求者可进入下一步:设计手术方案。
规范手术流程——
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案例二:张女士一直为高度近视的儿子发愁,孩子马上要大学毕业,偏偏读的又是对视力要求很高的航海技术专业,想做手术解决吧,同时又担心近视眼手术的风险。解析:先进设备,技术保证
先进设备是近视眼手术安全和术后效果的硬件保证。艾格眼科早在2004年便率先引进最新一代准分子激光手术系统一美国威视VISXS4。该系统拥有近视眼治疗领域近100余项世界专利技术;2008年4月22日,湖北地区第一台“飞秒激光”近视眼手术系统落户艾格眼科医院,其不可比拟的5大优势打造完美视觉效果,深受近视眼朋友的青睐。
医生资质、经验、能力三位一体
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是近视眼手术安全的必要条件。艾格眼科近视眼治疗中心医生资质、经验、能力三位一体,不仅拥有国家颁发的准分子激光上岗证书,还具备万例以上手术经验。
护理规范,注意细节
规范的手术过程成就一美的近视眼手术。艾格眼科近视眼手术团队反复核对数据、心理安慰、术前用药、器械使用、消毒灭菌等,从流程把关,在细节上确保万元一失。
高端术式。放心选择
艾格眼科医院自2003年开展近视眼手术,2004年引进美国威视S4准分子手术系统,实现个性化切削,2008年引进飞秒激光手术系统,使湖北省的近视眼手术进入无刀时代。
飞秒激光手术系统,采用一种100%的无刀手术方法,使用计算机控制先进的飞秒激光来进行手术,让手术更安全、视力更完美。
个性化手术切削,是根据每个人独特的角膜形态以及像差来制订最合适的手术方案,在“波前相差+虹膜定位”的引导下进行角膜切削。保证激光能准确地发射到角膜治疗区域,防止了眼球转动引起的治疗误差,最大程度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
术后坚持复查——
杜绝并发症发生
案例三:张小姐做完近视眼手术后,被告知术后第一天和第七天来院复查。一年内也随时复查。对此张小姐一方面觉得医院很负责,另一方面也有疑惑,不知有无必要。
解析:术后跟踪90天效果巩固
[论文摘要]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治疗近视眼的手术方法,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作为其主流术式更有着许多的优越性。本文主要针对PRK、LASIK、LASEK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近视眼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配戴眼镜是治疗近视眼的传统方法,但随着人们对美观、视功能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眼镜已不能彻底解决近视的问题。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问世,以其独特的优越性为近视眼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1]。现就其主流术式——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眼的研究做一综述。
1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
PRK即在去除角膜上皮后,用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前弹力层和部分角膜基质层,从而改变角膜中央或周边的前表面曲率,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其适应证为18岁以上、近视度-2D至-6D、矫正视力较好、屈光度稳定2年以上、屈光介质无浑浊者,并应排除严重的眼部病变。但PRK常存在眼部不适、虹视及眩光、上皮缺损、角膜雾样混浊等并发症[2]。考华婷等[3]就指出PRK对不同度数的近视都有效,对中低度优于高度近视,并指出角膜雾样混浊是PRK最常见的并发症。
2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
LASIK即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瓣下基质层进行屈光性切削,与PRK相比保留了角膜上皮和前弹力膜,更符合角膜生理状态。LASIK的临床应用始于90年代中期,对于高中低度近视均有较稳定的疗效,因其具有价钱相对低,术后不适症状轻,视力恢复快,屈光矫正更稳定、更精确,角膜混浊发生率低等特点,是目前临床治疗近视的首选术式[4-5]。SolomonKD等[6]对1988~2008年的有关LASIK文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论指出其术后满意度高达95.4%。但由于LASIK术中、术后可能会并发角膜瓣全游离、角膜瓣皱折、异位、角膜上皮瓣下植入、角膜扩张、弥漫性板层角膜炎等危险[7],因此对于角膜较薄的高度近视患者不作为首选,限制了其适应范围。
3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
LASEK由CamellinM[8]于1999年首创,即机械掀起角膜上皮后进行激光切削,通过激光切削而改变角膜屈光力达到治疗近视的目的,术后上皮瓣予以复位保留。因保留了上皮瓣,可明显减轻PRK术后疼痛和角膜雾样混浊;因不需负压吸引制作避免了LASIK有关角膜瓣的并发症[9]。ScerratiE[10]观察了LASIK和LASEK术后地形图的改变,指出LASEK术后角膜表面更规则,像差小,术后6个月时对比敏感度更高。伊琼等[11]指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更安全有效,拓宽了准分子激光的适应证,尤适用于角膜薄、小睑裂、角膜曲率小、陡峭等患者。LASEK最大的缺点是术后的疼痛不适。国外不少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结论[12-13]。然而,由于LASIK术后1d视力即可基本恢复,1周后即达到较佳视力,而LASEK需1个月左右方能达到较佳视力[14],故对于有较快提高视力要求的患者仍提倡优先考虑LASIK。
治疗近视眼,目前尚无一种完美无缺的手术方法。PRK适合低中度近视,LASIK、LASEK适应范围广,对高度近视更优于PRK,但也各有其限制。虽然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个体化切削、飞秒激光作为较新的屈光手术方法其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但鉴于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取长补短,联合治疗很可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随着欲通过手术治疗近视的患者日益增多,选择何种手术方式除了考虑近视度数外,还应根据个人的年龄、职业、经济条件、心理状态,以及医疗设备、医生经验等做出综合的考虑。只有因人而异,合理选择,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AngEK,CouperT,DiraniM,etal.Outcomesoflaserrefractivesurgeryformyopia[J].JCataractRefractSurg,2009,35(5):921-933.
[2]李莹.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的主要问题[J].国外医学:眼科分册,1996,20(5):262-285.
[3]考华婷,张凤进.640例近视眼患者PRK手术疗效统计分析[J].中国医学统计,1999,6(3):181-182.
[4]DurrieDS,SladeSG,MarshallJ.Wavefront-guidedexcimerlaserablationusing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andsub-Bowman’skeratomileusis:acontralateraleyestudy[J].JRefractSurg,2008,24(1):77-84.
[5]RosmanM,AlióJL,OrtizD,etal.ComparisonofLASIKand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formyopiafrom-10.00to-18.00diopters10yearsaftersurgery[J].JRefractSurg,2010,26(3):168-176.
[6]SolomonKD,FernándezdeCastroLE,SandovalHP,etal.LASIKworldliteraturereview:qualityoflifeandpatientsatisfaction[J].Ophthalmology,2009,116(4):691-701.
[7]ShahMN,MisraM,WihelmusKR,etal.Diffuselamellarkeratitisassociatedwithepithelialdefectsafter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J].JCataractRefractSurg,2000,26(9):1312-1318.
[8]CamellinM.LASEKmayaftertheadvantagesofbothLASIKandPRK[J].OcuSurgNInt,1999,10(3):14.
[9]AmbrósioRJr,WilsonS.LASIKvsLASEKvsPRK:advantagesandindications[J].SeminOphthalmol,2003,18(1):2-10.
[10]ScerratiE.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vslaser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IKVSLASEK)[J].JCataractRefractSurg,2001,17(Suppl2):219-221.
[11]伊琼,刘军,赵向阳,等.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J].眼科新进展,2004,24(3):215-216.
[12]ClaringboldTV.Laser-assistedsubepithelialkeratectomyforthecorrectionofmyopia[J].JCataractRefractSurg,2002,28(1):18.
关键词:屈光晶体;高度近视;护理
在我国近视眼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近20年来,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在矫治近视眼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由于受到角膜厚度安全极限的限制,准分子激光在矫治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方面存在盲区,随着人工晶体材料和设计的不断发展,有晶状体眼内人工晶体植入为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特别是-12D以上近视提供了新的手段[1-2]。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PhakicIOL)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一种新的眼内屈光手术,它具有预测性好、准确性高、视力恢复快等特点,尤其适合高度近视和角膜薄的患者。这一方法目前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开展。自2007年底开始,对108例患者施行了PhakicIOL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8例,其中男84例,女24例;年龄20~48岁,平均34岁。术前近视范围-9.0~-22D,平均-16.25D;散光范围为-0.5~-4.00D,平均-2.20D;裸眼视力0.02~0.12,平均0.05;矫正视力0.4~0.8,平均0.68。角膜内皮细胞范围2380~3671个/mm2。前房深度范围为2.8~3.2;眼压范围为11~18.86mmHg(1mmHg=0.1333kPa),平均15.88mmHg。瞳孔范围:明室为3~4.5mm,暗室为5~6.5mm;晶体度数为-9.5~-21.0。所选晶体型号:OIIPhakic6H
1.2手术方法:术前2~4周,患眼用激光虹膜造孔,以防术后房水通路受阻,眼压升高。术前1h缩瞳至瞳孔2~3mm。球后麻醉压迫眼球片刻。常规消毒铺巾,在眼球10~2点钟处作结膜瓣。在10:30~11:30点钟处做3mm角膜缘切口。注入透明质胶钠少许,以维持前方深度。插入“人工晶体(IOL)”滑板,置入“前房型IOL”。确定位置正确后,缝合角巩缘2针。结膜瓣电凝闭合。术毕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加庆大霉素4万U。消毒敷料遮盖术眼。
2结果
10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PhakicIOL手术。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0.4~1.0,平均0.96。术后1个月眼压11~22mmHg,平均15.5mmHg。58例患者高度近视状况得到改善,视力明显提高,其有效率为100%。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术前检查:①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血糖、X线胸部透视;②眼部检查: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屈光度、房角、眼压、角膜横径、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底AB超(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和眼轴长度)。
3.1.2术前心理护理: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使患者了解手术目的、方法、疗效、手术时间、注意事项等,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更好地配合手术。
3.1.3术前患者准备:①患者术前2周起停戴隐形眼镜,硬性隐形眼镜要停戴4周;②术前1周患眼虹膜激光造孔;③术前3d开始滴抗生素及抗病毒眼药水,每天各3次。
3.1.4术前护士准备工作:①术前协助查阅各种检查报告,确保各类检查数值均在安全范围内;②术前给患者进行泪道冲洗,以确保泪道通畅;③术日晨用皂球及消毒溶液做手术野皮肤消毒、结膜囊冲洗;④术前1h滴缩瞳剂,维持瞳孔在3mm以内;⑤器械及人工晶体准备。器械:人工晶体植入术所用的眼科显微器械采用高压灭菌方法消毒。人工晶体:根据要求选用Phakic专用的前房型人工晶体,并按照B超结果及医嘱准备合适的人工晶体。
3.2手术配合:①安置正确体位:患者躺在手术床上后,双手约束带固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其颈部、腰部、膝部放置海绵垫,以维持生理弧度,保持头位平整,充分暴露手术野;②手术中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减轻胸闷不适感;③植入人工晶体前,护士要认真仔细做好查对,递交人工晶体时,要唱读人工晶体度数、品牌,以保证其准确性;④手术中,护士要随时观察瓶内液体,及时添加平衡液,以维持灌注。根据前房的形态,及时调整灌注液的高度,以稳定前房液的深度。
3.3术后护理:①手术当天尽量多休息,少做低头动作,避免撞伤术眼、剧烈咳嗽、揉眼动作;②术后24h内,注意观察术眼是否疼痛、红肿、视力变化等情况;③术眼包扎1d,第2天起局部滴用抗生素眼药水,4次/d,连续7d,必要时遵医嘱;④术后1周内,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眼压,如眼胀痛、眼睑肿、结膜充血、视力模糊等,以防眼压升高;⑤术后1周内可使用温和的睫状肌麻痹剂,活动瞳孔,以避免1周内粘连;⑥术后2周内,避免淋浴,低头洗发,禁止水流入术眼;⑦遵医嘱,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随访;⑧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劳动和剧烈活动;⑨术后3个月内,少饮酒,少吸烟,饮食无特殊限制,便秘者服用泻药。
4讨论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CphakicintraocularLens,P-Iol)植入手术是屈光手术的一种类型,主要通过在透明晶状体前植入一枚人工晶体来矫正患眼的屈光不正。它是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一种新的眼内屈光手术,它具有预测性好,准确性高,视力恢复快,保持调节以及不改变眼结构的特点,为更多的眼科医生和患者所接受,尤其适合高度近视眼。有效的PhakicIOL手术前后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志谢:本篇文章完成承蒙本中心副主任医师肖俊华的指导。
5参考文献
关键词:共同性外斜视;眼位;双眼单视
中图分类号:R779.6;R77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4-0794-02
共同性外斜视是最常见的斜视类型之一,手术矫正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为了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笔者对本科2002~2006年已行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54例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系2002~2006年11月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资料完整的54例,除外A-V型斜视及垂直型斜视者,男25例,女29例;年龄4.5~23岁,平均8.7岁,其中4.5~13岁41例,≥14岁13例;斜视类型:间歇性外斜视26例,恒定性外斜视21例,交替性外斜视7例。随访观察1周至3个月。
1.2眼位检查
用角膜映光法测定斜视度,三棱镜遮盖法分别测定5M和33cm的斜视度,根据5M和33cm斜视角相差≥15,分外展过强型24例,基本型23例,集合不足型7例。
1.3双眼单视功能测定
用同视机Titmus立体图、Bagolini线状镜等方法相结合检查双眼单视功能。术前28例(51.85%)无同时视,14例(25.93%)有I级视功能,9例(16.67%)有Ⅱ级视功能,3例(5.55%)有Ⅲ级视功能。
1.4手术设计
外展过强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基本型8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15例行一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集合不足型行一眼的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60。一般做3条肌肉。
1.5手术效果评价
术后1个月斜视度在正位或
2结果
2.1手术后眼位的变化
术后眼位正位观察l周、1个月与3个月,分别为43例(79.63%)、41例(75.93%)、39例(72.22%),近期眼位正位较远期稍高。眼位欠矫:1周3例(5.56%)、1月8例(14.81%)、3个月15例(27.78%);眼位过矫:1周8例(14.81%)、1个月5例(9.26%)、3个月0例。详见表1。
2.2手术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1周、3个月,术后1周恢复双眼单视功能31例,占57.41%,其中有Ⅲ级视功能7例,占12.96%,无同时视23例,占42.59%;3个月恢复双眼单视功能33例,其中有Ⅲ级视功能11例,占20.37%,双眼单视功能恢复者均为≤12岁。详见表2。
3讨论
【关键词】高度近视;白内障;人工晶体
【中图分类号】R7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22-01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ofhighmyopiawithcataractextractionandintraocularlensimplantationclinicaleffect.Methods:theage24-89oldeyeaxislength>26mmin39cases(43eyes),cataractextractionandIOLimplantation.Results:theaveragefollow-upof24months(12~48months),eyeshaft26~28mm25cases,postoperativevisualacuitywas>0.5in22eyes,88%,axiallength>28mm18cases,postoperativevisualacuitywas>0.5in4eyes,accountedforonly22%.Postoperativeshowednoretinaldetachment,glaucoma,cornealdystrophyandothercomplications.Conclusion:highmyopiacataractartificiallensimplantationoperation,fewercomplications,isasafeandeffectivemethodin.
【Keywords】highmyopiacataractintraocularlens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手术的研究已进行了多年,术后易发生视网膜脱离的现象早已为人们所关注[1~4].随着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开展,以及人工晶体型号的不断改进,临床经验的逐渐积累,对该组白内障的手术特点、并发症、术后效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9例(43只眼),男20例(22只眼),女19例(21只眼);年龄40~81岁,平均54.2岁;术前视力:除2只眼矫正视力0.2外,其余远近视力均<0.1;眼轴长度:全部患者均在术前进行A、B型超声波检查,眼轴长均>26mm,最长的为31mm,其中26~28mm25只眼,>28mm18只眼。
B超检查均未有视网膜脱离改变;无手术禁忌症;应用SRKⅡ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4个月.
1.2手术方法:采用日本产的TOPCONOMS-90手术显微镜,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等量作常规球周及球后麻醉,常规作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截囊方法:开罐式截囊24只眼,信封式截囊12只眼,ccc撕囊7只眼;植入人工晶体前注入透明质酸钠(其胜),19只眼采用囊袋内植入法,人工晶体二襻尽可能植入囊袋内,人工晶体全部为进口的改良“丁”型或改良“C”型后房型人工晶体.43只眼全部植入人工晶体.
2结果
2.1眼轴长与视力:在43只眼病例中,25只眼眼轴长<28mm,术后视力>0.5者22只眼(88%);18只眼眼轴长>28mm,术后矫正视力>0.5者仅4只眼(22%),可见眼轴越长术后视力越差.有7只眼术后见黄斑部有Fuch变性或严重脉胳膜萎缩灶,均为眼轴>28mm者.这些病人自觉中心视野有暗点,视物变形,术后视力多在0.1以下.
2.2并发症:术中后囊膜破裂1只眼,但因破口小,无玻璃体脱出,仍按计划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近期少数病例角膜轻度混浊,前房少许纤维素性渗出,经局部及全身应用激素,托吡卡胺活动瞳孔等,很快恢复.术后瞳孔不圆3只眼,2只眼黄斑部出血,无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3讨论
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晶体混浊常在早期影响视力.过去认为白内障一定要成熟后才能手术,而这种白内障的发展又特别缓慢,致使这些患者不能在早期得到积极的治疗,长期处于半失明状态,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多不便.随着显微手术的进步,低度数人工晶体的产生,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适应症已逐渐扩大.Gross等为117例高度近视白内障施行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时,术中除2例后囊膜破裂外,其余均获成功.并且认为,低度数后房型人工晶体适用于所有近视性白内障的患者.本组病例中后囊膜破裂仅1例,且因裂口较小,无玻璃体脱出,顺利植入人工晶体.术后无继发青光眼等并发症.据此,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安全可行的.
对于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摘除手术,常担心术后出现视网膜脱离,这种考虑是认为混浊晶体摘除后,玻璃体与前房间的屏障破坏,增加了玻璃体向前房的移动性,加速了玻璃体后脱离,进而造成对视网膜的牵拉,这些因素更增加了原本易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高度近视眼的危险性.有报道高度近视白内障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为2%,现代囊外摘除术后虽有完整的后囊及后房型人工晶体对视网膜脱离有预防作用,但术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依然高于非近视眼.Kraff等报道轴长≥25mm眼术后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3.6%.是一般轴长的3倍,90%发生于3年内.但亦有不同报道,Colin等一组报道未见发生视网膜脱离.国内也有报道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无视网膜脱离发生.本组43只眼中未见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人工晶体术后视力常比预料的好,手术后不仅可以免戴深度近视眼镜,也不用戴白内障术后常用的深度凸透镜.Gross等报道117例高度近视白内障囊外摘除一期植入低度数人工晶体的患者中术后裸眼视力0.5以上的为40.5%,本组病例中术后矫正视力在0.5以上的占60%,而这样的视力在未作手术的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是难以达到的.另其它视力下降因素,戴镜视力≤0.1,不管晶体混浊是否成熟均可手术.如病人要求手术,矫正视力<0.2也可考虑手术.杨文辉等也认为视力低于0.1无论晶体是否全混浊都应手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效果与眼轴长度、屈光度及眼底病变等有密切关系,眼轴越长,屈光度越高,眼底病变越重,术后效果越差.本组病例眼轴>28mm者18只眼,其中13只眼B超检查有明显巩膜后膨隆或葡萄肿,该组病例术后视力>0.5者仅4只眼,术后视力在0.1以下的7只眼大多见黄斑部有Fuch变性或严重脉胳膜萎缩灶.说明眼底改变是影响高度近视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