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一套好的投影片,首先要全面设计,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构思投影片框数,形式是静片、动片,还是复合片,把握投影与教学的联系,遵循适时、适量、适体、省时、省材、易于演示的原则,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容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材料和工具
画投影片的画笔是日本进口的(12色的)油性彩色笔,笔的两头分别可画出极细和较粗的线条,色彩明朗,粘性强,水不溶解,经久不退色,用酒精和松节油可洗掉,是绘制投影片最理想的彩色笔。
画投影片的透明胶片,有成卷出售,用时根据需要剪裁。投影片画面规格是18×15cm,外加宽1cm做边框。画好胶片后,用白色硬片纸制一个双层外框,横边框4.5cm,竖边框宽2.5cm,把胶片嵌在纸框中间,涂上白乳胶粘牢压实,以方便操作和保护画面。
二、投影片的绘制过程
由于油性彩色粘性强和快干的特性,不易在胶片上修改,因此首先应在画纸上起稿,确定后再转稿到胶片上,用黑色或深色勾轮廓线,然后在画面背后大胆放手着色,色彩稍微画出线外,也不会破坏轮廓线,这种勾线填色方法,普遍运用画投影片,画面艳丽,效果良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三、各类课业绘制投影片方法举例
1.《郊游去》记忆画抽拉片
片底胶片画一部公共汽车,坐满少先队员,车窗外飘扬着红旗。收录机播放着《这是祖国给的》欢乐歌曲。这时移动抽拉片,银幕上出现蓝天、白云、绿树、鲜花……汽车像在前进。学生在构思,红艳艳的英雄树,横跨珠江的海印大桥,川流不息的大小汽车,郁郁葱葱的白云山……学生彩笔在飞舞,从不同角度画出广州的美景,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2.《上学去》添画组合片
根据学生回忆上学路上所见到的各种景物,用胶片分别画成单幅,诸如楼房、小汽车、鲜花、小鸟等,每种景物用一张胶片绘出。上课时,供学生边回忆上学路上所看到的景物,边在投影器上添加,摆成上学路上的画面。学生边摆边讨论,从中认识到画面的均衡,景物的大小前后关系,摆放的合理性。用十多张胶片各绘制一种景物,组合起来供一个课例使用,这种投影片的设计,能更好体现电化教学优越性,学生看到这种逐渐添加投影片,感到生动有趣,而不会像看挂图一样,产生厌烦情绪。在摆画的过程中,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有一种参与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能深入浅出地对学生渗入美术基础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3.三原色调色原理教学器旋转片
用三张直径15cm的圆形透明胶片,把一二张胶片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留下1/4透明部分,第三张透明部分同前两张大小相同,剩下3/4涂上不透明色彩,平时透明部分重叠,圆片中间用一颗按钮固定。
使用时只要在投影器上转动色片,能认识红黄蓝各种原色,继续转动上下调色片,当两种原色重叠时,就能在银幕上清楚看到图片边缘的红色和蓝色、蓝色和黄色等原色,在扇形部分出现间色之间的变化,例如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
这个原理也可把三间色调成三复色,制作方法相同。
这种调色器简单,操作方便,解决了以往用颜色直接调配看不到原色的不足。
4.古诗欣赏与绘画风景片
古诗《小池》——“泉眼无声借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引导学生欣赏这首古诗时,我使用“情景教学”手段,画了一组活动投影片,画面上阳光灿烂,垂柳轻拂水面,池中荷叶挺立,充满生机。然后用抽拉片移动几只蜻蜓飞来,一群小鱼游过。此时又播放一首轻音乐曲《小河淌水》。音美、形美、意美,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学校门口的小水池,使他们的听觉、视觉、感觉一齐活动,受到了美的薰陶,激发了他们创作欲望,画出了一幅学校门口熟悉的“美丽的小水池”风景画。
5.《大家来植树》创作画的构思片
这个课题往年学生交来的作业是千人一面,没有新意,大家以教材范画临过来,名曰创作实为临摹。我改变程序式的教法,选择了“构图与立意”的重点,创作三幅简单的胶片构图让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和创作。
图片(1),一座学校,当空悬着一轮红太阳。
图片(2),一片荒山旷野,一条小路通向天边。
图片(3),一棵大树浓萌盖地,寂然独立。
学生围绕三幅构图,经过思考讨论,各自构思理想画面,交来的作业有三种类型;情景交融、场景壮观、理想蓝图。构思新颖、寓意深远,与往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差异,较少找到临摹痕迹。
6.人物表情复合片
小学生掌握人物表情喜怒哀乐的画法比较困难,我画了几张人物表情变化复合投影片,进行直观教学。
第一张利用重叠片,出示一幅头像,让学生观察其表情与特征,然后喜、怒、哀、乐四幅同时出现,让学生欣赏、分析,比较其不同表情、特点与特征。面部表情,以眼部和口部的变化最明显。同时要求背诵口诀: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愁嘴向下弯眉头皱;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
第二张利用分解复合片(简笔画),在一张片子上画出头部轮廓,再分别在四张片子上画上不同的五官表情,只需移动五官表情片,出现了表情各异的头像。要求边看边默记五官变化特征,然后再默画出来。
7.五官位置复合片
人物画教学五官位置。在制片中,先映出一个正面人物头像,然后将五官全部拉走,留一个脸形,讲“三停”,将复合片三停线合上,再拉动“眉”、“鼻”片,分别放在三等分的1/3,2/3线上,就映出了“发际线至眉线=眉线至鼻底线=鼻底线至颏底线,”这样给学生清楚地讲明什么叫三停,并掌握眉与鼻的位置。
然后将复合片“五眼”线合上,拉动“两眼”片讲解什么叫“五眼”。再拉动“嘴”片,放在鼻底至颌底1/3处,拉动“两耳”片,放在眉线与鼻底线之间。这样,学生对正面头像五官位置就弄清楚了。人的颜面五官位置有严格的规律性,在绘制“五官”的大小比例与在使用投影片时都必须准确,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8.运动人物(速写)活动拼板人体片
小学人体画教学历来最难,学生也最怕画人物画。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纸板活动人体,人体每个关节用按钮钉牢。
(1)开始用投影片映出走路、跑步、坐地的姿态,让学生分析各部关节转动,并用纸板活动人体拼出三种姿态。
(2)要求学生凭经验记忆拼出一个足球运动员踢足球姿势,并拿到投影器前放映,全班同学观看评价,总结出一个动态优美且有力量的运动员必须符合下列三要点:肢体变化要协调,身体角度要恰当,器械位置要合理。
经过一系列纸板活动人体“操练”,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音乐声中,要求学生用记号笔画出一个运动员,做到先拼后画。在15分钟内人均画出3个运动员,个个动态栩栩如生,全班没有一个雷同。
9.构图基本知识——变化与均衡活动片
片(1)映出4张学生平时作业构图通病——太小、太散、太满、太偏。让学生当小医生,指出毛病,提出治方,让学生初步认识构图的重要性。
片(2)画出码头轮船既高大又多。第一张只画出轮船的多;第二张只画出轮船的高大。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构图要根据绘画目的和需要而画。
片(3)映出三个排列一致的苹果,学生看后说:“构图呆板没变化”。指名三个同学在投影器前,用事前制好的苹果排出有变化的构图,达到变化有大小、前后、掩露、聚散等效果。
片(4)映出两个同样苹果,讲解说:“这两个苹果中间的中心,两边‘重量’相等,叫做均衡”。“这个构图只均衡没变化,显得呆板”,学生提出问题,接着又由他们在投影前排出一幅幅有变化又均衡的构图。学生经过看、摆、评的锻炼,较快掌握“变化与均衡”的构图基本法则。
四、绘制投影片的一些特技方法
1.白色图形和文字的绘制。用白乳胶涂在胶片上,加入透明颜色,制成透明底版,待干后用圆珠笔(没色的)刻出图形和文字。
2.木刻效果的绘制。用广告颜色直接在胶片上写画,可以收到黑白木刻效果。若在画画的胶片上贴上彩色玻璃纸或彩色明胶片,可以得到套色版画效果。
3.素描效果绘制。用硬一点的(HB)铅笔在用橡胶擦毛的透明胶片上作画,然后涂上一层透明胶水,可以得到很好素描的效果,也可以着一点色,则成为铅笔淡彩教学投影片。
4.明亮雪白效果的绘制。如明亮的星星和雪白蜡梅,将其形体用小刀挖空,旁边涂上深暗底色,映出效果特别明亮雪白。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不断涌进的世界各国美术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里,发现了中、西美术在认识上的距离。同时也看到了,在前苏联美术基础教育体系之外,还有法国、德国等国的美术基础教育体系,并且他们之间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欧洲在19世纪工业革命后所产生的照相术,由于它的成像来得更加“准和“快,那种讲究“形准的绘画无法与它比肩,完全失去了意义。于是,西方画家放弃了我国一直苦苦追求的前苏联“形准绘画艺术(也叫“再现艺术),进入讲究“表现的绘画艺术境界。由此,以往的美术基础教育大纲失去了统筹作用,绘画水平的高低不再以“形准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原来用“形准作为基本功训练的教师开始放弃了这一要求,改而向学生提供条件,让他们进行自学,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尝试基础教学。因此,“形准的绘画要求开始削弱。
二、单线的坚持与兴起
超现实主义大师米罗的作品是典型的唤醒了点、线、面的生命,使它们成为形象,可以单独组成供人欣赏的艺术品。他的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在空白的底板上画画,喜欢表现的主题是人、鸟、星星。在其作品中会发现画中的“点象是无意中被随性撒落的,静心观察,其担当着一颗星或象征着人的眼和手的角色;一根看似不经意的挥洒“线条,却被安排着代表一个物体的轮廓线,同时又成为一个人的手臂形象;几块犹如路人随意扔出的“色块,被当作了天空、大地、人或鸟的替身。这里点、线、面在画家手中成为形象,并精确地安排到位,构成了一幅幅妙趣横生、别开生面的作品。由此可见,绘画是以造型精确到位并凸显水平高低的艺术,唯有经过严格“形准训练的人才能达到。强调“形准,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向油画专业一样,把对象画的“像活的一样,而是要讲究质感、量感、空间感,偏重用明暗调子造型。设计类的学生完全可以采用其专业最基本的绘画表现手段———单线作为基本功训练,以达到“形准的目的。其次,用线造型舍弃了物体表面的光影和明暗,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对象的内外结构特征,更快地掌握准确概括及表现对象的造型能力,增强学生的立体空间知觉,提升其空间造型的能力。
三、单线与“形准的关系及融合
(一)线在造型过程中的内涵和语言
在中国人的绘画理念中,一根线包含一个人的精神和情绪。绘画中的线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心境,它是最传神的绘画手段,是有生命的。艺术设计中的线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生命力。与新华字典里所说的“几何学上指只有长度而无宽度和厚度的线不同,单线在艺术设计中是有厚度的,是一个消失的面,可以画出最小、最浅的面和各种质感的物体,也可以研究形态到最精微之处,体现最细微的情感。由于绘画材质的不同,各种笔画出的线亦有不同,但是它们出线方式的中锋与侧锋却是一样的。中锋画出的线是尖点深,两边淡;侧锋画出的线是尖点深,一边淡。侧锋画出的线有宽度,也就是有厚度,其运用的面很广。
(二)线对于把握形准的实践意义
在艺术设计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于形态的构建是一个通过比较利用线确定形态位置的过程。一是用垂直线和平行线确定对象的上下、左右位置。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一个对象时就会面临着给对象的体积、质感、量感、结构的凹凸、穿插在结构上的光影定位问题,如何将这些立体的三维空间对象正确地定位在二维空间纸上,绘画方面采取的是用垂直线与平行线来定位。用垂直线和平行线测量的办法有两种:一是用目测通过上下、左右的比较确定一个对象的位置,或通过手拿垂直铅笔比较对象的左右位置的方法来确定,也可以横拿铅笔比较对象的上下位置的方法给以确定。二是用比较的方法确定对象的长短粗细、深浅光毛。绘画的过程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在比较对象的结构位置时,除了比较对象的形状之外,还要与同类的对象作比较,如画左眼睛的时候就要与右眼睛比大小、深浅等。经过比较,对象的比例和形体结构关系由此确定,再经过线条轻重、虚实、粗细、强弱的表现,作品就会以其生动有力、气势贯通的美感展现。
(三)单线准确表现对象需要注意的问题
1.根据对象受光后的情况进行绘画
人们在用线表现对象时,线的抑扬顿挫并没有根据结构受光后的关系进行绘画。如学生在画侧面石膏人像的鼻梁时,该处本是受光的,学生在绘制中把线画重了、粗了;而暗部的鼻翼线应该画得重些和粗些,学生反而画得既细又轻,因而产生了形不准的感觉。正确的表现应该是利用笔对线条的粗细进行控制,用细线轻轻地画鼻梁的受光部,慢慢地进入暗部,线条逐渐深和粗起来,由此画出的线条贴切、流畅。画骨头的部分用中锋为宜,肉的部分用侧锋为好。侧锋因其出现的线是由深到淡且有厚度,所以画圆润的对象最为合适。
2.合理处理对象的空间位置
学生在处理画面时,对于整体观察方法仍缺少对空间感的表达。单线表现空间的方法与西方画中用明暗来表现不同,它是利用线的密与疏、疏衬密的对比方法产生前后空间的。如果不存在疏与密对比的条件,绘画时便可以用笔线的淡与深对比来制造空间。有了空间,形就会感觉准了。
3.单线对于质感的表现
【关键词】设计史教材编撰体例编撰方式编撰内容
一、问题缘起、界定与研究意义
设计史课程是我国高校各类艺术设计专业指定的必修基础理论课,它对于艺术设计学科的各个专业方向而言是重要的知识背景,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抓好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要上好这门课,选好教材十分重要。
然而,随着艺术设计学科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出现了设计史教材编撰多管齐下的局面,教材的编撰问题亦日益凸显。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三种状况:第一,原有的工艺美术史作为专业理论的调整,着重挖掘曾经被忽视的内容,突出工艺规范与工艺加工的内容;第二,把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对应不同的历史阶段,只注重西方设计史而忽略了中国设计史,将设计史视为一种完全工业化之后形成的学科历史;第三,各类院校设计史教材选择的基础知识体系未经严格慎选,总的说来以通史型教学为主,部分高校稍涉门类史、断代史的教学。这些状况具体到各高校开设的设计史课程,更是名称不一、内容不一、教材体例不一等。①由此可见,将上述状况列举出来,很能说明设计史教材编撰探讨的意义和价值。从正式出版的现有教材来看,设计史教材的编撰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便是论题探讨的缘起。
本论题主要界定两点:
第一,随着学科设置的不断扩展,设计史教材使用的名称不一,包括中外工艺美术史、中外设计史,以及诸多直接产生于我国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观念变革背景中的设计门类史,如工业设计史、室内设计史、平面设计史等。这里为了论述的方便,统称设计史,并分成三类:通史、门类史、断代史。在本文讨论中,以通史型教学的设计史教材编撰为主。
就设计史教材而言,由于设计艺术与工艺美术是一个有机体的不同阶段的产物,研究设计史教材编撰,必然离不开对工艺美术史教材编撰的研究,由此把工艺美术史的教材编撰纳入设计史教材编撰研究的范围。本文研究的为设计史教材1960—2012年间文献综述编撰的发展,在此领域中,诸多专家学者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囿于篇幅,同时也为突出重点,笔者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史教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讨论的教材主要是指狭义的教材概念,是指教科书。
本文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设计史教材的搜集、整理、分析,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从而对设计史教材发展脉络进行归纳,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选题的针对性。关注设计史的研究现状,是近年来设计史学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但关注设计史教材的编撰却鲜有深度研究。通过梳理可帮助我们理解高校设计史教材的面貌,尤其是教材内容的革新、充实、推展,这也是对设计史教材资料留存的一项重要补充。同时,笔者力图依据高校设计史教材编撰的事实来揭示问题、分析问题,将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切入到相应的编撰案例之中加以论述,对下一步的教材编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设计史教材内容及知识结构的针对性。文章通过研究,以期探寻适合分层次教学的适用版本编撰体例。
3.为设计史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对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设计史教材编撰问题进行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
基于论题的资料论述比较零散,笔者把查阅的资料(包括直接或间接的论述资料)分为四类:
其一,是涉及具体教学内容选取的讨论。刘汝醴于1985年明确提出“关于海外的工艺珍奇,我们应该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拿将过来,为我所容,为我所用”。②田自秉于1988年提出“……我们还应该把研究的范围拓得更宽一些,不仅需要有工艺美术通史、专题史,更应该有各种断代史尤其是对于近现代工艺美术史的研究……”③张孟常于199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器以载道——中国工艺美术史分期研究》,论及早期五个教本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在课程内容上的革新、充实、推展。诸葛铠于1998年指出:“从工艺美术的范围和内容上,工艺美术史都应该得到补充,可用新的观念写工艺美术史。”④高丰于2000年指出:“许多艺术设计院校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或只讲西方现代设计史,或还沿用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材,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就此,探讨中国艺术设计史与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区别……”⑤赵农于2001年就“艺术设计史论与工艺美术史论的本质区别等几个问题产生了明确认识”⑥。2007年底,在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召开了“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其中钱凤根的《世界设计史的中国设计史板块构建》、杭间的《中国的工艺史与设计史》、诸葛铠的《关于中国设计史学术定位的思考》、荆雷的《以系统论的方法来研究并从事设计史教育》等文章,其内容都与设计史有关,并从教学资料的搜集、教学内容的选取等层面,或直接或间接地涉及设计史教材内容。2008年,李砚祖指出:“……设计史的研究同样应在文化研究的平台上构筑起自己的体系……重写设计史需要考虑这些问题。”⑦这些文论给予本文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