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是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重铸师魂和提高师能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关键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没有教师的素质,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也就没有人才的质量。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育和影响学生成长成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教师的作用作了明确的阐述,他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术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前苏联教育家苏瞿姆林斯基指出:“是什么东西推动学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呢?是教师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可见,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的生命,无德不成师,德高才为范。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赢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国运的兴衰。因此。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
一、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表现
1,教书育人意识淡薄。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自古至今社会都是以此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好坏、德行优劣的标准。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利益驱动:一些教师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认为在当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之适应高科技发展的要求。至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学生人品的培养,那是党团组织、辅导员的工作,与授课教师无关:一些教师上课迟到早退,随意调课,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使命感、责任感减弱;一些教师在岗不敬业,大搞“副业”;一些教师忽视自身形象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课上课下两副面孔,他们衣冠不整,举止不雅,出口伤人或缺乏公德。有失体统;更有一些教师忘记自己的责任,一味追求个性自由与思想解放,在课堂上或在某些问题的解释上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传播”小道消息”,发表学术上乃至政治上尚不成熟的观点,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混乱和困藏:一些教师不能言传身教,在课堂上讲的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原则,而在实际的行动上则与这些原则相违背甚至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的私利。
2,学术道德衰微。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推广者。他们深受人们的尊重。但是,在这方面也出现了师德失范的问题,”目前,出现的学术道德衰微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这也是最为人们关注的一类现象。二是伪造、拼凑、篡改科学研究实验数据和文献资料。三是低水平重复。四是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及以其他方式谋取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利益。五是在科研项目申报、评审中弄虚作假。搞裙带关系。六是违反学术论著行文标准等”。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岗位意识淡薄,角色意识模糊,责任感下降,敬业精神失落,不求进取、不钻研业务、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忽视基本功的训练,急于成名,不愿做扎实的工作,眼高手低,不愿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这些行为和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如果听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污染学术环境,影响学术声誉,阻碍学术进步,进而影响社会发展和民族创新能力。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3,课堂教学浮躁。课堂是教师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播洒文明的阵地、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是教师展示师德、师能和体现生存价值的所在。由于受市场经济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中存在和出现了不安心本职工作,课堂教学出现浮躁等现象。具体表现主要是:一些教师穿戴随意。男教师蓄胡须、留长发,女教师穿超短裙、奇装异服,以赶潮流为时尚;一些教师上课只管讲课,不问课堂纪律,对学生各种违纪和与课堂不协调的行为置著罔闻,听之任之: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知识陈旧,有的教案数年不变,不吸取新科技成果,靠一本“老黄历”应付教学。对教育教学活动敷衍塞责,备课不认真,上课是“一张纸头,三五行,两个例子吹一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随意中断教学,接听手机或拨打手机,在课时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擅自减少课时,随意调课,上课迟到早退,考试漏题泄秘:一些教师夹着讲义来,抱着教案去,视学生为路人,与学生不交流、不沟通: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经验多,理论少;模仿多,创造少;照本宣科多,个人风格少”的现象。讲课无新意,方法简单满堂灌。
4,价值观失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关系、社会分配制度、收入差距、是非标准、善恶观念等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受这些复杂社会现象的影响。部分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出现了失衡。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发生了某些混乱和偏差。如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重科研、轻教学。急功近利,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等。究其心态,主要是对社会上的“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等现象不能理解和接受,从而在他们的思想上、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对教师职业、对知识的价值等产生了困惑和怀疑。因此,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减弱了,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道德责任淡漠了,代之以狭隘的功利原则来对待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动不动就讲报酬。一些教师热衷于炒股捞“外快”,有的干脆开辟第二职业,“高校教师”仅仅成为其身份的一种象征而已。一些思想意志脆弱的教师受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功利主义意识增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等价交换”原则,最终成为金钱的奴隶。
如此等等问题的存在,不能说很普遍,虽属少数人行为,但已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一定的消极影响,阻滞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高校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矫治
1,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法治矫治
(1)依法确立师德建设的应有地位。依法确立师德建设的应有地
位,就是要从法治的角度加强师德失范行为矫治的步伐和力度,把师德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为此,建议政府制定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立法,在现有的教师节、公民道德节的基础上,依法设立师德节。以此浓化师德兴帮的社会风气,形成师德建设的强大社会氛围,以此来激励高校广大教师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依法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确保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国外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德国和加拿大等对教师资格的认定。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组织程序,他们通过法律的形式使教师资格的认定和获取达到了规范化、制度化,以此来确保教师队伍的质量和师德建设。我国近几年来也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但却没有从立法(或法律)的角度使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规范化。认定过程流于形式,不严格、不公正,人为因素多,刚性东西少。没有使教师资格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完善教师资格的法规,修改现有法规中已与教育实际不相适应的内容,使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二是完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的功能建设,使之置于法律的监控之下,独立承担政府授权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一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按照政府的有关规定和授权,独立进行工作,以保证教师资格认证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三是确立规范、科学的教师资格认定程序,这一程序应当是严谨、透明和合理。符合人性化的要求,便于广大有志于从事教职的人员方便地进行申报,而不是借口强调程序的严密而人为地增加烦琐的手续;四是建立监控和申诉机制,防止人情,遏制腐败。同时接受教师资格申报和认定中的争议处理。0同时,还应随著社会的开放发展,应建立起教师培养机构的评估和授权机制,促进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我们还可借鉴美国在教师资格证书方面的做法。实施教师资格证书等级制,即把教师资格证书划分为短期证书、专业证书,长期(终身)证书及不同期限的证书,必要时学校也可颁发临时教师资格证书。与此同时,实施教师资格证定期审查制度。依照师德标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教师资格监督的力度。对不符合师德标准的教师可吊销其教师资格证,调离教师岗位让其流动,以此来确保教师资格证的严肃性、权威性。
2,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管理矫治
(1)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是师德建设的又一个重要保障。规章制度或制度问题是“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发生的多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为了实现对师德建设的有效管理,应该把建章立制、完善机制作为师德建设的工作重点,逐步建立健全相互联系、相互配套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建设具有可操作标准和评价标准。其次,要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开展师德建设的激励制度。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工作“绩效”与“能力”成正比,同时也与“激励”成正比。这就是说,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对其“激励”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可直接影响“绩效”的大小。建立激励制度,评功受奖,定期推进,手段公正、结果公开、赏罚严明。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高校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手段。
(2)建立师德建设的逐级负责、分权管理制。建立逐级负责。分权管理制度,形成层层负责,一级抓一级、一层抓一层、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在这里,关键是要抓好系(部)、教研室的责任制,大力推进系(部)、教研室在师德建设中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系(部)、教研室是师德建设的最基层单位,直接面对着广大教师,任何对教学、教师的要求。都要通过系(部)、教研室来贯彻落实,因此,加强系(部)、教研室的管理。是师德建设最基础、最基层的工作。也是师德建设的关键点。
(3)师德建设推行聘任制,试行台同管理。在师德建设申,首先要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大力推行聘任制,试行合同管理,把师德建设由封闭静止的状态转变到开放动态的状态。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制度,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有利于教师合理流动的开放的动态调节管理机制。其次。试行合同管理。教师与学校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鉴定聘用合同,明确双方在聘期内的权、责、利,确立受法律保护的劳动关系。也可借鉴日本某些大学的作法,在聘用教师或副教授后,间隔三、四年进行一次“业务审查”,通过对教师“业务审查“决定其是否续聘。也可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采取定期聘任与终身聘任相结合的经验。推行聘任制,试行合同管理,耍坚持: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忧胜劣汰、合理流动的原则进行。
3,高校师德失范行为的监督矫治
(1)建立师德信息资料库。建立师德信息资料库,是师德建设过程中实施监督的一个有效环节。建立师德信息资料库的目的是,掌握教师个人师德状况,为加强师德建设提供依据。建立师德信息资料库,既是对教师个体师德发展的动态掌握,也可以加强师德建设的宏观管理,为整体推进师德建设积累资料创造条件,也为教师的评优、晋升晋级打好基础。
一、高职院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各类人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也不断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中也逐渐出现一些不良道德的行为和表现。
1.教师的育人职能减弱。
一是少数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有所下降。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负担过重、忙于应付,另一方面学校对强化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所忽视。二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不够,影响了教学相长。一些教师除上课之外,很少与学生接触,很少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也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很少把德育的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的教育之中,很少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2.教师的敬业精神下降。
由于受当前社会生活中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有的教师把等价交换的原则不适当地运用到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工作中,表现为“钱多多干,钱少少干,没钱不干”的单纯的雇佣思想,那种“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的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在慢慢淡化,影响了教师的良好形象。
3.教师的德行素养不够。
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在学校有所回升。部分老师仅仅将教师当作一份谋生的职业,在工作中过分计较个人利益得失,追求个人名利,甚至有个别老师利用职权收受学生钱财,帮助学生篡改考试成绩等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事件发生。
二、高职院校纪检监察的师德建设功能
高职院校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能包括监督、检查、矫正和惩处等内容。当学校发生违反师德要求的行为和现象,纪检监察部门就要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在师德建设中主要表现为监督、检查、矫正和惩治等功能。
1.监督功能。
我国对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这既是教师入职的基本条件,也表明了对教师作为社会道德楷模的要求。监督功能主要是对教育工作者履行师德规范和提升师德素养进行监督。监督教育工作者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职责,恪守师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做人民满意教师。
2.检查功能。
检查功能主要是对教育工作者廉政和师德表现进行督察。一是在干部提拔选用上,配合学校组织部从德、廉等两个方面进行考察,提出廉政鉴定意见;二是在年终考核上,督察干部教师述职述廉的情况,与组织人事部门结合测评、工作和师德表现,确定考核评价和等次;三是在职称评聘、晋级、奖惩、评优上,督察考核重师德考察,实行一票否决制的情况。
3.矫正功能。
矫正功能主要是矫正教育工作者在管理与服务、教育教学、科研和生活中的非道德思想与行为,防止违纪违规、违法犯罪行为。一要深入开展师德宣传教育与学习,增强自我剖析自觉性,矫正不良思想与行为,维护教师职业声誉和职业形象。二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矫正非道德思想与行为。三要坚持真理,有错必纠,伸张正义。纠正对教师个体作出的错误处理决定,撤消错误决定,恢复名誉,还人清白。
4.惩治功能。
惩治功能主要是对教育工作者违反法律法规、党内法规、校纪校规、师德规范行为进行惩治。一是教师违反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和师德规范,按程序给予党纪、行政处分。二是干部教师行为违法,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立案侦察。三是发挥惩治功能,预防思想错位、行为失范,强化和促进师德建设。
三、高职院校纪检监察的师德建设功能的实现路径和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师德修养
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文件要求,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关于反腐倡廉的一系列理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组织参观反腐倡廉展览,观看国内、省内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等,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知识竞赛组织学习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剖析典型案例等,将普法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敬业守职、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当好人民教师的自觉性,使师德规范根植于每一位教师心中。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管理机制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2012年11月14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就是建章立制,有章可循,有序可按。一是依据法律法规及政策,完善学校内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机制。如推进校务公开机制,将招标、采购、基建等重要情况公开,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推进阳光操作。二是贯彻《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精神,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及其实施办法,切实实施“三重一大”制度,重点预防领导干部违法犯罪行为、渎职行为及违反职业道德行为。三是健全内部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及岗位管理制度等制度体系,把师德建设纳入制度体系,把师德规范及其精神实质融入规章制度,使之条文化、制度化。把师德教育与反腐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推进师德缺失与道德失范的预防和师德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师德建设。
3.构建评价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关键词】师德师风失范;健全和管理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下面,谈谈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和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
1.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主流是好的,但改革也不免泥沙俱下,负面的、消极的社会沉渣泛起,在一些领域中道德失范、诚信丧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问题也日益突出;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卷土重来;一些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西方没落腐朽的生活方式通过网络、碟片、电影等各种途径对我国公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教师免疫力差,导致自己精神空虚,欲念扩大。
2.学校管理出现盲区,其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重智轻德。有的学校仍然只重教学质量,轻思想道德建设;只重考试成绩,轻素质教育。忽视了师德师风管理工作,少数学校对这项工作认识不够,管理不到位,存在热一阵冷一阵的问题,造成管理环节不衔接,监控过程出现疏漏,甚至出现盲点,导致师德失范的苗头有滋生的土壤。
(2)对违纪教师姑息迁就。有的学校明知个别教师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而再、再而三的迁就教师,不及时批评教育,不严格按师德师风管理制度进行处罚,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对违纪教师的一种放纵,是对学校教育的极大不负责任。
(3)师德评议弄虚作假。个别学校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评议时,不一针见血,不真枪实弹,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人人满意,个个满分。不深入学生、家长、社会中详细调查,胡编乱造,以假当真。教职工忽视了学习、反思、修身。有些教师以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十分了得,先进学不进,后进不改正,看不清教育发展形势,思想信仰开始动摇,教育教学行为开始滑坡,甚至出现师德失范的违法违纪法规的人和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失衡。由于缺乏学习,抵制不住市场经济带来的不良因素的诱惑,整天心术不正,恨天怨命。看到自己的同龄人当了大官,发了横财,盖了洋楼,就按奈不住教师职业的清贫、寂寞,心理上出现了严重扭曲和失衡,价值观和事业观被抛得九霄云外。二是工作不敬业。有的教师“身在学校心在商”,搞第二职业时全身心投入,干教育工作时马马虎虎,无精打采;有的教师学新教材、新教法、新课程标准一再畏缩,学歪门邪道跃跃欲试;有的老师知识贫乏,教法陈旧,教学成绩年年倒数,误人子弟。三是法律意识淡溥。有的教师不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恶语伤害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搞负面宣传,管不住自己的嘴,严重损害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二、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制度
1.抓好机制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建立机制,完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一是要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从教行为,对师德不合格的教师实行“教师聘任一票否决制”。二是建立教师学习体系。使广大教师扎实持久地接受继续教育,充实、更新知识和技能,在继续教育中,更要把师德作为首要学习内容强化教育。三是建立师德评价评估体系。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个人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与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相结合的路子。同时,还要建立学生评价教师、家长评价?
2.加强学校常规管理
学校要充分发挥“一室三处”的作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注重过程管理,逐一落实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计划、执行、检查、总结、奖惩等各个环节的各项工作,结合各校实际情况,遵循教学管理的原则和教学规律,形成规范科学的教学管理常规。对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查等基本环节,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等基本环节,要严格要求,形成制度,使师生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同时,制订出课堂常规、教学组织常规等,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让极少部分误人子弟的教师无处藏身、末位淘汰。
3.强化领导、宣传和监督
各校在抓师德师风这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中,要明确分工,严明纪律,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和责任追究制度。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以墙报、宣传栏、宣传资料、座谈会、知识讲座、师德师风培训等多种形式,认真宣传、学习、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忌语100条》、《教师八项承诺》等内容。各学校要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并对违规违纪人员及时曝光,典型引路,以点促面,积极引导和教育广大教师,特别是有前科的教师、有心理障碍的教师和青年教师,要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4.建立监管监控机制
各学校要成立“校长――处室――院系领导――辅导员――寝室管理员――学生――家长”等人员组成的师德师风监控网络,将每个教师的师德行为纳入有效监控之中,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揭发检举师德失范的教师,对重点人物安排专人进行布防、布控,将师德失范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学校每学期必须召开学生会、家长会,向学生和家长公布师德师风举报内容、举报电话及《男女生管理制度》、《男女教师管理制度》、《教师谈话制度》等,并要定期开展跟踪督办检查工作。
三、结论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参考文献:
[1]马健华.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6):75-76
[2]翟国静,杨莉.加强师德建设推进以德治校[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59-61
[3张亚春.基于当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探究[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9(1)
[4]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业教育版),2008年3月第10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