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观看老英雄张富清的先进事迹报道自己深受体会,他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老英豪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据守初心、不改本性,业绩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当地,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素朴实、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阔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典范。要活跃宏扬贡献精神,凝集起众志成城斗争新时代的强壮力气。
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老人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英雄的含义。
英雄无言,致敬老英雄!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把小我融入大我、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真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张富清老人是我们身边的英雄,是我们不断学习的榜样,他的先进事迹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我们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坚持“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拼搏,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争做新时代先锋。
当惠若琪的探头球落地后,郎平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从1996年奥运会的亚军以来,郎平用了20年的时间经历了三届奥运会,终于以主教练的身份站上了最高领奖台,什么亚军魔咒,什么逢决赛不胜,在北京时间8月21日这天都可以结束了。
四年前,俞觉敏的女排在伦敦被日本女排挡在四强之外,彼时,几乎没有人再去接女排这块烫手的山芋,谁都明白,郎平又要出手了——所有人都明白,这个世界上只有郎平能够振兴中国女排了。
在里约,郎平的个人魅力和临场应变都得到了完美体现,一支在小组赛磕磕绊绊进入淘汰赛的球队,竟然在winorgohome的绝境中挺了过来,她将巴西观众的嘘声当成了一种褒扬,然后巴西在她的倔强中成为了故事,要知道在那场比赛之前,郎平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应该是我带她们的最后一次训练,站好最后一班岗!”
没曾想,郎平的“最后一班岗”竟然坚持到了女排的决赛场,决赛,第一局被压制,郎平仍然微笑着告诉姑娘们——我们一直都这样,我们一路都是这么过来的,果然,姑娘们很快忘记了小组赛0—3的不堪,凭借着第二局精确制导的发球以及贯彻全场的防守,塞尔维亚人已经不知如何去解决郎平的布置了,虽然没有如半决赛那样用遍手中的12名球员,但大幅度的轮换依然是郎平用兵的精妙所在,这其实也是给郎平近四年来的人才储备战略的最好回报。
人们喜欢用郎平此前的失败说事儿,20年前在亚特兰大,她将败无可败的女排带进了最后的决赛——能够进入本身就是奇迹,你怎能奢望她们战胜当时排坛的霸主古巴队呢?8年前在北京,她带领的美国队将中国女排挡在了半决赛之外,但她又碰上了处于巅峰期的巴西队,再次饮恨……
于是郎平的决赛魔咒不胫而走,可作为中国女排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郎平何种场面未曾见过,而就在去年,她已经带领自己的这帮年轻姑娘冲破了世界大赛无冠的魔咒——世界杯的夺冠彻底激发了姑娘们心中的斗志,而女排精神一次又一次地提醒着这支平均年龄仅为24岁的球队。
关于郎平,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膜拜,对手能做的只能是臣服——从半决赛到决赛,郎平战胜的全是小组赛让女排吃尽苦头的对手,但最终郎平诠释了何为睿智,何为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美的真谛
老校长名叫杜岚,是一位巾帼英雄,她有着传奇的一生。自从1936年执教澳门濠江中学,杜岚就决意为澳门的爱国教育事业贡献一切,决心将濠江中学改造成为一所以爱国主义为宗旨、以劳工子弟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新型学校。在学校最困难的时候,杜岚夫妇连结婚戒指都典当了出去,也丝毫没有动摇办学意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那天,时任澳门濠江中学校长的杜岚带着一台收音机,早早便来到学校。下午3时,当五星红旗在北京升起时,伴随着收音机里播放的来自天安门的国歌,杜岚老校长带领着全校师生在濠江中学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那个时候澳门还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升旗本身带有巨大的阻力。面对澳葡当局的百般刁难,杜岚老校长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新中国的成立,我们的国旗,我们要升起!”澳葡官员自知理亏,但也只答允升挂一天,而在杜岚老校长和全校师生的坚持下,五星红旗最终在濠江中学、在澳门上空高高飘扬了整整三天。从此以后,濠江中学每年校庆和十一国庆日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70年来从未间断。
为了能在这一天准时升起这面五星红旗,杜岚校长在几个月以前就派人到内地联系此事并订购五星红旗。同时为了不影响按时升国旗,杜校长甚至请人给五星红旗拍照,并以照片为样板,买了10多米红布,自己亲手制作,后来这面五星红旗还曾被展示在濠江中学的荣誉室里。
杜岚老校长多年不改赤子情怀。1999年12月xx年,享年101岁的杜岚老校长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的故事和精神一直流传着,成为一代代澳门学子宝贵的爱国课。从1949年到现在的70年间,这一课从未中断。
杜岚老校长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她对祖国母亲的爱则为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内地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澳门与内地交流时的语言障碍,杜岚老校长从内地请来优秀教师,并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就这样,濠江中学成为在澳门率先推广普通话的学校。杜岚老校长曾在演讲中说道:“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现实的,是国际性的,我们要使大家认识到今天的人民中国才是自己的国家,才是可爱的,才是有前途的。”
杜岚老校长总说她做的是阳光下最有意义的工作,而她确实也像阳光一样照亮了千千万万澳门学子和教育工作者。直到88岁,她才放心传递手中的接力棒。现任澳门濠江中学校长的尤端阳是杜岚老校长的接班人,也是她的女婿。尤校长继承了杜岚老校长的教育理念,他将杜岚老校长的故事写进了濠江中学的校史读本,作为开学第一课教给孩子们。在澳门回归后的xx年里,濠江中学每逢周一都举行升旗仪式。爱国情怀也融入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学习国旗、国徽、国歌的知识,坚持学习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如今74岁的尤校长依然坚守在讲台给孩子们上书法课,他说:“虽然我74岁了,但相比杜岚老校长(致力于教育事业到88岁),我还很年轻。”杜岚老校长用自己的行动给一代又一代的澳门学子上了最宝贵的开学第一课,尤校长又将这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继续发扬光大。
赖宣治,全国优秀教师,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体育教师,“中国速度、七星奇迹”的主要缔造者。
从20xx年开始,赖老师带领七星小学跳绳队凭借顽强拼搏在区中小学生跳绳赛中崭露头角,接着到南宁、安徽、大连、马来西亚、阿联酋迪拜、瑞典默尔本、上海、挪威,一路捧着跳绳冠军宝座前行。他先后培养出二十多名世界跳绳冠军,打破十多次世界跳绳纪录。他缔造了“世界跳绳梦之队”神话,培养出“世界跳绳最快的孩子”岑小林。一所乡村小学跳绳运动所取得的骄人成绩,震惊了花都区、广州市、广东省、全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成为广州市特色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的典范,改变了中国跳绳运动格局,不断突破着世界跳绳运动极限。
他以“没有追求的人生,是缺乏乐趣的人生”为座右铭,决心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党的教育事业继续抒写辉煌篇章。他还曾作为第一批由中国派往巴拿马推广跳绳运动的老师,成为连接中国与巴拿马民心相亲的“纽带”。
赖宣治,曾获“广州市优秀教师”“最美羊城教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荣誉,并连续三年获得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优秀国家教练员”称号。他的先进事迹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十多家媒体有专题报道。
危急时刻,一句‘你退后,让我来’的挺身而出,展现着军人的责任和担当!演绎着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品质,铁骨铮铮,以血肉之躯挡住危险,我们同时也作为滚雷英雄的一员,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使得我们练就过硬本领,随时为人民,为祖国牺牲一切,牢记军人的使命永葆军人铁血担当和英雄本色”深刻的感悟,时刻激励着官兵们向“雷神”同志看齐。
观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雷神”,你是好样儿的!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你虽然失去了双眼和双手,但请让我们来做你的眼睛和拐杖,让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守纪,恪己奉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再一次看到扫雷英雄杜富国时,我的内心深处深深的被触动,在平凡之中看出英雄的可贵,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英雄的挺身而出,双目失明不能阻挡你为国奉献的热情,失去双手你还能勇当排头兵!让我们为这个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献上一个军礼,英雄的事迹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强军路上砥砺前行。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渺小,就如同天空中的一粒粒浮尘。
从出生到死亡,我来过,我走了,悄无声息,就如同我不曾来过,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生。可是,总有些人轻轻悄悄地来了,又走了,却又像是从未走远。
事实上,感动中国中的大多数人都只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凡人,而不同的是他们生命所承载的重量。
放眼浩渺天地间这芸芸众生,我们总感叹自己太过于微不足道,但可曾知道,当生命有了重量,它就不再轻如尘埃?
12岁的小女孩何玥,她想到的不是如何尽可能多地争取时间在这人世间哪怕多留一分钟,而是首先考虑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来给自己这稚嫩的生命画上一个无悔的句号。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毁,但关键的问题是,有太多的人为了活下来而不得不损毁自己的身体,而还有那么多已经逝去的生命要带着完好的身体一并离去!当生命终结的时候,一切皆化为乌有,身体对她来说已经毫无用处,那么,为什么不让它们在别人的身上让它们的作用得以延续呢?在此之前,何玥与我们一样,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生命也和我们一样轻微,但她生命的重量体现在在生命的最后她所作出的选择,让自己的生命延续在别人的身上,仿佛她不曾离开!那么,我们自己呢?当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否有勇气也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它们的人,让它们融入别人的身体,让另一个生命更加健全呢?
周月华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让我们一直深受折服的身残志坚、为梦执着的形象了,她平凡甚至残缺的生命在二十年由艾起背着翻山越岭中已经走向了崇高与伟大!身体的缺陷,她不在乎,她在乎的是自己活着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两个人的爱情,只有相濡以沫,而没有波澜壮阔,却以彼此为支撑相互携手走过
了二十年,为彼此增加着生命的分量!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周月华并不完美的生命划过的那完美的弧线以及它沉沉的分量。什么是爱情?看看艾起我们是否有些羞愧?什么是生命的重量?凝视周月华,我们是否有所启发?
生命是一段过程,而生命的重量就在于这段过程我们怎样走过。个体的生命本身可以很脆弱,可以很渺小,可以很轻微,但在生命行进的过程中,它所依附的形体可以决定它的重量。
轻与重,大与小,崇高与卑微,往往只在于一念之间,我们生命的重量将由我们自己去填充。只希望,到了不得不对这人世间的一切撒手的时候,我们能灿然地回望,会心地一笑,我来过,我走了,我无悔!
晚霞染红了天空,我漫步在放学路上。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交谈着,我却无心交谈。刚刚看完《感动中国20xx》年度颁奖典礼,我的心仍在震动着,久久不能平息。片中的十大人物,每一个都使我深有感触,有给一百三十多个孩子当母亲的高淑珍、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罗陽等。
何玥,一个我从没听说过的小学生,今日却让我的心铭记着她的名字。尽管她已经不在,但她的故事仍然感动着我。
患了脑瘤的何玥从父亲与医生的交谈中得知自己只剩三个月时间。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知道可以捐献器官时,便不顾一切的提出要捐献器官,然而却几番遭到了家人的拒绝。乡里人都说,人都已经死了,还要在身上动刀子,那该有多痛苦啊!可是何玥再三要求要捐献器官。要知道,何玥的大脑此时已经长满了瘤,那样子一定疼极了。尽管如此,何玥的里仍装着别人。何玥再也撑不住了,终于,她永远的闭上了双眼。何玥的父亲为了完成女儿最大的心愿,狠了狠心,为女儿填写了一张捐献器官的单子。何玥的肾脏成功的捐给两位患有尿毒症的西藏小伙和桂林小伙。何玥不在了吗?不,她的生命仍在延续,此刻的她一定笑得很灿烂。
正值花容时节,你却悄然离去,你似从天而来的小天使,为世界撇下光辉。想一想,何玥,一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小学生,尽管年纪小,可是她的心胸却比天空还要宽广。十大人物中,我最敬佩的是一位女教师,她的事迹同样感人肺腑。
张丽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一次交通意外中失去了双腿。
一天放学,校门口到处是人。有位小同学面目紧张,眼看一辆车就要撞到他了,这时,一位老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把那位小同学推到一旁,自己被压在了车下。
从此,老师落下了残疾,尽管她失去了双腿,却仍坚持教育学生。没错.故事中的老师就是张丽莉。她用双腿换取了一个生命,她是多么的伟大,受人敬仰啊!
十大人物,每个人物都是美丽的。不管他们是已经不在的,还是健在的,我都应该好好地向你们学习。在此,我以一名“少先队员”的身份,向你们鼓掌致敬!
北京时间2019年8月21日,对于国人来说,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在里约奥运会赛场的马拉卡纳奇诺体育馆内,中国女子排球队以3比1的领先优势,力克塞尔维亚女排,斩获奥运会金牌。
时隔2019年后,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又一次通过自己的拼搏,站在了奥运会冠军的领奖台上。这也是中国女排继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2019年雅典奥运会折桂后,第三次获得奥运会冠军。
中国女排夺冠后,人们沸腾了。这些连日来拼搏在赛场上的姑娘们,情不自禁地相拥而泣。汗水和泪水交织在一起,见证了这一重要的时刻。这泪水,是幸福的泪水,也是高兴的泪水。
在这次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中国女排在此次运动会的小组赛中,磕磕绊绊勉强出线;在1/4决赛中,中国女排出人意料地战胜了东道主巴西队,晋级里约奥运会女排半决赛;在女排半决赛中,中国女排苦战四局,每局以排球比赛最小分差,最终艰难战胜了欧洲劲旅荷兰队,在时隔2019年后,再次闯入奥运会决赛;在决赛中,女排姑娘们最终战胜了曾在第四轮小组赛中战胜过自己的塞尔维亚队,赢得了冠军……
女排姑娘们,你们是好样的!你们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顽强拼搏,为全国人民做出了榜样,让国人懂得了什么是拼搏,什么是永不言败。女排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听三零阅读
当前,我市正处于“”圆满收官、“十三五”扬帆启航的历史时期,正在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提出了“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保护生态家园、建设旅游名城,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的发展定位。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学习女排那种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充分挖掘利用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美化城市环境,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让我市的产业更强、城市更美、文化更特、生态更优、民生更实,真正成为一座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城市”。
前往山区支教,是周秀芳心中一直以来的愿望。这也与她的成长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十岁时,周秀芳因家贫面临辍学,她的老师主动承担了周秀芳的学费。之后,周秀芳半工半读完成了初中学业。初中毕业后,周秀芳参加了工作,凭着勤奋刻苦的劲头,又完成了高中和师范专业的学业。“当时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你这么喜欢看书,又对孩子有爱心,你以后当老师的话,肯定是一位好老师!”在周秀芳的.学习生涯中,几位老师的帮助和鼓励,是她前进的动力和立志成为老师教书育人的初衷。
20xx年,已经退休12年的周秀芳偶然得知湖南溆浦山区有不少贫困学生,童年时的亲身经历让她做出决定,前往溆浦山区支教并发动身边的爱心人士捐款捐物。
从周秀芳开始支教到现在,她已经发动爱心人士筹建了22所希望小学,将价值20xx多万的物资运往溆浦山区。周秀芳介绍,大部分的捐助,来自她曾经的学生。
周秀芳和在场的“未来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育人心得。她说:“在教育中,我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发挥他的长处。我曾经有一位学生是从别的学校被退学后转来的,我时常鼓励他,还让他担任班干部增加信心。如今他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人了。”
“现在的支教工作,很缺乏教师。”周秀芳说:“现在,不少支教教师一周要上二十多节课,很辛苦。今后,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偏远山区的教育情况,吸引更多的专业学生加入到支教队伍中去。”周秀芳还表示,现在的学习教育学的同学们,知识储备与技能更为丰富,能够为需要支教地区的孩子带去更多的教育形式和理念。
今年暑假,有三位周秀芳曾经的帮扶对象从贵州来到了宁波交流。最让周秀芳感到欣慰的是,这三位学生目前都就读于贵州师范学院,将成为教师反哺故乡。
“周老师,如果我们也想为支教事业尽一份力,该怎么做呢?”现场,一位教育学专业的大一学生问道。周秀芳笑着:“你尽管来找我!”说着便拿出了手机要和场下的同学加微信。
“知足、感恩、乐于奉献,这些品质是支教带给我的最大收获。希望同学们能在支教过程中,有所获益。”分享的最后,周秀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