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收集3篇)

时间: 2025-11-09 栏目:实用范文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篇1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培训

【基金项目】该研究由重庆师范大学科研项目基金资助(10XWB042)。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98-01

1.引言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是指为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水平而进行的各级各类培训的简称。它涉及到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内容,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及相应的培训模式。随着我国的特殊教育迅速发展,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特殊教育师资的质量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孙颖等,2011)。而由于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量增加,加上特殊教育师资质量要求提高,由此伴随的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格局也相应发生了新的变化,并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2.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新变化及趋势

纵观国外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特殊教育师资发展的历程,都包含了特殊教育兴起到逐步重视,然后到繁荣阶段。越是在兴起初期,对特殊教育的各方面要求越是建立在粗放的格局之上,越是发展繁荣时期,就对特殊教育的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因而也出现一些新的发展变化及趋势。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也经历着相似的变化与历程。

2.1特殊教育对象的扩大化

从国内外特殊教育的实践来看,特殊教育对象在不同的时期经历了相当大的转变。尽管各国并没有统一的特殊教育对象的分类体系,随着对特殊教育对象的认识和不断扩大,特殊教育对象扩大到所有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能适应特殊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时代要求来调整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内容和特点。从国外特殊教育的趋势来看,学习障碍成为特殊教育的重点,超常儿童的教育受到重视,逐步形成了面向所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全方位的终身服务体系(兰继军,2001)。随着一些特殊需要学生进入到高等教育学校,也对目前的特殊师资培训的结构与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高等教育师资,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2.2特殊教育内容的专业化

对于特殊教育具备的基础专业能力,从事特殊教育的国内外专家已有了相应的共识:即对特殊人群内在心理与生理能力了解的基础上,对其现有状况进行评估诊断、鉴别,并依据诊断与评估进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设计与规划,并不断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提供给特殊需要人群适当的沟通与辅助技术的帮助,根据个案的改变,不断调整个别化教育计划,以促进个案能力得到最大提升等内容(杨晓等2002)。这一专业能力,已经被看作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基础能力,在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专业学习和发展中不断地得到强化与重视。

2.3特殊教育培训的制度化

国外已经广泛实施了特殊教育师资的资格认证制度,从我国在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班)教师资格条件》中已经有明确要求,要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实行双证书制度(普通教师资格证、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通过规范的资格认证制度,无疑可以更好地保证特殊教育师资的水平。

2.4特殊教育培训的终身化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将“入职前-入职-入职后”的阶段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做到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终身化趋势,让特殊教育师资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特殊教育变化的需求。

2.5特殊教育培训实践的本土化

具体到每个国家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面的做法,则各有特色(Brownelletal.2010):德国建立了完善的各专业团队合作的机制。以为特殊需要人群的终身服务为导向,给特殊需要人才在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服务(应伟忠,1999)。英国则在高校通过竞争成立优秀的特殊教育中心,为促进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3.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趋势展望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首先,表现在由于特殊教育对象的不断扩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除了特殊教育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之外,还包括了与特殊教育相关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其内容更具有广泛性。其次,由于特殊教育对象所处的年龄阶段及学习阶段的层次性变化,表现出既有学龄前特殊儿童,也有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学龄期特殊学生,还有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特殊需要学生,因此也对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提出新的要求和培训标准。再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教师不断提升自己能力以适应特殊教育变化的新形势,如何建立起中国本土的全方面的综合多层次特殊教育培训系统,也成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一个关键,另外由于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实现,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理论与实践经验,也成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一个途径。最后,要保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顺利进行,仍然离不开相应的政策与制度保障,只有建立了适宜的制度法规系统,才可以让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能够连续不断地开展,并有效保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经费,而前面提到的双资格认证制度就不乏为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朱琳,孙颖.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现状调查.中国特殊教育,2011,8:20-24

[2]兰继军.从国外特教对象的演变看我国特殊教育的改革.中国特殊教育,2001,4:1-5

[3]杨晓,吕晓乐,姜春萍.关于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培训的构想.中国特殊教育,2002,2:18-22

[4]丁勇.从“人本特教”看高等特殊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突破、新发展.中国特殊教育,2008,10:22-26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全过程服务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汤丽丹(1979-),女,江苏南京人,江苏开放大学城市科学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南京210017)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08-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大量增加。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及高校工作的首要目标。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建设以及毕业生生存质量等诸多方面,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可以说,只有高校毕业生就业达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终极目标。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作为我国就业的主要群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数量已由2001年的114万增长到2013年的699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进一步显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一些行业人才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就业需求下降。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高校与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和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提出了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七大趋势,笔者总结如下:

1.就业跨地区跨省份趋势明显。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扩大,全国地域性人才流动、跨区域就业、网络异地求职已然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业全国化成为趋势。

2.单位青睐订单式培养趋势明显。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陆续发展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阶段性实行顶岗实习,设立学生实训实验室,开辟就创业基地。不少企业利用这些创新培养机制,更多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青睐具备一定经验的毕业生。

3.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趋势明显。如今,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许多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更多倾向于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而且,劳动力过剩和企业优中选优的淘汰制也造成了暂时性就业现象日渐增多。

4.人才派遣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方式。《白皮书》指出:人才派遣一方面可以实现毕业生和企业进行求职愿望与用人需求的“双匹配”,帮助更多大学生了解就业信息,调整择业策略,更有效地跨出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步;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的人才派遣多侧重于辅岗位,这恰与没有经验的大学生角色相吻合,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也乐意通过人才派遣的方式录用毕业生,可以说人才派遣的就业形式促进了“学生军”向高绩效“职业人”的转变。

5.内职业生涯和外职业生涯共同发展趋势明显。企业发展不但满足了求职者工作内容、环境、待遇等方面的相应需求,而且要求求职者进一步提高其工作能力。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早期,内外职业生涯的培养和修炼将成为必备。

6.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趋势明显。大学生为求职普遍流行形象工程,不惜重金美容和整容、购买奢侈化妆品、穿着讲究,在求职前临时学习面试技巧和沟通技巧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打开就业门槛的第一要素。而社会和高校也已看到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性和机会主义投机性,各高校都开展了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和生涯规划大赛等,强调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7.就业力培训将由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趋势明显。近来,我国高教市场逐步扩大国外资本的准入,致使外国教育机构不断渗入,人才培养机构随之产生。这些机构为大学生进行职前教育和生涯管理培训,如提供就业力培训、职业设计、能力提升等课程。大学生接受了学校和社会双方指导,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规划更具操作性,也更符合时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

二、构建“全过程服务”体系的合理定位

1.高校方面。对高等院校而言,高校毕业生“全过程服务”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一是体现了高校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的信心和力度,学校就业声誉逐渐提升,学生就业渠道逐步拓宽;二是搭建了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平台,夯实了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基础,在扩大其交流合作机会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三是促进了高校尽快按照市场规律办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

校外培训发展趋势范文篇3

对一些IT培训机构来说,大四学生参加IT培训已是见怪不怪,类似学员比比皆是,但大一新生参加IT培训还是“头一遭”,而且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在一些知名IT培训机构,学员中大学新生所占的比例居然达到了20%。

从就业的角度看,这些新入学的大学生距离就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大学校园对这些新生来说,理应充满新奇和吸引力,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舍弃象牙塔里的林阴小道,早早投入职业培训的大军呢?为此,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

学生:高薪诱惑与失业压力的双轮驱使

诱人的职业前景是大学新生参加IT职业培训的重要原因。在接受采访时,小王告诉记者,自己参加IT培训的原因主要是看好IT行业的发展,“现在IT人才很吃香,薪水高、待遇好,很多人都想进这一行,我也是看好了IT行业的这一点”。几个刚刚报名参加软件工程师培训的大学新生也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

而来自人才市场和招聘网站的信息同样印证了这一点:目前IT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市场远远未达到饱和,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随着IT技术在通信、医疗、游戏等各行业的应用普及,软件、硬件技术人才及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都保持着强劲的上升走势。除了高薪的诱惑外,近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推动学生早早走出校门参加IT培训的重要原因。

高校:就业指导从大一就开始抓起

为适应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很多高校一改以往的做法,将就业服务的重心从毕业生转向大一新生。“高校学生从过去的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是就业制度的转变,高校的就业指导就是要适应这种变化,适应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天津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金刚向记者表示。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南开大学团委也特地安排,在大一新生中以团支部为基本单位组成就业指导小组,成员有老师、高年级学生和校外专家,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学习目标明确,不盲目跟风考研、打工,力求为每名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指导。

社会:选择职业教育切忌盲目从众

虽然高校在学生就业服务上下了很大气力,但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还是选择走出校园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含金量,在未来的求职大战中占据先机。在这种背景下,考证热潮在学生中愈演愈烈。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收集3篇)
  • 下一篇:物资主管工作总结(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