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双减政策实施的心得感想
双减政策的出击,对于我国的学生们来说,可谓是一个喜从天降的好消息,但是对于大部分补习机构的老师来说,这面临着“失业的局面,而这些老师为了生计问题,只能“另寻他岗。
我在这里再次科普一下此政策的官方定义:“双减指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中,要求分类明确作业总量。
我在这里总结一下双减“政策的要点:
1)市场准入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不再审批,现有的机构全部转为非营利性机构,以前按照备案制登记的线上学科类教育,都要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2)业务范畴上:线上线下在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均不允许上课,同时线上教育每节课的时间也受到了限制,不得做拍照搜题业务,禁止在境外聘请外籍人员,不允许进行学龄前培训,价格要按指导价制定。
3)融资形式上:不允许上市,包括借壳或者境外上市,上市公司不允许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
4)营销模式上:禁止课外培训广告,禁止夸大、虚假营销。
政策中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等,用语可谓很严厉。那咋办呢?大力整顿。于是,出现了下图各大上市教培股票一片“绿油油的惨状。数千万教培人面临失业,哪怕你有5、6年的教学经验、有大厂的工作光环已经算不了什么了,市场不再需要他们,三十好几、四十好几,上有老下有小,顶着房贷车贷还不得不被迫转型或是转行,一切都将从零开始。
毫无疑问,由于“双减政策。市面上将会有一大批教育机构面临“转型,而机构的老师们也不得不接受“失业或者“转行的现实。那么,培训老师们该将何去何从?
政策中强调要强化教师职责。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除此之外,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校外培训机构不让补课,那么提高学生成绩,升学压力自然就转移到了在校教师的身上,势必会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还指望考上编后可以拿些“铁饭碗混日子的教师,美梦怕是要落空了。因此,不光是教育机构老师面临失业,在校教师也同样面临严峻局面!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学前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60-02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相关研究分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对“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研究还不充实、涉及较浅,尚未对校企合作中的培养模式、合作内容等做具体的研究,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对比,为高师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好的参考样本,并据此提出有效的培养模式。
一、“双师型”教师的涵义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拥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出色的教学水平,又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师。作为兼备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复合型人才,由于职业特性和岗位要求,决定了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突出技能等职业特性。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这种人才更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即设计、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这类人才,要求“双师型”教师在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融合于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以此形成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兼备的教师队伍Ⅲ。
二、教育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启示
我国倡导“双师型”教师培养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师资力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需求,“双师型”教师比例也远远达不到应用型院校的教学要求。有的教师虽然拿到了“双师证书”,但缺少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自身能力还远未达到真正的“双师素质”要求,这些都将严重制约我国应用型院校的教学水平。因此,就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学习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能有力推动院校教学水平提升。
国外对“双师型”教师的称呼不尽相同,但对职教教师的内涵及从业资格的要求与我国所提倡的“双师型”教师是相似的,表现为对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培养途径、任教资格都有严格的要求。
通过对比国外教育发展的成熟模式,其在“p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各国在推进职业教育进程中,非常重视职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紧密与实习企业合作,让教师深入实践第一线;健全培训体系,完善选聘制度,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及时更新自身知识体系;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明确高职“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出台激励机制,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与地位。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的探索
针对教育发达国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成熟做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具体做法,促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快速发展。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加强高师与幼儿园的合作
1.与地方优秀幼儿园进行合作,使之成为教师实习基地。高校学前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深入幼儿教育一线。通过实践,“双师型”教师可了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需求标准与数量、幼儿园课程改革实施状况、当代幼儿教育的知识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对教学理论和技能结构进行科学整合,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通过高校与幼儿园的紧密联系,互通有无,对幼儿园在幼教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高校老师利用所学专业理论进行分析疏理,立项研究,找出最佳对策,帮助提升幼儿园教育水平,这样就将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高师院校通过培养与聘任相结合、专业进修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能够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1.从学前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出发,高校应选聘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骨干幼师进入校园,做为兼职教师将他们充实到教学一线,与在校教师及学生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知在幼儿教育中遇到的最实际的问题与最有效的方法,为将来进入幼教工作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师了解幼儿教育的最新动态,促进教师为这种发展需求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就丰富了师资队伍结构,是提高“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高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培养青年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一是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培训时间,减少无关的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完成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要求教师积极考取与本专业实践技能相关的国家职业(执业)资格、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让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也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职业能力认证及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等资格认定。
3.以实践项目研究为依托,带动双师型教师培养速度。通过实践调研、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研发等形式,引导教师参与幼儿园教育项目,开展理论研究与科研创新,为幼儿园一线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扩大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考核机制,严格认定标准并调动教师积极性
中新经纬10月19日电据教育部网站19日消息,近日,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落实好“双减政策要求,做好学科类培训机构“营改非“备改审、实行政府指导价。
据悉,教育部召开全国“双减试点地区工作推进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精神,系统总结试点工作成效及经验做法,全面分析问题与挑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会议指出,党中央对“双减工作作出决策部署以来,各试点地区迅速行动,采取有力举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对照中央要求和试点目标任务,还存在一定差距,各试点地区要充分认识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坚持目标导向,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改革创新,务必取得更大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