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泌尿系统肿瘤(6篇)

时间: 2025-11-14 栏目:实用范文

泌尿系统肿瘤篇1

【关键词】ABO血型;泌尿系疾病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05-0643-02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

StudyoncorrelationbetweenurologicdiseasesandABObloodtype

SHENJian,ZOUXuan

(TheMedicineExperimentalCenter,TheThirdXiangyaHospita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orrelationbetweenurologicdiseasesandABObloodtype.Methods:Usinganalysisondiseasecorrelativity,theABObloodtypedataof933patientswithurologicdiseasesadmittedtoourhospitalbetweenJan.2005andDec.2006werecomparedwiththoseof12,789normallocals.Results:TheABObloodtypedistributionofthepatientswithurologicdiseaseswasthesameasthatofthenormalsubjects.Conclusion:ThereisnodistinctconrelationbetweenurologicdiseasesandABObloodtype.

【Keywords】ABObloodtype;UrologicDiseases

血型与多种疾病的相关性在国内外已有多篇报道,其结果不一,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血型对疾病发生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群体方法对我院近2年来经临床确诊的五种泌尿系疾病患者的血型与同期本地区正常人血型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经临床确诊的五种泌尿系疾病共933例,其中单纯性肾囊肿126例、前列腺癌76例、前列腺增生症343例、泌尿系结石299例、膀胱恶性肿瘤89例。正常对照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人群共12789例。

1.2方法:采用瑞士达亚美(DiaMed)血型配血微量定型系统鉴定血型,其原理是以抗A抗、B标准血清和已知的A、B红细胞正反鉴定。

1.3统计方法:测定结果以ABO血型构成比与正常人群ABO血型分布构成比(对照组)进行卡方检验(χ2),并分别计算每种血型对各种泌尿系疾病的相对危险率(OR),来说明血型抗原与常见泌尿系疾病的相关强度及危险程度。

2结果

2.1各泌尿系疾病患者与正常人群血型分布:见表1、2。

由表1及表2可见:正常人群血型分布特点是A>O>B>AB,泌尿系结石患者的血型分布特点与正常人群相同;病例组中肾囊肿和前列腺癌患者的血型分布特点是O>A>B>AB;膀胱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型分布特点是O>A=B>AB。表1提示泌尿系结石患者A型频率、膀胱恶性肿瘤患者B型频率、前列腺癌患者O型频率以及各病例组患者的AB型频率较正常人高;膀胱恶性肿瘤患者A型频率、前列腺癌B型频率相反,正常人群较病例组为高。各病例组与正常人群构成比的卡方检验(χ2)P均>0.05,说明各泌尿系疾病与正常人群血型分布构成差异无显著性。

2.2各种泌尿系疾病患者与正常人群同种血型之间比较:见表3。表3显示:A及B血型在泌尿系结石患者中比例与相应血型的正常人群中的比例差异存在显著性(P

2.3ABO血型对各种泌尿系疾病的危险性分析:ABO血型人群患各种泌尿系疾病的OR见表3。单纯性肾囊肿组中AB血型患病的危险率明显增高,OR=1.75,χ2=4.39,P0.05,差异无显著性。泌尿系结石组组患者ABO血型的相对危险率为A>O>AB>B,A血型患泌尿系结石的危险率明显增高,OR=1.26,χ2=3.81,P

3讨论

ABO血型系统基因定位于第9号染色体长臂三区四带,血型物质血型系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表面,人体各种组织器官

的细胞及唾液、、尿液等分泌液中也广泛存在。血型是一种非常稳定的遗传标记,通过研究它与疾病的关联,可以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ABO血型系统和多种疾病发生率密切相关[1]。

单纯性肾囊肿、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症、泌尿系结石、膀胱恶性肿瘤是泌尿外科五种常见疾病,其发病是否与ABO血型有关,有待探讨。有文献报道ABO血型与尿石症不存在关联[1]。本文对933例泌尿系疾病患者进行分析,发现ABO血型系统对常见泌尿系疾病的影响很小,仅发现A型血在泌尿系结石患者中比例高于正常人群,B型血比例低于正常人群。O型血在单纯性肾囊肿患者中比例高于正常人群。单纯从相对危险度考虑,B血型是前列腺癌、泌尿系结石和单纯性肾囊肿的弱保护因素,AB血型是各泌尿系疾病的弱有害因素。说明ABO血型和五种泌尿系常见疾病关系不密切或不存在关联。

参考文献:

泌尿系统肿瘤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3月至2014年1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泌尿系统肿瘤患者112例,记录各患者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恶性程度分期。其中男67例,女45例;年龄27~76岁,平均(48.69±8.17)岁。112例患者中包括肾盂肿瘤、输尿管肿瘤、癌、肿瘤、男性尿道癌、前列腺癌、女性尿道癌、肾盂肿瘤、输尿管肿瘤及肾癌等。

1.2方法

1.2.1B超检查行腹部B超检查前,让患者大量饮水,待膀胱充盈后进行检查。检查仪器使用SIMENSG5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频率3.5MHz)。患者先取俯卧位,再改为仰卧位,最后取侧卧位,充分暴露中下腹部,做斜切、纵切、横切扫查,然后对两侧肾脏进行扫查,若发现有输尿管扩张、肾积水,要沿着扩张输尿管自上而下进行扫查。在对输尿管进行扫查时,经背部做斜断面扫查,能够观察到第一狭窄部,转动探头可观察到输尿管腹段。扫查下腔静脉外侧1cm和腹主动脉处,在出现输尿管回声后向下扫查到髂血管前方,可探查到第二狭窄部的情况。沿着输尿管腹段向下扫查,在耻骨上缘联合处行横断面和纵断面扫查,可探查到膀胱壁内段有无占位性病变[3]。

1.2.2IVP检查行IVP检查前,让患者平躺,先照一张腹部X线片,然后从静脉注入对比剂,肾脏会将流动在血液中的对比剂排出来,先到肾盂,和尿液混在一起,经输尿管进入膀胱。放射技师在注射对比剂后5、15、30min各拍肾片1张,嘱患者排尿后再拍1张。如有肾功能不佳,可适当延迟拍片。平躺拍片:可以呈现脊椎、骨盆、小肠、大肠、肾脏及膀胱等构造。注射对比剂5min后两侧肾脏显影,注射对比剂15min后两侧的输尿管显影,注射对比剂30min后膀胱充满对比剂和尿液。排尿后拍片:可知膀胱排尿是否完全排尽[4]。

1.3两种检查方法的对照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患者泌尿系统肿瘤的部位,同时,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并行病理学检查,对照患者的最后诊断,比较腹部B超和IVP检查在泌尿系统肿瘤患者中的阳性率。

2结果

2.1IVP和B超诊断结果112患者经手术治疗和病理结果均确诊为泌尿系统肿瘤,共计145个肿瘤病灶。IVP共诊断出115个肿瘤病灶,诊断符合率为79.31%;B超检查共诊断出123个肿瘤病灶,诊断符合率为84.83%。两者联合共诊断出136个肿瘤病灶,诊断符合率为93.79%。

2.2IVP和B超对泌尿系统肿瘤的诊断肾癌的B超图像表现:肾实质内出现异常回声团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较清楚,有球体感。其内部回声多变,中等大的肿瘤多呈低回声,仅少数呈强弱不等的混合回声或等回声。当较大的瘤体内部有出血、坏死或液化时,局部显示出边缘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当肿瘤较小时,肾脏轮廓可无明显改变。较大的肿瘤向肾脏表面突起,使肾脏轮廓呈现局限性增大,表面凹凸不平,肾脏外形失去常态。112例中B超检出肾脏肿瘤23例,膀胱肿瘤32例,IVP检出肾脏肿瘤而B超未查出者2例。B超检出的23例肾占位中IVP同样检出者16例,哑肾5例,表现正常2例。同样检出的16例中均被手术证实为肾脏肿瘤。

2.3膀胱肿瘤分布的部位膀胱恶性肿瘤的典型B超图像表现:膀胱三角区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基地较宽与膀胱壁相连,不随改变而移动。本研究中112例患者中有32例膀胱肿瘤,32例膀胱肿瘤中IVP与B超均同时检出,且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为膀胱移行上皮状癌。共计有47个膀胱肿瘤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13例,两侧壁19例,B超显示率100%。其中单发肿瘤25例,肿块直径0.5~5.7cm,多发肿瘤7例,膀胱顶部肿瘤显示率低。B超检查显示向膀胱内突出呈中等强回声或低回声。有蒂4例,均为状癌,内部回声不均质,其它显示广基底改变。

3讨论

泌尿系统肿瘤篇3

膀胱癌早期极易忽视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一种症状,许多泌尿系统疾病的首发症状就是血尿,如急慢性肾炎、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和泌尿系统肿瘤。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比较常见的肿瘤,以男性发病为多,绝大多数患者的早期表现就是无痛性血尿,多为肉眼可见的血色小便,有时还有小血块,一般只出现几天,可以自行消失,以后又会反复出现。有的患者看到血尿可自行消失,又无疼痛,往往会延误就诊。另外,有时会有较大血块堵塞尿道而出现排尿困难,部分患者也会并发感染而有尿频尿急尿痛的症状。

因此,一旦发生像王老师这样的无痛性、肉眼可见的全程血尿,血尿发生频率较低,数月出现1次,则要高度警惕。

简单判断膀胱癌血尿

膀胱癌引起的血尿,如何与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尿相区别?

一般说来,急慢性肾炎会有血尿,但它多见于幼儿和青年,同时伴有浮肿、高血压、蛋白尿等表现。泌尿系统感染会有血尿,但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及发烧等感染症状。泌尿系统结石发作时除有血尿外,多有从腰部到小腹部的剧烈疼痛甚至绞痛。外伤性血尿则有外伤史。

膀胱癌的血尿则是一种肉眼可见的全程无痛性血尿。这是因为肿瘤生长需要血液供应,一旦供血不足就会发生肿瘤组织坏死脱落而出血。这种出血往往是间歇性,血尿会在几天内消失,常常使患者产生“痊愈”“好转”的错觉,但往往又在数月或一个月后复发。膀胱癌患者中只有少数出现尿频、排尿困难等现象,而出现这些症状多已到了晚期。

患者自己做尿试验,也可大致判定血尿是否来自膀胱的病变。即把一次全程尿不间断地排入三个杯子,第一杯接开始的尿,第二杯接中间的尿,第三杯留最后的尿。如果只有第一杯有血尿,表示血尿来自尿道;若只有第三杯有血尿,表示血尿来自膀胱;三杯都有血尿,表示血尿来自肾脏或输尿管。

膀胱癌难以早期发现,血尿是90%以上患者最重要的发病信号,也是60%膀胱癌患者的早期患病信号。其实,诊断膀胱癌并不难,老年人出现无痛性血尿,应立即做B超检查,可以发现膀胱肿块。X光造影检查也有诊断价值。进一步的检查则是做膀胱镜检查,这是最可靠的确诊方法,可以直接看到肿瘤的大小和部位,还可以钳取一小块肿瘤组织做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哪一类肿瘤,良恶性程度如何。

老年人膀胱癌并非不治之症,可以通过成熟的微创手术,尽可能减少创伤,延长患者生命。因此,老人有疑似症状要及时发现,及早去医院治疗。

多饮水可防膀胱癌

泌尿系统肿瘤篇4

关键词输尿管癌诊断外科手术膀胱灌注

原发性输尿管癌是泌尿系统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收集近2年来收治的15例输尿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输尿管癌的诊断与手术治疗及术后辅助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41~75岁,平均57岁,病变均为单侧,其中右侧10例,左侧5例。肿瘤位于上段3例,中段2例,下段10例。临床表现:15例患者全部有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伴腰痛者4例,伴有肾积水12例。

方法:15例均行尿细胞学检查,发现有肿瘤细胞8例,B超检查有7例明确为输尿管腔内软组织肿块,12例发现患侧肾盂及输尿管有不同程度积水,提示该侧输尿管有梗阻。因此,B超仍可作为首选的筛查方法。静脉尿路造影(IVU)15例,11例患侧不显影,4例患侧输尿管内有充盈缺损,逆行肾盂造影12例,3例失败,7例在上行插管中于肿瘤部受阻,造影显示有输尿管狭窄,充盈缺损及梗阻上段扩张。15例均行膀胱镜检查发现患侧输尿管口突出3例,输尿管口喷血2例,均未见膀胱肿瘤。输尿管镜检查6例均发现病灶。CT检查15例,其中有10例发现输尿管内有占位性肿瘤。手术方法:15例均行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加膀胱袖口状切除术。灌注化疗方法:术后6小时30mg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术后每周进行膀胱灌注化疗1次,每次20mg。具体方法为生理盐水20ml溶解吡柔比星20mg经尿管注入膀胱,灌注后保留2小时,嘱患者每30分钟变换,采取俯卧位、仰卧位、左右侧卧位各30分钟,连续8次后,每月灌注1次,连续术后2年。

结果

15例均经手术治疗,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输尿管癌,移行细胞癌Ⅰ级2例,Ⅱ级8例,Ⅲ级3例,鳞状细胞癌1例,腺癌1例。以根治性患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术为效果最佳。术后均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治疗,随访2年,B超及膀胱镜检查均未见有膀胱肿瘤种植。

讨论

原发性输尿管癌是泌尿系统较为少见的恶性肿瘤,仅占泌尿系肿瘤的1%[1],好发于男性,多为单发,右侧稍多,约75%的单侧肿瘤位于输尿管下1/3,最多见的是移行细胞癌,原发性输尿管癌预后比较差[2],因此,本病早诊断、早期积极治疗是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治疗效果的关键。输尿管癌的临床主要表现为肉眼血尿、腰痛和肾积水。但早期有时不易诊断,当患者血尿并发单侧腰痛和肾积水排除了泌尿系结石后就应考虑输尿管癌的可能。目前输尿管癌的诊断方法主要有B超、尿脱落细胞学检查、IVU、膀胱镜检查、逆行尿路造影、CT、MRI、输尿管镜检查等。B超检查因无创伤、操作简便、经济,并且能较早发现肾积水,显示输尿管腔内占位性病变阳性率较高[3],常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入手段。但B超检查易受肠道气体干扰,不易早期发现输尿管肿瘤。尿细胞学检查方法简单易行、无痛苦、阳性率高,且可能在影像学改变以前可作为发现输尿管肿瘤线索,但尿细胞学检查常需要进行多次。IVU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影像表现常见为充盈缺损、梗阻、或者不显影。但IVU检查发现肾积水或输尿管显影不满意时,应行进一步检查。逆行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癌的诊断十分重要,在逆行尿路造影时适当冲洗肾盂并收集尿液后可提高瘤细胞的阳性率[4]。膀胱镜检查:可到瘤组织从输尿管口突出,并随输尿管蠕动而伸缩;输尿管壁间段肿瘤使管口充血水肿,管嵴隆起,患侧输尿管口喷血性尿液。梗阻段输尿管CT增强检查均显示输尿管内病变。CT检查对输尿管肿瘤的部位、梗阻、浸润程度及周围淋巴结情况辨别,对诊断和术前分期具有重要意义,但常规CT横断扫描易漏诊直径在1cm内输尿管肿瘤。输尿管镜因其直接观察肿瘤并可以行活检和细胞学检查等优点,成为诊断输尿管肿瘤主要手段之一,但如输尿管肿瘤梗阻明显,进镜受阻,致检查失败。因此,原发性输尿管癌应当综合多种检查方法,才能提高确诊率。

输尿管上皮性恶性肿瘤以移行细胞癌为主,其特点是易发性和多中心性[5],行肾、输尿管、全长和输尿管入口处膀胱袖状切除术为最重要手术方法。如对侧肾功能正常,临床上应尽早行经典的肾、输尿管、全长和输尿管入口处膀胱袖状切除术。此术式可防止输尿管残端癌复发,术中是否有必要行淋巴结清扫目前尚存争议。较开放性手术而言经后腹腹腔镜及联合尿道电切镜行肾、输尿管、全长和输尿管入口处膀胱袖状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临床渐广泛应用。

输尿管癌有一定膀胱种植发生率,吡柔比星是一种新型半合成蒽环类抗恶性肿瘤抗生素,作用机制是抑制DNA复制与转录,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其预防膀胱种植肿瘤的作用肯定,不良反应较其他化疗药物低,术后用吡柔比星药物膀胱灌注化疗,膀胱种植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可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OorterCCRP,LatchamsettykCEM,Genega,etal.Urothelialneoplasmsofthekidneyandureter:anepidemiologic,pathologicalandclinicalreview[J].AUAUpdateseries,2005,24:77-84.

2吴阶平,主编.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92-493.

3白文俊,朱积川,等.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和处理[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0,21:31-33.

泌尿系统肿瘤篇5

比较MSCTU诊断与IVP诊断方法的整体尿路显示情况,并观察患者MSCTU表现。1.4统计学方法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整体尿路显示情况

MSCTU可清晰显示肾脏、输尿管、膀胱全部结构,显示良好率为100.00%(36/36);IVP仅能显示肾脏轮廓外观、密度改变,显示良好率为80.56%(29/36),其中肾盂显示不良3例、肾盏显示不良2例、输尿管显示不良1例、膀胱显示不良1例。MSCTU显示良好率明显高于IVP(P<0.05)。

2.2MSCTU表现

在观察组36例患者中共发现尿结石20例,泌尿系统肿瘤9例(膀胱肿瘤6例、输尿管肿瘤3例),泌尿系统结核7例。结石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圆形,并有少量的椭圆形,近端输尿管扩张,且同侧肾盂肾盏积水,而并发输尿管炎症者可见输尿管壁增厚,且壁周毛糙。膀胱肿瘤的位置、大小、形状及数目正常,和邻近结构关系清晰;而输尿管肿瘤主要表现为输尿管腔内软组织块充盈缺损影,且呈柱状改变,输尿管腔阻断,上方的输尿管扩张,但程度都一样。泌尿系统结核均为肾结核,主要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且邻近的肾盂排列存在散化的钙化影;肾呈略萎缩,且体积较小,输尿管普遍较窄,腔中无出现充盈缺损,且膀胱较厚,充盈不良。

3讨论

泌尿系统肿瘤篇6

夏术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教授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是没有红细胞的,如果尿液中混有血液则称为血尿。

血尿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根据血尿出现阶段的不同将血尿分为三类:当排尿开始为血尿,而后段尿液正常称为初始血尿;如排尿开始正常,快结束时出现血尿则为终末血尿;如果自始至终全为血尿则称为全程血尿。一般而言,初始血尿提示出血来源于尿道,终末血尿提示血尿来源于后尿道、膀胱颈部或膀胱三角区,全程血尿提示血尿来源于膀胱及其以上部位(输尿管、肾脏)。如果尿液中出现多量血块,则表明出血量较大,条状血块提示出血来自膀胱以上,大块不规则血块提示出血来自膀胱。

无痛性血尿指只有血尿而没有其他症状。无痛性肉眼血尿提示患有泌尿系统肿瘤的可能较大,尤其是中老年患者。膀胱肿瘤、肾脏肿瘤、输尿管肿瘤多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而且血尿经常呈间歇性,时好时坏,血尿可自行停止或减轻,给人以治愈或好转的错觉。而且出血量与肿瘤的大小、恶性程度、数目并不一致。肾癌患者出现血尿,表明肿瘤已经侵入肾盂、肾盏,如果伴随腰部肿块和疼痛则提示肿瘤已经比较大了,如果出血量较多,血块通过输尿管也能引起绞痛,而且尿中常见到条形血块;输尿管、膀胱肿瘤伴有感染或肿瘤坏死溃疡时也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临床上,良性前列腺增生也可以引起大量无痛性血尿,膀胱镜检查多能找到出血点。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血尿也为无痛性镜下或肉眼全程血尿,显微镜下尿中畸型红细胞≥75%,可以伴有或不伴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症状。

伴有症状的血尿血尿伴随不同的症状,提示不同的疾病。如果腰部剧烈绞痛后出现血尿,多提示为肾脏或输尿管结石,血尿伴有排尿时疼痛、尿流突然中断或排尿困难者,多为膀胱或尿道结石。血尿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尿液混浊则考虑泌尿系感染:如伴有腰痛、肾区叩击痛或有发热者,多为肾盂肾炎或肾结核;只有膀胱刺激症状而缺乏全身感染症状者,多为膀胱炎;如果血尿伴有膀胱刺激症状经过抗生素治疗疗效不佳,而且尿培养无细菌生长,多考虑肾结核。从临床经验来看,肾结核一般先出现血尿,随后出现膀胱刺激症状,而细菌性感染则先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后出现血尿。如果血尿伴有多量泡沫,或伴随眼睑水肿、高血压等症状,多考虑肾小球肾炎。

运动性血尿指健康人在剧烈运动后,出现一过性肉眼或显微镜下血尿,运动中止后,血尿迅速消失,一般不超过3天,预后良好,对身体健康无影响。运动性血尿可能与运动强度过大、运动量增加过快,引起身体机能情况下降有关,它经过各项检查找不到其他异常的变化及原因。任何一例运动后血尿,均应作仔细检查,只有排除因全身性疾患、泌尿系病变、泌尿系附近器官的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血尿后,又符合运动性血尿的特点者才能诊断为运动性血尿,切忌把具有病理改变的运动后诱发的血尿当作运动性血尿,延误治疗。如果在活动、行走后出现血尿,休息后即可消失,可能为肾下垂而非运动性血尿。

非泌尿系统原因的血尿有时出现血尿不一定都是泌尿系统疾病,尿路邻近器官疾病和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血尿。急性阑尾炎、女性盆腔器官发炎、直肠癌、结肠癌、宫颈癌、卵巢恶性肿瘤等都可能侵犯泌尿系统而引起血尿;维生素C、维生素K缺乏症可引起血尿,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均可引起血尿,但是多伴有黏膜出血点、消化道出血、贫血等全身其他症状。有些药物也可以引起血尿,如环磷酰胺、别嘌呤醇、肝素以及双香豆素等。

特发性血尿绝大多数血尿都能找到原因或诱因,也有少数病人经反复检查原因仍不明,这称为特发性血尿。其病因可能是由于病变范围较小查找不到,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目前医疗手段还不够先进,不能解释此类血尿的原因。

并非血尿的“血尿”还有一些症状类似于血尿而并非血尿:有些药物可能使尿液呈红色或褐色,如大黄、利福平、四环素族、酚酞、酚红等,应注意鉴别;如果前尿道外伤或病变出血,血液自尿道口滴出,称为尿道滴血,而非血尿。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泌尿外科护士工作总结(6篇)
  • 下一篇:家庭教育基本理念(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