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遗传学的分支(6篇)

时间: 2025-11-20 栏目:实用范文

遗传学的分支篇1

摘要:千年古城苏州,拥有众多文化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但在现代城市化大建设局面下,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苏州非遗虽资源丰富,但众多项目发展不平衡。本文着眼于苏州非遗资源整合,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宣传五个方面,探索打造苏州非遗特色的城市名片的创新性研究。

关键词:苏州;非遗;城市名片城市名片,反映城市自然、人文、历史、现实,代表城市的形象、气质和品格。

苏州非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整合非遗资源,打造特色,是当前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着眼于非遗整合的角度,为苏州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名片的创新实践研究,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做出努力,也是为了积极响应社科联的“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宗旨。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探索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一、建设一个非遗数字博物馆:

旨在保护,开创资源共享工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博物馆正在显现出它与传统实体博物馆不同的强大的功能和价值。数字博物馆容量大,传播快,不受时空限制,更有利于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它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介质的图像、文字、声音、影像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和管理,从而实现知识增值,规范加工。对于非遗众多的门类和海量资料,可通过网络传播、数据集成等方式进行信息存储和社会平台展示交流,形成博物馆资料综合收藏,使博物馆从传统的“实物展示”转变为现代的“信息展示”,让文物真正走出库房服务于大众,体现博物馆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功能。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将会丰富苏州城市文化建设,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开展对苏州非遗数字博物馆应用领域的可行性研究,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将苏州地区非遗资源整合利用,能及时补充及时更新,并实现共享,打造一个能体现苏州非遗精髓的博物馆,为苏州城市又添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二、建成一个非遗项目传承教学研发的教学体系:旨在传承,开创非遗传承新模式

通过建立非遗研习、传承、教学基地,将非遗项目引入到本地高(职)校,开发为非遗学科课程与非遗特色教学,可扩大受众,培植土壤,培育新时代人才。2007年苏州科技音乐学院首次将地方非遗纳入到正常的课程体系中,此后掀起了一股浪潮,带动一批非遗项目走入了校园。然而,对目前非遗入校园传承普及教育开展的活动,大部分项目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师徒家庭教学的传承方式上,这已经不适合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高(职)校有着较强的科研力量,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创作非遗新品,有利于非遗的有效传承。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将是众多非遗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条路径。要针对非遗不同特性,在原有基础上推广非遗入校,分批分级地开展,逐步形成非遗传承研发的网络体系。在本地高(职)校办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将非遗传承结合,将有效发挥高校学生这个动态传承群体的力量。因此,加快非遗传承教学网络建设,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三、加强一支涵盖传承人、工作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志愿者在内的队伍建设:旨在创新,增强非遗活力和创造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才队伍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工作的关键,也是打响城市特色名片的又一资源。要建立包括非遗传承人、工作管理人员、研究人员、高校专业教师、志愿者等在内的非遗人才库,开展行业交流、技艺理论、研发新品、活动赛事等。苏州政府极为重视保护和发扬本土文化,加强专业机构建设。苏州政府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建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对非遗的扶持不仅在政策上,还在经济上每年有300万元的专项扶持基金;并对传承人和责任保护单位每年进行考评。政府同时采取积极措施,为传承人开拓各类专项交流活动,让他们走出省市,走出国门,拓展非遗影响。为非遗的传习工作提供保障,积极开展对传承人的政策培训等,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和苏州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更好地促进传承工作的开展,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形成一支专兼职的保护队伍。2013年6月,苏州文保办促成建立了苏州首支非遗志愿者团队,以教师、学生、退休人员等为主,首批入选者一半为在校大学生,另一半则是对本地文化较了解的“老苏州”,能够为“非遗”保护提供新的线索。志愿者们将接受免费培训,了解“非遗”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抢救记录工作,还将对濒危“非遗”进行普查。通过志愿者活动更加促进了社会对非遗的关注,扩大了其影响。

四、着眼苏州本土文化特色,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开拓一条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旨在发展,增强非遗项目行业繁荣,开创苏州特色旅游街区名片

文化差异是诱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呈现的独特性、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天生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街区已成为了现代旅游业的又一新亮点。苏州非遗结合区域旅游,目前大都停留在单个或几个项目方面,旅游地分散,路途远交通不便,旅游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感受到苏州非遗文化魅力,导致非遗的旅游价值远远被忽视了。如何整合非遗资源,对其科学开发利用,利于非遗整体发展,本文认为开拓一条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将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加强苏州西北街打造成苏州非遗文化旅游特色街区的可行性研究,对特色旅游街区功能定位做出探究,对西北街商铺现状和西北街独特的优势如地域位置、交通线路、人流状况、文化特点、原住居民等进行分析,对西北街开拓为非遗文化特色旅游街区的框架初步设计,以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延伸文化产业链。

五、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的文化地图以及各类非遗宣传海报:旨在宣传,开创非遗宣传新活动苏州非遗资源具有在不同区域内相对集中、形成不同分布区的特点。综合苏州地区的非遗项目,制作一张形式精美、内容丰富的苏州非遗文化地图,把世界级6项、部级29项,按照项目所在的区(市)分布排列,做鲜明直观的地图式介绍,尤其是对外省市在宣传上更加有力,更能充分展示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设计相关非遗项目的宣传海报或宣传手册,形成系列广告模式,争取在苏州各级各类文化活动举办期间,把它作为苏州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通过各类旅游集散中心、互联网络等,免费发放和提供给中外游客,使他们全面了解苏州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苏州非遗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代表了历代能工巧匠的辛勤创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独特风格。苏州非遗资源急需寻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支撑。要积极响应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文化繁荣、旅游兴盛的现代化苏州”的号召,将非遗资源整合开发,加强苏州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弘扬吴文化,打造苏州非遗特色的城市名片。

参考文献

[1]柴选.有新意的城市名片[J].新闻与写作,2008(1).

[2]韩之玖.浅析城市形象策划趋势[J].沙棘:科教纵横,2010(5).

[3]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遗传学的分支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237-02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叫“非物质遗产”、“无形文化财”、“无形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它是人类社会的传统文化资源,保留着人类社会发展变迁的珍贵记忆,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从提出到确定定型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的不断加深,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拓展。目前比较权威的表述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①根据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有以下五种:“第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第二,表演艺术;第三,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第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第五,传统手工艺”。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理解不断加深,文化空间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和其他人类遗产大不相同的特性,是无法完全用物质表达其内涵精神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群体性、历史性、系统性等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中国古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保持着优良传统,文化传承始终未断。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其高度重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受到挑战,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形势愈发严峻,大量非物质文遗产濒临灭绝。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2011年6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②这标志着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被提高到学校教育和法律的高度。

由于各种原因,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很大的破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尽管情况已经如此危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培养力度不够更使得当前情形雪上加霜。因此,尽快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保护人才是当前教育非常紧迫的任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高职院校在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培养也逐渐进入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高年轻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品位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华夏子孙的精神家园,它的保护与传承也离不开中华儿女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部分实践和技术环节上拥有许多本科院校尚不能及的优势,因此,在高职院校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及其实践活动,是坚持理论教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新人的有效措施之一。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处处都缺少人才的尴尬局面,说明高职院校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大力培养相关人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大致可以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教育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业人才的教育,另一种是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的教育。

1.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工作者数量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业人才的教育目前在研究生、本科、专科教育层次均有体现,其中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理论研究和高级管理的高层次人才。专业教育目前还是由学校根据自身的专业设置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组织开展相关课程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否落到实处需要管理者和具体的实践工作者的勤奋工作与密切配合。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会直接决定保护工作是否在有效的进行中。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说,本科教育应是重点关注的方面。但目前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现在还没有任何一个学科能够完全涵盖,因此本科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设立一级学科,作为专业教育重点的本科教育层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再加上其他种种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力度不足,高素质的理论研究工作者数量不足,从总体来看,当前的培养规模和社会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无法满足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

2.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力度不够。高校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是现代社会成员审美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也是当今高职院校教育形势变化发展的要求。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水平和审美水平也随之提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一些表现形式在当今人民群众较高的审美要求下越发显得粗糙、简单,其水平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高度。另一方面,相较于本科院校对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视,高职院校在专业实践层面则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校企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中不断出现。因此,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质和技艺水平并不断为中国社会输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已有一些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开展了人才培养工作。例如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了川剧学习班为川剧传承培养人才,就是这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典型代表。但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的优秀传承人培养规模还比较小,在全国范围呈点状分散,还未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同时由于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点各有不同,相关高职院校大多还未建立起各自成熟的培养体系,传承人培养尚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

3.人文素质较高的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新人严重匮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通识教育,是为加强广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开展的普及性教育。相比于前述专业教育理论性、专业性之强以及教育投入精力之大所造成的专业进入的高门槛,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面对的是全校文、理、工等科的所有学生,它的“准入门槛”相比于专业教育而言降低了不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体中国公民的公共遗产,每一个炎黄子孙都需要尽力保护它。这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如今正在急剧恶化,这种生存危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当代国人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浅薄、缺乏保护意识和传承理念。要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提高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提高保护意识。高职院校作为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现在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高职学生,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就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心者、支持者甚至是主导者。这一批学生具备的人文素养、保护意识将对中国未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产生深刻的社会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尚未全面展开。实际上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此类通识课程,仅有少数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开设有类似性质的课程,例如某些艺术类高职院校开设有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欣赏等课程,且大多数属于选修类课程。没有通识教育的普及,就没有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教育的重视,更没有对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人口基数支持。没有社会的重视和相应人口基数的支持,前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因此目前的现状是通识教育比专业教育的普及程度还要低,通识教育的严重缺失会使专业教育成无源之水。加强通识教育下的文化新人的培养是强本固源的举措。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模式的不断改进,在高职院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教学已经迫在眉睫。大力培养人文素质较高的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新人不但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夯实基础,还能进一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保护奠定人才基础。高职院校应该迅速行动起来,通过通识教育激发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文化新人,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①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4.

②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67.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遗传学的分支篇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

法律应赋予非遗传承人自愿传承的权利。因为自愿是非遗传承人主观独立意识的体现,也是其自的基础。只有出于自愿,非遗传承人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积极有效地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此权利,关键是政府,即在实践中政府和其他组织应充分尊重非遗传承人的自愿传承权利,做到是否传承完全出自非遗传承人自主决定,不得存在任何形式的强迫或其他违法行为。同时,政府还应发挥其保护职责,创造各种条件,帮助非遗传承人实现这项权利。自主决定传承内容与方式。在自愿传承的基础上,非遗传承人还应享有自主决定传承内容和选择传承方式的权利。非遗传承人可根据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决定传承哪些内容、不传承哪些内容。对此,政府和其他组织不得横加干涉,但可采用探讨、研究等其他辅助方法引导传承人对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删选,在保有其“原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优化传承内容,保证传承质量。此外,在传承方式上,非遗传承人还享有选择权。非遗传承人可自主选择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也可选择现代“培训班”的方式,甚至是“职业教育”等多种方式,只要合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法律均许可。获得资助权获得资助权是指为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政策支持和精神鼓励的权利。政府应提供传承活动所需的场所、条件,创设有利于传承活动的环境,给予优秀者精神上的鼓励。为此,非遗法第30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提供必要场所、必要经费、支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文化部45号令第12条也出台了相关具体规定。这些法律以政府法律义务的形式客观上承认了非遗传承人应享有获得资助的权利。实践中,非遗传承人的资助权已获得了部分落实,如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专门资助部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而文化部表示,从2011年开始,对非遗传承人每年的资助从原来的8000元增加到1万元[6]。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权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可作为知识产权的客体获得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一些权利,如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享有著作权,而某些传统药物、自然成分及组合也可经过申请获得专利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主要义务传承是传承人的权利更是义务。非遗传承人传承的不仅是技术、艺术、历史知识,更是一个民族、地区的传统道德、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故传承人必须积极履行传承义务。非遗法第31条概括性地规定了代表性传承人需承担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等四项原则性义务。同时,为督促非遗传承人认真履行义务,该法条第2款还创造性地规定了非遗传承人的“退出”制度,即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或确实无法履行规定义务时,文化主管部门可取消其资格,重新认定其他人作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此法条改变了原来非遗传承人“终身制”的规定,标志着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重心由“申请阶段”转入到“管理阶段”,是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管理制度上的一大突破,体现出政府对非遗传承人的管理制度正日趋成熟。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遗传学的分支篇4

关键词:土钉支护;非均质土层;遗传算法;惩罚函数

中图分类号:TU4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764(2012)02-0084-06

AnalysisofGlobalStabilityofSoilNailingBracingStructuresinNon-homogeneousSoil

DINGMin1a,ZHANGYong-xing1a,1b,WANGHui2

(1a.CollegeofCivilEngineering;1b.KeyLaboratoryofNewTechnologyforConstructionofChina

inMountainousArea,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5,P.R.China;

2.ChongqingExpresswayGroupCo,Ltd,Chongqing401121,P.R.China)

Abstract:BasedonSwedishsliceslimitedequilibriummethod,anewcomputationformulaofstabilitysafetyfactorispresentedforinteriorstabilityanalysisofsoilnailingwallinnon-homogeneoussoil.Anewgeneticalgorithmisputforwardbyadoptingdynamicself-adaptivetechnologyandnonstandardgeneticoperators.Applyingthedynamicself-adaptivetechnologyandnonstandardgeneticoperatorsintothefieldofsoil-nailingwallinteriorstabilityanalysis,thedynamicadaptivegeneticalgorithmforsearchingthearbitrarycriticalslipsurfaceisestablished.Itisshownthatthedynamicadaptivegeneticalgorithmhasbetterperformanceinfindingoptimalsolution,quickerconvergencethantraditionalalgorithmaswellasmorereasonableresults.

Keywords:soilnailingstructure;non-homogeneoussoil;geneticalgorithms;penaltyfunction



土钉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是判定土钉支护结构是否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在土钉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和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整体稳定性分析即可以确定土钉设计所选各个参数的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同时也可以为其安全性和适用性提供保证。这样,如何确定土钉支护结构的最小安全系数和其对应的最危险滑动面位置,就成为土钉支护设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对于土钉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学者们基于大量的试验研究,提出了以极限平衡方法为基础的分析方法。采用极限平衡理论研究土钉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通常首先假定一个潜在的滑动面,对于假设滑动面形状的不同,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楔体稳定分析法和圆弧稳定分析法。其中,最危险滑动面的形状和位置的确定成为土钉支护设计的关键。文献[1]假定土钉墙潜在破裂面为圆弧形,考虑土钉抗拔力与土条自身的阻滑力的耦合作用,利用混沌优化方法搜索最危险滑动面。文献[2]则利用复合形法寻求滑面几何控制参数,采用分步黄金分割法寻找最危险滑裂面圆弧,由此计算出与之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值。文献[3]采用在分析土钉墙整体稳定性时,潜在滑裂面为对数螺旋曲线,并借助复合形法优化理论确定最危险滑裂面的位置。但对于目标函数是多峰的、或者搜索空间很不规则的优化问题,在搜索最优解时很容易陷于局部最优解。对于深基坑开挖边坡土层分布均匀的土钉墙,其最危险滑裂面搜索可归结为一个目标函数为凸函数的优化问题,用上述方法可以得到全局最优解。但如果开挖边坡土层分布不均匀时,得到的目标函数往往是具有多峰的非凸函数,那么采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就很可能是局部最优解。而遗传进化算法的优点恰好擅长搜索全局最优解,即使在所定义的适应函数(或目标函数)是不连续的、非规则的情况下,它也能以很大的概率找到整体最优解[4]。文献[5]成功地将遗传算法应用到以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为基础的土钉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中。但遗传算法同样存在过早的收敛到局部最优解和在最优值附近收敛速度慢等缺点,为此,文献[6]将单纯形法引入经验遗传,提出了一种针对连续设计变量的经验遗传-单纯形算法。文献[7]将人工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算法建立起优化设计变量和安全系数最小值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从而提高了运算速度和搜索效率。本文根据极限平衡原理和遗传算法理论[8],提出了采用动态自适应技术和非标准的遗传操作算子改进遗传算法的新算法,并将其引入到土钉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中去,建立了一种能同时确定土钉支护最危险滑动面和最小安全系数的动态自适应遗传算法模型,为土钉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新方法。

1层状土中土钉支护整体稳定性分析模型

简单条分法是土钉支护整体稳定性分析的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假定滑动面为圆弧,土体为刚塑形材料,不考虑土条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力矩。本文研究了层状非均质土中土钉支护的整体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1.1基本假设

1)如图1[9],最危险滑动面为坡脚圆弧,通过土钉墙地面角点A。

2)最危险滑动面圆心位于土钉墙上方,即位于BC上方。

图1稳定性分析的坐标系

1.2模型的建立

1)土钉稳定性分析的坐标系。采用圆弧滑动简单条分法进行土钉墙整体稳定性验算,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以基坑底坡脚A点位坐标原点,基坑深度方向为y轴,与基坑深度垂直的方向为x轴。

2)滑动面圆弧半径。如图1所示,圆弧滑动面的圆心坐标为O(xo,yo),圆弧的半径为R,基坑深度为H,那么滑动面的方程为[10-11]:

xo2+yo2=R2(1)

滑动面与地面的交点为B,其坐标为(xB,H)

xB=R2-(yo-H)2+xo(2)

根据简单条分法原理,将滑动面AB等分成n份,则圆弧等分后的宽度和每段圆弧中点横坐标分别为:

b=xBn(3)

xi=b2+n-1b(i=1,2,…,n)(4)

3)圆弧上任一点坐标及水平夹角。设任一分条中点P的坐标为(xi,yi),该点除的圆弧切线与x轴的夹角为θi,根据图2可以得出yi和θi表达式:

θi=arcsinxi-x0R(5)

yi=y0-R·sinθi(6)

第i段圆弧长度为:

Li=bcosθi(7)

图2各段圆弧端点坐标

4)土条重量。土条重量计算分成2部分,当xitanβ

根据图3所示,第i个土条高度为:

Zi=H-yixitanβ≥H

xitanβ-yixitanβ

假设基坑处于非均质均匀地层中,土层数为N,其中第k层土层的距地表深度、重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为hk,γk,ck和φk。

图3土重计算简图

当xitanβ≥H时,假设土条圆弧中点位于第k层土层和第k-1层土层之间,那么hk-1

wi=b·∑k-1j=1hj-hj-1γj+Zi-hk-1γkxitanβ≥H

b·hp-H+xitanβγp+∑k-1j=p+1hj-hj-1γj+H-yi-hk-1γkxitanβ

5)土钉长度。假设土钉支护结构的土钉数为m根,其中第j根土钉的与圆弧滑动面的交点M(xj,yj),而与坡面的交点N(nxj,nyj)。土钉在圆弧滑动面以内的长度为lfj,在圆弧滑动面以外的长度则为lnj。如图4所示,

xj-x02+y0-yj2=R2

nyj=nxjtanβ

xj-nxj=lfjcosαj

nyj-yj=lfjsinαj

联立上面4个式子,可以求得:

lfj=-B+B2-4C2(10)

其中,

B=2cosαjnyjctanβ-x0+2sinαjy0-nyj

C=nyjctanβ-x02+y0-nyj2-R2

土钉在圆弧滑动面以外的长度:

lnj=lj-lfj(11)

图4土钉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简图

土钉末端的坐标为:

eyj=nyj-ljsinαj(12)

exj=nxj+ljcosαj(13)

第j根土钉极限抗拔力为:

Tnj=πdnj∑Ni=1qsilni(14)

对于非均质土,特别是各层土的性质相差较大时,不能简单的进行加权平均后代入上面的公式计算土钉极限抗拔力,而需要对土钉处于各层土中极限抗拔力进行分项计算,进过修正后的极限抗拔力公式为:

令dyj=H-eyj,cyj=H-yj

Tnj=πdnj·

0h1>cyj

qk1dyj-cyj+min(h1-dyj,0)+

πdnj·0dyj≤hi-1,hi≤cyj

∑N-1i=2qkihi-hi-1+min(dyj-hi,0)

+min(hi-1-cyj,0)+

πdnj·0dyj≤hN-1

qkNdyj-cyj+min(cyj-hN-1,0)(15)

6)最危险滑动面。根据上述几何参数关系,并考虑土钉抗拉作用,土钉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公式为:

Fs=Sh∑ni=1cikLi+Sh∑ni=1wi+qbcosθi·tanφik

+∑mj=1Tnj·cosαj+θj+12sinαj+θj·tanφjk

Shγkγ0∑ni=1wi+qbsinθi

(16)

其中:γk为整体滑动分项系数,可取1.3;γ0为基坑侧壁重要性系数;cik为第i分条滑动面处土体粘聚力;φik为第i分条滑动面处土体内摩擦角;Sh为土钉的水平间距。

1.3滑动面圆心范围

在滑动面搜索的过程中,圆心的范围取值应尽可能的大,从而使得最危险滑动面的圆心落在范围内,但取值范围过大会造成搜索效率降低和计算时间增长,同时还有可能产生一些不合理的滑动面。文献[3]中,圆心的横坐标向坡脚A左右分别取4倍坡高的范围,纵坐标自坡肩向上4倍坡高,坡肩向下到坡底的范围。而文献[5]中则认为,圆心取定的范围应该是x∈[0,4H],y∈[H,5H]。

根据转动理论滑动体中每一点的速度将垂直圆心和坡脚的连线,当圆心位于A点的右侧,如图5所示的O2,坡脚A点速度vA2是倾斜向上的,说明整个滑动体将发生斜向上的滑动,这与土钉支护的边坡失稳时的实际情况不符。而对于圆心位于O3,滑动面与坡面交于D的情况同样与实际情况相违背,这是由于vD2的方向是斜后方[12]。图中O1才是滑动面圆心正确的位置,无论vA1还是vB1的方向都是斜前方,因此,它的取值范围应该为:

x∈-4H,0,Y∈H,4H

R2>y0-H2+Htanβ-x02

图5圆心位置

2基于DAGA法土钉结构最危险滑动面搜索

土钉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分析的关键在于寻求最危险滑动面以及与之对应的最小安全系数。而寻求最危险滑动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动态搜索的过程,它在数学上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因此,提出的动态自适应遗传算法搜索滑动面方法,能够克服收敛到局部最优解和在最优值附近收敛速度慢的缺点,提高运算速度和搜索效率,从而得到全局优化解。

2.1目标函数

对于最危险滑动面可有圆点O和坡脚A两点坐标确定,因此O点的纵、横坐标则成为染色体的基因表现型[13]。根据上面推导的非均质土的安全系数表达式,在给定圆点O的搜索范围的情况下,安全系数的目标函数可表示为:

Fs,min=fx0,y0

-4H≤x0≤0

H≤y0≤4H

R2>y0-H2+Htanβ-x02(17)

2.2编码方式确定和初始化种群

遗传算法染色体编码通常可采用二进制编码、格雷编码和浮点数编码等。对于土钉整体稳定性分析问题,为了提高遗传算法的精度,同时改善计算的复杂性和运算效率,采用浮点向量法编码更加方便。浮点数编码是指将个体的每个基因值用某一范围内的一个浮点数来表示,个体编码长度等于其决策变量的位数[14-15]。

在土钉整体稳定性分析模型中,滑动面所对应的圆心坐标(xo,yo)设计变量,采用一个浮点向量V=x0y0表示。当进化代数计数器t0时,随机产生n个染色体构建成初始种群,其中第i个染色体为Vi=x0iy0i,其中x0i和y0i为Vi的基因[16]。

2.3适应度函数的设计

适应度是用来衡量种群中各个个体在优化计算中能达到、接近于或有助于得到最优解的好坏程度。而度量个体的适应度的函数称之为适应度函数。适应度函数是区分种群中个体优良程度的标准,同时也是算法演化的动力。

由于滑动面圆心的位置存在一定的范围,因此土钉整体稳定性分析是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在构建适应度函数时,采用将约束以动态方式合并到其中,即形成一个具有变化的惩罚项的适应度函数。罚函数的作用是将在解空间中无对应可行解的个体计算适应度时,处以一个惩罚,从而降低其个体的适应度,使该个体被遗传到下一代群体中的概率减小,便于指导搜索,从而提高了找到全局最优解的概率。由于土钉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中安全系数计算是一个有约束的极小值的问题,所以必须将目标函数进行转换才能建立适应度函数。因此,转换后的适应度函数为:

fX,λ=Fs,minX+λΦX(18)

式中:Fs,minX为原目标函数;λ为惩罚因子;ΦX为不等式约束函数。

通过适应度函数将土钉整体稳定性分析的约束最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最优化问题。式(18)表明,当点X不满足约束条件时,说明它在可行域之外,需对目标函数的值加以惩罚;或者当点X位于约束边界附近时,λΦX将趋于无穷大,迫使迭代点只能在可行域内移动。

2.4竞争、选择操作

根据Vi所对应的适应度的大小采用最佳保留策略来进行优胜劣汰操作,将迄今为止最佳个体直接传递到下一代或至少等同于前一代,确保最优个体不会被交叉、变异等遗传运算所破坏,从而保证遗传算法的收敛性。

2.5交叉、变异操作

交叉操作是遗传算法中最重要的遗传操作,是区别于其他进化运算的重要特征。算术交叉运算是将种群内两个相配对的染色体按照线性的方式相互交换它们之间的部分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染色体。

变异操作是以一个很小的概率随机地改变染色体上的某一或某些基因而产生新的个体,即以变异概率随机改变某一染色体Vi=x0iy0i中一个或者几个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染色体。

为了降低进化过程中出现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分别对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进行改进。其方法是,对于适应度较小的个体,将交叉算子pc和变异算子pm取较大值,这样可以提高搜索速度;而对于适应度较大的个体,交叉算子pc和变异算子pm则取较小值,这样可以降低收敛于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17-18]。

交叉概率公式为:

pc=pc1+pc1-pc22cosf′-favgfmax-favgπf′≥favg

pc1f′

变异概率公式为:

pm=pm1+pm1-pm22cosf′-favgfmax-favgπf′≥favg

pm1f′

其中:pc1、pc2为交叉概率的上、下限;pm1、pm2为变异概率的上、下限;f′是交叉的2个个体中适应度较大值;favg、fmax分别表示当前种群的平均适应度和个体的最大适应度[19]。

2.6迭代终止

循环执行2.3—2.5步的操作,直到目标函数fX,λ达到满意值或达到预先设定的代数时,终止计算。这时fX,λ所对应的设计变量组合为最危险滑动面。

3工程应用

一个尺寸为110m×78m的高层建筑基坑,深度为7.8m。其土层分布最上层为1.9m填土,第2层为0.8m的细砂层,第3层为2.7m的粉质粘土层,第4层为1.8m的粉土,以下为强分化砂岩,其厚度大于12m。各土层相关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基坑采用土钉支护结构,土钉墙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80°。土钉层数为6层,其水平间距和垂直间距均为1.2m,土钉钻孔直径为φ110mm,土钉入射角为10°,钢筋采用Ⅱ级φ25螺纹钢。土钉墙面板采用厚度为100mm的喷射混凝土。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0,钢筋网采用φ8@250mm×250mm。图6为该基坑的土层分布情况以及土钉支护形式。

图6土钉支护坡面图

采用本文方法求取的最小安全系数为1.2628所对应的圆心坐标为(-6.8,16.8)。在搜索最危险滑动面时,一些文献有时为了计算的简便将层状土层转化为均质土考虑,即将土层参数均值化。均值化方法分为2种,即直接平均和加权平均,前者是将所有土层简单数学平均,后者则根据土层厚度的贡献平均[20]。

本文也采用加权平均法对该实例进行了计算。将非均质的层状土转化为均质土后,即对土层重度、粘聚力、摩擦角、土的摩阻力分别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当圆心位于(-5.8,13)时,安全系数达到最小值1.3221,与分层计算时所得最小安全系数为1.2628存在一定的差别。从而验证了土性参数的取值对工程计算的影响很大,这说明将层状土转化为均质土的计算结果是欠准确的。

4结论

1)运用简单条分法对层状非均质土中土钉支护结构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得出了最危险滑动面的搜索模型和最小安全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对比分析了非均质层状土和等效均质土计算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等效均质土的计算明显提高了土钉支护结构的最小安全系数,对于其整体稳定性是不利。

2)为了解决遗传算法中过早的收敛到局部最优解和在最优值附近收敛速度慢等缺点,采用动态自适应技术改进遗传算子,不仅大大提高空间搜索能力,而且提高了种群中表现优良个体的交义率和变异率,从而提高获得优化的全局最优解可能性。

3)将DAGA法应用到土钉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分析领域,建立了一种能有效搜索土钉支护结构的最危险滑动面极其对应的安全系数的全局优化算法。算例分析表明,与传统的遗传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DAGA法在运算速度和搜索效率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祝方才,彭振斌,隆威,等.土钉支护危险滑动面搜索的混沌优化方法[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3,34(6):699-703.

ZHUFANG-CAI,PENGZHEN-BIN,LONGWEI,etal.Searchofdangerousslidesurfaceofsoilnailedwallthroughchaoticoptimizationapproach[J].JournalCentralSouth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3,34(6):699-703.

[2]陈肇元,崔京浩.土钉支护在基坑工程总的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3]秦四清,王建党,王清,等.土钉支护机理与优化设计[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朱剑锋,陈昌富,徐日庆.基坑土钉支护可靠性分析优化算法[J].岩土力学,2010,31(7):2336-2341.

ZHUJIAN-FENG,CHENCHANG-FU,XURI-QING.Anoptimizationmethodofreliabilityanalysisoffoundationpitreinforcedwithsoilnail[J].RockandSoilMechanics,2010,31(7):2336-2341.

[5]侯世伟,杜修力,李立云,等.土坡稳定分析中的最危险滑裂面问题[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3):650-654.

HOUSHI-WEI,DUXIU-LI,LILI-YUNl.Thesliding-planeinanalysisofthesoilslopestability[J].ChineseJournalofUndergroundSpaceandEngineering,2010,6(3):650-654.

[6]DUXIU-LI,ZENGDI.Structuralphysicalparameteridentificationbasedonevolutionarysimplexalgorithmandstructuraldynamicresponse[J].EarthquakeEngineeringandEngineeringVibration,2003,2:225-236.

[7]刘大鹏,周建中,杨俊杰.土钉支护结构优化设计中的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137-141.

LIUDA-PENG,ZHOUJIAN-ZHONG,YANGJUN-JIE.Hybrid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algorithminoptimizationdesignofsoilnailbracing[J].ResourcesEnvironment&Engineering,2009,23:137-141.

[8]韩培超.基于分层遗传算法的土钉支护方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9]BISHOPAW.Theuseofslipcircleinthestabilityanalysisofslopes[J].Geotechnique,1955,5(1):7-17.

[10]朱彦鹏,王秀丽,李忠,等.土钉墙的一种可靠性自动优化设计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3123-3130.

ZHUYAN-PENG,WANGXIU-LI,LIZHONG,etal.Optimaldesignmethodofreliabilityforsoilnailedwalls[J].ChineseJournalofRockMechanicsandEngineering,2006,25(1):3123-3130.

[11]IWAMURAK,LIUB.Ageneticalgorithmforchanceconstrainedprogramming[J].JournalofInformation&OptimizationScience,1996,17(2):40-47.

[12]BOERINGEPDW,WERNERDH.Acomparisonof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andgeneticalgorithmsforaphasedarraysynthesisproblem[J].AntennasandPropagationSocietyInternationalSymposium,2003,1(1):181-184.

[13]ZOLFAGHARIAR,HEATHAC,MCCOMBIEPF.Simplegeneticalgorithmsearchforcriticalnon-circularfailuresurfaceinslopstabilityanalysis[J].ComputersandGeotechnics,2005,32:139-152.

[14]SRINIUASM,PATNAIKLM.Adaptiveprobabilitiesofcrossoverandmutationingeneticalgorithms[J].IEEETrans.onSMC,1994,24(4):656-667

[15]朱剑锋,陈昌富,徐日庆.土钉墙内部稳定性分析自适应禁忌变异遗传算法[J].岩土力学,2010,31(5):1663-1669.

ZHUJIAN-FENG,CHENCHANG-FU,XURI-QING.ApplicationofATMGAtointeriorstabilityanalysisofsoil-nailingwall[J].RockandSoilMechanics,2010,31(5):1663-1669.

[16]SIMPAONAR,PRIESTSD.Theapplicationofgeneticalgorithmstooptimizationproblemsingeotechnics[J].ComputersandGeotechnics,1993,15(1):1-19.

[17]杨云,冯亚.自适应遗传算法在场强传播损耗预测中的应用[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0,27(11):121-127.

YANGYUN,FENGYA.Applicationofadaptivegeneticalgorithmsinfieldstrengthpropagationprediction[J].Microelectronics&Computer,2010,27(11):121-127.

[18]朱延广,许永平,周旋,等.引入学习机制的自适应遗传算法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36):34-39.

ZHUYAN-GUANG,XUYONG-PING,ZHOUXUAN,etal.Researchonadaptivegeneticalgorithminjectedlearningmechanism[J].ComputerEngineeringandApplications,2010,46(36):34-39.

[19]田丰,边婷婷.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交通信号配时优化[J].计算机仿真,2010,27(6):305-308.

遗传学的分支篇5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文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主要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负责具体实施保护、保存工作。

财政、教育、园林、卫生、工商、旅游、档案、民族宗教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应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导、督促成员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向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对尚未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开展抢救、记录、传承等保护工作。

第六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备案。

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保护单位制定项目保护规划。

第七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行分级保护。

对列入部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应当按照项目保护规划要求实行严格保护。

第八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点和现状,实行分类保护。对本市特有且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保护。

第九条对于存续状态受到威胁、活态传承较为困难、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行抢救性保护。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重点加强对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并建立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抢救保护方案,优先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记录、整理、保存项目资料和实物,建立数据库、档案库,修缮建(构)筑物和场所,改善或者提供相应的传承条件,安排或者招募人员学艺。

第十条对于存续状态较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实行生产性保护,使该项目的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传承。

实施生产性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并可以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文化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督管理。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生产性保护项目现状、市场情况,制定扶持政策,积极发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作用。

第十一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相对完整、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较好的传统村镇、街区等特定区域,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该保护区应当保持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不得擅自改变与其依存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

第十二条对于受众较为广泛、活态传承基础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采取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后继人才、扶持传承基地等方式,实行传承性保护。

第十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一)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

(二)提供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

(三)支持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

(四)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

(五)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

(六)指导其依法保护享有的知识产权;

(七)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

第十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保护、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业特点的招聘条件和培训大纲,引进、培养社会专门人才。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和引导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建立教学、传承基地,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专门人才。应当支持和鼓励中小学校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建立社会传承基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第十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结合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文化遗产日、传统节庆和民间习俗等实际情况,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

鼓励公共交通工具及其等候区域、商业营业场所、公园、绿地等具有展示空间和条件的公共场所管理者、经营者等,对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给予支持、提供便利。

第十六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设立展示和传承场所,举办公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研究、收藏、展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整理、翻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文献、典籍、资料等。

第十七条未取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不得以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的名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不得以与其资格不相符的名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第十八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利用,应当尊重其真实性、文化内涵及自然演变进程,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风貌,不得以歪曲、贬损等方式使用。

第十九条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传统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单位和个人,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向的,在其申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市、县(市、区)应当予以支持。

第二十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每二年对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情况进行评估。

经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或者保护单位,无正当理由未履行义务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或者保护单位资格,并予以重新认定。

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被举报或者经检查发现不履行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进行评估。

第二十一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下列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挖掘、收集、整理、教学、宣传、出版、研究工作成绩显著的;

(二)将个人收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或者实物捐赠给国家的;

(三)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

(四)检举、揭发、制止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为有功的。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的,由文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本条例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和申报原则基本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xx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申报原则

遗传学的分支篇6

关键词:学生;汉绣;旅游

湖北是全国的教育大省,高校及学生数量位居全国榜首。学生资源的作用不容忽视。学生旅游作为旅游业细分市场的一部分,特点是休假空余时间较多,活动力强,文化素质高,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处于活跃且具影响力的位置。汉绣是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点研究对象,汉绣自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国特别是湖北地区文化学者和汉绣传承人及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们在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支持下已取得相关的成果。由武汉市旅游发展投资集团主办的武汉第三届非遗艺术节暨长江流域非遗展于2014年6月19日在汉口江滩展出来自长江沿线10座城市的32个项目,汉绣排在第一位。武汉市市委宣传部曾发出文件要支持汉绣项目发展。在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民族学院、武汉纺织学院等高校已设立专门的汉绣研究中心。2013年12月下旬由武汉市旅游投资发展集团和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了汉绣设计大赛,其目的就在于更好的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实现汉绣的文化艺术性和商业推广的和谐发展。如何利用高校的学生资源在湖北城市旅游中更好的推广汉绣文化增进经济效益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图。

学生旅游作为旅游业细分市场的一部分,特点是休假空余时间较多,活动力强,文化素质高,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处于活跃且具影响力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开发大学生在旅游市场中本土文化的推广是具有很大可行性的。汉绣一直是刺绣工艺中的研究重点。汉绣的内容与形式在传统民俗艺术中独具魅力,也影响着刺绣作为艺术品和商品的文化价值及商业经济价值的推广作用。在文化艺术事业的传承中,大部分艺术类高校开设有图案及刺绣课系,专题性讲座,学习和研究刺绣的民间研究所和大量关于刺绣的文化书籍等等。汉绣是近年来的非遗热点研究对象,全国特别是湖北地区文化学者和汉绣传承人及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们在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支持下已取得相关的成果。由武汉市旅游发展投资集团主办的武汉第三届非遗艺术节暨长江流域非遗展于2014年6月19日在汉口江滩展出来自长江沿线10座城市的32个项目,汉绣排在第一位。武汉市市委宣传部曾发出文件要支持汉绣项目发展。在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民族学院、武汉纺织学院等高校已设立专门的汉绣研究中心。2013年12月下旬由武汉市旅游投资发展集团和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举办了汉绣设计大赛,其目的就在于更好的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实现汉绣的文化艺术性和商业推广的和谐发展。学生资源与汉绣文化相结合到城市旅游经济活动中从而更好的推动旅游经济的增长同时推广汉绣文化的传播。通过对汉绣在旅游活动中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旅游活动中学生资源的优势特点,找出学生对于汉绣在旅游活动中的推广方式,进而刺激旅游消费,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经济促做坚实的基础并不局限于对汉绣本身的研究意义。

合理运用学生资源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传承和保护传统刺绣及汉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一直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热点项目,作为全国最大旅游城市之一的湖北武汉可以将这一原生的传统文化遗产作为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一张名片,进而向全国乃至世界介绍和推广自己。例如,汉绣传承人任本荣本身也在做汉绣产品在商业经济中的推广。当然,本项目的研究最后实现的是汉绣元素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具体的推广范畴及方案从而使汉绣为城市旅游经济的增长和开拓贡献一份力量。

学生资源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活跃度和导向能力统计是不容忽视的。虽然学生自身的消费能力较低,但参与旅游活动的频率高、数量大,同时学生对文化传播具有相应热情。因此,在对于本土汉绣文化在湖北旅游经济活动中的推广研究学生资源将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因素。而汉绣是近年来的非遗热点研究对象,全国特别是湖北地区文化学者和汉绣传承人及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们在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支持下已取得相关的成果。由武汉市旅游发展投资集团主办的武汉第三届非遗艺术节暨长江流域非遗展于2014年6月19日在汉口江滩展出来自长江沿线10座城市的32个项目,汉绣排在第一位。武汉市市委宣传部曾发出文件要支持汉绣项目发展。在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民族学院、武汉纺织学院等高校已设立专门的汉绣研究中心。汉绣自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第二届国际时装周暨首届服装博览会在武汉成功举办。汉绣作品与来自葡萄牙、英国、芬兰、瑞士等国知名设计师品牌作品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在武汉城市旅游经济活动中以汉绣元素为推广的消费品如服饰酒店用品,文化交通场所的各类指示性工具,旅游公益性的小艺术赠品等等都已经涉及到汉绣图案的运用和设计并还在发展和完善之中。在戏剧服饰和现今潮流时尚民俗服饰中仍有汉绣的踪影,许多传统的挂饰秀囊绣品等汉绣元素仍发散着魅力。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贫困学生资助申请书(6篇)
  • 下一篇:新课程研修心得体会(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