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工业机械行业分析(收集3篇)

时间: 2025-11-22 栏目:实用范文

工业机械行业分析范文篇1

投资要点:

1、北斗产业等待更多实施政策的落实。

2、中国重工示范效应拉开军工资产注入大幕。

重大政策与事件:10月国务院和发改委相继发文,推动北斗产业快速发展。提出了到2023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应用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兼容产品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大众消费市场逐步推广普及,对国内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的贡献率达到60%,重要应用领域达到80%以上,在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未来随着更多具体的实施政策的落实,看好北斗产业发展机会。

继9月中旬中国重工公布非公开发行A股方案以来,10月该方案的审批进程创造了军工资产注资的批复记录。此次收购资产,中国重工将开创中国军品总装业务进入资本市场的先河,其示范效应将远大于其收购资产本身。随着未来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的相关政策出台,军工板块后续资产注入大幕才刚刚开启。

11月投资建议:随着北斗产业规划的出台,我们预计未来还有更多具有操作性的政策落地。重点推荐北斗板块的国腾电子、中国卫星、海格通信、华力创通。同时要密切关注航天航空相关板块未来有资产注入可能的上市公司,中国重工、航空动力、中航电子、航天电子。

船舶:新船订单饱满价格走高

投资要点:

1、新船订单价格的上涨将推动企业获得盈利。2、国际海工市场取得突破,国内需求释放。

10月船舶市场继续保持活跃,新签订单共成交162艘、1,012万载重吨、74亿美元;1-10月累计成交1,566艘、10,094万载重吨,分别同比增长30.6%、125.0%。在新订单刺激下,干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11月新造价格分别比年初上涨6.3%、1.1%、7.8%,调研反馈主流船厂2015年船台排布趋满,订单价格的上涨将推动企业获得盈利。

海工装备:根据IHSPetradata的统计,全球作业水深为2000-5000英尺的钻井平台费率近期持续创出历史新高,10月份的费率较年初上涨25%左右。由于费率水平与钻井平台的投资回报率直接挂钩,也反映了行业的供需状况,其持续走高意味着后续的订造需求可观。根据报道,中集来福士与Landmark签署协议,将为后者建造1+1座半潜式钻井平台。

投资建议:在造船行业进入消化过剩运力新阶段、中国企业在国际海工市场取得突破、中海油等国内需求释放的背景下,船舶海工行业值得更多关注。重点公司海油工程、中集集团。对于造船行业,行业复苏态势明朗,利润弹性(船价是核心指标)和估值弹性(整合是重要催化剂)值得观察,我们建议高度关注近期船价走势和中国船舶、广船国际盈利能力的改善和中船集团优化整合的进展。

机械设备:重点关注成长性明确领域

投资要点:

1、前三季度子行业表现分化明显。

2、轨交、油气能源、自动化装备强于大市。

机械设备行业仍在低位运行。“四万亿”投资效应在2011年开始消失,在2012年低基数经营状况下,机械设备行业2013年1-8月利润同比增长幅度有所改善,但由于实际需求低迷,其收入同比增长依旧缓慢,行业整体仍是低位运行。

2013年1-9月机械板块市场整体表现稍弱于大市,子行业表现分化明显。细分行业中的煤炭装备、工程机械、重型机械及铁路装备等主要强周期板块,期间涨幅明显弱于大市;而智能自动化装备、石油天然气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及仪器仪表等子行业,由于受宏观经济影响相对较小,业绩持续保持增长或行业前景预期向好,期间涨幅明显强于大市。

油气能源设备:油气能源需求空间大,符合能源战略发展方向,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能源都属于政策鼓励开发项目;下游LNG车船应用等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可重点关注杰瑞股份、富瑞特装等这种业绩明确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

智能自动化装备:在红利人口逐步消失,人员工资不断上涨,制造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装备正迎来战略发展期。重点关注技术领先、不断拓展新应用领域的行业龙头机器人。

轨道交通装备: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需求及城市交通需求状况下,铁路及城轨地铁建设仍有很大空间。铁路建设逐步恢复投资额,地铁建设快速发展。后续动车组等车辆招标也将给中国南车、中国北车等车辆装备受益公司带来市场催化剂。

铁路设备:明年增长趋于明朗

投资要点:

1、动车组招标启动,明年交付量增长良好。

2、3季报是铁路设备企业利润改善的起点。

11月7日,中国铁路建设投资公司网站公布动车组招标信息,包括时速250公里动车组78列,时速350公里动车组180列。

工业机械行业分析范文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评价

0.引言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竞争、人才竞争以及一个国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竞争俨然进入白热化状态。但是,一个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而在众多的制造业工艺类别中,机械制造是复杂性最强,有机整合度最高的相对最为完整的技术程序,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也将影响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机械制造技术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机械制造工艺尤为重要;而工艺产品能否按照设计按期保质保量的完成直接受到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影响,因此,研究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也是意义重大。

1.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简介

1.1机械制造工艺的概念

制造是人类主要生产活动之一,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机械制造是一个很广阔的研究领域,类属于工业生产部门,涉及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化工纺织机械等各个领域。机械制造除了涉及产品的规划、制造和加工以外,还要对产品进行整体的养护、控制和售后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机械制造工艺也愈加多元化、精细化,从事机械制造的人员也很好的变革新技术、新手段、新工艺和新方案。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支持,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基础,保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支撑着国家科研、创新等各种项目的实施。

1.2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内涵

机械制造主要是运用各类技术装备,有机整合各种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对其进行机械化处理以制造出新产品的过程。机械产品工艺可靠性则是针对产品设计而言,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产品设计的合理性,施工的难易程度以及控制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和所需要做的准备。

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不光是生产产品的过程,也是机械产品制造工艺可靠性检验和实现的过程。机械产品可靠性不仅受到产品概念设计的影响,还会受到产品制造过程中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因此,在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机械产品可靠性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关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这样才能保证机械产品的可靠性。

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具备以下几点特征:第一,系统性特征;第二,综合性特征;第三,过程性特征。系统性反应了机械制造的有机整合性,也映射出机械制造可靠性需要采取系统的科学分析方法;综合性是系统性的延伸,其表现在机械设计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中,也表现在工艺可靠性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维护等一系列因素的关联之中;过程性也可理解为机械制造的长期性,各个零部件有机整合的过程恰好反应出工艺可靠性需要在具体阶段具体分析的特征。

2.机械制造工可靠性评价体系

2.1评价体系的选择

评价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主要从四个环节入手:工艺故障发生率、工艺故障平均维修时间、工艺稳定性和工艺自修正性。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才能对一个具体的加工过程全面客观地评价其可靠性水平。由于产品可靠性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挑选评价体系的时候需要参考一系列的评定指标,这样得出的评价的体系才能在深刻理解机械制造过程功能的基础上定性定量的评价该产品制造工艺的可靠性。

为了合理准备的评价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可以将一系列评定指标与以下几点选择标准对号入座:

(1)完备性:该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系统的描述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所涉及的要求与所规定的目标,与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所具备的系统性相契合。

(2)适用性:该评价指标必须能够适应机械制造的全过程,与机械制造过程中各个功能和时效以及各种模式相对应。

(3)可计算性:该指标体系必须能进行定量计算,要想细致入微地评价工艺可靠性,光靠定性分析不能达到很强的说服力,只有能在实际机械制造过程中进行定量计算才能定量评价可靠性效果,才能保证制造工艺的正确实施。

2.2可靠性分析的手段

机械制工艺可靠性分析一定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工艺可靠性分析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基础,还要求分析人员能够统筹掌控各种影响可靠性的因素,诸如操作人员、生产机床、企业生产计划等多方面的内容。

目前较为成熟的几种机械工艺可靠性分析方法由以下几种:

第一、可靠性建模技术:可靠性建模一般指数学建模,以产品的工艺流程图为主要依据,合理构建铸造、加工等子流程,当一系列逻辑流程图建立完毕后再独立分析各子流程,即“由面到点,再由点到面”的建模思想,依据所建模型,找出影响可靠性的各种因素,解决存在的隐患问题,妥善安排预防事宜。

第二、.P-FMEA技术:这一技术也被叫做工艺失效模型与影响分析技术。该技术核心所在是表格的建立,在对某个零件的工艺流程进行详尽分析后确定其风险优先数的P-FMEA,然后与预期的评分进行比较,若实际评分大于预期评分,就表明需要进行工艺改进,直至改进后的方案P-FMEA分值低于预订评分才能保证该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

3.总结

通过对机械制造工艺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探究分析能够看出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最大价值在于在生产制造过程,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可以保证产品在投入最小的前提下最大化的满足需求和经济效益需求,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以及生产效益最大化。这不仅能够开源节流,促进企业良好发展,还能促进整个制造业乃至国家整体的科技飞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无论是机械制造工艺还是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评价体系,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足之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探究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的改进措施,完善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评价体系。利用更为前沿的技术加强对制造过程的控制,采用更为合理的评估体系来探究某一制造工艺的可靠性,同时要综合各类探究方法,无论是科研还是实践,双管齐下,提升工艺可靠性。着力解决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保证机械制造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虎.机械制造工艺的可靠性评价[J].工程与技术,2012(11):34-35.

工业机械行业分析范文篇3

一、2014年机械工业基本实现了“稳增长”

2014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偏紧。机械工业上半年增势较好,但下半年增速开始逐月递减。全年全行业基本实现了温和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平均水平,70%以上的产品产量实现同比增长。

(一)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增长,增幅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增加值:2014年机械工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0%,低于上年同期(10.9%)O.9个百分点;但高出同期全国工业(8.3%)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收入:1―12月机械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21万亿元,同比增长9.41%,略低于上年同期(13.84%)4.4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6.96%)平均水平2.45个百分点。

利润总额:1―12月机械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1%,低于上年同期(15.56%)4.9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3.35%)平均水平7.26个百分点。

税金总额:1―12月机械工业实现税金总额8438亿元,同比增长8.2%,低于上年同期(19.49%)11.2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6.15%)平均水平2.05个百分点。

外贸进出口:1―12月机械工业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255亿美元,同比增长8.07%,比上年同期(3.72%)提高4.35个百分点,同时高于全国外贸(3.4%)4.67个百分点;其中进口3232亿美元,同比增长8.16%,比上年同期(0.74%)提高7.4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外贸(0.4%)8.16个百分点;出口4023亿美元,同比增长8.01%,较上年同期(6.24%)增速提高1.7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外贸(6.1%)1.91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79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20.68%。

(二)70%的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2014年机械工业重点监测的64种主要产品产量中,46种保持增长,占比71.88%,同比下降的产品18种,占比28.13%。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发电设备:2014年累计产量已完成1.33亿千瓦,同比增长5.2%,连续9年超过亿千瓦。(数据来源于发电设备中心)

汽车:产销双双超过23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连续6年蝉联全球第一。

金切机床:2014年累计产量85.93万台,同比增长3.06%(2011年最高为88.68万台)、其中数控机床产量26.09万台,同比增长14.78%,增速远高于金切机床11.72个百分点。

大中型拖拉机:2014年累计生产64.37万台(2013年最高为58.46万台)。

总之,机械工业发展快于全国工业平均速度契合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要求,也是工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的表现。因为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工业,发展本应先行一步;而且因其能源、资源消耗强度相对较轻、技术和服务附加值相对较高,所以加快发展有利于提高全国工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二、当前机械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困难及趋势预测

(一)2014年机械工业承压运行,增速呈现逐月放缓,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回落

1、机械工业增加值累计增幅逐月放缓

从12月当月看,在整理设备及电器及器材制造业回升的带动下,同比增长7.9%,比11月(7.5%)回升0.4个百分点。但2014年累计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长10%,比1―11月回落0.3个百分点。

2、行业、产品间分化趋势持续

面向传统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下行趋势明显,而汽车、环保、基础件、仪表等利于民生和提高全行业素质的子行业及产品快于行业平均水平。

一是汽车产销同比继续小幅增长,其中乘用车保持增长,商用车继续回落。2014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72.29万辆和2349.19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7.3%和6.9%,其中商用车受国四标准实施的影响,商用车销量同比连续八个月回落。同时中国品牌乘用车和轿车市场份额连续4年持续下降。而新能源汽车产销爆发式增长。

二是发电设备行业产量同比有所增长,但效益大幅下滑;风力和光伏发电设备产量增幅均明显回升。输变电行业形势不如预期,如变压器中的大型电力变压器当月及累计分别下降30.14、13.39%;电力电容器累计下降17.52%,高压开关设备当月及累计分别下降10.8%、1.38%。

    【实用范文】栏目
  • 上一篇:妊娠高血压的原因(收集3篇)
  • 下一篇:植树劳动实践心得(收集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