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对策;成效;山西临汾;尧都区
中图分类号F30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4-0339-01
尧都区位于山西省南部,土地肥沃,矿产丰富,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尧都区是中华民族和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为帝尧古都,是临汾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尧都区拥有农业人口43.2万人。2008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5.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30元。全区共有16个乡镇、1个农村办事处、372个行政村。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势头。目前,该区农村财务管理全部实行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和会计委托制。村与村之间组建民主理财组,乡与乡之间成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使村级财务管理沿着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道路稳步发展。
1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财务问题历来都是农村矛盾的焦点,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农村干部棘手的难点。20世纪90年代初,农村财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财务管理无制度或有制度不执行;二是公款私存,公私不分,划公为私;三是坐收坐支,谁收钱谁开支;四是审批无度,挥霍浪费公款;五是财务不民主,帐目不公开;六是帐实不符;七是无帐,纸本顶帐等[1]。
2农村财务管理对策
尧都区政府于1992年提出了全区农经工作实行“四化”管理,即农民负担合理化、财务管理制度化、合同管理规范化、会计队伍专业化。并通过该区屯里镇农村经营管理“四化”建设现场会,以屯里镇为榜样,在全区推行农村财务“村帐乡(镇)审”制度。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村帐乡(镇)审”制度杜绝了农村财务管理中只批不审、自批自支等现象,但有些乡镇在乡审中得过且过,流于形式,把关不严。为了进一步强化尧都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力度,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1995年结合山西省财务清理整顿工作的开展,该区农村财务管理全面推行农村财务“村帐乡(镇)管”制度,将该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村财务“村帐乡(镇)管”制度是在不改变村组集体经济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的前提下,由乡镇经管站对各村、组的帐簿统一管理,统一记帐,统一票据,统一审计,统一核算,进行“五统一”的规范化监督管理[2]。在推行中针对乡镇干部怕收回,管不好,矛盾相对集中到乡镇一级,村干部怕失权、怕乡镇挤占、平调资金等思想顾虑,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并制定了《尧都区农村集体财务“村帐乡(镇)管”管理制度》,扫清了他们的思想障碍。通过召开一年一次农村财务“村帐乡(镇)管”现场会,使该制度得到了完善。
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完善提高,尧都区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大为改观。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该区于2004年先后在屯里镇、吴村镇、汾河办事处开展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农经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试点,总结经验,典型引路,逐步推广。截至目前,各乡镇克服资金、人员、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已全部推行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
为适应农村综合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尧都区农经局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村财务管理机制,提高财务公开质量,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减少村级非生产性支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依照晋农经发〔2004〕8号文件精神要求,在全区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
3农村财务管理的具体做法
根据农业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联合下发的农经发〔2003〕11号《关于推动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和监督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通知》精神,并结合该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从村帐乡(镇)审到村帐乡(镇)管,再到村务、财务公开,进而引深到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制和电算化工作。
3.1领导重视抓落实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才能抓出成效。农村会计委托制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规范管理、完善机制、防止不良债务发生的有效途径[3]。这项制度在该区的全面推行,领导亲自抓是保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基础,人力与物力投入是保障。在这一新机制推行过程中,区、乡2级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负责的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切合该区乡镇实际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区农经局对各乡镇上报的实施方案严格把关,对不完善、不严密的方案及时提出修改建议,并深入实际,帮助指导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根据全区统一管理模式,抽调政治、业务素质过硬的村会计,依托乡镇农经站,成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并配备电脑、打印机、财务软件,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上墙,办公设施齐全,为会计委托制和电算化的推行注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真正达到了“三到位”,即措施到位、精力到位、工作到位。
3.2提高认识抓宣传
解决思想矛盾是新生事物生存的基础。要想提高农村干群的认识水平,必须扫除思想障碍,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在推行会计委托过程中,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委托协议书的签订是推行农村会计委托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做好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尤为重要。该区首先通过电视、村务公开栏、张贴宣传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舆论宣传;其次由区农廉办和农经局成立工作组,进村入户进行政策宣传,对乡镇干部中怕担责任,村干部中怕程序繁琐,审批麻烦,群众中存在“改和不改一个样”,本村财务由第三者代管不放心等疑虑,通过工作组人员耐心细致地讲解,并从会计委托制的重大意义说服群众,使其真正认识并支持此项工作;第三,率先树起了县底镇、贾得乡、吴村镇、汾河办等高标准试点,典型引路,并实行一月一次现场会,各乡镇汇报一月的工作,实地参观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与做法,使该项工作推向深入。
3.3规范管理抓立制
农村会计委托制是解决农村财务管理混乱,减少集体资产流失,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有效遏制农村腐败的有效途径。要想深入持久地开展好这项工作,并不断巩固已取得的成效,根本是要树立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同时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约束来自各方面的行为。为此,该区建立健全并完善了区级财务管理制度7项;乡镇级财务管理制度12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12项、农村审计制度2项、财务乡镇制度6项、财务公开制度9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15项等,并出台了乡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财务核算规范流程、乡镇经管站审计规范流程、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规范流程、财务公开工作流程等,使管理有章可循,并沿着“高效、公开、公正”的轨道健康运行。区委、区政府还把农村会计委托工作列为乡镇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工作消极、管理滞后的取消评优资格。
严密的制度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农经管理队伍做卫士,才能使之不流于形式,并真正取得应有的实效。多年来,该区坚持每年举办至少1次大型培训,各乡镇每月集中办公、集体培训1次。区农经局科技人员分片包乡镇,每月参加乡镇集中办公日,把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及时送到基层,并及时处理日常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基层财会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保障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4]。
4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4.1增进党群、干群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随着农村会计委托和电算化的推行,规范了财务核算、村干部日常管理行为以及办事程序,使农村财务实行了阳光作业。按季度定期公布,真正维护了村民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该区村民因财务混乱引发上访告状的案件下降了5成,党群、干群关系大为改善。
4.2增强对乡村干部的监督和约束
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的建立,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财务管理工作按规范程序运行,加之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严格把关,促进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了村干部依法行政,按章办事的好作风。
4.3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
在实施农村会计委托基础上实行农村会计核算电算化是减少财务管理人员和经费开支,实现快捷、准确、速效、规范的有效手段。该制度的实施使全区从会计委托机构、职责和业务到制度建设、财务核算流程、会计核算电算化、财务公开工作、监督检查工作等方面都达到统一规范,真正实现了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
5参考文献
[1]张睿,蒋艳玲.当前村级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25.
[2]张璇,崔瑛.完善农村财务监管体系的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0(33):139.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战略管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近年来关于“三农”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新时期必须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明、文化和党的建设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资金13799亿元,5年累计4.47万亿元,年均增长23.5%,地方政府也不断加大“三农”资金的投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农村资金、物质大量流入,如何管理、使用这些资金和物质,是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
清流县是福建省农业示范县、全国的商品粮基地、重点林业县和农村村级电气化县,2012年清流县地区生产总值为61.13亿元,其中农林牧副渔占20.43亿元,占GDP比重为33.42%,农业仍是主要产业,近年来清流县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实施了农业建设“五个五”工程等,清流县农村财务管理成为清流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受财务人员素质、传统意识等因素影响,农村财务管理出现了财务管理混乱,甚至出现了一些违规、违纪行为,不能有效保障农民的切实利益,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产生了阻碍因素。因此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提高风险控制和健全监督机制是清流县农村财务管理的迫切任务。
一、农村财务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农村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农村财务管理主要是建立在委托理论和财务公共关系理论基础上的。委托理论的核心是寻找不相关的第三方规避财务风险,这种理论是企业运营常见的财务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农村大多数将委托制度引入到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中;而公共关系理论认为财务的本质就是自己运动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农村财务管理中财务公共关系主体是村级会计、财务管理者,运用“三资”为客体(村民)提供服务。财务公共关系理论引入到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中,有助于明确主客体,财务管理过程公开透明,防止农村财务腐败。
(二)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农村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含三大主要部分,分别是村账乡镇制度建设、财务审计和监督、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1)村账乡镇是指按照村级资金的使用权、收益权和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在乡镇建立财务管理中心,村级按时向乡镇报账。农村财务管理必须加强村账乡镇制度建设,健全资金计划审批制度和报销制度。(2)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和监督制度建设,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合规,预防腐败。(3)加强财务公开,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在集体资金使用和理财方面采用民主方式,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促进农村财务管理的民主性。
(二)农村财务战略管理的内涵
财务战略管理一般而言是指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进企业资金长期均衡有效的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2]。而本研究将财务战略管理概念引入到农村财务管理中,在国家及政府政策指导下,促进农村资金合理配置。农村财务战略管理是以合理使用农村集体资金,保障村民权益为目标,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规划,与现行的农村发展战略、政策农村实际情况相一致。
二、清流县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清流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8%,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成为全县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清流县高度重视农村财务管理,各自然村均实行“村账乡镇”制度,不断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加强农村财务公开透明。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清流县农村财务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管好、用好农村资金,构建农村财务战略管理体系越来越显得重要。清流县目前农村财务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仍存在不规范
清流县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在村民代表制度、支出审核制度、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农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财务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财务人员监督作用不明显,财务核算不规范,财务管理存在一定的混乱局面。
(二)开支随意性情况存在,资金使用与农村发展战略不契合
目前,清流县部分农村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开支随意性,法律意识和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差,导致补贴、奖金发放随意,公款旅游、吃喝现象常有发生,且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普遍缺乏战略性,没有制定相关的年度资金使用计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发展战略不相符合,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在切实为农民办实事、发展经济时资金变得严重匮乏。
(三)农村财务管理民主监督落实不到位,资金收支往往不公开透明
公开透明是农村财务管理的基本制度,只有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内部监督和上级监督,才能保障资金合理使用,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部分村镇的财务公开趋于形式化,民主监督变得有名无实,造成资金的随意使用。
清流县农村财务管理主要存在制度不健全、开支随意性、民主监督不能有效落实,另外还存在着财务管理人员水平不高、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只有改革创新现阶段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建立清流县农村发展战略与农村财务管理战略良性互动。
三、清流县农村财务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
农村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主要分为目标层、结构层和操作层三个层面,农村财务战略管理体系构建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有效合理使用农村集体资金,建立起符合国情、县情和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全方位、结构化的系统。构建目标层主要解决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结构层是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方向;操作层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是目标层、结构层的具体化。三者有效结合、相辅相成,共同促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促进农村资金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如下图1所示)。
(一)目标层
农村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层主要是制定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目标,并且跟农村的村情和发展战略规划有效结合,保障农村资金用到实处,保障村民切身利益,有效遏制腐败。首先制定一个计划期的农村财务管理的总体收支目标,并根据时间划分阶段目标,在每个阶段自查目标是否实现,具体目标就是将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行指标化和具体化,如接待费用目标、投资目标、投资产出目标等,目标层应一一体现。
(二)结构层
结构层是农村战略管理的核心层面,主要是农村财务管理战略的分析、选择、执行、控制和评价几个方面。
1.战略分析:制定好农村财务管理战略必须进行正确的战略分析,采用SWOT等分析方法,分析目标的可操作性,分析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外部环境,包括政治政策环境、经济环境。
2.战略选择:财务管理战略有很多种,有扩张型、稳健型和防御收缩型,在战略选择方面结合战略分析结果,与农村财务能力现状、经济发展基础和省市制定的农村发展战略相结合,尤其是在投资策略方面要根据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选择扩张还是稳健策略。
3.战略实施:农村财务管理战略实施主要包括资金来源、资金使用和合理分配村民利益,战略的具体实施就是健全农村财务管理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对实施期可预见的操作问题一一进行政策制度制定,做到农村财务管理有制度可依,有政策可指导。
4.战略控制与战略评价: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监督机制,并且在战略实施中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项目资金等进行合理战略控制,确保农村财务管理战略顺利实施。在战略实施后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价,是否与农村发展战略相一致。
(三)操作层
农村财务管理战略操作层是战略的具体实施层面,直接反应战略是否合理有效,通过分析清流县农村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在战略操作层首先应树立各有关部门农村财务战略管理的理念和意识,其次加强战略的执行力和健全相关平台,最后建全相关的机制和政策体系。
1.树立农村财务战略管理理念:农村财务战略管理是一个新生的研究领域,以往财务战略管理仅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而农村财务管理引入战略管理是一个新的领域,必须为村民、村委会、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树立农村财务战略管理的意识和理念,树立战略管理意识、风险控制意识、预防腐败意识,这是农村财务战略管理的首要前提,只有全民参与农村财务战略管理,才能确保农村财务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
2.加强农村财务战略管理执行力建设:清流县应该加强农村财务战略管理的执行力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培训,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战略与现阶段的其他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协调、配合,加强财政部门、农业服务中心、镇政府和村委会等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协调统一,构建财务管理战略的监督管理体系,及时发现战略目标和战略实施过程中产生偏差的原因,并及时修正和调整,确保农村财务管理战略的有效实施。
3.健全配套机制和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财务战略管理的修正机制,快速有效解决因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财务战略执行缺位。健全财务战略管理的评价机制,制定适合清流县农村发展实际和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并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一批先进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和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加强对相关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浅议村级财务管理方式的改进与完善[J].中国农业会计,2010.05.
[2]崔国平.对我国农村财务管理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农业会计,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