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研重大项目“产业升级背景下广东特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创新研究”(编号:2014JKZ017)主持人:陶红。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8-0040-05
专业与产业对接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01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明确提出“五对接”的概念,其中一个对接是“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设置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相连接的关键要素,其科学合理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为地方社会产业、经济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办学效益。基于广东产业升级、经济战略转移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背景,研究强化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的对策措施十分必要,对其他省份及地区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一、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1.广东省高职院校数量状况分析。根据广东省2015年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广东省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76所,占广东省高校总数(141所)的54%。2014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18.43万人,占广东省高等院校毕业生的41.8%;高职院校招生23.68万人,占广东省高等院校招生总数的43.4%;高职院校在校生67.7万人,占广东省高等院校在校生的37.7%(在校生比例较低的原因在于普通高校学制通常为4年,高职院校学制通常为3年,平均每所普通高校比高职院校多一级在校生)。这表明高职院校成为广东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承担着广东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大力发展高职院校乃大势所趋。具体情况见表1:
2.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状况分析。研究根据2014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各高职院校官网专业设置资料、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对广东省76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统计。数据表明,截止2014年底,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涵盖了专业目录中的18个专业大类,公安大类未涉及,专业覆盖率94.74%。设置二级专业数282个,覆盖全部532个专业的53.01%。二级专业数在25个以上的专业大类有四个,分别为文化教育大类34个,占专业总数12.06%;财经大类31个,占专业总数10.99%;艺术设计传媒大类27个,占专业总数9.57%;交通运输大类26个,占专业总数9.22%,四者合计占专业总数41.84%。二级专业布点数2184个,二级专业布点数高于200的专业大类有四类,分别为财经大类486个,占专业布点总数22.25%;电子信息大类340个,占专业布点总数15.57%;文化教育大类285个,占专业布点总数13.06%;制造大类280个,占专业布点总数12.82%,四者合计专业布点总数高达63.7%。具体情况见表2:
(二)广东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1.广东省三次产业产值状况分析。近年来,广东省三次产业产值逐年增长。2007至2014年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了86.77%、96.32%、136.01%。这些数据表明广东省近年来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且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其次为第二产业,符合产业发展向“三、二、一”转变的发展趋势[1]。具体情况见图1:
2.广东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状况分析。通过对广东省2007至2014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的分析发现,八年间第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平均值分别为5.0%、48.6%、46.4%,三次产业逐年间变化幅度小。八年间第二产业平均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三产业紧随其后,且发展速度逐渐高于第二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超出第二产业2.4个百分点,2014年超出2.7个百分点。八年间,二三产业合计占总产值在94.6%-95.3%间浮动,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具体情况见图2:
二、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一产业对接情况分析
2014年,广东省从事第一产业人口达1382.41万人,占三次产业从业人员22.36%。广东省高职院校在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中,与农业相对应的专业有3个(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布点数7个;与林业相对应的专业有1个(园林技术),专业布点数6个;与渔业、牧业等相对应的专业有3个(畜牧兽医、饲料与动物营养、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布点数4个。合计开设第一产业相关二级专业7个,二级专业比例2.48%,专业布点数17个,专业布点比例0.78%。这与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的规划及目标不相吻合,难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一是目前我省大部分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未经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且我省第一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较高。二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从事第一产业无需专门的学校教育,只需口耳相传、耳濡目染,造成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学生比例较低。三是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开设成本大、教学场地要求高,高职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的意愿不强。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对接情况分析
2014年,广东省从事第二产业人口达2560.65万人,占三次产业从业人员41.41%。2007年至2012年,第二产业是广东省的主导产业,2013年、2014年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略低于第三产业。2014年,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与第二产业相关二级专业共计95个、二级专业比例33.67%、二级专业布点数573个、专业布点比例26.23%。可见,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的整体关联性欠佳,专业设置整体不能满足第二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究其原因,一是学校的资源投入不足。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对教学场地、实操设备、教学环境等有较高要求,普通高职院校难以支付相关专业发展所需费用。二是受学生择业倾向影响。传统观念认为一线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作不够“体面”。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三产业对接情况分析
2014年,广东省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居三大产业之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2240.16万人,占三次产业从业人员36.23%。2014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开设与第三产业相关二级专业180个、二级专业比例63.85%、专业布点1594个、专业布点比例72.99%。这与第三产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向“三、二、一”转变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但第三产业相关二级专业比例、专业布点比例均超出了第三产业结构比值。究其原因在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投资少、收益大,对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办学条件要求低,且专业涉及面广,能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吸引更多学生,降低生均办学经费。
综合以上分析,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存在三个较突出的问题:
1.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二级专业布点数高于200的专业大类有四类,其中,布点数排前三的均属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大类,具体见表3、图3。这说明广东省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重复及盲目“随大流”现象,且重复专业集中在第三产业。
2.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差。一方面,专业设置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从表4看出,广东省第一产业结构比值高出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2.22%;第二产业结构高出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12.63%;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低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14.85%。可见,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高于广东省第三产业发展需求;第一、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低于第一、二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专业布点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错位幅度大。从表5看出,较于专业设置结构,专业布点结构与产业结构差距大,错位幅度大。其中,第一产业产业结构比值高于专业布点比值3.92%;第二产业产业结构比值高于专业布点比值20.07%;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比值低于专业布点比值23.99%。可见,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布点高于第三产业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饱和现象;第一、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布点低于第一、二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简言之,现阶段,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第三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和专业布点比值均超前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设置结构和专业布点比值均不能跟上产业发展需求。
3.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弱性相关。自2013年起,广东省初步形成“三二一”结构,但两年的时间,“三二一”结构模式还不够稳定。此外,在《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重点发展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2]。这要求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具备一定的前瞻性,结合广东产业升级发展特点,优化现有专业设置。
三、强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的对策措施
(一)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规划高职院校专业设置
一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思想。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程中,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发挥产业结构发展指引人才培养方向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引导,整体规划全省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匹配相关政策,明确专业设置与实施标准,合理安排专业布点。同时,加大对重点专业、紧缺专业及新兴专业的投入,及时淘汰落后专业,促使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更加均衡、规范、科学、合理。再次,注重过程性管理。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管理过程中,需要严格规范专业申报审批流程、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标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和研究人员组成评审专家组,切实依据产业结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进行,促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二)行业企业应提高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积极性
2015年1月,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意见》(粤府〔2015〕12号)中,明确提出要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制度,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和指导职业教育发展。行业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应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过程中。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关联性的提升需要人才需求方提出更切实际的专业设置标准、要求和建议等。然而,目前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积极性并不高,参与的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是作为以盈利为目的行业企业从短期利益视角出发,认为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难以直接利于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活动。二是目前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缺乏相关政策文件制约,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专业设置等活动的随意性较大。目前提高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积极性的关键在于行业企业应从长远发展视角出发,意识到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重要性及深远影响。同时,行业企业相关协会应完善其职能,分析预测未来所需人才规格,确定所需人才涉及的专业及专业要求,将信息反馈给高职院校,并参与到相关专业设置过程中[3]。
关键词:就业指数:结构与强度;科教文卫行业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就业是连接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机会的重要桥梁。我国人口众多,劳动资源丰富,但资源相对短缺,就业问题是困扰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最大难题之一。
指数与矩阵下的结构与强度是研究就业的两个重要指标,就业结构反应行业的就业比重,而就业强度反应的是行业稳定性,二者用于衡量就业缺一不可。传统就业率用于反应就业结构一直以来被大家所接受,而总和就业率这个用于反应就业强度的指标却一直被忽略。
一、天津市科教文卫行业概述
(一)2003年天津市科教文卫行业就业景气矩阵
其中,系列1表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系列2表示教育,系列3表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系列4表示文化体育和娱乐。
从2003年的就业景气矩阵中,我们不难看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和文化体育行业无论是传统就业率还是总和就业指标,都呈现偏低状态。2003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传统就业率为1.5901%,总和就业指标为0.6575;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传统就业率为1.439%,总和就业指标为0.599391。同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个层次的教育行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其传统就业率和总和就业指标均较高。其中教育行业分别为4.5745%和2.250809;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传统就业率为3.9098%,总和就业指标为1.707699。
根据以上的图表,可以看出:
1.2003年天津市科教文卫四个行业在传统就业率和总和就业指标上趋于一致,说明这四个行业的就业情况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的作用不大,就业的结构与强度也呈正相关,即就业结构越大,就业稳定性越。
2.2003年天津市的科教文卫四个行业得就业情况不尽相同,其中教育行业传统就业率和总和就业指标最高,说明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是四个行业中最大的,另外总和就业指标体现的就业强度表明,该行业的就业稳定性也高于其他三个行业。
(二)2008年天津市科教文卫行业就业景气矩阵
2008年科教文卫行业就业矩阵
其中,系列1表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系列2表示教育,系列3表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系列4表示文化体育和娱乐。
从2008年的就业景气矩阵中可以看到,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和文化体育行业变化不大,依然出于矩阵的第三象限,呈现偏低状态。其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传统就业率为0.629%,总和就业指标为0.256016;文化体育行业传统就业率为0.814%,总和就业指标为0.375704。
不同的是,教育行业和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就业情况在5年的时间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动,从第一象限移动到了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交界处。其中,教育行业的传统就业率为2.4961%,总和就业指标为1.011994;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传统就业率为2.5562%,总和就业指标为1.052609。
根据2008年天津市科教文卫四行业就业矩阵,可以看出:
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就业情况较差,传统就业率以及总和就业指标偏低。教育行业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相比以上两个行业,就业情况虽然相对较好;
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行业与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在传统就业率及总和就业指标上趋于一致,就业结构和强度均偏低,即就业人数比重小,行业稳定性差。
3.其次,教育行业及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的传统就业率和总和就业指标不一致,其中,传统就业率较高而总和就业率偏低,因此处于矩阵的第二、三象限交界处。
二、天津市科教文卫行业就业景气矩阵变化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
1.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建国60年以来,天津经济结构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沿着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进。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从以粮为主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沿海都市型农业;从以轻纺工业为主的传统制造业,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制造业;从技术基础薄弱的传统服务业,转变为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
根据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47.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9.66亿元,第二产业1245.29亿元,第三产业1112.71亿元;2008年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54.38亿元。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2.5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1.93%,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21.0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60.13%,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2410.7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37.94%。增长14.7%。
2003年以来,天津市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略有下降。从图表可以清晰的看到,目前天津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仍处于“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最大,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完成。
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现代型服务业-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本文所研究的科教文卫行业属于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在产业结构演变进程中属于知识产业,因此,在第二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天津市,科教文卫四行业的就业结构与强度相对偏低,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天津市经济形势分析及科教文卫事业发展。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在严峻考验面前,天津迎难而上,科学发展,发展速度逐季加快。从2007年8月起,天津相继启动总投资4358亿元的80项工业重大项目,至2008年底,已建成投产三星电子扩能、天铁热轧板卷和冷轧薄板、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空客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等20个项目,新增产出1400亿元,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大型新上项目拉动天津市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
科教文卫事业属于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产业,但其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很小,天津市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未能兼顾到科教文卫事业,使其保持同样高速的增长率。
(二)劳动力因素
2008年,天津市劳动力资源人口达987.97万人,社会从业人口647.32万人。天津市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一个高劳动力人口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阶段,也就是人口学家常讲的“人口红利”期。“十一五”期间的劳动力供给趋势与劳动力资源基本一致,保持持续上升势头。随着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给经济增长带来“红利”的同时,也给天津市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
(三)行业特征
科教文卫这些行业均属于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水平的部门。“十一五”以来,天津市经济发展迅速,GDP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而科教文卫这些行业的就业比重仍然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天津市这四个行业的就业比重严重偏低。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行业长期以来由政府免费和以福利的形式提供,政府财力有限,制约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三、结论
(一)天津市科教文卫四个行业的结构与强度基本保持一致,在就业矩阵中处于第一和第三象限的位置。说明这四个行业在社会中的就业比重大则相对的其就业稳定性就越大,反之,就业比重小则相对的其就业稳定性就越差。
(二)自2003年以来天津市经济迅猛发展,但从产业结构来看,仍然属于“二、三、一结构”。第三产业虽然获得了较大发展,但自2003年以来,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沿着传统型服务业,多元化服务业一现代型服务业一信息产业,知识产业的方向演进。
(三)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天津市2003年以来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增长导致天津市劳动力供给数量也日益增加。大量的新增劳动力与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降低了就业的结构与强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