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和《上海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凡在奉贤中学入学、转学、借读;升级、留级、休学、复学;毕业、结业、肄业;奖励、处分等事项均按本细则办理。
第二章入学注册
第三条学校按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招生计划和招生办法招收新生。
第四条学生须免学或缓学的,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由学校报送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学校接收能适应学习生活的适龄残疾少年入学。
第五条凡被本校录取的学生,必须按规定时间凭录取通知书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如期注册者,须向学校申请延期办理入学手续。超过一个月不办理入学手续者作自动放弃学籍处理。
新生录取后,学校按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额编班。
第六条在校学生每学期开学应按规定日期注册。逾期不注册者作旷课处理。
第三章转学
第七条学生转学须办理转学手续。学校不接受无转学证明的学生。
第八条学生转学须由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向原校提出申请,学校核准后发给“转学联系单”,经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后。办理转出、转入手续。
第九条学生转学应持有户籍证明、转学证明、学生评价手册和学籍卡、健康卡。
第四章成绩考核
第十条学生学业成绩,须有学期总评成绩和学年总评成绩。学年总评成绩按两个学期总评成绩综合评定。学期总评成绩以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
第十一条各科的考试或考查应根据《课程标准》规定进行。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形成性评价。
第十二条学生思想品德评定,每学期评定一次,品德评定等第记入学生学籍卡。
第十三条学生学年总评成绩不及格者,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补考。各学科补考的内容和范围,由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确定。补考日期应事先公布,并通知学生本人。
第五章升、留级
第十四条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予以留级。
1.学年总评成绩不及格学科达五门者。
2.学年总评成绩不及格学科在四门及以下者,经补考后,语、数、外三门中有两门不及格者;或语、数、外三门中有一门不及格,其他学科有两门不及格者;不及格学科达四门者。
第十五条在同一年级连续学习两年仍不能升级者,学校可令其退学。
第六章毕业、结业、肄业
第十六条学生修业期满,各科结业考试成绩及格,德育、体育、劳技符合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第十七条学生修业期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准予结业发给结业证书。
1.语、数、外三门结业考试成绩及格,其他学科三门不及格以下者。
2.语、数、外三门结业考试成绩中有一门不及格,其他学科有一门不及格者。
3.品德测评总评等级为“差”者。
第十八条学生修业期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准予肄业发给肄业证书。
1.学完三分之二以上课程而中途退学者。
2.学完三分之二以上课程而中途休学者,休学期满无复学条件者。
3.学完规定学习年限,但达不到毕业、结业要求者。
第七章休学、复学
第十九条学生因病无法学习,须有家长持区级以上医院证明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批准后,报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发给休学证书。
第二十条学生连续病假三个月,应办理休学手续。
第二十一条高中学生休学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年。
第二十二条学生休学期间保留学籍。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的,应凭区以上医院证明在休学期满前半个月办理继续休学手续;休学期满需复学者,在休学期满前半个月,提出复学申请(附区以上医院证明),经学校批准,报区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即可复学。
第二十三条学生因病休学期间申请提前复学,须有区以上医院证明。
第八章退学
第二十四条在校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家长书面申请,学校审核同意,报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退学,有学校发给肄业证明。
1.患病休学两年以上仍不能正常学习者。
2.学习期间因意外伤害性事故导致严重智力缺陷或生活不能自理者。
3.因患不能治愈的重症而丧失学习能力者。
4.出国定居者。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经学校报请区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按自动退学处理,由学校发给学历证明,证明上注明“自动退学”字样。
1.一学期内连续旷课超过八周或累计旷课超过十周以上,经学校与家长多次联系教育无效者。
2.休学期满,经学校与家长联系仍未复学或不按期办理继续休学手续者。
第九章奖励与处分
第二十六条奖励可采取当众表扬、通报表扬、发给奖章、授予荣誉称号等。
第二十七条对犯错误的学生应加强教育,处分应慎重,手续要严格。处分可分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
第二十八条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需经校务会议或行政扩大会议讨论通过。留校察看和开除学籍处分,除上述手续外。还需报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批准。
第二十九条高中学生在留校察看期间,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可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
第三十条处分前后,学校应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第三十一条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处分的学生一学期后,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一学年后。确有悔改表现的,可撤消其处分。
关键词:模型;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回归分析
一、模型建立和数据来源
(一)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本文采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选用1978-2008年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时将GDP数据用GDP平减指数换算成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本文采用的变量有:实际GDP、X是用比重来表示有关的经济结构,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收入(人均GDP),N是总人口数(年底数)。为了克服数据中的异方差和剧烈波动,分别对三个变量取对数,于是得到本文三个变量为lnY、lnX、lnN。
(二)模型
LnX=?琢+?茁1LnY+?茁2Ln2Y+?酌LnN+?滋(1)
其中,X是用比重来表示有关的经济结构,Y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收入(人均GDP),N是总人口数(年底数)
对(1)式Y求导,并乘以Y得:
其中(2)式表示经济结构的收入弹性,若观察期内人均收入(人均GDP)是增加的,(?茁1+2?茁2LnY)的估计为正表示该部门比重上升,(?茁1+2?茁2LnY)的估计为负表示该部门比重下降。(3)式表示经济结构的人口弹性。?酌的估计值表示总人口增加1%,若?酌>0则表示该部门比重上升个百分点;若?酌<0则表示该部门比重下降个百分点。
二、回归结果和分析
(一)生产结构变化的趋势
用(1)式对我国1978―2007年期间生产结构数据进行估计,解释变量是人均GDP(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在此以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和人口总数(年底数)
其中X1,X2,X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GDP所占比重,它们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
1.第一产业回归结果
LnX1=28.88143+0.469162LnY-0.081197Ln2Y-2.658428LnN
(3.148749)(3.558289)(-7.572629)(-3.273703)
R2=0.999999R2=0.999999
D.W=1.403484F=4352.659
回归结果说明:第一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0.469162―0.162394LnY),表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部门生产比重下降,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人口弹性为-2.658428,表明如果收入水平不变,人口增长1%,则第一产业GDP比重下降7.66%
2.第二产业回归结果
LnX2=37.49796+0.362824LnY-0.013936Ln2Y-2.658428LnN
(7.824895)(7.083908)(-3.630364)(-7.991102)
R2=0.999962R2=0.999958
D.W=1.452195F=96.59340
回归结果说明:第二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0.362824-0.027872LnY),表明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二产业部门生产比重逐步提高;人口弹性为-3.370307,表明如果收入水平不变,人口增长1%,则生产比重下降3.37%
从此说明第二产业生产比重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上升,但上升速度又被人口增长产生的相反效应所减缓。
3.第三产业回归结果
LnX3=-5.2.21124-0.301225LnY+0.01729Ln2Y+4.445641LnN
(-17.42694)(-8.195543)(6.418044)(16.80395)
R2=0.999944R2=0.999938
D.W=1.77214F=2547.672
回归结果说明:第三产业GDP比重的收入弹性是(-0.301225+0.034592LnY),人口弹性为4.445641,这说明第三产业比重随着人口增长而大幅度上升,但上升速度又被人均收入增长产生的效应。
(二)就业结果变化趋势
再用(1)式对1978~2007年我国就业结构进行回归分析,其中N1,N2,N3作为解释变量,它们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比重。
1.使用第一产业就业数据得出的结果
LnN1=8.362440-0.259783LnY-0.032023Ln2Y-6.205529LnN
(13.88437)(-49.43181)(-11.37898)(-14.90976)
R2=0.999999R2=0.999999
D.W=2.269839F=189608.1
2.使用第二产业就业数据得出的结果
LnN2=-0.050790-0.11312LnY+0.017810Ln2Y-0.429601LnN
(-0.467052)(-17.36648)(16.95667)(-5.433042)
R2=1.000000R2=1.000000
D.W=1.264394F=69837.90
3.使用第三产业就业数据得出的结果
LnN3=1.118439+0.682658LnY-0.0877092Ln2Y-2.461746LnN
(1.786708)(22.98997)(-15.40536)(-5.559841)
R2=0.999961R2=0.999956
D.W=1.444947F=5623.711
根据以上计算,我国在1978~2008年期间,第一产业部门就业比重的收入弹性为(-0.259783-0.064046lny),人口弹性为-6.205529,表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而下降,下降速度随着人口增长而趋强;第二、第三产业部门比重的收入弹性分别是(-0.110312+0.035620lny)和(0.682658-0.174184lny),人口弹性分别是-0.429601和-2.461746,说明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而上升速度因人均收入增加和人口增长而减缓。
(三)经济增长部门因素分析
式中,G表示GDP增长率;G1,G2,G3表示第一、二、三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率下面对1978~2007年期间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GDP增长的部门贡献进行测定
G=0.022985+0.318613G1+0.265069G2+0.397852G3
(1.113094)(16.88725)(6.464233)(9.514428)
R2=0.999993R2=0.999992
D.W=1.546981F=2408.892
从上模型得知1978~2008年期间,第一产业部门GDP弹性为0.318613,说明第一产业部门增长1%,将带来GDP总额增加0.239227。同理第二、第三产业部门GDP年增长率对于整个年增长率的贡献分别为0.265069和0.397842。
参考文献:
[1]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88.
[2]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3]杨云龙.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与工业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