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师角色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5.07.021
TheExplorationoftheTeachersRoleChangingunder
theViewofBlendedTeachingModel
MAJinzhong
(NormalCollegeofYanBianUniversity,YanJi,Jilin133000)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moderninformationsociety,onlinenetworkteachingaremoreandmoreappliedtoeducation,onlinenetworkteachingandofflinehavecombined,andthiskindofblendedteachingmodewillgraduallyoccupythemainpositioninthefieldofeducation.Asthecoreoftheeducation,thechangeoftheteachersroleisveryimportant.Inthispaper,itfocusonthecurrentsituationofblendedteachingmode,usingliteraturemethodandcasemethod,toexploretheorientationofthechangeoftheteachers'roleandtheimpactofteacher'srolechangetotheeducationsystem.
Keywordsblendedteaching;roleofteachers;networkteaching
自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尤其是在本世纪初,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兴起,人们从网络上可以获取越来越丰富的学习资源,课堂不再是唯一的学习信息来源,于是,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新方式――混合式教学得到了普遍的关注。混合式教学不仅囊括了线上及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也在教学过程中更充分的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逐渐成为现今社会主流的教学模式。在这种大局势的发展下,作为教育模式中的主导者和引领者,如何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紧跟社会步伐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应社会的高学识高素质人才,教师的角色将面临怎样的变化,无疑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1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最早是由何克抗教授将这一概念从美国引入,自此,国内教育技术界关于教学方法方面出现了许多实验性变革,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混合式教学是指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范式,混合式教学主张将数字化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知识分布存在的思想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通过两种教学形式即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充分发挥教师在引导、启发、教学监控之中的主导作用。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界已达成共识,通过混合式教学将二者相结合,优势互补,可以使教学、学习效果更好。
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学习理念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改变,因为课堂不再是唯一的获取教学信息的场所,它使学生的认知方式、认知渠道发生变化,还能够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师角色也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发生在分析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还有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上的,而不仅仅是形式的改变。在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可以将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劣势相互补,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最恰当的时间利用最合适的学习技术起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混合式教学的发展现状
混合式教学发端于美国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2001年由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推出了开放课件计划,并计划将自己的课程全部上网,以让全世界的学习者都能免费学习优质课程。此后,越来越多的名校纷纷响应,于是开放的教学与学习资源走进了学习者的视野。本着“知识公益,免费共享”的理念得到很多大学的认同,并积极响应。在2002年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题研讨会上提出了并成立了开放课件联盟(OpenCourseWareConsortium,OCWC),由于有了开放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一部分就可以在网络上完成,尤其是基础性的知识传授心得内容,课堂上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前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或者组织讨论。混合式教学受关注的现象充分表明了国际教育技术学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新,也是教育技术理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现如今国内混合式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普及,广大教师和教育学者对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也极力推广和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3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变革
3.1教师的角色变化
在若干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线指导作用。在多媒体在线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网络内容的学习情况在网上论坛或教师邮箱进行专门指导。学生如果有不会的问题,在线的教师也可以第一时间给予解答。(2)在线讨论交流。在多媒体网络中可以有效的对有些论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样可以弥补以往课堂中因为时间有限而造成的讨论效果不佳、层次仅仅处于表面的问题。教师在讨论中更加能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3)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上,教师不必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结合学生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重点加以评价,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有针对性的解答。在课堂的讨论中,主题可以由教师有意的引导,使讨论更有成效。
3.2教师教学能力的变革
教师能力的变革大致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混合式教育模式的环境下,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能力,包括在线指导与课堂指导。掌握信息技术快的教师将能更快的适应这个时代,比如自行制作微课的能力,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的应用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这是教师能力变革最重要的一环。二是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合理地教学系统、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是混合式教学的综合要求,教师不仅要着眼于如何“引导”,在同一时间,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如何学”,不仅要确定哪些应用在传统的课堂中,哪些需要通过混合式教学来实现和实施。因此在系统化教学设计方面,主要涉及教师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三是教学实施的能力。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去保证一个完整的活动程序可以顺利完成,但是,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组织、评价、监测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将不能对课程进行设计和实现计划,使其不能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实施能力就是在充分尊重个性化教学的思想引导下,对学生线上线下的组织能力、高标准的指导能力以及对知识点的解析能力。
3.3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
网络环境(特别是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教师的行为将从课堂延伸到课后。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在图书馆、互联网甚至卧室都可以学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进度。基于网络的教学平台和优秀的教学资源库进行混合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可以让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教学资源,课后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互动的教学工具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
混合式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能熟悉课件演示工具、交互工具等,并且要熟悉教学的多媒体环境,排除学生的技术障碍,这样才能保证混合式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混合式教学中,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充分的结合到了一起,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式的协作学习的能力。包括老师与同学的协作、同学与同学的协作,包括学习共同体的建立。近一两年开始倡导的翻转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可以说,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翻转了传统的课堂上传授知识、课后学生通过作业巩固知识的教学结构,学生的知识性学习可以无障碍地通过教师或学校提供的微视频、课件、学习指南、电子书等多媒体资源及网络化环境甚至于是资源更加丰富的云环境,进行自定步调的个性化学习。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以下方式获得解决,一是与学习同伴进行交流,二是与老师在线交流,三是通过学习社区进行讨论。因此,在翻转课堂当中,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个别化指导是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这也是与以往传统教学所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总之,基于网络环境的混合式教学融合课堂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劣,令教师能力与教师扮演的角色正在转变与重塑,教师将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教师也是网络在线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新时代的教师也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才能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环境,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叶荣荣,余胜泉,陈琳.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9):104-112.
[2]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3]马金钟.依托MOOC平台的高校课程联盟运行机制与实施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1-84.
[4]杨文婷,何伏刚.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技能的新要求[J].基础教育,2008(6).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23-01
一、混合式学习概述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慢慢改变了原有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模式。近些年,我国很多学校,从中小学至高等院校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但仍然坚持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够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培养。混合式学习最早产生于企业的培训当中,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近年来教为盛行的电子学习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达到最终的学习效果,因此产生了混合学习的思想。简单来说,混合学习就是将不同的教学信息通过传递而使得这几种不同的信息方式相互结合,比如网络课程、合作学习软件等等。另外,混合式学习应该还包括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课堂学习、网络学习以及自学等等。将混合式学习的优势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达到教学的效果。
二、混合式学习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的界定没有统一,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进行了界定:首先,国外学者对混合学习的界定认为混合学习的目的是使学习的成本和效果最优化,强调恰当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风格要相吻合;有的学者认为对混合式学习的界定应该从学生、教师以及教学设计者等三个方面分别界定;还有的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方式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和提高学习效率等等。其次,国内学者对于混合学习的界定,有的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融合性的学习,是对各个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的组合以促进教学;有的认为混合学习是对网络学习的反思;还有的学者认为混合学习就是一种结合或者以各种混合的学习方式,将各种学习方式结合使用,比如利用多媒体与黑板结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等。
本文对混合学习的界定是通过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合而得出的――混合式学习为一种学习策略,其中教学目标为混合式学习的主要导向,在混合式学习中,教学可以通过学习的内容、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几个方面实现,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以及学生的实践三个方面的混合来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三、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及现状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首先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在美国的心理学界占据一席之地,它强调以人的尊严和自由,在教学中的最终教学目标为自我的实现,并且要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即让学生学会学习。除此之外,人本主义强调对学习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其次,行为主义思想为混合式学习的一种思想,它也是在美国诞生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人的学习是通过刺激而产生的,因此通过加强刺激就可以加深记忆。再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不同于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其他人的帮助来获得的,强调情境的创设,他人的帮助来实现知识的获取。最后,教育传播理论,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传播知识的过程,教育传播理论包括对各种信息和符号的传播,因此混合式学习可以以教育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四、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
首先,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设计。在混合式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的辅导、不论是网络教学还是离线教学、不管是集体教学、小组教学还是自主学习,学生都需要一个包容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的建立需要家庭、学习乃至社会各界的支持。在混合式学习不被所有教师与公众认可的时候,难免会对混合式学习的开展带来障碍,因此,学校在对新的学习方法方面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对新的学习方法的支持应该从技术支持、情感的支持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支持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技术方面的支持,主要是在相关的设备与机械等方面的支持,比如计算机房、图书馆查阅机器等等,但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涉及面较广,有很多需要学习的操作技能,因此,要保证这些设施的安全和网络的支持,才能为学习的学习提供较好的保障。其次,混合式学习的应用中,学生对其的适应,应该采用循序渐进,教师进行引导的原则,通过调整原来的学习方式并且接受混合式学习的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不断地采用和学生同步的混合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对混合式学习有更深的了解,以提高学习的学习效率。最后,情感的支持主要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额目的在于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矛盾和情感压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这种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恰恰是被忽视的,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组织与实施。混合式学习的实施,前提是如何对整个课程进行导入,一般教师都会在上课前进行准备,比如自我介绍、对教学内容的介绍以及评价方式等等,但是混合式学习课程的导入要求比较高。首先,教师进行自我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的介绍,在介绍中,混合式学习强调教师将自己的网络联系方式,比如QQ、Email等告知学生;其次介绍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课程的评价方式即考试方式;最后,最重要的是传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要学会结合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要将学到的知识灵活应用。良好的导入是课程成功的一半,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需要学习环境的支持等,以体现信息技术这门课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2]张燕.大学本科BL课程的行动研究――以《多媒体技术》课程为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004.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在2012年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3年)》,其中提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从文件看出国家对于教育信息化及具体实施的教学与评价的重视。混合式学习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它整合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的优势并与当代教育改革相吻合,但是关于混合式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
1核心概念界定
1.1混合式学习
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定义,国内以何克抗教授的观点影响最为广泛: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综合起来;既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国际上一种比较典型的定义被黄荣怀教授翻译为中文即: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是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人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和为适应“合适的”学习风格而传递“合适的”技能来优化与学习目标对应的学业成就。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即将传统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技术优化学习,以达到教学效果。
1.2过程性评价
新课程标准认为过程性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高凌飚教授认为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过程性评价采用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
在本文研究中,笔者赞同华南师大的高凌飚教授的观点,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知识及技能能力全面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调查显示美国高校的课程中有45%实施混合式学习;在英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中,混合式学习所占比例最高(占50%),其次是辅助式E-learning(48%);亚洲高校中韩国国立与私立大学混合式学习的利用率已达到90%以上;而新加坡有都在超过80%的师生使用E-learning来辅助教学。
美国的档案袋评价是学生课业评价的一种主要形式,评价内容丰富,有助于从各方面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已成为学生升学、申请大学、毕业考核的主要评价依据。英国强调基本阶段中的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印度在中小学阶段,在课程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强调通过学生活动展示学生的学习结果。
2.2国内研究现状
余胜泉等人提出通过序列化学习活动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学习;郭以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基础”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上对混合式学习模式进行了探索。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建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三项核心任务。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的观点已经得到新课程实验地区如广东、海南、宁夏、山东等地区的广泛认同和重视。上海和天津在研究过程性评价方面尤为突出。
3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设计
3.1混合式学习和过程性评价的指标研究
解筱杉在《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中将混合式学习中的指标定为:教师指标是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学生的指标是网上学习适应性,学习态度。
黄荣怀在《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将混合式学习评价指标定为:教师指标为专业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组织能力,教学机智、态度、境界;学生指标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态度与方法,参与交往,思维情绪等。
舒美姿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性评价的应用研究》中将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定为:学习方式(包括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类型),基本知识,情感价值观,基本能力。
郑明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研究》中从知识与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能力、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理解分析能力、信息资源利用能力、总结交流评价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信息意识、信息情感、信息责任感及信息规范)三个维度全面构建过程性评价的内容体系
3.2混合式学习的要素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
关于教学系统的要素说有多种,教师和学生为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另外在传统学习中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在网络学习中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资源、环境。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混合式学习的要素应是(下转第56页)(上接第43页):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这五大要素在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和作用。
混合式学习分为线上线下,线上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上的课程学习资源,根据自己喜好和需要进行选择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先进行以学习小组为主的讨论;线下学生一方面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小组学习讨论,一方面在课堂上汇报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并将疑问交由老师解答。所以混合式学习过程主要为下面六个部分:线上资源制作上传、线上自主学习、线上小组协作学习、线下小组讨论学习、线下自主学习、课堂小组学习汇报、课堂教师答疑。
3.3混合式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指标设计
混合式学习模式决定着其过程性评价不仅有对线上学习的评价,还有对线下自主网络学习和小组见面讨论学习的评价。将前面提到的“混合式学习”的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与混合式学习过程的六个部分匹配融合起来制定相应过程性评价指标要素,其过程性评价指标研究如下:
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为线上学习的:登录、下载、有效评论、资源利用、参与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资料上传等;线下学习的:组织参与小组学习、帮助组员、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学习情况、听讲做笔记情况、口语表达能力等指标;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为: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问题解决、作业反馈、教学策略、教学态度等指标;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指标有:活动设计、活动交互、活动效果、课堂安排、学生汇报、教学内容等指标;教学环境的过程性评价指标有:媒体齐全性和适用性、课堂气氛、课堂融洽度、学生配合度和其他物理环境指标;教学资源的过程性评价指标有:微课的制作与设计、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利用、资料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等指标。
4结语
经过设计得到初步的混合式学习过程性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将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通过专家评审和教学实践得到较为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计算机类课程标准研究;项目编号:JSJY201415。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3年)》.http:///web/content.php?id=6853
[2]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3]黄荣怀,周跃良.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5):4-13.
[4]胡明.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6).
[5]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2).
[6]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9-14+95.
【关键词】混合方法研究;教育研究;复杂性范式
20世纪末,在后现代主义崛起的同时,复杂性思潮也应时而起。复杂性思想是一种与后现代主义既有交集又有所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人们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掀起了一场划时代的思维革命。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在教育研究内部范式之争的过程中,混合方法研究应运而生,引领教育研究转向复杂性范式。
一、复杂性范式:科学研究的新方法论
“复杂性范式”这一概念是法国当代著名学者埃德加・莫兰提出的,他在其著作《复杂性思想导论》中对复杂性作出了如下解释:复杂的东西不能被概括为一个解释一切的起主导作用的词,不能被归结为一条复杂性的定律,不能被划归为一个简单地观念;复杂性是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加以定义的并取代简单性的东西。[1]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理论不仅是一种新的系统论、一个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而且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它的三大理论柱石是:“建立在有序性与无序性统一的基础上的关于能动主体的理论;关于整体与部分相互决定的多中心或无中心的系统的理论;‘把观察者整合到他的观察’的自我批评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理论”。[2]
依据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一个研究范式的形成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规范外,还要形成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共同体和专门的学术机构,并且有固定的出版物。复杂性范式的最终形成是在美国,标志是“1984年5月,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州府圣菲建立了专门从事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机构――圣菲研
究所,并且出版了专门的杂志《复杂性》”。[3]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式,复杂性范式被人们认为是与实证范式、理解范式分庭抗争的第三种范式,是对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的纠偏。
二、复杂性范式与教育研究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论从其自身的目的、要素、结构、形式等方面,还是从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教育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新再生系统,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4]实用主义哲学认为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应该是由研究对象决定的。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的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因此教育研究可以并且应该采用复杂性范式。长期以来,教育研究领域里一直存在着实证范式与理解范式、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等方面的对立,复杂性范式实现了教育研究范式二元对立走向多元整合。
复杂性范式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哲学方法论,可以运用到具体的各学科中,但在运用中不能简单化地移植,这也是复杂性思想的内在要求。教育研究对复杂性理论的借鉴与吸收,必须做到在把复杂性思想作为思想框架,把复杂性思维作为思维模式的基础上,把教育研究中还原论与整体论、简单性与复杂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理性与非理性等二元对立的倾向恰如其分地融合进复杂性范式,从而以复杂性范式来研究复杂的教育问题。
复杂性范式对教育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是思维方式与研究观念革新。从近代科学确立以来,以还原论和决定论为基础的简单性思维方式一直占据着科学研究和人类思维的主导地位。随着复杂性思想的兴起,复杂性范式要求我们在教育研究中要重视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非平衡性、不可逆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复杂性范式不是复杂性思维取代简单性思维,简单性与复杂性思维的结合启示我们在教育研究中要转变以往观念,要注重整体与局部、实然与应然、理解与实证、行动与思辨、理性与感性等方面的相结合。
三、混合方法研究:教育研究的复杂性范式
复杂性范式对教育研究影响的主要体现就是上个世纪末美国形成了融合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新研究方法论,即混合方法研究。混合方法研究产生于美国,其历史背景是在哲学与研究范式中,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之间二元对立的争论。受到简单性思维的影响,当时美国学者大多认为同一研究只能使用一种范式进行,属于典型的单一方法论者。随着复杂性思想的兴起,以及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对立逐渐制约着教育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同一研究中可以同时使用不同范式的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是可以互相借鉴与共同使用的。
美国混合方法研究专家克雷斯维尔认为“混合方法研究是一种研究设计,有着特定的哲学假设和理论立场。作为一种方法论,它的哲学假设指导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在研究过程不同阶段量化和质性方法的混合。作为一种具体方法,它关注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强调在一项研究或一系列研究中混合使用量化与质性方法。”[5]混合方法研究的确立体现着教育研究中人们从简单性思维到复杂性思维的转变。混合方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以研究问题为核心,注重方法的有效性,主张兼用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复杂性范式的生动诠释。混合方法研究不是简单地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混合在一起,而是遵循复杂性原则,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而二者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混合方法研究是本世纪初发展成熟并最终确立的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范式,体现着复杂性认识论、复杂性方法论与复杂性思维与教育研究本身复杂性的完美结合。作为教育研究的复杂性范式,混合方法研究正方兴未艾,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M].陈一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
[2]陈一壮.论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的三个理论柱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
[3]陈法宝,赵d.教育研究范式的二元思维批判[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
关键词:高等教育;数码摄影;混合学习模式;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2-0059-05
引言
目前,数码摄影技术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摄影技术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数码摄影技术的成熟,使得摄影这一瞬间性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精雕细琢的艺术。随着计算机时代的来临,摄影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摄影的教学工作,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码摄影”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是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而专门制定的,它既体现了传统教学的特点,又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二者优势混合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1]
混合学习模式的定义
目前,混合学习模式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学者们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下面是笔者查阅文献后,针对该问题,收集的相对权威的定义。[2]
1.国外学者的定义
美国发展训练协会(ASTD)的学者Singh和Reed对混合学习模式提出了5R定义[3],即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结合“好的”学习风格,在“合适”的时间转变成“正确”的技能传授给“适合的”人,从而完成最佳的学习目标。
学者JenniferHofmann在《混合学习案例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混合式学习背后隐藏着一种思想,就是教学设计人员将一个学习过程分成许多模块,然后再去决定用最好的媒体将这些模块呈现给学习者”。[4]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混合学习,JenniferHofmann的基本观点是:混合学习应该把最合适的学习模块运用最恰当的教学媒体传递给学生,由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国内学者的定义
在国内,何克抗、李克东、黎加厚等人也对混合学习模式进行了相应的定义[5],何克抗认为混合学习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两者要紧密结合起来。
国内外对混合学习的定义表明,对比单一的学习方式,混合学习模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混合学习模式的引用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混合学习组合模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混合学习模式在数码摄影课程中的应用
根据数码摄影课程的特点,笔者将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四类,如图1所示。本文针对这四种不同类别的数码摄影课程进行了混合学习应用分析。
1.技术理论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
(1)学习形式
这种模式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在线备课―教师讲授重点知识―学生在线练习。
对数码摄影技术理论部分的讲解应采用“在线―课堂―在线”的操作方式进行混合式教学。因为对于数码相机技术部分的学习,学生只要了解了每种操作技术的作用,就能很容易地掌握其操作;而对于每一种单一相机操作技术的学习,学生掌握也并不困难,教师不需要将相机单一操作技术的教学放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在线备课,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讲解的应该是不同的相机操作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M合应用能达到的效果,因为这部分内容通过简单的文字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需要教师通过示范、举例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了各种操作间的关系后,想通过不同的操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并非难事,只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所教的操作方法就可以实现,因此可以将相机技术理论学习的练习作为在线学习内容,教师通过在线辅导,简单地指导学生,学生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操作流程
该模式由学生在线备课、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在线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其一般操作程序如图2所示。
(3)学习活动设计
该模式适合摄影技术理论内容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在场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优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数码摄影技术中的“曝光”操作就是摄影技术理论的一部分,图3是“曝光”操作的学习活动设计。
光圈、快门、感光度、曝光补偿等操作之间,不同的相机操作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时不好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先采用网络在线的方式对以上几个概念进行独立讲解,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能着重讲解以上设置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增加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理解。
2.摄影理论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
(1)学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