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非遗文化教学设计(整理2篇)

时间: 2025-09-01 栏目:办公范文

非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院校;保护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199-02

2013年6月,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成为仅次于意大利的世界第二大“非遗”大国,目前共有45项遗产成功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的“非遗”之路开始于“申遗”,近些年硕果累累,获得了国际性的广泛认可。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时间比较晚,大众对“非遗”这一概念还不熟知,这对我国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极其不利。提升大众对“非遗”的认同度,走由学校影响社会的发展路径,艺术院校因其专业设置的独特性而扮演着重要地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它在成为“知识”之前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包括居住形式、饮食文化、民间工艺、节庆习俗等,特别是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历史上先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先民们在生活中创造的先进文化,直至今天,也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比物质遗产更加重要,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人们所处的时空、周边环境和人类活动之中,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的文化命脉。它包含着人类的情感,蕴藏着人类文化的根源,保留着某种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以及各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以,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可是大众对“非遗”的不了解,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重重阻碍。我国的“非遗”之路要稳步前进,必须让“非遗”概念深入人心。相较于国家层面的世界“申遗”,民间的“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国务院从2006年起设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可看到我国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日益增强。总理也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二、了解“非遗”是实现“非遗”保护的有效路径

今天,珍惜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境界与能力,已成为国际社会对国民素养的评价标准之一,民众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加强对文化遗产价值和意义的了解,增强自觉保护意识,进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民众来关注、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至关重要。今天文化与社会的公共性日益加强,文化遗产不应只是少数专业工作者呵护的对象,不应“锁在深闺人未识”,而应当融入文化和社会,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进一步诠释和丰富它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作为传承文化途径之一的学校教育,在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上肩负着重要的作用。以学校为中心,进而影响社会,这是提升公众对“非遗”认同度的一条有效路径,也是积极响应国家层面对“非遗”保护的号召。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决定:“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传统的家族式等非遗传承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将非遗传承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是必然选择。艺术院校因专业设置的需求而与非遗文化不谋而合,在普及“非遗”知识方面承担着重要作用。

“2002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首次提出了非遗的教育问题。这一时期非遗主要为学界所关注,并开始逐步推进非遗的学科化探索。2004年,中国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正式进入该组织非遗保护工作体系,意味着非遗开始走出学界,为官方所认同,从此掀起了非遗研究的热潮。”关于教育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问题,学界的研究成果已蔚然可观,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当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策略》等,但是大部分都是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研究,而实践教学方面的参考内容则知之甚少。

三、提升艺术院校学生非遗保护意识的方法

“在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要的经济转型,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面临急剧流变和消失的时期,高校作为专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基地,应当继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传承和保护方面,充分发挥大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如何提升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对非遗的认同度,如何提升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实践性运用,将切实影响到非遗保护能否行之有效地继续推行。要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度,就必须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实践性参与。因为文化认同不可能建立在抽象的文化共性上,它应当是一种存在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上的共鸣,只有在具体的人际交流和情感亲和的心理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认同。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秘书处负责人塞西尔杜维勒女士曾指出:“《公约》所提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活遗产:它必须不断地被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创造、延续、再创造并保存保护,否则就说不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遗产,源于过去,并在当今和未来予以继承”。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离不开其在民族或地区的民众中代代相传。要提高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感知度,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融入非遗文化之中,唯有亲见亲历亲感受,才能让学生切实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度。

“大学应当积极创建国家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急需的新学科,为国家文化遗产事业服务;要倡导面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教育传承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识过程。”

(一)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普及非遗基础知识

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更讲求实践运用,如设计艺术系、音乐舞蹈系及广播影视系等更加注重学生在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摄影等方面的实际技能。这些专业的知识内容恰好与非遗知识不谋而合。从非遗中汲取相应的知识,将为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带来极大益处。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中国民乐中获取营养;舞蹈专业的学生可以从各少数民族舞蹈中获益良多;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也可从传统的水墨画、刺绣、织锦等作品中获取灵感。艺术院校可以从专业课程的设置入手,开设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剧等非遗基础课程,为学生了解非遗知识奠定良好基础。

为提升学生对非遗知识的认同度,授课老师需有良好的专业背景知识,可以邀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为学生授课,组建由高校教师和传承人构成的非遗教学团队,结合专业设置的实际需要,编写适合艺术院校使用的非遗教材,建立非遗课程体系共建机制,开发非遗传承与保护系列课程,构建完善的非遗教学体系。

(二)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宣传平台,形成独特的校园非遗文化

艺术学院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可以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因素,充分调动学院各系部、学生社团以及学院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平台,对非遗知识做有针对性的专题宣传。学院网站可开辟非遗专栏,及时更新与非遗相关的国内外最新动态,便于师生及时了解最新的非遗讯息;广播电台可充分发挥其校园覆盖面广的特征,定时播报非遗领域的相关知识;学生社团活动也可与非遗因素相融;学院各系可针对一些代表性的传统佳节,打造校园节日文化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传统民俗活动的过程中真切体会非遗魅力。

(三)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非遗感知力

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学校资源,挖掘非遗因素,推进可供学生实践操作的工作室,推行“课堂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搭建校内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将非遗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探索可行性发展道路。如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组建了“陶艺工作室”和“中国绣工作室”。“陶艺工作室”主要开设陶艺传习课,通过陶艺制作传承人向设计艺术系学生传授陶艺制作工艺,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艺的过程中,融合现代化理念,设计出新产品,让古老的陶艺绽放出新的生命力。“中国绣工作室”则通过收集整理国家、省、市各类有代表性的非遗刺绣织锦,为学院师生了解我国民间工艺提供平台,并聘请各类代表性的刺绣织锦传承人为学生讲学授艺,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知绣花针的魅力,为培养出刺绣织锦类的设计型应用人才做准备。

(四)立足本土非遗文化,拓展地方性非遗平台

艺术院校可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文化事业单位及非遗保护中心的沟通交流,整合各种非遗资源,建立合作项目,将学院教育培养目标与地方需求进行有机结合,开展地方性的“非遗活动进校园”,让艺术院校为地方文化服务,为地方非遗文化保护做贡献,也带动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以地方文化为中心,逐渐辐射周边省区文化,让学院师生深入各省市非遗文化集中地,进行详尽的田野考察,并搭建相关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践平台。

四、结语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但大众对非遗的认识度还急需提高。艺术院校承担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任,完善非遗课程体系建设,普及非遗基础知识;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切感受非遗魅力;提升学生的非遗感知力,同时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非遗知识相融合,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生命活力;以学校为中心的非遗教育将间接影响社会对非遗的认同度。提升艺术院校学生对非遗的认同度,不仅利于非遗的保护,更能为非遗传承提供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邹启山.如何认识“非物质遗产”[N].人民日报,2004-05-25(16).

[2]周兴茂,周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几个基本问题――以土家族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1):60-65.

[3]钱益汇,黄.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现状与培养机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5):132-137.

非遗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58-0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艺术类高校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全球化进程让我国的文化走出了国门,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只有设计出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才能真正在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因此高职艺术类学校需要不断地进行艺术课堂改革的探究工作,力图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程设计中的地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精神价值等。各族人民不断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口头的表现中,体现在娱乐、休闲、健身、节庆、风俗等之中。环境的改变会让人们失去了艺术的传承,若是没有继承人,我国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正如同少林拳,若是没有了传承人,那么少林拳就失去了意义。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和狩猎文化的产物,创造者所在的环境、文化背景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大的影响,一旦农耕文化和狩猎文化发生了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遭遇困境。在高职艺术设计类院校中,要做好文化的传承,在课堂设计方面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中的重要性

1.是文化传承的需要。高职艺术类学校肩负着传授知识和传播文化的需要,因此在进行艺术设计类教学的过程中,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告诉学生,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主动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保护和研究。高职艺术设计类院校在课程设计中,要结合自身的能力,扩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加强教学的设计。

2.是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所以相关方面的人才稀缺。高职艺术设计类院校在进行教学时,若是能够培养具有强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人才,那么就会在社会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要认识到人才的稀缺,主动地进行课程设计的改革,培养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素质人才。

3.是学科研究的需要。高职艺术设计类院校要重视人才和科研的作用,加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体制,让学校的科研成果更加显著。认识到民族的文化才是最流行的财富,不断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探究,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科研的需要。所以高校要结合自身的艺术类教学特色,制定合理的教学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二、高校艺术设计类继承非文化物质遗产的课程改革

(一)将地方的民族文化融进课程教学中

高职艺术设计类院校为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工作,要做好人才的培养,所以教学课堂设计势在必行。高校要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依据教学的特色优势,建设地方民族文化教学特色课程。每个地区都有自身丰富多彩的文化,高校要做好教学实际调查,找到本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开设相关的课程,提高教学的效果。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同学们实地参观地方民族文化;在二年级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具有文化特色的作品,提高艺术课程的实践性。例如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加入陶瓷艺术或剪纸艺术、扎染艺术等。

(二)挖掘非物质文化思维,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要认真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找到其和艺术教学的交融点,从而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承工作。在教学方法中,教师要对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可以将本民族的图腾或者是图案添加到设计中去,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共鸣。例如在包装设计中加入特色礼品设计,把牡丹、凤凰等传统纹样重新组合,使其既适合现代人的审美,又赋予它新的美好寓意。

(三)建设民族特色社会服务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高校课程设计要有实验性和精英性,保持教学课堂改革的兴趣。学校可以和企业进行联合办学,让学校、学生、企业之间形成很好的沟通渠道,不断地进行教学设计的探究工作。学生在这个沟通过程中就能够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加强对文化的重视,做好文化的传承工作。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非遗文化的现状和问题(整理2篇)
  • 下一篇:暖通工程与给水排水工程(整理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