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作文网

工业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范例(3篇)

时间: 2025-09-28 栏目:办公范文

工业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要建立健全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建立合理的地下水管理和环境保护监督制度;必须进行必要的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遭受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污染物进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和数量;采取必要的工程防渗等污染物阻隔手段,防止污染物下渗含水层。

一、合理规划布局和改进生产工艺

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合理进行产业布局。严格控制能耗大、污染重的企业上马,按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排入环境之前应进行净化处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节水,提高污水资源化程度,减少消耗和外排量。

二、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工程措施

要进行地下水长期监测。一旦发现地下水污染,就应及时采取措施,查清污染来源与途径,采用帷幕灌浆、截流、抽水等措施,排出被污染的地下水或对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防止其继续扩展。具体措施如下:

1.地下水分层开采

开采多层地下水时,各含水层水质差异较大的,应当分层开采;在地下水已受污染地区,禁止己污染含水层和未被污染的含水层的混合开采;进行勘探等活动时,须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串层,造成地下水污染。

2.防渗措施

工程防渗是为了防止建设项目产生的废水、污水和固废淋滤液渗入地下水而必须采取的防范措施。防渗材料包括黏土、沥青、水泥混凝土、聚乙烯膜等。

不同的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的防渗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填埋场等等,具有不同的要求,使用不同的防渗材料。例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不仅要求要有黏土、沥青、高效防渗膜、水泥等多层防渗措施,还规定必须设有地下水和淋滤液处理设施。

3.污染物的清除与阻隔措施

对于地表泄漏的污染物,一般采用地面挖去的清除措施。对于己经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可采取抽水方式抽出污染物,然后再处理。也可采取地下帷幕灌浆等物理屏蔽方式阻隔地下水污染物。对于可以修复的地下水污染,可采用地下反应墙修复。具体如下:

(1)屏蔽法:建立各种物理屏蔽。将受污染的地下水体圈闭起来,防止污染物进一步扩散蔓延。常用的是灰浆帷幕法,即用压力将灰浆灌注,在受污染的水体周围形成一道帷幕,从而将受污染的水体圈闭起来

(2)抽出处理法:是治理石油类污染的常规方法,抽取含水层中地下水面附近的水,带到地面,用地表水处理技术净化处理抽取后的水,再注入地下水中。

(3)地下反应墙:沿垂直地下水流方向人工构筑一座具有还原性的墙,当地下水流通过反应墙时,反应墙中的还原性物质与污染水流中的有机污染物发生反应,达到降解污染物的目的。

三、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

水资源综合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和技术进行组合,形成有效的水污染防治体系。它既包括技术的措施,也包括管理的措施,应该采用人工处理和自然净化相结合、工厂内部处理和外部处理相结合、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相结合,以及推行以废治废、工业闭路循环用水和区域循环用水系统,发展无废水生产工艺等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1)依法治理污染源。目前,大量排放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已对地表水及部分区域地下水造成污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老企业的污染,应限期治理,加大环保投入,建设必要的污水处理设施。要抓好重点污染源的综合治理,对毒性大的污染物,必须在厂内处理,对于毒性小的污染物汇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对于新建、扩建项目,必须强调做到“三同时”,投产的同时应当有合格的污水处理设施,防止新污染的产生。

(2)改革工艺、节约用水。进行工艺改革,发展无污染、少污染新工艺是解决水污染的根本途径。节约用水,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及用水水平,减少污水排放量。目前治理水污染与解决水资源短缺相结合应是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

(3)污废水资源化。污废水资源化是使本来已失去使用价值的废水重新具有某种使用价值。

(4)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农业生产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动实现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农业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化处理,可以使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小。具体措施:

1.推广科学施肥。施用化肥并非施得愈多愈好,农田投入养分过大,盈余部分并未起作用,而最终是进入土壤和水环境,造成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据有关调查研究,一般当农田氮素平衡盈余超过20%、钾素超过50%即会分别引起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因而防治重点应在化肥的减量提效上。从技术上指导农民,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平衡氮、磷、钾的比例,减少流失量。科学施肥要重点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化肥的施肥方法、数量,要根据天气情况、土地干湿情况、农作物生长期及农作物的特异性等决定,实现高效低耗,物尽其用。另外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使用,也可提高肥效,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又能改良土壤。

2.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倡综合防治。主要包括:利用耕作、栽培、育种等农事措施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利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防治农业有害生物;应用光、电、微波、超声波、辐射等物理措施来控制病虫害。但鉴于目前农药的不可替代性,在使用农药时,喷药前要仔细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使用,并注意自身安全,认真检查喷雾器有无损坏;喷药要在清晨或傍晚为宜,避免强风喷洒;喷药时,不吃东西、不喝水、不抽烟,不要让儿童或禽畜进入正在喷药的农田中;喷药后,不要在喷雾器内存放农药,喷雾器应及时清洗干净;用完后的农药玻璃瓶应该打碎,金属罐桶应该压扁,掩埋在1m深的土中,严禁用洗后的空瓶、空罐盛放食物;清洗所用的抹布应该掩埋或(下转第242页)焚烧,防止二次污染。

3.实现有机肥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置。最大限度地将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用于农业生产,并实现以沼气为纽带的畜禽粪便的多样化综合利用。另外,对规模化养殖业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倡“清污分流,粪尿分离”的处理方法。在粪便利用和污染治理以前,采取各种措施,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4.制定法规,加大宣传。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农药、化肥中对环境有长期影响的有害物质的含量,控制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的排放。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民对面源污染的认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喷洒农药等,尽量减少由于农事活动的不科学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中残余污染物的增加。建立健全面源污染的检测、研究机制,为更有效地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五、结语

工业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2

关键词:畜禽养殖;环境影响评价;污染;防治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日益严重,成为制约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畜禽养殖类项目所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尤其是养殖粪便不经处理直接外排,污水渗漏造成地下水源的污染,造成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由于养殖项目的特殊性,其项目建设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公众焦点,因此畜禽养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实际工作针对畜禽养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选址、水环境污染、环境空气污染以及固体废物等主要关注问题进行剖析。

一、场址可行性分析

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的规定,禁止在下列区域内建设畜禽养殖场:(1)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2)城市和城镇居民区,包括文教科研区、医疗区、商业区等人口集中地区;(3)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域;(4)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它区域。

此外,新建改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选址应避开上述规定的禁建区域,在禁建区域附近建设的,应设在上述规定的禁建区域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场界与禁建区域边界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500m。在进行畜禽养殖项目选址可行性分析时,要求列表分析论证项目选址的合理性。

二、水污染及其污染防治措施

1.养殖场用排水

畜禽养殖场生产废水来源于畜禽舍冲洗水。其产生量与畜禽场的养殖类别、养殖方式和养殖水平有关。以某商品猪养殖场为例,养殖场存栏猪群用水情况见表1。

工程养殖废水来源为猪舍冲洗废水和猪尿液。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养殖场存栏猪群排污情况见表2。

2.废水水质

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集约化养殖业废水污染物浓度见表3。

3.废水治理工艺

养殖废水的处理模式可归纳为三种:还田模式、自然处理模式和工厂化处理模式。畜禽粪污还田作肥料是一种传统的、较经济有效的处置方法,可以达到零排放。自然处理模式主要采用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或人工湿地等自然处理系统对养殖场废水进行处理。工厂化处理模式的粪污处理系统由预处理、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后处理、污泥处理及沼气净化、贮存与利用等部分组成。就我国畜禽养殖废物的严重污染和不容乐观的治理现状,环评中一般要求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与“零排放”。以某商品猪场为例,评价推荐废水采用UASB厌氧发酵处理工艺,养殖废水治理工艺流程见图1。

三、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1.污染源及污染物

畜禽养殖场废气主要是恶臭,恶臭来自畜禽粪尿、污水、垫料、饲料和畜禽尸体等腐败分解过程,新鲜粪便、消化道排出的气体、皮脂腺和汗腺分泌物、畜体外激素等也会散发出不同畜禽所特有的难闻气味。但是畜禽养殖场恶臭的主要来源是畜禽粪尿排出体外之后的腐败分解。

恶臭产生的场所,在养殖场和处理场等处均可产生,以商品猪养殖场为例,表4给出了养殖场产生恶臭的工段。影响畜禽场恶臭产生的的主要原因是清粪方式、管理水平、粪便和污水处理程度,同时也与场址选择、场地规划和布局、畜舍设计、畜舍通风等有关。

由此得出,恶臭主要来源于养殖区、粪尿处理处置及暂存区,恶臭污染因子主要为NH3和H2S,评价臭气污染源强可类比已经建成运营的养殖场恶臭产排情况。

2.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核定

根据核定的全场恶臭主要污染物NH3、H2S无组织排放量,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的规定,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代入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公式计算出大气防护距离。同时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中选址要求的规定,养殖场场界与禁建区域边界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500m。取两者中最大距离作为项目最终核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环评中要求在核定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规划部门及相关管理部门不得规划建设居民点、学校、医院、疗养院等环境敏感点。

3.恶臭污染防治措施

由于养殖场的恶臭污染源很分散,集中处理困难,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预防为主,在恶臭产生的源头就地处理。

⑴日粮设计与恶臭控制

家畜禽场恶臭的控制从日粮供给开始。饲料在消化过程中,未消化吸收的部分进入后段肠道,因微生物作用产生臭气,排出体外继续经微生物作用产生更多的臭气。提高日粮消化率、减少干物质(蛋白质)排出量是减少恶臭来源的有效措施。

⑵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日粮中采用某些添加剂,除可以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外,还可以控制恶臭。酶制剂,加入饲料中可以提高营养利用率;益生菌,即选用活菌剂芽孢杆菌、乳酸链球菌、乳杆菌和酵母菌等抑制肠道内恶臭物质的产生,保持消化道内微生态平衡;酸化剂,低pH值可以使氨处于非挥发的NH4+状态,这样减少了空气中的氨水平,酸化剂有硫酸钙、苯甲酸钙、氯化钙以及新研究的己二酸。

⑶除臭剂的使用

产生的恶臭用多种化学和生物产品来控制恶臭。多用强氧化剂和杀菌剂用以消除微生物产生的臭味或化学氧化臭味物质。常用的氧化剂有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还可以用硅酸盐矿石沸石(分子筛)选择吸收NH3、H2S和CO2。生物除臭剂可以使用丝兰属植物提取的抑制脲酶活性,控制氨生成,还可以利用细菌和酶制剂通过生化过程降解臭味物质。

经合理搭配采用上述各种措施治理后,可有效减轻项目恶臭污染影响,评价可预测场界无组织排放臭气浓度能否满足《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中表7要求,并要求在场界外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学校、医院、居民区等环境敏感点。

四、固废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1.固废污染物

畜禽养殖项目产生的固废主要包括畜禽粪便、病死畜禽、医疗防疫废物等。

⑴粪便

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畜禽养殖业不同畜禽排粪量见表5。

⑵病死畜禽

病死畜禽的产生量与畜禽养殖场的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水平有关。死猪主要来源为初产小猪非正常(如踩压等)死亡,根据目前规模化养殖场的管理水平,此类事件概率不高,出现病死猪的几率和数量较低,一般可按0.5%计。

⑶医疗防疫废物

畜禽在生长过程接种免疫或发病期接受治疗产生的少量医疗废物,其产生量可类比其他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核定。

2.固废综合利用措施

⑴畜禽粪便管理及综合利用措施

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规定采养殖场粪便可采取堆肥发酵法、干燥法和焚烧法等。

以商品猪场为例,猪粪及厌氧发酵的沼渣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磷、钾元素,具有优良改良土壤的作用。根据“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评价可推荐采用堆肥发酵后,将猪粪和沼渣送至固体有机肥生产线加工有机肥,工艺详见图2。

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中畜禽粪便的贮存相关要求,堆肥场地面进行硬化,搭建场房并进行封闭处理,在敞口处设置围堰,防止雨水进入造成下溢流污染,堆肥场应具备“防渗、防风、防淋”的“三防”措施,并应设在养殖场生产及生活管理区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且距离地表水体距离不得小于400m。

⑵病死畜禽的处理与处置

①病死畜禽尸体要及时处理,严禁随意丢弃,严禁出售或作为饲料再利用。

②病死禽畜尸体处理应采用焚烧炉焚烧的方法,同时焚烧产生的烟气应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防止烟尘、一氧化碳、恶臭等对周围大气环境的污染。

③不具备焚烧条件的养殖场应设置2个以上安全填埋井,填埋井应为混凝土结构,深度大于2m,直径1m,井口加盖密封。进行填埋时,在每次投入畜禽尸体后,应覆盖一层厚度大于10cm的熟石灰,井填满后,须用粘土填埋压实并封口。

⑶医疗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畜禽在生长过程接种免疫或发病期接受治疗产生的少量医疗废物,不在场区内暂存,直接由防疫部门拉走,定期交由所在地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置。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畜禽养殖场前期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企业论证项目的选址可行性和环境可行性,企业落实环评中提出的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后,能够确保畜禽养殖项目产生的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和综合利用,实现了畜禽养殖业的良性发展,具有较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能够促进人类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S].2005-4-1.

[2]孟俊峰等.河南福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无公害生态养殖基地年出栏5万头商品猪养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R].漯河:漯河市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所,2012.

工业废水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属环境污染的范畴。环境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某种能造成污染的物质的浓度或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便可能产生危害。环境污染根据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改变,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浅析:

第一:工业点源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噪音等。工业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1)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执行国家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过去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资源”的生产过程。包括征收污染税和排污费等惩罚性政策,以及政府对环保型产业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等鼓励性政策。最后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2)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在化工、冶金、轻工、机械、电力、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加快生产设施和工艺流程的更新及改造,减少和控制“三废”的排放量,强制淘汰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

(3)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把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市功能分区,调整工业布局,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改变工厂和居民混杂状况,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控制城市环境污染。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增强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

(5)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和森林缓冲带。

在工业污染集中的区域,通过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减缓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速度,营建森林缓冲带减小污染物在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具体地:

①在粉尘沉降严重的地段,种植阔叶的泡桐、女贞、夹竹桃、毛白杨、大叶杨等滞尘树种;

②在工矿企业周围选择种植抗二氧化硫的树种臭椿、香椿、苦楝、垂柳、桑树、侧柏、杜英、夹竹桃、法国冬青;抗氯、氯化氢的树种合欢、榆树、木槿、构树、紫荆、槐树、紫藤、梧桐、刺槐、紫穗槐、胡枝子;防火树种广玉兰、法国冬青、女贞、木荷、油茶、白栎;

③在铅汞污染地区栽植有吸铅尘本领的青杨、桑树;有吸汞能力的桂花、棕榈、腊梅。

第二:土壤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畜禽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废弃的农用地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区,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1)标准化施用化肥、无公害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从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施用有关规定,控制氮素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2)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同时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3)选择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如种植转基因水稻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15]。

(4)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在畜禽养殖区用畜禽废弃物充当沼气底料生产清洁能源,发酵后的剩余物又是高效的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畜禽废弃物的污染难题,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大力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5)对于已经污染的地区,通过增施有机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剂、调控土壤pH和Eh等生态、生物修复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从而消除污染。此外在面源污染区构建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进而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危害。

第三:工农业复合污染的防治

在工农业复合污染区,要采取分类治理的措施,对于已经污染严重的地区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用农业生态修复措施,因地制宜地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改变耕作制度,选种抗污染作物品种,或筛选出在食用部位累积污染物少的品种;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如种植树木、花草等观赏或经济作物;

    【办公范文】栏目
  • 上一篇:校企合作研究(收集5篇)
  • 下一篇:创新科技的重要性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栏目